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保工作",任重道遠。
00後和10後被稱為數字原住民,從小生活在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以QQ、微信為代表的新媒介中。
過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行為主要集中在"逃課上網""偷家長零錢買點卡消費、充值虛擬會員"等。如今升級了!玩手機上網課"觸網"無處不在,規範及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困難重重。
去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號召家長、老師、遊戲開發商以及社會各界,齊齊努力,攻克"未保"。
熊孩子套路深,"防沉迷"路漫漫
用家長的手機下載註冊遊戲、打著學習的幌子玩遊戲、開著分屏看遊戲直播、甚至背著監護人大額消費並且刪除提示信息……熊孩子套路太深,家長們防不勝防。
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網民數量8.5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1.2%,其中網路遊戲的使用率達到57.8%。網民的首次觸網年齡也在明顯提前,由此帶來的未成年沉迷網絡問題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控制新增網路遊戲上網運營數量,採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
2019年11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對未成年遊戲用戶從身份驗證、遊戲時長、付費、適齡提示等六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各大遊戲廠商也迅速跟進,針對未成年人的遊戲行為"防沉迷"系統不斷升級。
騰訊大老闆當產品經理,不斷升級"防沉迷"
未成年人一直在手遊玩家群體中的佔據著不可忽視的比重,對於各大遊戲廠商來說,這個尚未成熟的玩家群體,有著十足的挖掘潛力。如何從技術上構建最為嚴格的監管防護體系,規範未成年的上網行為,各大遊戲廠商都在努力探索。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馬曉軼去年發布公開信表示,為了確保所有未成年用戶都可以受到保護,如果有遊戲因為技術等硬性原因無法接入健康系統的,即便依然可以貢獻營收,騰訊都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們停運和下架。
2017年,騰訊公司把未成年人保護上升到公司戰略的高度,積極研究未成年人健康上網解決方案,構建全環節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
2017年2月,推出國內首個幫助父母前置管理孩子包括時長、消費等遊戲行為的"成長守護平臺"。同年6月推出"遊戲健康系統",限制遊戲時長,啟動人臉識別測試。
2018年6月推出了"少年燈塔主動服務工程";2019年3月推出"兒童鎖"模式,同年5月啟動"16+"試點:16周歲及以上的未成年用戶每天限玩2小時。
今年6月,騰訊遊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邁入3.0階段,逐步擴大人臉識別應用範圍,強化甄別疑似未成年用戶。近日,騰訊的大老闆馬化騰親自當起產品經理,升級防沉迷系統,若用戶在遊戲充值環節觸發人臉識別驗證,系統將自動進行語音播報及畫面提示。此外,實名認證年齡60+的玩家,自然月消費超過1000元時,則每筆支付需人臉識別驗證通過才可繼續流程。
面對"未保"工作的新形勢,除了遊戲廠商不斷探索實踐踐行對未成年人進行防沉迷監管之外,家長、社會也要加強協同。惟有各方合力,"未保"工作的基石才能更加牢固,未來之路才能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