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秋後問斬,判死緩的犯人都能免死嗎?古人比我們強多了

2020-12-07 尋歷史真相

「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陳涉世家》

01

政權的穩定離不開健全的法制,法制的健全不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且也有助於社會生產有序的進行。即使是身處亂世的曹操,都堅持對法律的敬畏,曾經警告過自己的兒子「法不徇情」。現代法律更是愈加完善,保證了人民生活的正常進行,法律的嚴厲程度也成了大家討論的話題,比如說大家聽得多但是知之甚少的死緩。

1951年,我國出臺新的法律政策,對於罪大惡極應該處死的,但是所犯之罪有沒有達到最嚴重程度的應該判處死緩。所謂的死緩指的是給兩年的觀察期,在這期間表現優秀的,可以減刑到無期徒刑。該條法令的頒布其實也是對人權的重新思考,讓法律更加合理,給人更多的生存權利。其實類似死緩的制度在古代也有,只不過和現代區別很大。

02

古代死緩和現代死緩最大的區別在兩個地方,一個是稱呼上,一個是實際意義上。古代的死緩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叫做秋決。相信在不少電視劇中,大家都能夠聽到收監,秋後處斬的判決。另一個在古代的秋決和死刑其實差不多,就是能夠多活幾個月而已,極少數會在此期間獲得減刑。

秋決的說法從漢朝開始就有,不過並沒有明文規定,形成法律制度。到了漢朝,才明文規定除了犯了滔天大罪的人需要立即處死之外,剩下的死刑犯都要留到秋天再統一處決。那麼為什麼要選在秋天再處決呢?其實有一個科學的原因,也有一個迷信的原因。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禮記·月令》

古代生殺大事都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當然死刑犯肯定是犯眾怒,人和的條件滿足,執行死刑的地方都是有考究的,地利條件不用考慮,其實古代統治者最忌諱的還是天時問題。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講究順應天時,春夏乃萬物重生之時,此時不宜處死犯人,因為天老爺在這段時間想的是讓萬物重生,統治者如果堅持殺人的話,那就是逆天而行。但是秋天到了,萬物凋零,古人認為這是老天賜給統治者肅殺的季節,所以集中到秋天來處決是順應天時的。

03

其次一個科學的原因則和現代死緩一樣,那就是防止冤假錯案。一般來說收監秋後處斬的案子都會被重新審查一番,沒有問題到了秋天才會處決。初衷肯定都是好的,但是古代的君主集中制度就意味著這樣的法律能夠嚴格執行,很大程度上受到統治者的影響。

如果是昏君,底下的官員不辦實事,那麼能不能夠重新審查,獲得自由身,可能還得依仗銀子給得到不到位,不過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從唐朝到清朝,秋後處決最終被處死的比例不斷再減少,據《清史稿》和《清史列傳》內容記載,55個被判處秋決最終只有9人被處死,其餘被豁免。當然這兩本史書都是記載的名人,所以在審查的過程中會比較公正,要是普通人可能這個審查過程會很草率。

04

總的看來,古代被判個死緩,大概率就是多活兩個月再死,現代被判死緩,只要自己表現積極,很大機率能夠爭取到減刑。所以從實際意義上來看,現代的法律更加注重人人平等,注重人權。

05

李世民放400名犯人回家,讓他們一年後回來問斬,最終結果如何?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真名媛的下場:擁有盛世顏值,老公被炸死,列寧卻下令將其活埋

司馬懿奪取政權後,殺了曹氏家族約7000人,為何沒有曹魏忠臣反抗

不開是玩笑!印度網友:中國人知道印度是亞洲第一強國麼?

參考資料《陳涉世家》《野獲編·刑部·逸囚正法》《禮記·月令》

文章題目:犯人被判了「死緩」,緩期過後會被處死嗎?看看古代是怎麼做的?文章作者:尋歷史真相----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古代問斬犯人,為何都在午時三刻、秋後、斬立決,這三個時間點?
    在古裝劇或古典小說中,咱們經常可以看到犯人被判斬首,但實際上,被斬首的犯人,往往並不是立刻問斬,而是要等到時辰:午時三刻,還要等待時間:秋後,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斬立決。那麼,午時三刻、秋後問斬、斬立決,各自有何不同呢?
  • 解密古代歷史為何一定要秋後問斬,其中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在很多古代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當中啊。關於死刑,秋後問斬,午時行刑,遊街示眾,斬首示眾這些情節,當然也經常會出現越獄劫獄劫法場這樣的劇情,這個不禁讓觀眾們在產生懷疑古代越獄真的怎麼容易嗎,為什麼古代罪犯都在秋後問斬,今天小編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古代犯人問斬為什麼要在秋後問斬?春天不可以嗎?
    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對於死刑犯的判決是「秋後問斬」,為什麼一定要秋後?這裡有什麼特殊意義嗎?下面我來具體分析。秋後問斬的含義古代一直有「秋後問斬」這一說,這裡「秋後」就是指秋分以後,而不是立秋以後。我國關於秋後問斬的最早記載是: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 人家都厭世了,你還判死緩?
    2019年3月24日,19歲的湖南大學生乘客楊某,因「厭世」連捅網約車司機20多刀,致使司機當場死亡。2020年9月24日,當地人民法院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判被告人楊某死緩。受害者家屬在無奈撤銷民事賠償之後,只希望法院能重判殺人兇手。人家都厭世了,你還判死緩。難道這又是對故意殺人犯的人道主義關懷?據悉網約司機遇害後,其妻子只能靠3000元工資養家中老人以及幼兒,每個月還要負擔2800元的車貸。
  • 古代皇帝賜的免死金牌,真能免死嗎?若是這個罪名,照樣格殺勿論
    在古代,有著一種讓人豔羨不已的VIP服務,它就是免死金牌,畢竟古代是個動不動就「欺君之罪」的時代,擁有一張免死金牌一定算得上是王牌服務。比如唐朝大將軍薛仁貴,在唐太宗眼裡他是應夢賢臣,最後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他,唐太宗便給予了無非何種罪名,都能免除一死的獎賞。當然,事無絕對,免死金牌的效果是不是一定就有效果呢?還真不一定,若是持有免死金牌的人,出現了某一件事,照樣是格殺勿論。
  • 犯人被判無期徒刑後,都在監獄裡幹些什麼?要怎麼減刑?
    無期徒刑在我國的刑法體系之中算得上是一種比較重的刑罰了,僅次於死刑和死緩。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各種報導,某某某犯了什麼什麼罪,被逮捕之後最終被處以無期徒刑這樣的新聞。那麼被判無期徒刑的犯人,難道就真的僅僅只是在監獄之中關上一輩子那麼簡單嗎?
  •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真會立即停手嗎?別被電視劇誤導了
    這多少讓人感到好奇,影視劇的場景,當然是為了情節需要,然而在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的話語,真會立即收手嗎?其實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這13個字說明了一切,就讓我們來看看吧!縱觀古代司法,也經歷了量刑審議從簡到繁,行刑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從春秋戰國開始,各國的司法制度已經逐漸完善,而到了漢朝,司法對於死刑犯的態度,也是越來越謹慎,漢高祖劉邦初入鹹陽的時候,只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不過漢朝統一全國後,漢律卻規定,如果有年俸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在死刑前必須交給皇上審核。
  • 古代對犯人在法場行刑,為何用木塞堵嘴?一個犯人因喊冤被釋放
    有的同學會說這是防止犯人高喊「我冤枉」,可實際上只要想一想,即便犯人真的是冤枉的,難道僅僅憑他一面之詞就可以煽動群眾,製造社會輿論嗎?肯定是不能的。一般來說,但凡被押送到刑場去的犯人,百分之百是逃脫不了被殺頭的命運了。這是因為即便在古代那種法律制度不太完善的社會下,針對死刑的審判也是十分謹慎的,因此還孕育出了古代的「死刑覆核制度」。
  • 「死緩兩年」啥意思,是2年後再執刑嗎?實情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而人類的而一切行為都一定要符合天意,不論是設官,立制。還是刑殺,赦免。都不能違背天意,所以古代的司法工作也有著十足的中國特色。所以在中國古代,一種特色的司法刑罰制度出來了。這就是每一年自立春到秋分時節,除了重大謀逆罪過,其他的刑罰皆不能在此執行死刑,俱都在秋季進行處決。所以也創造了中國獨有的「秋後問斬」的死刑文化。到了現代的中國,雖說「秋後問斬」早已消失。但是中國還有一個本國獨有的「死緩」制度。
  •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押字古人書名之草者,施於文記間,以自別識耳。」放在現代來說,人們辦手續都要按手印。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古代科技沒有像現代這麼發達,那個時候也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用犯人按手印?有什麼說道嗎?手印在古代,除了可以作為斷案證據外,也是結案工具和審查工具。可能都看過《水滸傳》,當時武松審查大哥死因時,就用了手印。其次,很多被發配的犯人,結案是都會按手印。所以說,指紋識別技術在古代就運用了,並且取得的作用非常顯著。
  • 「死緩兩年」是啥意思,是指罪犯再多活兩年?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然而,現在我們卻很少聽到「死刑」的宣判,一方面是因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廢除了關於「死刑」刑罰,另一方面是我國大多數重大案件中宣判的都是「死刑緩期執行」。那麼,這個「死緩」背後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真的是指罪犯再多活兩年?
  • 古代衙役押送流放人員,到底是「苦差」還是「美差」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發配」。「發配」在古代的正式稱呼叫「流刑」,是古代刑罰的一種,僅次於死刑。一般流放的地方都是東北、新疆、海南等這些邊遠地區,鳥不拉屎,人跡罕至的地方,比如清朝時期著名的寧古塔。而且,押送犯人走的都是官道,沿途都有驛站可以休息,太陽落山前要趕到哪個驛站,衙役們都是掐的死死的,到了驛站,泡個腳,喝口酒,吃頓熱乎飯,舒舒服服睡一覺。這些都是可以公費報銷的。有的人說:「衙役也很苦的,和犯人一樣風餐露宿,下雨挨淋,晚上住寺廟」。這些人,我勸你多讀點書,不懂不要來瞎回答。
  • 是把所有罪犯都釋放嗎?為何新皇都喜歡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在古代是皇上的一種權力,這種權力實施下去可以對天底下罪犯的刑事責任既往不咎,正在服刑的可以放出來;官府正在追訴的刑事責任的,不再追訴;官府正準備追訴還沒開始的,也不用再繼續下去。我們總是在古代電視劇裡看到皇帝動不動就大赦天下,大赦天下就那麼隨意嗎?電視劇總歸電視劇,古代皇帝不會想大赦天下就大赦天下,但每一次大赦天下都有他的用處。
  • 李世民放400名犯人回家,讓他們一年後回來問斬,最終結果如何?
    ,這個期間你會逃走嗎?在一群大臣的陪伴下,李世民來到了牢房,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牢房的環境竟然是這樣的,太過於壓抑,犯人的臉上也都看不到一絲生機。毫不誇張地說,犯人雖然在牢房裡生活著,看著都像是死人一般,眼睛裡一點色彩都沒有。在幾位大臣的勸說下,李世民從牢房中回到了宮中,大臣們都覺得那樣的環境對他的身體不利。
  • 古人砍頭為什麼要用酒精噴刀?劊子手:不用酒精倒黴的可能是我
    在古時候,如果有人犯了重刑必須要問斬,這就跟我們現在的死刑差不多,不過處理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古時候的重犯一般情況下都會被問斬,要麼砍頭,要麼砍腰,有的甚至會五馬分屍,非常恐怖。但是如果是現在的話,大多數都會被槍殺,痛苦也沒有那麼大,通常都是一槍斃命。
  • 瑪莎拉蒂撞寶馬案主犯被判無期:連坐、倍償、財政兜底
    中午跟人討論了很久這個問題,我當時猜測可能會判20年,沒想到判了無期,還可以接受。無期和20年的差異就在於減刑結果,一般來說無期減刑估計最多減到15年左右吧,20年的話估計能減到10年左右。總體來說,對於熟悉案情以及後續問題所在的人來說,無期大體上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 死刑卻變死緩
    而判以死緩的理由是:自首行為對案件偵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楊光毅是後悔,愧疚才自首的嗎? 根據判決書:在楊父的規勸下才去警局投案。以精神病為由,提出死緩。如果楊某毅真的有一絲懺悔自首之心,也應該在一審時,服從判決,付出應有的代價!作案手段如此殘忍,行為極其惡劣,毫無悔意,又豈是一個死緩能折抵的?
  • 朱元璋判官員死刑,問:你姓啥?刑犯:姓範,朱元璋:免死五次
    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問:你姓啥?刑犯:姓範!朱元璋:免死五次 明朝是一個顯赫的皇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的權利,就是集中力量於自己手中,為了奪取更多的權力,朱元璋和辛辛苦苦為他打下江山的兄弟也被他殺的差不多了。但是,朱元璋為國家和人民做了幾件大事,比如懲治腐敗官員。哪個王朝懲罰腐敗官員最嚴厲?
  • 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十四小時制,這也是國際標準時間系統,這種時間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會出現混淆,所以各國都採用這種時間制。但是,你知道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這種時間制的嗎?答案是民國時期,民國時期,中國人改變了很多,也被迫接受了很多新的事物,其中就包括時間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