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傳下 第十二章

2020-12-13 明馨紫微鬥數

幫小編轉發一下,也許您看到的正是別人需要的!

[原文]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選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詳解]

本章主要講《易》就是講三才之道的,也就是講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實際就是講辯證法。現逐句加以解釋。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順」,是遵循的意思。「性」,是人性。「命」,是天命。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聖人作《易經》,用它來遵循人性、天命的道理。正因為這樣,所以才「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這段話是具體地講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是說天道就是陰與陽。《繫辭傳》說「在天成象」,「象」就是三辰,即日月星,其中主要是日月。又說「陰陽之義配日月」所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是就日月來說的。

「立地之道日柔與剛」,是說地道就是柔與剛。《繫辭傳》說「在地成形」,「形」就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那麼,「柔與剛」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柔與剛,一個是水,一個是土。《中庸》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指人道的仁、義而言;「天時」,即是指「陰與陽」,是天道;「水土」,即是指「柔與剛」,是地道。天地的變化,用《繫辭傳》的話說,就是「陰陽合德」。在天,萬物資始,靠太陽;在地,萬物資生,靠水土。所以說「立天之道日陰!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

「立人之道日己與義」是說人道就是仁與義。所謂「天道」,「地道」,就是自然規律;所謂「人道」,就是社會規律。什麼是「仁」、「義」呢?《中廟》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意思是說,仁是講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相親相愛,這種二愛是從「親親」開始的;義是講辦事正確,主要是尊賢。「仁」的施行要靠推廣,具體方法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義」最重要的是尊賢使能,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治,否則就會亂。

那麼,為什麼說「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呢?因為社會是由人構成的。由原始社會進化為國家後,便由血族團體變為地區團體。這時,人們之間有的有血緣關係,有的無血緣關係。維繫前者的關係要靠「仁」,維繫後者的關係則要靠「義」。可見,維持社會要靠「仁」、「義」。「仁」,其實屬於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的範疇,有人類就得有「仁」。「義」,實際上是強調等級差別,有社會就得有「義」。因為人智力、體力都各不相同,所以絕對平等根本辦不到。《孟子,滕文公上》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等級、階級不是一回事,階級有剝削、壓迫,所以必須消滅,等級則不能取消。中國共產黨講黨員間的平等,但也有上下級之分,下級要服從上級。外國有人強調平等,可總統與平民他完金樣嗎?過去人們將等級與階級混同,從而犯了吃「大鍋飯」的錯誤。可見,國家可消,階級可消天,等級卻不可能取消。因此人道的仁義也就必然存在。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這句話是說,《易》兼有天、地、人三才,每才由兩爻代表,所以每卦由六爻構成。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這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卦六爻,從位置來看有陰有陽,從性質來看有柔有剛,這就構成了一個段落,就像音樂的一個樂章一樣。

相關焦點

  • 《易經》繫辭傳下 第九章
    [詳解]本章是對全《易》的總結,共分三節:第一節從「《易》之興也」到「是故其辭危」,講《周易》的產生;第二節從「危者使平」到「百物不廢」,講《周易》的內容;第三節從「懼以終始」到「此之謂《易》之道也」,講學《易》以後應有的效果。下面就逐句進行解釋。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十章
    過去人們都認為知識孔子問《易經》是幹什麼的,現在看來,這種理解錯了。「何為者也」,是問怎麼變動,怎麼發展。《易經》是用辯證法的理論寫成的,包括對立、統一兩個方面:「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講對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裡是講統一。「何為者也」,問的是怎麼變化發展,也就是問變化發展規律的。其實只問了統一的方面,而沒有問對立的面。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八章
    本章是說蓍。蓍和卦在《易經》中是對等的兩個組成部分。蓍用數,卦用象。為什麼蓍用數?因為數是抽象的,可以代表一切。例如,「一」可以代表一個人,也可以代表一棵樹,還可以代表一匹馬,一頭牛,等等,具有普遍性。這與現在的珠算的算盤珠子利用數字的抽象性的道理是相同的。為什麼卦用象呢?因為象也跟數一樣,有抽象性,可以代表一切。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二章
    本章可分為兩節:第一節從「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第二節從「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第一節是講說《是》,第二節是應用《易》。現逐句解說如下。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歷代以來研究《易經》的文人學者,對於象的任何一種觀點,都離不開孔子《易傳》的範圍。這是因為《易經》畢竟是由孔子而傳,根據《史記》和《漢書》所列出的《易經》傳授名單,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孔子傳商瞿直至西漢田何,是有明確的師承關係的。
  • 《易經》繫辭傳下 第八章
    [詳解]本章講了《易》全書的內容及爻的特點這麼兩個問題。全章可分兩節:第一節從「《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到「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第二節從「道有變動,故日爻」到「文不當故吉兇生焉」。現逐句加以解釋。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易傳》。但是,通行《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繫辭下》有先於周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卦的描述。雖然這位網友的問題頗為謬誤,什麼「《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而且《繫辭下》中也根本沒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四)卦的描述」。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九章
    按:關於這一章的傳文,疑今通行本《繫辭傳》的文字既有闕文,又有增文。增文為「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之下的「《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這麼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所說的「四焉」都算不上是聖人之道,且剔除它,前後文意緊密相連。因此,這段文字當屬後人誤增的,應予刪除。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我們在以前的《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等文章中,已經以《易經》的大過卦為例,對《繫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第一段,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述。由於《繫辭》中的內容,是孔子對《易經》的高度歸納和總結,其抽象的程度非常高,如果不通過幾個實際的例子,只是僅僅從字面上來講述這些內容的話,則恐怕是講也講不清楚,聽的人更是難以有所體會。
  • 易經繫辭淺析之二
    繫辭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白話淺析:「系詞傳」首先莊重的說明《易經》是以宇宙的構造形象 為依據。宇宙創造了萬物,宇宙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萬物的 行為規範。在形象上,天在上尊貴,地在下卑賤,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天地之間,萬物由卑下到高大,混然並存。卦中六爻位置,也依貴賤不同的地位而排列。宇宙運行,動靜有一定的規律,動則剛毅,靜則柔和。
  • 《易經》繫辭傳下 第七章
    《易經》的卦有了初寫上,又有中受,這就完善後吉因存亡的問題也就居然可知了。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吳。「知者」,是聰明睿智之人。「象辭」,即卦辭。這兩句話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只看一卦的卦辭, 不必看爻辭,就能知道一半以上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易經·說卦傳》《易經·序卦傳》《易經·雜卦傳》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易經》為什麼能夠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給相及了呢?靠的就是《易經》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象。象,又是個什麼東西呢?在《易經》的傳文《繫辭》中,有很多關於象的講述,《繫辭下》第一章:象也者,像此者也。第三章: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帛書《繫辭》作:馬也者,馬此者也。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易傳》共包括七傳十篇,分別是《繫辭傳上下》、《象傳上下》、《彖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雜卦傳》、《序卦傳》。一 《繫辭傳》《繫辭傳》綜合論述了《周易》的哲學思想,全面解釋卦辭、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的含義。
  • 易經源於生活,生活也有很多源於易經,易學正道
    周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泉,中國文化長河處處受易經思想影響,所以批判易經無異於否定中國文化,其實這些批判易經之人其實他們時常還用易經的詞彙,但由於自己認識淺薄,用易經的思想、易經的詞彙而不自知。就像吃著牛奶長大,卻說牛該殺,牛奶是害人的!自己讀不懂周易,卻說周易是迷信,是偽科學!可笑之極!
  • 輕鬆學《易經》: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
    >【提要】1.根據《繫辭傳》,雜卦與互體中爻有關。按:《繫辭傳》明言「觀象繫辭」,若僅用主卦取象,《大象傳》可得,爻辭則無從得出,故西周春秋時期傳易經師使用互體乃是司空見慣,《左傳》《國語》筮例為證。(筆者在《周易密鑰》有「論互體為《周易》經傳本有」一文。)《周易》六十四卦,按二至五中爻為互體卦,則只有八對卦:1.中爻為乾、坤: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四組錯綜卦。
  • 《易經》的陰陽與卦象
    《易經》的陰陽與卦象《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
  • 第十二章 (下)
    書號:2319《享受基督的豐富以建造召.會作基督的身體》第十二章
  • 《易經.說卦傳》全篇
    《易經.說卦傳》第一章 昔者,(昔者,據今而稱上世。)聖人之作易也,(聰明睿智,謂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