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傳上 第九章

2020-12-13 明馨紫微鬥數

幫小編轉發一下,也許您看到的正是別人需要的!

按:關於這一章的傳文,疑今通行本《繫辭傳》的文字既有闕文,又有增文。增文為「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之下的「《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這麼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所說的「四焉」都算不上是聖人之道,且剔除它,前後文意緊密相連。因此,這段文字當屬後人誤增的,應予刪除。其祥,見本章詳解第二節「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句下的解說。

本章總的講「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以乎」。實際上這是孔子在說的筮法以後講卜筮的效用,本章可分兩節:第一節從「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第二節從「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到「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以下逐句加以說明。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情,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敵。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這句話實際是講卜筮。大衍之數的變化能產生八卦,孔子將這看成是「神」在起作用。

所謂「神」,並不是鬼神,而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神」。事實上,佔筮時,「分而為二以象兩」的「分而為二」是信手分的,兩部分蓍草各佔多少根並不一定。因此,再經過「掛一」、「揲四」、「歸奇」之後得出七、八、九、六就不一定,得出的爻是陰還是陽也就不一定。「身之所為」就是這麼回事,沒什麼神秘。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情,其孰能與於此?」這段話意思是說:君子將有所作為,將到哪兒去,問於卜筮他就告訴你。並且馬上就答應,就像響之應聲一樣,不管多遠多深,都能知道將來是什麼樣子。不是天下最精微的,誰能做到這樣?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講的是佔筮用數的變化。這段話意思是說,按照這個方法運算,就能通其變,變的時候能通就能成就天下的事業;依照這個數,就能定天下的象,不是天下最變的,誰能做到這樣?

「《易》無思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敵。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這段話意思是說,《易》是無思無為的,寂然不動的,經過卜筮,天下的事物它都知道。不是天下最神的,誰能做到這樣?

從「是以君子將有為業」至此,把卜筮講的神乎其神,讚美《易》「至精」、「至變」、「至神」。當時可能真是這樣認為的,今天看來卻並沒有什麼。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段話是說,聖人用《易經》來研究未形之理與細微未著的事物,唯其「極深」,所以能通天下人的思想;唯其「研幾」,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業;唯其「神也」,所以不用著急就能快,不用走就到了。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這裡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而從上文來看,不論是「精」、「變」、「神」,還是「深」、「幾」、「神」,都只能算三個,而不是四個。勉強可以說,「精」、「變」、「神」加上「極深研幾」,湊成四個。但究竟是不是這樣?難以道明,此處應有闕文。

總之,本章一定是孔子講的原文,不是後人杜撰的。自今天看來,把卜筮說的這樣神乎其神,沒有什麼大意義。孔子是否真相信這些,也不得而知。

相關焦點

  • 《易經》繫辭傳下 第九章
    儘管周文王作《易》,孔子作《傳》,並不知道辯證法這個詞。但今天我們學習馬列主義,一看就知道這確實是辯證法。其道甚大,百物不廢。「其道甚大」,是指「危者使平,易者使傾」的理論很大。學習《易經》,主要的是做到「無咎」。《繫辭傳上》說:「無咎者,善補過也。」《論語·述而》:「子日:『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論語》與《繫辭傳》一致。學《易經》,即學辯證法,懂規律,按理說做事懂辯證法應該百分之百正確,怎麼只要求無大過呢?因為,規律用恩格斯的話講就是必然性,用我國古人的話說就是「命」。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十章
    過去人們都認為知識孔子問《易經》是幹什麼的,現在看來,這種理解錯了。「何為者也」,是問怎麼變動,怎麼發展。《易經》是用辯證法的理論寫成的,包括對立、統一兩個方面:「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講對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裡是講統一。「何為者也」,問的是怎麼變化發展,也就是問變化發展規律的。其實只問了統一的方面,而沒有問對立的面。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二章
    這句話從表面上看好懂,「設卦」就是聖人設立了卦,「卦象」就是觀察的,「繫辭焉」就是加上文字說明,這些最後都說明吉兇。其實,對於「設卦」、「觀象」、「明吉兇」,還需作進一步解說。首先說「設卦」。卦當然包括八卦與六十四卦,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個卦是《周易》的卦,而不是《連山》、《歸藏》的卦。
  • 《易經》繫辭傳下 第十二章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聖人作《易經》,用它來遵循人性、天命的道理。正因為這樣,所以才「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這段話是具體地講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是說天道就是陰與陽。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這也是回答了某一位網友所經常問到的問題:周文王演繹周易,《史記》的說法,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易傳》。但是,通行《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繫辭下》有先於周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卦的描述。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八章
    《繫辭傳下》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所謂「成變化」,就是「以體天地之撰」的意思;「行鬼神」,也就是「以通神明之德」的意思。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二成卦。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歷代以來研究《易經》的文人學者,對於象的任何一種觀點,都離不開孔子《易傳》的範圍。這是因為《易經》畢竟是由孔子而傳,根據《史記》和《漢書》所列出的《易經》傳授名單,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孔子傳商瞿直至西漢田何,是有明確的師承關係的。
  • 易經繫辭淺析之二
    繫辭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白話淺析:「系詞傳」首先莊重的說明《易經》是以宇宙的構造形象 為依據。宇宙創造了萬物,宇宙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萬物的 行為規範。在形象上,天在上尊貴,地在下卑賤,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天地之間,萬物由卑下到高大,混然並存。卦中六爻位置,也依貴賤不同的地位而排列。宇宙運行,動靜有一定的規律,動則剛毅,靜則柔和。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以上資料,在百度上都可以找到,可不是我們隨口說說的,誰要是不相信的話,儘管去百度上搜索劉大鈞、朱伯昆等詞條。可見,不僅僅在當今的高等學府、學術界,就連國家領導人也越來越認識到《易經》對於人類文化的重要作用。
  • 《易經·說卦傳》《易經·序卦傳》《易經·雜卦傳》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 易經源於生活,生活也有很多源於易經,易學正道
    周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泉,中國文化長河處處受易經思想影響,所以批判易經無異於否定中國文化,其實這些批判易經之人其實他們時常還用易經的詞彙,但由於自己認識淺薄,用易經的思想、易經的詞彙而不自知。就像吃著牛奶長大,卻說牛該殺,牛奶是害人的!自己讀不懂周易,卻說周易是迷信,是偽科學!可笑之極!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可見孔子不但喜歡易經,70%的準確率也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佔卜高手了。三國時期的易學高手管輅(lù)是當時類似半個神仙一樣的人物了,也自稱「輅卜亦不悉中,十得七八」而已。易經佔卜從來沒有百佔百中,這種人從來不存在,所以如果有人向你吹噓他如何百佔百中,如何神通不凡,你最好離他遠一點,這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個騙子了。
  • 《易經》繫辭傳下 第八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易經》這部書,無論從廣來看,還是從大來看,都是完備俱全的。這與「彌綸天地之道」、「冒天下之道」一樣,都是指《易經》無所不包。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卦有六文,初、二兩爻在下,為地;五、上兩爻在上,為天;三、四兩爻在中間,為人。天、地、人是三才,「兩之」便成六爻。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易》既有天道、地道,又有人道,兼備天、地、人三才;每才由兩爻代表,所以一卦有六爻;六爻不是別的,就是天、地、人這三才之道。
  • 輕鬆學《易經》: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
    >【提要】1.根據《繫辭傳》,雜卦與互體中爻有關。按:《繫辭傳》明言「觀象繫辭」,若僅用主卦取象,《大象傳》可得,爻辭則無從得出,故西周春秋時期傳易經師使用互體乃是司空見慣,《左傳》《國語》筮例為證。(筆者在《周易密鑰》有「論互體為《周易》經傳本有」一文。)《周易》六十四卦,按二至五中爻為互體卦,則只有八對卦:1.中爻為乾、坤: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四組錯綜卦。
  • 《易經》的陰陽與卦象
    《易經》的陰陽與卦象《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
  • 《易經》:你的未來是貧是富,就看能不能守住這兩個字
    《易經》認為,看一個人的運勢是貧是富,跟兩個字有關,你可能以為是「吉兇」,其實不然。如果學習《易經》,只是想了解吉兇,看看自己的運氣好不好,那就真的把《易經》當成算命工具了。而如果探究《易經》的義理,就知道《易經》價值觀裡,最重要的並非「吉兇」,而是另外兩個字,叫「無咎」。吉兇是什麼?《易經·繫辭傳》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吉,就是你得到了一些東西;兇,就是你失去了一些東西。
  • 《易經》會不會步氣功的後塵?年輕人很少懂周易,是否會失傳?
    1、結合爻位關係、爻的屬性來領悟象傳和爻辭我們在學易經的時候,大家通常看的都是爻辭和象傳,爻辭相傳是周公所作,是用來解釋每個卦每個爻的含義。象傳是由孔子所作,用來解卦象的。2、看繫辭,重中之重過來人經驗告訴諸位,學易經,必須讀繫辭,筆者是先看完了64卦,每個卦看了很多人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依然還有很多卦不理解,後來讀了繫辭,感覺茅塞頓開,解決了很多疑惑。
  • 易經智慧:從「火天大有」卦,看《易經》的遊戲規則
    《周易·繫辭》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繫辭》傳說為孔子所作的《十翼》之一,是《易經》的使用說明書。這句話表明,「君子」學習《易經》,需要動靜結合,既要觀察「象」,又要理解其「辭意」(數理),還要切身實踐,玩其佔變。
  • 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原來都出自《易經》
    >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易經繫辭上》4、剛柔相濟《易經繫辭上》5、物以類聚《易經繫辭上》6、觸類旁通《易經繫辭下》>7、見仁見智《易經繫辭上》8、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坤》9、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10、應天順人《易經革》11、滿腹經綸《
  • 《summer愛的故事》第九章怎麼過 第九章完美圖文攻略
    導 讀 summer愛的故事第九章怎麼過?這個第九章的主線攻略就是要找到其中的音樂節的票,還有一個直線也是沒找到的,很多玩家都不是很清楚的,如何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