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淺析之二

2020-12-13 俠臨陰陽

繫辭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白話淺析:

「系詞傳」首先莊重的說明《易經》是以宇宙的構造形象 為依據。宇宙創造了萬物,宇宙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萬物的 行為規範。在形象上,天在上尊貴,地在下卑賤,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天地之間,萬物由卑下到高大,混然並存。卦中六爻位置,也依貴賤不同的地位而排列。宇宙運行,動靜有一定的規律,動則剛毅,靜則柔和。宇宙萬物的性質方向不同;因而同類聚合,自然形成分離的群體,彼此利與害的調和與衝突,就產生吉與兇的現象;因而有了吉與兇的佔斷。

宇宙,在天上,呈現日月星辰、晝夜、以及季節氣候等現象 在地上,形成山河、動植物等各種形體,產生錯綜複雜的變化, 而卦與爻的變易作用,也就由此出現 。

因而,剛與柔這兩種作用,相互交錯摩擦;八封象徵的天、地、風、雨、雷、電、山、海,這八種自然現象,也相互鼓動推蕩;產生宇宙萬物的變易,演變成六十四卦。

於是,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隨著日月運行,寒暑季節的循環,代表天的功能的「乾」,成為男性的象徵,代表 地 的功能的「坤」成為女性的象徵。

「乾」的功能,在於偉大的創始;「坤」的功能,在於繼 乾』的創始,完成有形的生命。

「乾」的功能是自發的,無休止的,沒有阻礙的;坤的功能是被動,靜止的,順從於乾而作成萬物。乾的功能是自發行為,所以稱作知,坤的功能,在於結果,所以稱能。

容易,就便於了解,簡易便於遵行。容易了解會使親近,容易遵行,就必然有功效。有人親近可保長久,見到功效便能壯頭。保特長久是有才能的人的智慧,能夠壯大是有才能的人的事業。

繫辭以上章節,從宇宙構造敘述到《易》的著作過程。天地的功能以及人與天地並立的道理。闡釋了「簡易」與「不易"的含義!同時可看出儒家以倫理附會易理。

相關焦點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通常我們所說的《周易》或者《易經》,包括了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就是指周文王所寫的六十四卦名、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傳就是孔子所寫的十翼之傳,包括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象,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易經》自秦漢以後之所以分成兩派六宗,或者加上丹道、堪輿、星相、醫藥共為十宗,乃至後世又有理、象、數之說,可全是《易經》的象所惹出來的事。古往今來,有很多的文人學者對於《易經》的象,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綜其內容真可謂浩如煙海。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我們絕對可以這樣說,自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並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另外一本書,能夠比《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易經》對中國文化的作用,絕對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各類注釋《易經》的書籍,自秦漢至清末,就不少於幾百種,可見《易經》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
  • 《易經》繫辭傳下 第九章
    此之謂《易》之道也。[詳解]本章是對全《易》的總結,共分三節:第一節從「《易》之興也」到「是故其辭危」,講《周易》的產生;第二節從「危者使平」到「百物不廢」,講《周易》的內容;第三節從「懼以終始」到「此之謂《易》之道也」,講學《易》以後應有的效果。下面就逐句進行解釋。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八章
    本章可分三節:第一節從「天一,地二」到「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講大衍之數的構成;第二節從「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到「可與祐神矣」,講大衍之數的應用;第三節從「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到「當萬物之數也」,講蓍也是與天地準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二章
    本章可分為兩節:第一節從「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第二節從「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第一節是講說《是》,第二節是應用《易》。現逐句解說如下。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十章
    過去人們都認為知識孔子問《易經》是幹什麼的,現在看來,這種理解錯了。「何為者也」,是問怎麼變動,怎麼發展。《易經》是用辯證法的理論寫成的,包括對立、統一兩個方面:「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講對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裡是講統一。「何為者也」,問的是怎麼變化發展,也就是問變化發展規律的。其實只問了統一的方面,而沒有問對立的面。
  • 《易經》繫辭傳下 第十二章
    [原文]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選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聖人作《易經》,用它來遵循人性、天命的道理。正因為這樣,所以才「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這段話是具體地講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是說天道就是陰與陽。
  • 《易經》10句名言,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易經.乾卦》點評:天體的運行,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為一個人君子,也應該效法天道的這種精神,自強不息,永不放棄。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卦》點評:大地敦厚和順,滋養萬物,卻從來不圖回報。君子只有擁有大地的這種美德,才能容載萬物。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 易經源於生活,生活也有很多源於易經,易學正道
    周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泉,中國文化長河處處受易經思想影響,所以批判易經無異於否定中國文化,其實這些批判易經之人其實他們時常還用易經的詞彙,但由於自己認識淺薄,用易經的思想、易經的詞彙而不自知。就像吃著牛奶長大,卻說牛該殺,牛奶是害人的!自己讀不懂周易,卻說周易是迷信,是偽科學!可笑之極!
  • 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
    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其實《易經》早已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易經繫辭上》4、剛柔相濟《易經繫辭上》5、物以類聚《易經繫辭上》6、觸類旁通《易經繫辭下》
  • 《易經》的陰陽與卦象
    相傳伏羲作八卦,文王和他的兒子周公推演出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這被稱為《易經》。相傳為孔子所作「十翼」被稱為《易傳》。《易傳·繫辭下》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聖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這一推斷大致可信。《周易》的「易」字,有「易簡」、「變易」和「不易」三種含義。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九章
    按:關於這一章的傳文,疑今通行本《繫辭傳》的文字既有闕文,又有增文。增文為「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之下的「《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這麼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所說的「四焉」都算不上是聖人之道,且剔除它,前後文意緊密相連。因此,這段文字當屬後人誤增的,應予刪除。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杏壇講學易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的崇高地位,孔子功不可沒。《繫辭傳》是《易傳》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我們所熟知的周易哲學思想,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以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等,均是在《繫辭》一書中提出來的。
  • 易經智慧:從「火天大有」卦,看《易經》的遊戲規則
    《周易·繫辭》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繫辭》傳說為孔子所作的《十翼》之一,是《易經》的使用說明書。這句話表明,「君子」學習《易經》,需要動靜結合,既要觀察「象」,又要理解其「辭意」(數理),還要切身實踐,玩其佔變。
  • 《易經》成語精選30個,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出處】《易經 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8、剛柔相濟 【出處】《易經 繫辭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釋義】剛柔相濟的意思是剛強的與柔和的事物互相調劑補充,使之恰到好處。
  • 真正的人中之龍,明白易經4字天條,善用易經3條錦囊
    因為人是不安分,人作為天地人三才中的萬物之靈,生來就有著不甘於平凡的本質和屬性。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在一次次地上演著平凡到卓越,草根到輝煌的逆襲故事。那麼一個人能成大事,能有大的作為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中之龍,他們究竟靠的是什麼?智慧、信仰和格局。這是每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品質。易經中有比較重要的一卦,就是易經第11卦——泰卦。
  • 《易經》:你的未來是貧是富,就看能不能守住這兩個字
    《易經》認為,看一個人的運勢是貧是富,跟兩個字有關,你可能以為是「吉兇」,其實不然。如果學習《易經》,只是想了解吉兇,看看自己的運氣好不好,那就真的把《易經》當成算命工具了。而如果探究《易經》的義理,就知道《易經》價值觀裡,最重要的並非「吉兇」,而是另外兩個字,叫「無咎」。吉兇是什麼?《易經·繫辭傳》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吉,就是你得到了一些東西;兇,就是你失去了一些東西。
  • 出自《易經》的20個成語,有些成語很熟悉,但你未必知道它的出處
    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義結金蘭 / 金蘭之友【出處】《易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釋義】上段話實際上形成了兩條成語: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量很大,像鋒利的刀劍一樣能斬斷銅鐵,後常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喻指緊密團結,力量無敵。兩句都取最後一個字就是「金蘭」,指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結拜兄弟。
  • 《易經》會不會步氣功的後塵?年輕人很少懂周易,是否會失傳?
    2、看繫辭,重中之重過來人經驗告訴諸位,學易經,必須讀繫辭,筆者是先看完了64卦,每個卦看了很多人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依然還有很多卦不理解,後來讀了繫辭,感覺茅塞頓開,解決了很多疑惑。要學習易理,筆者的建議是先把繫辭讀完,理解,最好是能夠記下來,然後再去讀64卦,先通讀一遍,不用諸卦諸爻去究其理。讀完之後,再回來細看,同時讀序卦傳、雜卦傳、說卦傳等。只有先讀懂了繫辭,你才會明白易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究竟再講些什麼?自己心裡才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