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傳上 第十章

2020-12-13 明馨紫微鬥數

幫小編轉發一下,也許您看到的正是別人需要的!

本章總的講《周易》的主要內容和它的作用。應分四節:第一節從「子曰:『夫《易》何為者也?』」至「以斷天下之疑」,第二節從「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到「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第三節從「是以明於天道」到「以神明其德夫」,第四節從「是故闔戶謂之坤」到「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現逐句加以解說如下。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這句話的關鍵是「為」字。過去人們都認為知識孔子問《易經》是幹什麼的,現在看來,這種理解錯了。「何為者也」,是問怎麼變動,怎麼發展。

《易經》是用辯證法的理論寫成的,包括對立、統一兩個方面:「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講對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這裡是講統一。「何為者也」,問的是怎麼變化發展,也就是問變化發展規律的。其實只問了統一的方面,而沒有問對立的面。

原先人們以為問的是《易經》所講內容的全部,這顯然是不對的。正因為這樣,下文才說《易》是「開物成務」的,只講了從屯到既濟這麼一個乾、坤變化發展的周期,而沒有講乾坤或天地本身。

「開物成務」,講的是變化發展的規律,即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周期性。「開物」是變化的開始,「成務」是一個周期的結束。

從《易經》來說,六十四卦的排列,乾坤兩卦居首,其他六十二卦都是他們的變化發展。屯卦的《彖傳》說:「剛柔始交。」剛柔始交,就是乾坤始交,表明他是乾坤發展變化的開始,所以,屯是「開物」。既濟的《彖傳》說:「剛柔正而位當。」剛柔正而位當,標誌著乾坤的發展變化已經完成了一個周期,所以,既濟是「成務」。到了未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變化,這個規律是有普遍性的。

比方說,在一年四季當中,春是「開物」,因為春天「萬物資始」,是四季變化的開始,開始進行量變;冬是「成務」,因為冬天是四季變化一個周期的結束,再發展就要發生質變,進入下一個周期了。

總之,「開物成務」,講的是事物按照質變達量變的規律向前變化發展。

「冒天下之道」,「道」,是規律。「冒天下之道」即「彌綸天地之道」,意思是說包括天下所有的規律。

「如斯而已者也」,「斯」,此,代詞。「如斯而已者也」,意思是說《易經》就是這些,沒有講別的。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聖人用「開物」來通天下之志,用「成務」來定天下之業,用《易》來斷吉兇,解決疑難的事。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於此哉?古之聰明睿之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易經》由蓍、卦兩部分組成,而每卦又包括六爻,因此,這幾句傳文是從正面講《易經》的主要內容。

「德」,是性質的意思。韓康伯注說:「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這是對的。也就是說, 「圓」是動的,「方」是不動的靜止的,「神」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神」,「知」是知道的意思。

因為著用數,用四十九根著草的變化得出七、八、九、六這四個數。在佔筮時,情況不斷發生變化,並不能預先知道最終結果是陰爻還是陽爻,所以說著的性質是「圓而神」的。

卦是用象的,由蓍得出卦後,卦象就是靜止不變的,可以根據性質知道它的取象,所以說卦的性質是「方以知」。

「六爻之義易以貢」是講什麼呢?《繫辭傳下》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當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後,每卦便有六爻。「易」是變的意思,「貢」是告訴的意思。爻講的是動,是變。「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正因為這樣,所以說「六爻之義易以貢」,即六爻的意義是用變來告訴的。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洗心」,應讀作「先心」。古有太子洗馬之官,「洗馬」即「先馬」,正與此同。《經典釋文》引京房、荀爽、虞翻等說都作「先」,是對的。

這兩句話意思是說,在不用的時候,聖人將它放到一邊,一旦人民遇事有疑難 ,聖人就將自己所知的吉兇告訴他們,從而跟人民同患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神」,說的是著,即「著之德圓而神」的「神」;「知」,說的是卦,即「卦之德方以知」的「知」。

這兩句話是說著是「知來」的,即預知未來;卦是「藏往」的,即知道過去。

「其孰能與於此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誰能做出這樣的東西來呢?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聰明」,是耳聰目明。「睿知」 ,指的是心聰慧。「神武而不殺」,意思是雖勇武定亂卻不殺伐,而是採用「神道設教」的方式。

這是孔子對作《易》者的讚美。

是以明於天下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明於天之道」,是說懂得自然規律。「察於民之故」,是說了解社會規律。

「是興神物」,即創造出「神物」。這裡的「神物」指的是蓍。因為著能知來,所以稱「神物」。

「是興神物」有前提條件,這就是「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即既懂得自然規律,又了解社會規律。由此看來,「神物」本身並不「神」,真正「神」的是人。不是蓍既懂自然,還懂社會,而是人「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因為著是人創造出來的。這與今天的電腦雖然神通廣大,但它卻是人設計發明出來的,在道理上是樣的。

「以前民用」,意思是說讓人民在做事之前都同它。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不是指「神物」。而是指「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齋戒」,是古人在祭把以前,進行三天齋、七天戒,顯示自己心地潔淨。《禮記.祭義》說:「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這表明齋成的目的是為了與神相接。這裡是借用祭祀時的「齋戒」,來表示專誠之意。

「以神明其德夫」,就是使德更神明,也就是提高認識水平、加強修養的意思。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者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行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戶」,是獨扇門。「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是說關上門就叫做坤,打開門就叫做乾。這裡用戶這一眼前習見的東西作比喻,來說明乾,坤是對立的。

「一個一闢謂之變」,是說關上門又打開就叫做變,這實際上是講乾、坤的相交或統一。乾坤相交就是天地相交,天地由對立變統,從而發生變化。

「往來不窮謂之通」,是說乾坤相交以後的變化、發展。「往來」,是講變化發展的規律是一往一來。《繫辭傳下》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謂「往來」,就是一往一來,也可以看成是一正一反。從《易經》來看,乾坤相交以後,屯卦是正,蒙卦是反,需卦是正,訟卦是反,師卦是正,比卦是反,等等,所有卦的排列都是一正一反,也可以證明變化發展的規律是一往一來。總之,這句話是說事物按一往一來的規律向前發展,這樣下去就通行無阻了。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這段話的意思是,從戶的可見角度說,就是「象」;從戶的有形角度說,就是「器」;根據象與器而有所製作、有所應用,就是「法」,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應用它,這就是神。

這一節實際上是孔子在講了蓍、卦以後,將「乾」、「坤」、「變」、「通」等概念通俗化。用眼前習見的獨扇門做比喻,把本來很難、很抽象的東西講得很明白。

相關焦點

  • 《易經》繫辭傳下 第十二章
    分陰分陽,選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詳解]本章主要講《易》就是講三才之道的,也就是講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實際就是講辯證法。現逐句加以解釋。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聖人作《易經》,用它來遵循人性、天命的道理。正因為這樣,所以才「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這段話是具體地講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是說天道就是陰與陽。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八章
    本章是說蓍。蓍和卦在《易經》中是對等的兩個組成部分。蓍用數,卦用象。為什麼蓍用數?因為數是抽象的,可以代表一切。例如,「一」可以代表一個人,也可以代表一棵樹,還可以代表一匹馬,一頭牛,等等,具有普遍性。這與現在的珠算的算盤珠子利用數字的抽象性的道理是相同的。為什麼卦用象呢?因為象也跟數一樣,有抽象性,可以代表一切。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二章
    本章可分為兩節:第一節從「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第二節從「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第一節是講說《是》,第二節是應用《易》。現逐句解說如下。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 《易經》繫辭傳下 第九章
    [詳解]本章是對全《易》的總結,共分三節:第一節從「《易》之興也」到「是故其辭危」,講《周易》的產生;第二節從「危者使平」到「百物不廢」,講《周易》的內容;第三節從「懼以終始」到「此之謂《易》之道也」,講學《易》以後應有的效果。下面就逐句進行解釋。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象,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易經》自秦漢以後之所以分成兩派六宗,或者加上丹道、堪輿、星相、醫藥共為十宗,乃至後世又有理、象、數之說,可全是《易經》的象所惹出來的事。古往今來,有很多的文人學者對於《易經》的象,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綜其內容真可謂浩如煙海。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九章
    按:關於這一章的傳文,疑今通行本《繫辭傳》的文字既有闕文,又有增文。增文為「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之下的「《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這麼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所說的「四焉」都算不上是聖人之道,且剔除它,前後文意緊密相連。因此,這段文字當屬後人誤增的,應予刪除。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通常我們所說的《周易》或者《易經》,包括了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就是指周文王所寫的六十四卦名、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傳就是孔子所寫的十翼之傳,包括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以上資料,在百度上都可以找到,可不是我們隨口說說的,誰要是不相信的話,儘管去百度上搜索劉大鈞、朱伯昆等詞條。可見,不僅僅在當今的高等學府、學術界,就連國家領導人也越來越認識到《易經》對於人類文化的重要作用。
  • 《易經》繫辭傳下 第八章
    [詳解]本章講了《易》全書的內容及爻的特點這麼兩個問題。全章可分兩節:第一節從「《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到「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第二節從「道有變動,故日爻」到「文不當故吉兇生焉」。現逐句加以解釋。
  • 易經繫辭淺析之二
    繫辭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白話淺析:「系詞傳」首先莊重的說明《易經》是以宇宙的構造形象 為依據。宇宙創造了萬物,宇宙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萬物的 行為規範。在形象上,天在上尊貴,地在下卑賤,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天地之間,萬物由卑下到高大,混然並存。卦中六爻位置,也依貴賤不同的地位而排列。宇宙運行,動靜有一定的規律,動則剛毅,靜則柔和。
  • 《易經·說卦傳》《易經·序卦傳》《易經·雜卦傳》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可見孔子不但喜歡易經,70%的準確率也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佔卜高手了。三國時期的易學高手管輅(lù)是當時類似半個神仙一樣的人物了,也自稱「輅卜亦不悉中,十得七八」而已。易經佔卜從來沒有百佔百中,這種人從來不存在,所以如果有人向你吹噓他如何百佔百中,如何神通不凡,你最好離他遠一點,這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個騙子了。
  • 《易經》繫辭傳下 第七章
    「終」,是上。「以為質」的「質」,韓康伯釋為「體」,是對的。這兩句話意思是說,《易》之為書,是以推原其始、要約其終作為體質的。「原始要終」,究竟是講什麼呢?它實際上是講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變化過程。《易》講變、通,又講會、通,認為量變到了極點就會發生質變,質變過後又要進行量變。「原始要終」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 易經源於生活,生活也有很多源於易經,易學正道
    周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泉,中國文化長河處處受易經思想影響,所以批判易經無異於否定中國文化,其實這些批判易經之人其實他們時常還用易經的詞彙,但由於自己認識淺薄,用易經的思想、易經的詞彙而不自知。就像吃著牛奶長大,卻說牛該殺,牛奶是害人的!自己讀不懂周易,卻說周易是迷信,是偽科學!可笑之極!
  • 一文讀懂《周易》和《易經》二者的前世今生!詳細解讀!
    別人讀過《易》,就算讀過了,但孔子不同,一口氣寫了十個"讀後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易傳》,也叫"十翼"。"翼"的意思是"翅膀"、"輔翼"。"十翼"可以理解為孔子對《易傳》的全方位講解,使人們對《易傳》的理解更加清晰。之所以叫"翅膀",是因為這十條就像羽毛一樣,給《周易》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 輕鬆學《易經》: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
    >【提要】1.根據《繫辭傳》,雜卦與互體中爻有關。按:《繫辭傳》明言「觀象繫辭」,若僅用主卦取象,《大象傳》可得,爻辭則無從得出,故西周春秋時期傳易經師使用互體乃是司空見慣,《左傳》《國語》筮例為證。(筆者在《周易密鑰》有「論互體為《周易》經傳本有」一文。)《周易》六十四卦,按二至五中爻為互體卦,則只有八對卦:1.中爻為乾、坤: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四組錯綜卦。
  • 《易經.說卦傳》全篇
    《易經.說卦傳》第一章 昔者,(昔者,據今而稱上世。)聖人之作易也,(聰明睿智,謂之聖人。)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易經》為什麼能夠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給相及了呢?靠的就是《易經》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象。象,又是個什麼東西呢?在《易經》的傳文《繫辭》中,有很多關於象的講述,《繫辭下》第一章:象也者,像此者也。第三章: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帛書《繫辭》作:馬也者,馬此者也。
  • 《易經》會不會步氣功的後塵?年輕人很少懂周易,是否會失傳?
    1、結合爻位關係、爻的屬性來領悟象傳和爻辭我們在學易經的時候,大家通常看的都是爻辭和象傳,爻辭相傳是周公所作,是用來解釋每個卦每個爻的含義。象傳是由孔子所作,用來解卦象的。2、看繫辭,重中之重過來人經驗告訴諸位,學易經,必須讀繫辭,筆者是先看完了64卦,每個卦看了很多人的解釋,都不盡相同,依然還有很多卦不理解,後來讀了繫辭,感覺茅塞頓開,解決了很多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