我們上學的那會兒,上語文課,每學完一篇課文,都要做一些習題,其中最難的一道題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現在的看一些書,看完了,也總有一些想法,也總有將想法寫下來的習慣,對於這本《抱怨的藝術》,原本是想寫一點類似於中心思想之類的,即針對抱怨的話題來寫的,但整本書看完後,卻想寫一點非主流的,這若放在學生時代,一定會被當成跑題的典型,但現在麼,呵呵,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但如若寫完這個還有一些興趣的話,還是會寫一寫與中心思想比較接近的觀後感的。
這非主流的第一點呢,是關於微笑的,我們在拍合影的時候,都有說「茄子」的習慣,是為了讓我們看起來都是面帶笑容的,但其實「看起來」與真正的笑還是有區別的,因為我們在說「茄子」時多半是並沒有笑的,這是我們內心所知道的區別,表面上似乎不怎麼好區分,但此書給出了一個全新(至少對於我而言)的名詞——杜鄉的微笑,
即真正的微笑,是為了紀念法國醫生吉拉姆.杜鄉命名的,他第一個正式提出:真正的微笑牽動著我們的眼部和臉頰肌肉,以及口部與唇部。我們對著鏡頭說「茄子」時,只活動了臉的下半部,它使我們的唇部和面頰活動起來,卻不會使我們的眼角產生魚尾紋。沒有什麼比深深的魚尾紋更能表達出快樂了。沒有魚尾紋的笑容看起來很做作、勉強或者緊張。
然後問題來了,這真正的笑容居然成了美容的天敵了,兩者居然如此地不能調和,就如環保與經濟的發展,如「6s」需要的整潔與幹活的便利。不過很欣慰的是,人們好像並沒有因為懼怕魚尾紋的產生而捨棄開心的笑容,至少我周邊的朋友、同事是這樣的,因為在我看了「杜鄉的微笑」之後,刻意地觀察了他們的笑容,發現每一個人的每一次笑容都是帶了很深的魚尾紋的。
第二個非主流的是關於家庭作業的,之前老是聽到國內的孩子們的課業有多重,都很羨慕外國的孩子們有多麼輕鬆,有多麼地按著自由的天性學習著,我是沒去過外國,其實就算去過外國,但不是在那裡生活、學習,而只是去旅遊過的,也無法深層次地了解外國的種種,就如我們去過不少的景區,但只是去了景區,對於景區所在地的人文、習慣還是知之甚少一樣。
這位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因而我覺得作者所寫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書中有一節說到了試圖用積極的抱怨「解救被作業淹沒的孩子」,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見到了蒂莫西,一個11歲的男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下滑,被媽媽帶到我這兒接受治療。孩子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以保證八點之前能到學校,下午四點半才能到家,回家後吃點心,根據當日情況去上鋼琴課或者數學輔導課,七點吃完晚飯開始做作業,每晚都要做2到3個小時。這好像並不是個例,因為作者後續還有「很多孩子每晚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在家庭作業、應試準備、論文或調查上。」。
看到這些,想到了一部小說《北京人在紐約》,而此書的寫作時間,從書上可以查到的最早的可能是2011年,這樣的時間點,已經有大量的國人選擇留學,並且留學的年齡越來越低齡化,就想著,大約美國兒童的「輕鬆」的童年生活也被國人的孩子們擊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