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Chang'e 5),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通過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12月2日4時53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12月2日22時,嫦娥五號完成月面自動採樣封裝,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此舉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和返回,研究將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目前面對復興中的中國嫦娥五號採樣封裝成功,不少國家都抱著不同的態度,許多此前不願意與中國合作的國家當前都轉變態度希望能跟中國在太空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不過也有一些西方媒體和國家仍舊保持著酸葡萄心理,而另一方面,俄羅斯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科室主任米特羅法諾夫在接受採訪時做對中國航天業的成果表示肯定,他認為這是中國在探月領域走出創新的一步,同時探測器在返回的時候,兩個設備將會在月球軌道進對接,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嫦娥五號帶回的物質是人類能源發展的下一階段必須物之一,因此才引得不少國家羨慕妒忌恨,由於這種物質在地球上被大氣層所稀釋,因此只有在月球等沒有或者大氣層稀薄的星球上才能獲得,而一旦通過這樣的物質成功合成新能源,將會使人類的能源利用層次向上提一個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