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研究中西神話異同,揭開中國強大的秘密,西方:顛覆認知

2021-01-11 歷史研習室

我們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大衛.查普曼

神話故事,別有深意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神話故事其間蘊含著的,更多的是一個國家與名字的內在精神特質。哈佛的大衛.查普曼教授也發現了這一點,而他講述中國神話故事的目的也正是由此生發。

大衛.查普曼教授要告訴學生的,不僅僅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實他要表達的還是中國內在民族精神與西方民族精神的對比,他也從側面揭示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

深刻解讀,民族特質

中西方的文化起源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在中西方神話故事中也是大同小異。就拿最簡單的人的起源來說,中國有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的故事,而在西方的神話故事中記載的則是亞當夏娃,這樣不同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個民族在信仰、文化、生活方式是得不同。

比如說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等,大衛.查普曼教授十分精闢地總結到:"拋開故事的情節,你們會發現中國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那就是---抗爭!"其實他這樣獨到的見解在中國學者自己的研究中也是很少的,但這樣的品質卻深深烙印在我們民族成長與生活的軌跡上,見證著我們民族的興衰與繁榮。

中國生生不息的抗爭精神,西方:簡直顛覆了認知

關於抗爭這一話題,在大禹治水傳說表現得淋漓盡致。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

史前大洪水來臨之際,天帝命令大禹父親鯀(gǔn)治水,但鯀卻盜取「帝之息壤」治水,於是天帝就把鯀給殺了,後來才有大禹以疏導的辦法成功治水。

這個神話充分表明,神是靠不住的,也不會幫助世人,只能自己解決困難。同樣面對大洪水,西方卻是靠神指引下製造諾亞方舟,而中國人卻是靠自己雙手治水。兩者比較,高下立判。

所以,1949年之後,面對一窮二白,中國人依然能夠站起來,短短幾十年之後,如今再度崛起,所靠的不是別人或神的施捨,而是自己的雙手。

中國孩子的童年都離不開神話故事,誰小時候沒聽過幾個神話故事呢?

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對精衛填海記得尤其清楚,被精衛填海的精神感動至今。

其實,這些神話都出自同一本書——《山海經》。

作為唯一流傳下來的文明古國,中國一直保持強大絕非偶然,固然離不開每個時代的精英,但更離不開上古神話中蘊含的抗爭奮鬥精神,而中國一直保持的強大和文明的薪火相傳,或許就有賴於此。

《山海經》對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話記錄較少,而對英雄神話、部族戰爭神話記錄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特點和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

故事的價值在於潛移默化地將精神傳遞給孩子。

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傳統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英雄神話故事傳遞的。

《山海經》全書只有31000字,卻記載了40個方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和400多種怪獸,地理、神話、宗教、民族、動物、植物、礦產,天南地北,包羅萬象。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讀《山海經》,所以,市場上開始有一些普通文的山海經,但是枯燥的文字讀起來還是很無聊,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我看的版本——自帶全注全譯+圖解的《山海經》。

它不但添加白話文注釋,還有導讀,注釋,一應俱全,讀起來毫無障礙,翻譯的語言還非常流暢,能幫助我們盡情的體驗《山海經》裡面的神奇。

為了可以讓我們可以身臨其境般地領略它的神奇,它還貼心地附上了插圖。

一些想像不出來的怪誕動物,用一張張精美的繪圖傳神地呈現出來,不再需要你苦思冥想它到底長什麼樣,可以增加我們閱讀時的樂趣。包括書中記載的一些地理方位古地圖,它也給我們畫了出來。

讓孩子一起感受山海經的魅力,這種故事,孩子也喜歡看,再加上裡面會搭配了豐富的插圖,大家都知道,孩子對於圖片是沒有抵抗力的,孩子聽著也趣味性十足,可以發展孩子的想像力。

一本只需要49塊錢,就是幾盒煙錢,兩頓飯錢,但是卻可以讓你無聊的時刻變得有趣起來。何樂而不為呢?

一本可以讓你學習的書,一本可以讓你當故事看的書。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中西「正義」理念之異同
    西方傳統重「以正為義」,而中國傳統則重「以義為正」——中西「正義」理念之異同無論中外,「正義」一詞都古已有之。在人們的理解和應用中,這個詞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榮耀,也引發了深刻的分歧和爭議。因此西方思想家對正義的理解和闡述,多是從人的權利與社會秩序出發,進行現實性的具體分析,從中揭示現實生活中構成正義的要素和形式,從而將正義一步步地具體化為諸如「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制度正義」與「程序正義」,「權利正義」與「分配正義」,「矯正(補償)正義」與「懲罰正義」,「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等具體類型,再一一研究如何改進它們的設置。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與會學者合影在全球化的學術語境下,中西之間的對話、交流與會通成為當下學術發展的重要趨勢。中西文獻學研究各自具有深厚的傳統,書籍史研究則既代表了現代學術的新範式,又帶有明顯的西方學術印記。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不單是各自學術脈絡下的平行比較,還應該具有更深入的「中西互融」式碰撞與交匯。同時,也需要破除以時代為斷限的隔膜,力圖形成「古今一體」的研究視野。
  • 只準中國學莎士比亞,至少揭開了這些秘密
    他的言行,至少揭開了這些秘密的神秘面紗。策辯為你一一呈現,可能你還會發現其他。01 公知始祖胡適的秘密近年,有一點點網上鬥爭經驗的都知道,不少人懷念「民國風"。其實本來也沒什麼,畢竟民國也是中國漫長歷史長河的組成部分。
  • 寧稼雨:學術史視域下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得與失
    該項目採用與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完全一致的神話文學移位研究方法,對中國古代主要神話故事在歷代文學園地中的演變文獻材料進行全方位搜集掌握梳理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分析神話故事在歷代文學中的演變形態和文化動因。這既是運用西方弗萊的「神話移位」研究方法用於中國神話研究的一次全面嘗試,也是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本身的一次重要演練[6]。
  • 李欣然 | 中西異同視角下的「西學中源」說——兼論晚清「《格致古...
    從中西學異同的視角看,「西學中源」說不僅關涉促進或阻礙西學引進的問題,更是一種介於中西相通和中西相異之間的獨特認知,既暗含著中西學本質上的貫通,又強調二者現象上的區別。在近代思想光譜中,「西學中源」說有其獨特的位置,既不同於嚴復所主張的中西各有體用,也不同於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證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學的嘗試,還異於張之洞以中西之別為基礎的「中體西用」之說。
  •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中國在上個世紀以前,一直以貧窮落後、戰亂紛爭的面貌在世界上存在,能夠如此快速地脫胎換骨,這足以證明中國這個國家潛在的能量,只是一直在靜待一個可以爆發的時機,一鳴驚人的能量被很多人所忽視。這也以至於讓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感嘆道,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根本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中國一直在默默地努力,在別人忽略的情況下蓬勃發展,明珠終究不會黯然失色。
  • 哈佛研究顛覆認知:早起並不一定健康,有一種早起危害不亞於熬夜
    從小到大,在我們的認知裡,早睡早起對於身體是有很大好處的。如果身體出現了什麼毛病,有很大的因素和熬夜有關。早睡早起在正常的情況下,對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有一種早起的情況卻比熬夜還要傷身體,顛覆了我們對於早起的認知。
  • 合 · 夜話 | 第一堂課:西方語境下的中國美術史
    這本書是巫鴻30年來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學給學生第一學期第一堂課的講稿合集,希望中國讀者可以通過他的眼光,重新發現和認識本國的藝術與文明。‍《第一堂課》囊括了1988年以來,巫鴻在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各類專題中國美術史課程第一堂課的珍貴演講稿,這些課程所面對的主要是對中國美術史不甚了解的外國人。
  • 《貝奧武夫》:中西視域下「民間傳說」北歐神話也很猛
    中西方對英雄的表述中國文化豐富,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學傳記都有記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如炎黃二帝、堯舜禹等,但西方人對於中國傳說人物知之甚少,但對於他們的史詩人物貝奧武夫是非常熟悉的。貝奧武夫雖然和我們的堯帝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從兩者之間也能看到文化之間的異同。
  • 佛教:利瑪竇在南京的辯論,開啟了西方世界研究中國佛教的先河
    他常以弘揚佛學為己任,得知利瑪竇在南京城後,便邀請其就基督教義和佛學教義的異同與優劣進行辯論。因利瑪竇把儒、佛、道比作一個快爛掉的蘋果,招來李汝楨和弟子們的不快,第一次辯論不歡而散。其後,李汝楨又安排了一次宴請,席間讓名僧三淮和尚和利瑪竇就這一話題再次進行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因記載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被人們所認知。
  • 哈佛美女教授:大膽提出第五維空間,認為靈魂是真實存在的
    而西方也早在公元前8世紀,在古希臘原始氏族中產生了「希臘神話」,其中也記載了眾神的誕生以及神話傳說。如此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沒有科學一詞出現的遠古時代就已然開始了對於宇宙的探究與理解。後來又出現了各種宗教,其中描述的天國、天堂、西方世界,這些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的空間,也是古人對於宇宙中存在其他世界的討論。
  • 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類型研究
    但近30年來學界的研究揭示,華夏民族上古本有多個創世神話,只是後世碎片化和歷史化了。葉舒憲的《中國神話哲學》根據古典資料還原了6個創世神話,院文清、董楚平、陳斯鵬等揭示出楚帛書甲篇內容是創世神話。筆者也先後重點研究了鯀禹創世神話、帝俊創世神話、楚帛書創世神話、盤古創世神話等。
  •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Jerome S. Bruner)教授去世
    布魯納的生平及著作布魯納1937年在杜克大學獲文學學土學位,隨即在杜克大學註冊成為心理學研究生,第二年轉學到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在著名實驗心理學家拉什利(K.S.Lashleg)指導下,於1941年獲博士學位。這時他的主要興趣是動物和人類的知覺過程心理學。
  • 朱鋒: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為什麼憂慮
    可是,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憂慮並不取決於中國對外關係的話語承諾,也不取決於中國對自身外交與國際行動的判斷和認知。國際關係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各國對彼此的看法很大程度是由各自的內政、追求利益的方式和思考外交與國際問題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憂慮」說到底是由典型的西方國家的利益判斷和追求方式、價值選擇與思維特點所決定的。
  • 哈佛美女教授:提出世界上的第五維空間,認為靈魂是真實存在的
    如今哈佛美女教授麗莎·蘭道爾言之鑿鑿向世人宣布"靈魂是真實存在的"。儘管佛曰眾生平等,但不可否認有些人生來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比如賈伯斯,比如麗莎·蘭道爾。對於學習,麗莎完全就是一個天賦型選手,高中畢業她成功考進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本科畢業後,她繼續在哈佛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同時也開始進行宇宙學以及粒子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因為麗莎成績優秀,在校表現突出,1991年,她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助理教授,四年後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麗莎被普林斯頓大學聘任為終身教授,3年後她回到母校開始執教。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
    來源:南方日報原標題: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編者按:今天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日子。
  • 哈佛女孩在北大
    曾就讀於哈佛大學的中國香港女孩馮瑋欣在本學期初成為北大新生在這裡開啟了「中國學」之旅在文化中「尋根」在學科上「跨界」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從哈佛到北大的女孩看她如何在北大讀懂中國、看懂世界更喜歡北京2020年秋季到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就讀研究生的馮瑋欣
  • 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回憶傅高義教授|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與研究中國 來源:21財經APP小引: 正在忙大學期末的各種雜事,忽然驚聞傅高義老師驟逝的惡訊,一時震愕、悲傷、哀痛難!哈佛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 當1980年我第一次能夠踏入中國去做研究的時候,我和我太太Charlotte Ikels (艾秀慈)教授住在廣州的中山大學。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巫鴻教授訪談錄!
    朱志榮: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藝術研究方法和西方的研究方法?有沒有一種超越文化、超越國界的研究方法?巫鴻:我的學術背景不太一樣,中國、西方的學術傳統訓練我都接受過。我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待過七、八年,對傳統的藝術鑑定方法可以說比較了解。在西方,我學習了西方的美術史研究的方法。我認為每種學術傳統都和研究的對象有很大關係。
  • 顛覆認知:大規模研究發現,吃得越鹹,壽命越長?
    2020年4月,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董磊教授團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High-salt diet inhibits tumour growth in mice via regulating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論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