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小編轉發一下,也許您看到的正是別人需要的!
[原文]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選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詳解]
本章主要講《易》就是講三才之道的,也就是講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實際就是講辯證法。現逐句加以解釋。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順」,是遵循的意思。「性」,是人性。「命」,是天命。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聖人作《易經》,用它來遵循人性、天命的道理。正因為這樣,所以才「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這段話是具體地講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是說天道就是陰與陽。《繫辭傳》說「在天成象」,「象」就是三辰,即日月星,其中主要是日月。又說「陰陽之義配日月」所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是就日月來說的。
「立地之道日柔與剛」,是說地道就是柔與剛。《繫辭傳》說「在地成形」,「形」就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那麼,「柔與剛」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柔與剛,一個是水,一個是土。《中庸》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指人道的仁、義而言;「天時」,即是指「陰與陽」,是天道;「水土」,即是指「柔與剛」,是地道。天地的變化,用《繫辭傳》的話說,就是「陰陽合德」。在天,萬物資始,靠太陽;在地,萬物資生,靠水土。所以說「立天之道日陰!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
「立人之道日己與義」是說人道就是仁與義。所謂「天道」,「地道」,就是自然規律;所謂「人道」,就是社會規律。什麼是「仁」、「義」呢?《中廟》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意思是說,仁是講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相親相愛,這種二愛是從「親親」開始的;義是講辦事正確,主要是尊賢。「仁」的施行要靠推廣,具體方法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義」最重要的是尊賢使能,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治,否則就會亂。
那麼,為什麼說「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呢?因為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由原始社會進化為國家後,便由血族團體變為地區團體。這時,人們之間有的有血緣關係,有的無血緣關係。維繫前者的關係要靠「仁」,維繫後者的關係則要靠「義」。可見,維持社會要靠「仁」、「義」。「仁」,其實屬於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的範疇,有人類就得有「仁」。「義」,實際上是強調等級差別,有社會就得有「義」。因為人智力、體力都各不相同,所以絕對平等根本辦不到。《孟子,滕文公上》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等級、階級不是一回事,階級有剝削、壓迫,所以必須消滅,等級則不能取消。中國共產黨講黨員間的平等,但也有上下級之分,下級要服從上級。外國有人強調平等,可總統與平民他完金樣嗎?過去人們將等級與階級混同,從而犯了吃「大鍋飯」的錯誤。可見,國家可消,階級可消天,等級卻不可能取消。因此人道的仁義也就必然存在。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這句話是說,《易》兼有天、地、人三才,每才由兩爻代表,所以每卦由六爻構成。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這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卦六爻,從位置來看有陰有陽,從性質來看有柔有剛,這就構成了一個段落,就像音樂的一個樂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