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小編轉發一下,也許您看到的正是別人需要的!
本章總的講《周易》的主要內容和它的作用。應分四節:第一節從「子曰:『夫《易》何為者也?』」至「以斷天下之疑」,第二節從「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到「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第三節從「是以明於天道」到「以神明其德夫」,第四節從「是故闔戶謂之坤」到「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現逐句加以解說如下。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這句話的關鍵是「為」字。過去人們都認為知識孔子問《易經》是幹什麼的,現在看來,這種理解錯了。「何為者也」,是問怎麼變動,怎麼發展。
《易經》是用辯證法的理論寫成的,包括對立、統一兩個方面:「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講對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裡是講統一。「何為者也」,問的是怎麼變化發展,也就是問變化發展規律的。其實只問了統一的方面,而沒有問對立的面。
原先人們以為問的是《易經》所講內容的全部,這顯然是不對的。正因為這樣,下文才說《易》是「開物成務」的,只講了從屯到既濟這麼一個乾、坤變化發展的周期,而沒有講乾坤或天地本身。
「開物成務」,講的是變化發展的規律,即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周期性。「開物」是變化的開始,「成務」是一個周期的結束。
從《易經》來說,六十四卦的排列,乾坤兩卦居首,其他六十二卦都是他們的變化發展。屯卦的《彖傳》說:「剛柔始交。」剛柔始交,就是乾坤始交,表明他是乾坤發展變化的開始,所以,屯是「開物」。既濟的《彖傳》說:「剛柔正而位當。」剛柔正而位當,標誌著乾坤的發展變化已經完成了一個周期,所以,既濟是「成務」。到了未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變化,這個規律是有普遍性的。
比方說,在一年四季當中,春是「開物」,因為春天「萬物資始」,是四季變化的開始,開始進行量變;冬是「成務」,因為冬天是四季變化一個周期的結束,再發展就要發生質變,進入下一個周期了。
總之,「開物成務」,講的是事物按照質變達量變的規律向前變化發展。
「冒天下之道」,「道」,是規律。「冒天下之道」即「彌綸天地之道」,意思是說包括天下所有的規律。
「如斯而已者也」,「斯」,此,代詞。「如斯而已者也」,意思是說《易經》就是這些,沒有講別的。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聖人用「開物」來通天下之志,用「成務」來定天下之業,用《易》來斷吉兇,解決疑難的事。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於此哉?古之聰明睿之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易經》由蓍、卦兩部分組成,而每卦又包括六爻,因此,這幾句傳文是從正面講《易經》的主要內容。
「德」,是性質的意思。韓康伯注說:「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這是對的。也就是說, 「圓」是動的,「方」是不動的靜止的,「神」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神」,「知」是知道的意思。
因為著用數,用四十九根著草的變化得出七、八、九、六這四個數。在佔筮時,情況不斷發生變化,並不能預先知道最終結果是陰爻還是陽爻,所以說著的性質是「圓而神」的。
卦是用象的,由蓍得出卦後,卦象就是靜止不變的,可以根據性質知道它的取象,所以說卦的性質是「方以知」。
「六爻之義易以貢」是講什麼呢?《繫辭傳下》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當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後,每卦便有六爻。「易」是變的意思,「貢」是告訴的意思。爻講的是動,是變。「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正因為這樣,所以說「六爻之義易以貢」,即六爻的意義是用變來告訴的。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洗心」,應讀作「先心」。古有太子洗馬之官,「洗馬」即「先馬」,正與此同。《經典釋文》引京房、荀爽、虞翻等說都作「先」,是對的。
這兩句話意思是說,在不用的時候,聖人將它放到一邊,一旦人民遇事有疑難 ,聖人就將自己所知的吉兇告訴他們,從而跟人民同患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神」,說的是著,即「著之德圓而神」的「神」;「知」,說的是卦,即「卦之德方以知」的「知」。
這兩句話是說著是「知來」的,即預知未來;卦是「藏往」的,即知道過去。
「其孰能與於此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誰能做出這樣的東西來呢?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聰明」,是耳聰目明。「睿知」 ,指的是心聰慧。「神武而不殺」,意思是雖勇武定亂卻不殺伐,而是採用「神道設教」的方式。
這是孔子對作《易》者的讚美。
是以明於天下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明於天之道」,是說懂得自然規律。「察於民之故」,是說了解社會規律。
「是興神物」,即創造出「神物」。這裡的「神物」指的是蓍。因為著能知來,所以稱「神物」。
「是興神物」有前提條件,這就是「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即既懂得自然規律,又了解社會規律。由此看來,「神物」本身並不「神」,真正「神」的是人。不是蓍既懂自然,還懂社會,而是人「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因為著是人創造出來的。這與今天的電腦雖然神通廣大,但它卻是人設計發明出來的,在道理上是樣的。
「以前民用」,意思是說讓人民在做事之前都同它。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不是指「神物」。而是指「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齋戒」,是古人在祭把以前,進行三天齋、七天戒,顯示自己心地潔淨。《禮記.祭義》說:「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這表明齋成的目的是為了與神相接。這裡是借用祭祀時的「齋戒」,來表示專誠之意。
「以神明其德夫」,就是使德更神明,也就是提高認識水平、加強修養的意思。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者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行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戶」,是獨扇門。「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是說關上門就叫做坤,打開門就叫做乾。這裡用戶這一眼前習見的東西作比喻,來說明乾,坤是對立的。
「一個一闢謂之變」,是說關上門又打開就叫做變,這實際上是講乾、坤的相交或統一。乾坤相交就是天地相交,天地由對立變統,從而發生變化。
「往來不窮謂之通」,是說乾坤相交以後的變化、發展。「往來」,是講變化發展的規律是一往一來。《繫辭傳下》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謂「往來」,就是一往一來,也可以看成是一正一反。從《易經》來看,乾坤相交以後,屯卦是正,蒙卦是反,需卦是正,訟卦是反,師卦是正,比卦是反,等等,所有卦的排列都是一正一反,也可以證明變化發展的規律是一往一來。總之,這句話是說事物按一往一來的規律向前發展,這樣下去就通行無阻了。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這段話的意思是,從戶的可見角度說,就是「象」;從戶的有形角度說,就是「器」;根據象與器而有所製作、有所應用,就是「法」,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應用它,這就是神。
這一節實際上是孔子在講了蓍、卦以後,將「乾」、「坤」、「變」、「通」等概念通俗化。用眼前習見的獨扇門做比喻,把本來很難、很抽象的東西講得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