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這種常見的餅 一個餅也有很多味道 原來產自印度?
武漢、鄂州這種常見的餅 一個餅一個世界
湖北武漢被譽為早點之都,武漢過早文化在全國都比較有名。其實,中國人口流動遷移,飲食文化融匯,一些菜系、早點、麵食可能是外地甚至外國的。
例如我在湖北武漢、鄂州經常吃到一種薄餅,這種餅子一些早點攤、小店常見。油重、皮薄、焦脆,帶蔥香,也可以有胡椒、咖喱。我有點喜歡這種鹹、香、鮮、辣,這種餅的特色就在於複合、醇厚的麻、辣和植物油的麻、香的混合,內中椒鹽、胡椒薄薄地塗抹,在外在的焦脆裡隱藏著一個詩意的麵食綿軟江湖和世界,需要靠你味蕾、牙齒、口腔去發現,靠你腸胃、食道去咀嚼、回味。
吃這種薄餅頂好是要剛出爐,帶著熱氣的。價格也極其便宜,大抵是一個大圓形,老闆用刀切割,在案頭砍剁,形成三角形或者多邊形的條款,這種切割和砍剁,看起來酣暢淋漓,甚至有時候,你不是去吃餅子,而是看老闆剁餅子。成語說大快朵頤,就是那是感覺吧。
莊子寫庖丁解牛,還有古代賣油翁故事,都是嫻熟達到了一種藝術,而剁餅子的老闆,麻利的一砍一削,也是一種爽快的刀工,一種刷辣的表演。我常覺得薄餅的味道,和案板、老闆的刀工有關,切割間和剁砍的力度、角度,決定成品餅子的椒鹽、香蔥發散和麵食蓬鬆細密。所謂同餅不同味,味同餅不同,甚至每一口味道不同,取決於你的心情,你的運氣,你的實踐,關乎老闆的服務,老闆的刀工、手法。
湖北這邊還有一種厚餅子,和薄餅子不同,厚餅子不是靠油來炸或者烙,而是烤,類似麵包,是一種土麵包,可以理解為烙餅、饃饃和西方化、法國麵包化。而薄餅我一直以為是湖北、武漢本土小吃,到了香港迪士尼,吃印度咖喱飯,覺得味道似乎有點熟悉,再看到也賣這種薄餅,官方標籤是印度飛餅,才恍然大悟,這東西來自印度,居然是印度美食。
為啥傳到湖北?無非武漢以前有英租界,有印度人,上海那邊以前也有印度人,他們製作、流傳的,演變到現在,被我誤會成湖北、武漢、鄂州小吃了。
印度飛餅的麵食白案講究薄,攤到極其薄,然後是用植物油來烙、炕外加一點炸,現在就是電烤爐,塗抹上油來煎烤,和韓國烤肉類似。飛餅為啥叫做飛餅,攤餅子,和拉麵一樣,可以在手上飛,和玩雜技一樣迴旋,或者印度大廚有這功夫,把一團面,兩隻手拉扯、迴旋,玩轉玩得飛起來,如果他們再噴出火,甚至冒出一條眼鏡蛇出來,我也不會詫異。
因為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但是在湖北、武漢,早點鋪的老闆一般是中規中矩的和面,攤大餅,很少看到餅子飛起來,因為飛得不好,飛出去了,可能一天就白忙活、白幹了。為了彌補行為藝術的不足,他們的功夫體現在拿刀剁餅子上,一把刀,飛快、爽快、麻利、刷辣的剁下去,砍下去、割下了,動感十足,自己和看客都一起興奮了、高興了,甚至忘了吃早點的本來目的。
一個餅子一個世界,一個餅子一個江湖,印度人用來飛的餅子,到了武漢成了剁,甚至剁成了一種藝術,一種文化,這或許是印度人想不到的。中國文化的包容、改造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文|蘇白傳媒 蘇白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
#爆款創造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