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陳涉世家》
01
政權的穩定離不開健全的法制,法制的健全不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且也有助於社會生產有序的進行。即使是身處亂世的曹操,都堅持對法律的敬畏,曾經警告過自己的兒子「法不徇情」。現代法律更是愈加完善,保證了人民生活的正常進行,法律的嚴厲程度也成了大家討論的話題,比如說大家聽得多但是知之甚少的死緩。
1951年,我國出臺新的法律政策,對於罪大惡極應該處死的,但是所犯之罪有沒有達到最嚴重程度的應該判處死緩。所謂的死緩指的是給兩年的觀察期,在這期間表現優秀的,可以減刑到無期徒刑。該條法令的頒布其實也是對人權的重新思考,讓法律更加合理,給人更多的生存權利。其實類似死緩的制度在古代也有,只不過和現代區別很大。
02
古代死緩和現代死緩最大的區別在兩個地方,一個是稱呼上,一個是實際意義上。古代的死緩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叫做秋決。相信在不少電視劇中,大家都能夠聽到收監,秋後處斬的判決。另一個在古代的秋決和死刑其實差不多,就是能夠多活幾個月而已,極少數會在此期間獲得減刑。
秋決的說法從漢朝開始就有,不過並沒有明文規定,形成法律制度。到了漢朝,才明文規定除了犯了滔天大罪的人需要立即處死之外,剩下的死刑犯都要留到秋天再統一處決。那麼為什麼要選在秋天再處決呢?其實有一個科學的原因,也有一個迷信的原因。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禮記·月令》
古代生殺大事都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當然死刑犯肯定是犯眾怒,人和的條件滿足,執行死刑的地方都是有考究的,地利條件不用考慮,其實古代統治者最忌諱的還是天時問題。無論什麼事情都要講究順應天時,春夏乃萬物重生之時,此時不宜處死犯人,因為天老爺在這段時間想的是讓萬物重生,統治者如果堅持殺人的話,那就是逆天而行。但是秋天到了,萬物凋零,古人認為這是老天賜給統治者肅殺的季節,所以集中到秋天來處決是順應天時的。
03
其次一個科學的原因則和現代死緩一樣,那就是防止冤假錯案。一般來說收監秋後處斬的案子都會被重新審查一番,沒有問題到了秋天才會處決。初衷肯定都是好的,但是古代的君主集中制度就意味著這樣的法律能夠嚴格執行,很大程度上受到統治者的影響。
如果是昏君,底下的官員不辦實事,那麼能不能夠重新審查,獲得自由身,可能還得依仗銀子給得到不到位,不過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從唐朝到清朝,秋後處決最終被處死的比例不斷再減少,據《清史稿》和《清史列傳》內容記載,55個被判處秋決最終只有9人被處死,其餘被豁免。當然這兩本史書都是記載的名人,所以在審查的過程中會比較公正,要是普通人可能這個審查過程會很草率。
04
總的看來,古代被判個死緩,大概率就是多活兩個月再死,現代被判死緩,只要自己表現積極,很大機率能夠爭取到減刑。所以從實際意義上來看,現代的法律更加注重人人平等,注重人權。
05
李世民放400名犯人回家,讓他們一年後回來問斬,最終結果如何?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真名媛的下場:擁有盛世顏值,老公被炸死,列寧卻下令將其活埋
司馬懿奪取政權後,殺了曹氏家族約7000人,為何沒有曹魏忠臣反抗
不開是玩笑!印度網友:中國人知道印度是亞洲第一強國麼?
參考資料《陳涉世家》《野獲編·刑部·逸囚正法》《禮記·月令》
文章題目:犯人被判了「死緩」,緩期過後會被處死嗎?看看古代是怎麼做的?文章作者:尋歷史真相----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