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較:人倫中心的中國人與自然法則,神權中心的西方人

2021-01-13 須磨浦

我出生於一個大家庭。猶記得小時候一大家子人聚居的那種帶天井的土坯屋。堂屋寬敞,靠裡正中一條長長高高的供桌,擺放著先祖的相片。中間一張方桌,列著幾張條凳,大一點的家庭聚會在這裡進行。出來是一個幾尺見方的天井,晴好的天氣,抬頭可見幽遠的藍天。再出來是前廳,堆放著農具雜物。這是房子中軸的空間,沿著這條中軸線,兩邊大大小小有將近七八間臥室,廚房,雜物等房間。這便是我們一家大小,將近十幾口人的天地。每到歲末,一家人聚齊。女人們忙前忙後,偶爾在男人們推杯換盞的聲浪裡插科打諢幾句,氣氛在酒酣耳熱裡漸至一年的高潮。收成,學業,積怨——好與不好,都在這嘈雜的喧鬧裡,似天井裡不經意飄落的雪花,漸漸消溶,沉醉。

晚間的時候,堂屋裡燃起柴火,門外大地白茫茫,夜空裡閃爍著幾點紅燈籠的微光,噼啪的爆竹聲追逐著孩子們嘻鬧的腳步,閒適而滿足。這便是鄉野的年夜。

這幅鄉村年節的畫卷,幾近勾勒出中國人精神依歸的樂園。故土,家園,宗族傳承;團圓,安康,心意相通的喜樂。除去物質的清苦,這種喜樂和諧的境界,其實是一切人類共通的理想。中國人早早地在親情,人倫的磁力場裡,找到了克服人世虛無的藥方,從此便遠離了一切抽象思維的煩惱。當希臘人尚在爭辯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差異時,中國人已悄然結束了儒,墨,道等流派的思想辯論,開啟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中央集權模式。自此君臣,父子,家國天下———,我們稱之為三綱五常的價值觀,便主導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一路延續近二千年。他們一頭扎進儒家思想的綱常人倫裡,力圖磨平個性以適應家族,社群的需要;他們在人心的脈脈溫情裡找到了心意的滿足,因而擺脫了西方人不斷追尋的神學與思辨哲學的煩擾。所以傅斯年說:「中國嚴格說來沒有哲學。」 他甚至說, 」這是健康的一路。」

《莊子-齊物論》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意思是說天地之外的事物,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但不要去討論。莊子意識到了現象世界之外的超越世界,他似乎很早就知道了其不可言說的屬性,因此主張「存而不論」。這種超然物外的態度,代表了中國人無可無不可的模糊世界觀。西方人的態度卻迥然不同,他們自始便要在這裡打破沙鍋問到底。柏拉圖試圖探求這個體現價值之源的超越世界,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柏拉圖試圖告訴我們,一定存在一個永恆不變,完美無缺的真實世界,而我們感官所觸及的則是有種種缺陷的現象世界。人類就像那群被困在山洞裡的囚犯,被眼前感知的世界所迷惑,而觸摸不到真實世界的完美。儘管柏拉圖也知道這個真實世界無法言說,但這並沒有阻止他一探究竟的熱情。

這種對超越世界的想像,自柏拉圖之後,成為西方思想界一以貫之的主題,以致最終逼出了一個絕對的「真理」———上帝。耶和華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通過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在東方人的觀念裡,這真是自大至極的妄言。但如果結合西方人對超越世界的追問,這種斷言便再合理不過。因為上帝是神,不是凡人,他代表了西方人對超越世界的完美想像。他的真,善,它的力量與無限,必須是絕對而無可置疑的,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它是如此的擲地有聲,以致讓自詡博學的人瞬間無言以對。上帝的出現,解決了西方人苦求超越界的真相而不得的困擾;回答了人從哪裡來,幹什麼,到哪裡去的終極問題。另一方面,神絕對的「善」又不斷反照和推動「罪」的人間世界。這實在是一個高妙的頓悟。基督教的出現,將西方人的思緒帶到了令康德震顫的遙遠星空,開啟了他們從神權中心的方向尋找自然啟示的道路,進而遠離了中國人從人心尋求歸宿的探索。這一進程的分野,是造成黑格爾所謂「靜止的中國歷史」與「動態的歐洲歷史」的原因,也是今天東西方意識形態分歧的深層動因。

今天的大眾,甚至許多專家都認為中美對抗是集權和民主的戰爭,是金融霸權之爭,是國家利益之爭。西方人認為現代文明發源於歐洲的事實已經確實地證明了他們所掌握的真理,這種文明終結論主導了他們的思維,沒有妥協的餘地。而中國人的中庸觀念則認為,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但我有判斷是非的底線,那就是你的動機,手段是否純正;而在這一點上似乎又戳中了西方人的痛點。這類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對話常常充盈於中外人士,左派與右派之間,造成普遍的對立情緒。這兩種看待分歧的角度,恰好反映了東西方人性格深處的價值觀差異。追求自然法則的美國人在堅持他所認為的真理,而手段服務於真理,本身不存在對錯之分。追求仁者無敵的中國人則在揣摩彼此的心意,如果自己的心意到了,而對方毫無善意的反應,中國人則失望至極,因而判定對方「非我族內,其心必異」,再無交心的必要。

美籍華裔人類學家許琅光將美中兩國人的文化和行為方式歸納為「個人中心」和「情境中心」:以個人為中心的美國人更重視個人偏好;以情境為中心的中國人強調個人在群體中恰當的地位及行為。另一位歷史學家孫隆基則將西方文化定義為弒父的文化,意即個人在成長期力圖擺脫父母的控制,實現個體人格獨立;而中國人則不僅不會弒父,反而要承接上一代的意志,達致父慈子孝的境界。 這兩種說法都如出一撤,從不同的側面概括了兩種文化的差異。

儒家不斷強調人要回到當有的位置,如何做君,臣,父,子,以及如何仁,義,禮地待人。她的價值核心都在講如何修身,為人,如何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謀得平衡。中國人在「仁者二人」的關係裡求得充分的心靈滿足,他們似乎在人心的深處找到了人世價值的真諦。於是宗教,哲學的地位便大打折扣,不再有無可替代的位置。中國人的信仰鬆散而帶有功利性質,道觀和寺廟可以比鄰而居,葬禮的法事上常常能同時看到和尚與道士的身影;而觀音,財神,媽祖———,各路神仙都在盡顯神通,以他們五花八門的法力與信眾做著現實的交易———賜子,賜財,賜平安。這在信基督的西方人眼裡,幾乎是不可原諒的重罪。在他們看來,這樣的信仰,即是耶穌極為唾棄的拜偶像行為,是在與全能的上帝做交易,它至多是人在無助時的即興表演,沒有內心真實恆定的信靠,因而不可能獲得終極的平安和喜樂。而哲學,則在先秦之後便對中國人關上了大門。後續的各類思想流派,雖名目繁多,但多有狡辯的道德說教,沒有真正意義的形而上的思索。

然而,弔詭的是,西方人雖堅稱平安和喜樂存於對耶穌基督的信靠。假設他們是一群誠心信靠耶穌的人,這種境界理當是普遍的存在。但無論從歷史到今天,他們卻很難給世界以這樣的觀感。殖民史,戰爭史,奴隸貿易,到今天西方社會高企的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種族問題,層出不窮的暴力濫觴,以及老年人的孤獨,似乎都與高度的物質文明形成對比。社會學家窮盡力氣想從法律,道德或信仰的角度去解開癥結,但這種思路已經搞錯了方向。許琅光先生在《美國人與中國人》一書中說:「美國人內心的不安定,主要源於家庭和社群生活的碎片化以及因過度強調自我依賴而造成的個體孤立。脫離家庭,又很難與同伴建立親密關係,西方人不得不在徵服物質世界,追尋終極真理的過程中尋找歸屬感與安全感。這一傾向表現為迥然不同的多種方式,譬如對烏託邦的想像及論述,科學探索,開發地球和太空上的未知領地,建立商業與殖民帝國,十字軍東徵及類似拯救人類靈魂的舉動。可是,上述種種努力既不能滿足個人內心深處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也不能幫助個人發現在親密關係中才找得到的人生意義。」 這種「弒父」的文化切斷了個體與原初家庭社群的紐帶而帶來情感上的不安全感,而新的社群關係又常常是短暫而不穩固的。許先生在談到美國的種族問題時又說:「美國的種族衝突不是有某種壓力,恐懼或挫折導致的暫時性的社會現象,而是由於人際關係不能持久而缺失安全感的後果。不安全感最極致的表現與其說是展示優越,不如說是對不如他人的恐懼。」 這種不安全感在放大黑人暴力的同時,也增加了白人優越感的累積。而宗教和法律卻幫了倒忙,它們不斷在勸誡和壓制人們在公開場合表達類似的情緒。但情緒不會因為外力的壓制而減少,反而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轉而以暴力的形式釋放出來。頻繁的種族暴力似乎成為西方社會無解的頑疾,而最近的弗洛伊德事件也一定不會是最後一次。

中國人似乎不存在這種脫離原初社群的不安全感。他們以四世同堂,兒孫繞膝為人生至福。這種幾代人同居一個屋簷下的家庭模式,消磨掉個體的隱私,人與人的界限,使自由一說成為中國人千年來不可知的名詞。但它卻建立了一種貫穿一生的人際情境模式,使個體的安全感得以保障。哲學家馮友蘭說:「人只有在人倫即人與人的關係中,才得到充分的實現和發展。」 中國人很好地貫徹了這一人生哲學。《紅樓夢》裡寶玉初入學堂,襲人一早起來把書本文物包好,叮囑道:「但只一件,只是念書的時節想著書,不念的時節想著家些。別和他們一處玩鬧,碰見老爺不是玩的。雖說是奮志要強,那工課寧可少些,一則貪多嚼不爛,二則身子也要保重。這就是我的意思,你可要體諒。」襲人說一句,寶玉應一句。襲人又道:「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出給小子們去了。學裡冷,好歹想著添換,比不得家裡有人照顧。腳爐手爐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著他們添。」 中國人的成長過程常常伴隨著這類讓人淚目的情感記憶。它不如西方人的情感奔放外露,但卻有著更為深沉持久的韻味。寶黛二人的愛情也是如此,兜兜轉轉,喈怨嗔痴,情義在煙火氣息中綿綿流淌。是以胡蘭成說:「世上惟中國文明,恩是知己怨是親。小弁之怨,親親也,而男女之際稱冤家,其實是心裡親得無比。」

西方人將我愛你掛在嘴邊,看重各種紀念日,追求熾熱的情感綻放,種種儀式化的行為恰好反映了他們內心深處渴望探求理想世界而輕慢人倫情感的心態。摩西因為一次野外的異像,便深信神對他有徵召的使命,於是拋妻棄子,遠赴埃及拯救受苦的猶太人。這是真實發生的歷史,可在中國人看來,他是先有拋妻棄子的想法,還是先有拯救同胞的理想,卻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張愛玲說:「西洋人有一種阻隔, 像月亮下一隻蝴蝶停在帶有白手套的手背上, 真是隔得叫人難受。」 他們對人的關係設置界限,尤其對人情的羈絆持有天然的警覺。他們的成長曆程,是在不斷打破原初社群的紐帶而建立新的社群關係,而新的社群關係又很不穩定,導致他們一生都在經歷這種破立的循環。我們常常看到許多西方的老年人為了證明自己不老而去從事飛行,探險等活動。這更像是一個找不到媽媽的嬰孩,不停擺弄手上漂亮的玩具,其實是為了掩飾內心年老無依的失落與恐懼。這與中國老人兒孫繞膝,在穩固的原初社群中享有的安全感有不小的落差。

中國人無論走多遠,都被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他們遠遊的目的都是為了有朝一日回到故鄉與親人同享天倫之樂。今天散落在廣大鄉村裡幾乎無人居住的漂亮民宅,便是對這種文化最精確的註解。至於西方人探索世界的欲望,尋求真理的理想,改造社會的願景,都是那些走投無路,內心不得清安的人才做的事。

中國人早早地在人心的深處找到了心靈依歸的鑰匙,卻也因此關閉了另一扇通往科學與自然世界的大門;而西方人發現了自然法則與神權中心的奧秘,卻忽略了通往人心深處的通道。慶幸的是,今天這兩種文明都還在,沒有讓一種文明徹底的毀滅另一種文明;但不幸的是,今天的世界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文化差異的重要影響。他們仍舊在各說各話,甚至不惜一戰來強行推行各自並不完美的價值觀。

馮友蘭說:「無論如何,中國的人生觀也許錯了,但是中國的經驗不會是一種失敗。如果人類將來日益聰明,想到他們需要內心的和平和幸福,他們就會轉過來注意中國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如果他們將來並不這樣想,中國人四千年的心力也不會白費。這種失敗的本身會警告我們的子孫不要在人心的荒原上再尋求什麼了。」

相關焦點

  • 海明威作品比較與中西文化對話
    進入 90 年代後,文化氣氛活躍,比較研究也逐漸深入。將《老人與海》與《愚公移山》進行比較的,如羅明洲的 1997 年發表的一篇《<愚公移山>與<老人與海>比較研究》,作者除了將文本中人物作了對比分析還探究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認為兩者存在「山」與「海」的不同文化基石以及對中華民族崇尚圓滿的審美心理和西方的缺憾審美作了一番分析。
  • 中西方文化差異常見的集中表現
    中西方文化衝突之我見隱私觀念的衝突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幹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衝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 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在哪裡?
    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是思辨的應用、是思考的運用成就知識的運用,一種是實踐的運用成就品德智慧的學問。剛好呼應了哲學家對人類理性的研究。所以這兩種分法是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只是每個民族在其歷程中發揮各有偏向。只有到了近代中國人,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很莫名其妙地說西方的學問是學問的全部意義之所在,東方的學問是沒有意義的,只要中國人學西方我們中國人就得救了。
  • 中西文化差異:幫助美國,為什麼讓我們沒有安全感?
    國際關係說白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來討論一個話題——中西文化差異:幫助美國,為什麼讓我們沒有安全感?但盎格魯撒克遜人並不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我們不能指望他們跟我們有同樣的情懷和感受,因為中西文化基因差別太大了!比如,對待別人的幫助應該有怎樣的反應?
  • 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吃癟 神權在西方為何不可動搖?
    雖然東方國家也有宗教信仰,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的那種信仰氛圍相比並不濃厚。宗教在西方依然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宗教信徒佔國民總人口的比例仍然相當高,而且這些信徒在民主制度之下還會對一個國家的政治有深遠的影響。
  • 翟學偉:西方人追求愛情,中國人講究姻緣
    從關係向度理論的角度對於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婚姻與愛情的關係的不同在文化比較層面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總體而言,所謂愛情婚姻是指由個體的自主性與彼此的吸引力所建立的夫妻關係,所謂緣分婚姻是指由外在的天然性所構成的般配而建立的夫妻關係。本文為演講實錄,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胡欣儀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
  •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下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上)有跟大家一起探討英漢兩種文化交際的差異,本期將繼續為各位深度剖析如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等。關於讚揚在聽到別人讚揚時,中國人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讚美詞,貶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則一般沒有貶已尊人現象。他們聽到讚揚後往往表示高興並如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 新書推薦|鄧曉芒 ·《中西哲學三稜鏡》
    曉芒說中國人接觸西方哲學已有一個多世紀了,可是真正嚴肅地探討中西哲學的理論根據的研究還不多,通常都只限於一些表面相似或不同的比較,更多地是有了一點皮相的「發現」就沾沾自喜,結合自身文化中已有的觀點大加發揮,搞出一個「
  • 物質、神權、信仰,古埃及為何會形成「神秘」家具文化,有何象徵?
    古埃及家具作為古埃及文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僅表現了當時統治階級的思想,也表現了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並且作為西方家具史中的濃墨重彩,對後世家具設計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金字塔時代美好的東西,千年之後,照樣被認為卓越不凡。
  • 為什麼西方人總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是可怕的?英國教授給出了答案
    他本人是一位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學者,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面對這個問題,他直言:中國人的信仰一直被西方誤解,中國人的信仰不是相對於某一種宗教而言的,他們的信仰早已融入生活本身。其實,信仰更直觀的是一種希望,是人們精神寄託的產物。
  • 文揚:西方社會已被「現代神權」毀傷,我們知道它病在哪
    所以我一直在說,今天中國人針對西方的媒體霸權,始終用「雙重標準」來反駁,說「你雙重標準」、「你顛倒是非黑白」,其實這反駁沒有力量;我們不要再說雙重標準了,他們也明明知道自己在執行雙重標準——沒有雙重標準,我的帝國主義何來?我就是在幹這個事情。輿論操縱到底是一種什麼權力?
  • 文學鑑賞:從中西方園林藝術鑑別中學習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西方園林藝術各自的特點,從中領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類的巧奪天工。中方園林 中西園林由於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西方園林 中國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種途徑。中國人主要是尋求自然界中能與人的審美心情相契合併能引起共鳴的某些方面。
  • 爽文機制與中西文化的碰撞——評小說《盤龍》
    即以某個主要線索的推進為中心,繼而圍繞它引申出一系列串珠似的故事。這種套路之所以能沿用至今且不易突破,是因為經過時間和資本的檢驗證明,此敘事模式最契合中國讀者的審美習慣,也因此能帶來最大的爽感。除了在敘事框架上體現出東西結合的風格特色,《盤龍》中處處可見的文化雜糅,更是讓其成為中西文化薈萃的精神盛宴,使其暢銷海內外,成為難以超越的爽文傳奇。
  • 【愛生活】 中西文化碰撞:跨國婚姻的喜怒哀樂
    一輩子都不足以磨合文化磕碰   不同文化背景對於人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簡直造就了兩種完全相反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拿中國人跟英國人來說,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中國人喜歡搞年計劃。   中國人喜歡積蓄,恨不得在自己有生之年攢夠孩子一輩子所需的花費;英國人卻不同,若能從父母那裡繼承一套房子或者一些未花完的積蓄,那已經是孩子們的幸事。   受文化的影響,經濟收入、孩子和配偶常是國人的談資;而興趣、愛好、育兒、烹調、政治、時事往往主導了西方人的話題。
  • 中國人起英文名是不是對西方文化的投降!
    我想根本原因來自於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融入了西方思想,像美國和英國這樣最先發達的國家的文化和商品,在國內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帶有一種仰視的感覺。我覺得接受西方新思想是好的,但我們是不是有點過度了呢?今天就來以中國人起英文名為例來聊聊這個事情?同樣是中華文化,為什麼大部分中國人喜歡給自己起英文名,而日本人和韓國會保留自己的原名。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中國人的山水審美意識
    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幾乎沒有戰勝自然的能力,因面初民們既感激青山綠水的養育之恩,又畏懼險山惡水的巨大威脅,只好在敬畏心理的驅使下對高山大川虔誠祈禱、頂禮膜拜。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擺脫了對自然山水的畏懼心理,轉向親近自然、熱愛山水,並將自然山水的品性與人的道德精神聯繫起來,進人所謂「以山比德,又水比智」階段。
  • 中國人為何「敬神」卻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前幾年,批評國人的時候,一定會提起「中國人缺乏信仰」這個論點。西方人,甚至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一向自詡「有信仰」,他們或者相信上帝,或者相信真主,亦或者相信釋迦摩尼,似乎只有中國人,敬神卻又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其實中西方的服飾在文化歷史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兩者在相互碰撞中必然會產生變化。而且兩者之間在碰撞中甚至產生了相互融合的跡象。因為明朝和西方的文藝復興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所以才創造出了不一樣的服飾文化發展。
  • 中西藝術思維的起點和走向
    我覺得這個回答不能服人,進而再問:那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並廣泛使用毛筆這種柔軟的書寫工具,而西方人更多的是使用類似鵝毛筆的硬筆工具呢?無言。再問:是不是因為有了毛筆才使中國的書法繪畫藝術有了如此豐富而系統的文化傳承?皆答:有可能。
  • 清心素食養心餐:中國人飲食中的道德文化
    餐桌文化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筷子是兩根,稱呼是「一雙筷子」,說「兩根筷子」的人,這是不明白道理。這是道德文化內化於日常飲食中的一種道德表達;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筷子」謂之一雙;是一中含二,合二為一。是「得一者可得天下美食」——《道德經》;筷子一根動,一根靜,才能夾得穩。這是陰陽虛實動靜,也有西方力學的槓桿原理。吃完營養美食,我們更品味了道德人文精神,談經論道皆是不言之教,無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