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到底該不該看電視?李玫瑾坦言:看與不看,差別很明顯

2020-12-16 居家學一學

英國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獲益。

隨著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信息產品,不論是出門玩耍聚餐或者閒呆在家裡,每個人都不離手機,可以說,是手機構成了我們如今信息化的世界。

這一點甚至影響到了孩子們,他們也開始學著用手機打遊戲,看視頻,要麼就是一直看電視,要知道3歲左右的寶寶,最容易痴迷電視,一旦讓他們在這個年齡養成看電視的習慣,對以後的人生影響也會很大。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個小故事,上周去同事家做客,一進門就看到她3歲的兒子在看電視,她在廚房忙著做飯,老公在玩手機,看見我來後趕緊讓孩子和我打招呼,但後面吃飯、聊天過程中,孩子眼睛始終緊隨著電視,目不轉睛的觀看。

孩子長期養成這樣看電視的習慣,家長又疏於管教,不僅導致孩子會視力下降,還會產生其它方面的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就坦言3歲之前,看與不看電視,差別很明顯。

1.想像力

電視總是將最完整的畫面展示給我們,讓我們的大腦固定在某些畫面,長期觀看電視,孩子的思維能力會受到局限,影響創造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可愛的地方往往是各種奇思妙想,看電視直觀的表現會讓他們缺乏思考,失去很多想像能力。

2.注意力

之前有研究曾指出:1-3歲的幼兒,若是大量看電視,在學齡早期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遲緩和讀寫障礙的問題,這就是因為在看電視的過程中,他們只是被鮮豔的畫面和色彩暫時吸引,一旦到了生活和學習時,就很難集中注意力。而且三歲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他們需要和這個世界去交流、感受,只單純地看,很難培養注意力。

3.與人交往能力

孩子的幼年時期,應該是在和小夥伴們的共同玩耍交流下成長的,長期看電視,會沉浸在虛擬世界裡,缺乏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長此以往被動地接受信息,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表達能力弱。

由此可見,看電視與不看電視會形成的差距真的蠻大的,但孩子又很看電視該怎麼辦呢?

花時間陪伴孩子

其實很多孩子愛看電視就是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引起的,當父母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陪伴時,他們自然而然更關注與人的交往,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戶外活動、遊戲等高質量的陪伴方式來進行親子互動,培養孩子更健康的興趣習慣。

嚴格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電視也並不是一無是處,適合孩子的電視節目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一些教育和娛樂作用。選擇優秀的科普類和教育類節目,規定好時間,每天看半個小時,養成良好的規矩和習慣,對孩子成長大有好處。

給電視找個替代品

除了看電視,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做,趁此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用閱讀、打遊戲、畫畫等都可以代替看電視,從小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增強孩子的知識儲備。

如果你家孩子比較比較小,可以先從看繪本、聽故事開始。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適合,0-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選擇合適的書籍很重要。

這套書共10冊,中英文雙語,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還可以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英語啟蒙。

一共有十個主題,每個都用可愛的小動物形象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生動活潑,更能吸引孩子的興趣。

孩子成長路上必定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早期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更好的人格,幫助他們與世界相處,與人交往,這些對他們未來成長的路都是莫大的福分。

10冊只要69.9平均一本不到7塊錢,對於家長來說不過是一頓早餐的錢,但對孩子來說是受益無窮的。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有遠見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動一動手指即可: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對於李玫瑾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的教授,多年從事研究青少年兒童犯罪心理學,而且她的育兒理念在網上非常火爆,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同。李玫瑾教授分析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在一次講座中她表示: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別不是一點點,家長別不在意。當然也許在短期內無法看出,但是必定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所以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儘量少的或者完全不要給孩子看電視,否則差距會越來越大。到底他們之間會有哪些差距呢?
  • 孩子看電視到底該不該?答案讓很多爸媽嚇出冷汗
    孩子到底該不該看電視?幾年前,英國就有專家向國會遞交報告,建議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長讓年齡低於3歲的兒童看電視。美國兒科協會建議2歲以內的孩子不要使用電子產品,2歲後直到學齡前有選擇性地使用。而澳洲明確禁止2歲以下的孩子觀看任何電視節目,2-5歲的孩子每天也只能看1小時。諸多研究報告表明:過早看電視,對孩子的成長往往弊大於利,有很多無形的危害。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6歲前就能看出來,李玫瑾:這3個特徵明顯
    公安大學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難道選擇學習音樂、美術的孩子就沒有好的未來了嗎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在6歲前就能看出來,這3個特徵很明顯一、愛不愛看書前幾年有「終身學習」的概念非常火,而「終身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條件就是終身閱讀。
  • 孩子到底該不該「看電視」?答案跟你想的一樣嗎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被妖魔化的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我知道有一些家庭,從孩子出生,家裡的電視就沒有打開過。也有的家庭一天到晚,不管看不看電視,都開著。一、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到底對孩子有沒有危害?德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通過對比兩組5歲兒童做了「畫小人」的測試,展示電視對兒童創作力的傷害。兩組5歲的孩子,第一組每天看電視不超過1小時,第二組平均每天看3小時的電視。結果第一組孩子畫得很生動,很完整,有動作,有表情;第二組畫的都是火柴人。
  • 小孩子看電視到底該不該?答案讓很多爸媽嚇出冷汗
    可是10歲左右的孩子開始了青春期,逆反心理重,我們的阻止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強烈對著幹的念頭:「你不讓我看,我偏要看。」「我明裡不看,我暗地裡偷偷看。」「我在自己家不看,到別人家去看,反正我會找一切機會看電視。」
  • 該不該給孩子看電視?腦神經專家:可以,但不能小於這個年紀
    根據相關調查:每到寒暑假,眼科看診的人數就暴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放假在家的兒童。看電視的孩子,和不看電視的孩子有啥不同?7歲後一眼看出不同如果你以為電視最大的危害就是影響孩子的視力,那麼你真是小瞧電視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家長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太著急、太焦慮了,總是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不停地讓孩子接受文化課知識,孩子在2、3歲的時候就學數學、拼音、英語。家長看似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實際上真正該管的地方卻忽視了。
  • 神經科學家:3歲前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7歲後差距很明顯
    3歲前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7歲後差距很明顯家長們發現,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特別坐得住,呆呆的一動不動,認為這是專注力很好,其實這完全是誤解!電視的聲音、顏色、畫面,切換非常快,大約每秒30幀,能夠牢牢地抓住孩子的視線,讓孩子目不轉睛地看,這就給我們造成專注力好的錯覺。
  • 哈佛教授研究發現: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專注力差距巨大
    你平時會把孩子交給電視這個「保姆」,換得片刻安寧嗎? 建議你停下來!如果你的孩子,小學時候坐不住板凳,上課搞小動作;初中沉迷網絡難以自拔,不愛學習,多半與看電視有關。
  • 李玫瑾:孩子有小毛病,該打則打,6歲以後再想改就難了
    現在社會上不提倡「棍棒教育」,所以很多家長都選擇說服教育,希望以理服人,以情動容。我參加的一次李玫瑾的講座上,有一個家長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了怕出問題,不打又是真的氣人?李玫瑾教授這樣回答道:孩子出現了這4種情況,該打則打,不然以後就難以改正了,也是要長長記性的。
  • 李玫瑾:3-6歲的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李玫瑾:3-6歲是培養習慣的黃金時期老一輩人常說:3歲看小,6歲看老,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此前,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節目上曾經提到這樣一個觀點:3-6歲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黃金時期,這段黃金時間決定著孩子長大後的思想、語言、習慣等。
  • 專家:孩子12歲前不看電視,可能會受益終身,很多父母還不了解
    教育專家李玫瑾也表示,看電視與不看電視的孩子有顯著區別。如果孩子在12歲前不看電視的話,他們將終身獲益。那麼對孩子而言,看電視都有哪些壞處呢?在大多數孩子眼中,白雪公主就是迪士尼動畫片裡的形象,一個穿藍裙子、戴紅蝴蝶結的可愛少女。因為他們早就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所以思維被固化了。在他們看來,白雪公主就是這個樣子——他們已經沒辦法發散想像力。所以,家長不應該讓孩子在12歲前過多地接觸電視。
  • 李玫瑾: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期,想遏制「壞脾性」,該打就得打
    要知道孩子在3-6歲時性格塑造關鍵期,這個年齡段,任何寵溺下慣出來的壞毛病,都有可能跟隨孩子一生,將來再想管沒準就晚了。這個年齡段的家長要學會正確管教,教會孩子什麼是規矩,什麼是道理,對於「壞脾性」明顯,犯錯屢教不改的孩子,該打就得打。
  • 孩子3歲該不該上幼兒園?資深幼師的觀點,讓家長們恍然大悟
    通常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父母們便會把小傢伙送到幼兒園去,自此孩子學齡前階段的早期教育便開始了。不過雖然孩子三歲時可以上幼兒園,但是這並不是強制的,也就是說父母們可以選擇在此時安排孩子入園,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待在家由父母看管。那麼,家長們究竟怎樣選擇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 孩子扔給爺爺奶奶,藉口再多不過不負責任,李玫瑾:3歲前自己帶
    儘管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即便如此,在孩子3歲以前,最好還是由父母親自帶,因為這3年的時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她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懷胎十月,不如養他10個月,出生後的頭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撫養,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最好都自己帶。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8歲前這3個生日要重點過,家長疏忽不得【一】「14歲生日」——犯大錯會被量刑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14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齡節點。從法律的角度上看,此時孩子所犯的「大錯誤」,就不能夠被因為「孩子還小」而被容忍了,此後他們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
  • 到底該不該看伴侶手機?不是所有人看對方手機都是為了查小三的
    不是所有人看對方手機都是為了查小三的,可偏偏這麼隨手一看,也許只是想用一下手機看看天氣預報,沒想到自己居然成了八卦的主角。到底該不該看伴侶手機?無論怎麼回答,都有一堆反駁的理由。看了是不信任,那不看呢?是不是代表信任?未必。
  • 李玫瑾教授: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非要等長大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非要等長大當今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將來能夠有所出息,因此從小就注重孩子智商的培養,凡是聽說能提高智商的,都要去嘗試。但是根據調查發現:孩子智商的主要來源是遺傳父母的基因以及後天的培養。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在分享如何教出一個好孩子時,曾說過:「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在6歲前這個階段」。該管孩子什麼呢?李玫瑾教授提出了3方面。6歲以前首先該管的是孩子的性格,例如有的孩子做什麼都很消極,害怕失敗,遇到苦難還總是控制不住的情緒,動不動就哭,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有人喜歡的。在養育孩子時,家長培養孩子什麼性格,孩子就會養成什麼性格。性格好的孩子才能受人喜愛,也更容易有一番成就。
  • 哈佛教授: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這一能力差距大,影響學習
    家長也並不輕鬆,要工作、要做家務、要帶孩子,有時候忙得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但是誰都有累了、煩了的時候,也想要好好地休息、清靜一陣子。當然,有人可以接手幫忙帶孩子也很幸運,但如果沒人接手呢,該怎麼辦?很多人會把孩子交給「電視保姆」,以此來換得一時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