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網遊怎麼辦?馬化騰手把手教你治服熊孩子

2020-12-22 騰訊網

"未保工作",任重道遠。

00後和10後被稱為數字原住民,從小生活在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以QQ、微信為代表的新媒介中。

過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行為主要集中在"逃課上網""偷家長零錢買點卡消費、充值虛擬會員"等。如今升級了!玩手機上網課"觸網"無處不在,規範及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困難重重。

去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號召家長、老師、遊戲開發商以及社會各界,齊齊努力,攻克"未保"。

熊孩子套路深,"防沉迷"路漫漫

用家長的手機下載註冊遊戲、打著學習的幌子玩遊戲、開著分屏看遊戲直播、甚至背著監護人大額消費並且刪除提示信息……熊孩子套路太深,家長們防不勝防。

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網民數量8.5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1.2%,其中網路遊戲的使用率達到57.8%。網民的首次觸網年齡也在明顯提前,由此帶來的未成年沉迷網絡問題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控制新增網路遊戲上網運營數量,採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

2019年11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對未成年遊戲用戶從身份驗證、遊戲時長、付費、適齡提示等六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各大遊戲廠商也迅速跟進,針對未成年人的遊戲行為"防沉迷"系統不斷升級。

騰訊大老闆當產品經理,不斷升級"防沉迷"

未成年人一直在手遊玩家群體中的佔據著不可忽視的比重,對於各大遊戲廠商來說,這個尚未成熟的玩家群體,有著十足的挖掘潛力。如何從技術上構建最為嚴格的監管防護體系,規範未成年的上網行為,各大遊戲廠商都在努力探索。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馬曉軼去年發布公開信表示,為了確保所有未成年用戶都可以受到保護,如果有遊戲因為技術等硬性原因無法接入健康系統的,即便依然可以貢獻營收,騰訊都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們停運和下架。

2017年,騰訊公司把未成年人保護上升到公司戰略的高度,積極研究未成年人健康上網解決方案,構建全環節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

2017年2月,推出國內首個幫助父母前置管理孩子包括時長、消費等遊戲行為的"成長守護平臺"。同年6月推出"遊戲健康系統",限制遊戲時長,啟動人臉識別測試。

2018年6月推出了"少年燈塔主動服務工程";2019年3月推出"兒童鎖"模式,同年5月啟動"16+"試點:16周歲及以上的未成年用戶每天限玩2小時。

今年6月,騰訊遊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邁入3.0階段,逐步擴大人臉識別應用範圍,強化甄別疑似未成年用戶。近日,騰訊的大老闆馬化騰親自當起產品經理,升級防沉迷系統,若用戶在遊戲充值環節觸發人臉識別驗證,系統將自動進行語音播報及畫面提示。此外,實名認證年齡60+的玩家,自然月消費超過1000元時,則每筆支付需人臉識別驗證通過才可繼續流程。

面對"未保"工作的新形勢,除了遊戲廠商不斷探索實踐踐行對未成年人進行防沉迷監管之外,家長、社會也要加強協同。惟有各方合力,"未保"工作的基石才能更加牢固,未來之路才能越走越順。

相關焦點

  • 網遊害人不淺,如何防止中職生沉迷網路遊戲?
    為了防止未成年沉迷網遊造成危害,國家早在2018年出臺了相關規定:《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今年九月,中宣部已實施「國家層面實名認證系統建設」的政策。14-16歲的中職生們,在校沒有家長的監護,自控能力又相對較差,很容易無節制地沉迷網遊。如何防止中職生沉迷網遊,成了很多人關注的話題。
  • 騰訊遊戲限制老人充值 馬化騰跟阿公阿嬤和中小學生都槓上了?
    防沉迷系統推出2年,騰訊遊戲又出招了:這次還是馬化騰親自下場參與產品設計,直接限制:60歲及以上的用戶,自然月消費超過1000元,再充值要人臉識別才能繼續。看似防老人,其實是跟拿爺爺手機充錢玩遊戲的熊孩子們槓上了——360度無死角防沉迷。世界首富也擔心孩子沉迷遊戲全世界的大人都在為孩子沉迷遊戲操碎了心。
  • 從實名制到人臉技術升級,馬化騰和小學生4年PK,誰被KO?
    這次騰訊限制老人充值,其實也是為了避免熊孩子利用老人手機氪金。為了和小學生們鬥智鬥勇,馬化騰當了回產品經理,親自指導的升級了人臉識別系統,設計了「老人遊戲防沉迷」系統。這樣,讓那些想利用爺爺奶奶們的手機遊戲氪金的熊孩子,也無計可施。
  • 馬化騰盯上老年人錢包:我是為你們好
    馬化騰盯上老年人錢包:我是為你們好近段時間,南寧市民李女士讀初一的兒子,加入了一個「遊戲福利群」,通過騙家長刷臉,把她的信用卡、花唄都刷了一遍。為了防止熊孩子瞞著家長過度玩遊戲,各大遊戲平臺使盡渾身解數。2017年,騰訊正式建成未成年保護體系,想方設法與家長一道守護孩子的成長。
  • 「熊孩子打賞」,需要治本之策
    但在這些「送遊艇、送火箭、送飛機、送跑車」的「老鐵」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且不乏打賞數額巨大者。類似「11歲男孩打賞主播63次,刷爆全家積蓄」「女童玩手遊花光奶奶醫藥費」的新聞不時發生,事後家長去找平臺退錢,往往遭遇重重阻礙。一直以來,監管層對於直播打賞尤其是未成年人直播打賞持嚴控態度。
  • 馬化騰支招「防忽悠」,升級人臉識別防止老年人遊戲沉迷
    小學雞們忽悠爺爺奶奶很在行,想要忽悠"天才少年"馬化騰,難度卻有點大!自從騰訊遊戲開通未成年人保護系統以來,限時、限充,還要實名認證,各種方法規範小學生們玩遊戲。沒成年怎麼辦?2020年6月,騰訊遊戲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正式升級到全新的3.0階段,專門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範圍,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進行甄別。截至10月20日,針對疑似未成年用戶的人臉識別驗證已應用於騰訊旗下超過100款移動遊戲產品。
  • 為了管住熊孩子,騰訊遊戲3年升級N項防溺技術,現在又新增絕招
    你沒看錯,這次針對的不是大家以為的「熊孩子」,而是他們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圈內傳言,這個功能創意還是出自曾經的產品馬化騰。騰訊這是準備「大小通吃」嗎?早在2019年10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時,《人民日報》就曾發布評論說,要解決當中的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這一現實問題,實行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時間管理很有必要。雖然網絡行為並非僅僅是在虛擬空間發生,但同樣會深刻的對現實生活帶來影響。
  • 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建議未成年人網路遊戲防沉迷引入生物識別技術
    但在社會現實中,遏制未成年人網遊沉迷和未成年人網遊不當消費方面,「實名認證」仍存在不足。楊金龍了解到,身邊很多未成年人玩手機遊戲,都是使用家人的帳號進行註冊登錄,輕鬆繞過「實名認證」,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網遊沉迷」。現實中,很多媒體報導的未成年人玩手機遊戲、直播軟體過度消費的案例,也多反映了「使用家長帳號」的問題。
  • 手機沒插卡、沒微信、沒支付寶 熊孩子為什麼還能充錢打遊戲
    手機沒插卡、沒微信、沒支付寶 熊孩子為什麼還能充錢打遊戲據江蘇公共【初中生玩網遊充值近5000元 讓手機店幫充值】王先生的兒子今年13歲,在當地上初中。今年初,王先生無意中發現,兒子在打「王者榮耀」這款網遊,並在裡面花了約5000塊錢。小王說,自己過年的時候會攢一點錢,另外還有就是平時的生活費零花錢。
  • 未成年人網遊防沉迷調查:實名認證難,有遊戲可讓「7歲兒童」充值付款
    國家新聞出版署11月發布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下稱《通知》),就帳號實名制、遊戲時長、付費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  「我國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情況比較嚴重,不但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給很多家庭帶來焦慮和困惑,還可能滋生一些社會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 網遊風生水起成癮廣受詬病 評論:網遊平臺要拿出防沉迷實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網遊平臺要拿出防沉迷實招張砥日前,為針對性解決「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包括《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在內的100多款移動遊戲產品開啟為回應質疑,各大平臺相繼推出防沉迷系統,壓縮未成年人在線時長、付費額度,但漏網之「孩」仍有不少。究其根源,界定模糊、身份冒用是重要一條。而這背後,很大程度就在於「人證對比」的缺失。此番網遊平臺引入人臉識別,一定程度打上了防沉迷系統的關鍵補丁,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之舉。
  • 網遊實名制有大漏洞!網上找的虛擬身份證號,照樣能正常登錄遊戲
    3月17日,國內知名的遊戲企業之一騰訊遊戲發布公告稱,將全面推進落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規定。不過,網遊實名制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騰訊遊戲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表示,他們從本月開始全面推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新規的落實工作。
  • 「熊孩子」偷偷打賞怎麼破?專家:應儘快推廣年齡認證和識別系統
    他賣房用來還債的40萬元被家裡的幾個「熊孩子」用來看直播刷禮物、玩網路遊戲,最後只剩下0.23元。盛先生家的慘痛經歷並非個案。類似未成年人高額打賞主播、充值遊戲之類的新聞屢見報端。然而,多地出現未成年人在上網課期間,拿著家長的手機,或給遊戲進行高額充值,或打賞網絡主播。「從家長層面來看,銀行交易密碼等重要信息,不應該輕易交給孩子,畢竟孩子是未成年人,自我克制能力差,如果他能輕而易舉地知道密碼,肯定會造成他在玩遊戲過程中的衝動消費。因此,家長對導致消費糾紛和孩子沉迷遊戲負有一定責任。」
  • 從1.0進化到3.0,騰訊遊戲防沉迷系統持續升級,馬化騰一直在努力
    這規定看上去是限制退休老人,實質上是針對利用長輩手機進行氪金的熊孩子,而且這也不是騰訊首次和熊孩子過不去了。 2017年開始,騰訊遊戲率先構建了「事前-事中-事後」涵蓋未成年人遊戲行為的健康防護方案,協助家長直接管理未成年人子女的遊戲時間、遊戲消費,限制實名未成年用戶的遊戲時間,對疑似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費進行主動提醒等。
  • 未成年人保護最優解是什麼?三年時間從騰訊未保體系可窺大廠使命
    12月16日,在廣州召開的"2020中國遊戲產業年會未成年人守護論壇暨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大會"上,騰訊互動娛樂副總裁崔曉春介紹道,今年騰訊遊戲加速了防沉迷新規落地工作,對於實名為未成年的用戶進行遊戲時長、消費限制,目前已在騰訊210款遊戲中落地。
  •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困局? - 中國三門峽網 - 三門峽市委...
    日前,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聯合舉辦「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評議會」,圍繞「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議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認為,社會各界要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切實履行職責,共同築牢未成年人網路遊戲防沉迷屏障。
  • 網遊開啟「人臉識別」登錄模式受支持,防沉迷還要拿出更大實招
    為回應質疑,各大平臺相繼推出防沉迷系統,壓縮未成年人在線時長、付費額度,但漏網之「孩」仍有不少。究其根源,界定模糊、身份冒用是重要一條。而這背後,很大程度就在於「人證對比」的缺失。此番網遊平臺引入人臉識別,一定程度打上了防沉迷系統的關鍵補丁,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之舉。
  • 再見,再見,這位51歲的母親沉迷於網遊不與女兒玩耍
    在傳統的角落MMO網遊,家長和他們的孩子其樂融融玩遊戲什麼都不是新鮮事,在此之前,一位《劍網3》玩家記錄了他54歲母親與自己玩遊戲的經歷,並贏得了許多網友的好評。然而並不是所有沉迷於遊戲的父母都能和他們的孩子「和諧」相處融洽,由於反應、操作和對遊戲的理解不同,孩子們通常不喜歡父母不願意一起玩遊戲。
  • 教育部等6部門出手,嚴控未成年人遊戲時長、整治「飯圈」「黑界」
    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已經成為重災區。充值群體中,年齡最小的3歲,充值金額最高達7萬元,投訴問題集中在未成年人充值容易退費難,家長面對高額充值追回力不從心;粉絲沉迷追星、飯圈,導致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
  • 專訪佟麗華:防網遊沉迷,未保法統一身份認證制度是重大創新
    本次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新設「網絡保護」一章幾乎沒有任何爭議,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些年來發生在網際網路上的網絡欺凌的問題,基於網際網路引發的針對未成年人的性侵問題,網絡沉迷的問題都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專章設立也是要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相關內容作出明確具體規定,另外也有助於社會各界清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的各方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