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天堂在召喚》的第一頁,「1831年1月15日 又長大了一歲,16歲啦!這實在可怕……原本還打算今天早點起床,卻發現窗外寒氣逼人,被窩真是暖和舒服。於是,索性裹了裹被子,一連為新年立下不少決心……」清新真實的文字撲面而來,讓人有一種閱讀的快感,有些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一個「鄰家女孩初長成」的形象躍然紙上:口無遮攔,心直口快;感情豐富,敏感,衝動;驕傲、自私,愛使小性子……漸漸地,就是這樣一個鄰家女孩凱薩琳開始成長了。經歷了在罪和在律法中的掙扎後,她開始認識耶穌,開始漸漸明白福音的真義……
突然,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已經完全沉浸在凱薩琳的世界裡了,那些真實的文字總是在腦中盤桓,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讓我在幾天內經歷了一個人二十幾年的信仰歷程,而借著這些真實的文字,挑戰並逼使我不得不梳理自己的信仰。
其實,這本《天堂在召喚》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這本書記錄了一個鄰家女孩從情竇初開到為人婦、母、兒媳……二十幾年的心路歷程。
主人公凱薩琳的日記,所記錄的都是日常的生活:學生生涯,父親的猝死,初戀的青澀,熱戀和初結婚時的歡樂,與丈夫性格差異帶來的婚後摩擦,與抑鬱的公公、刻薄的小姑子的朝夕共處,探訪和服侍教會的肢體,大兒子的過世……在每日的生活中,在各樣環境面前,在每一份關係裡面,她用文字記錄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儘管在閱讀中,我們會有些道德判斷,甚至會有些自誇,但是越往下讀,就越發現信仰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如果無法將信仰融進生活中,信仰就是虛空的,經不起一點風浪。
其次,《天堂在召喚》就是一部現實版《天路歷程》。
最初,凱薩琳的信仰是家族的信仰,是爸爸媽媽的信仰,她願意做一個好女兒,每天按時禱告,得到爸媽的讚許、老師的讚許以及同學的喜愛。在經歷初戀的青澀後,她開始轉而尋求上帝,確認上帝是愛她的,已經照著她的本相接納了她。接著,她在律法中苛求,希望借著自己的好行為稱義,以此獲得上帝的賞賜。殊不知,我們的信仰是因信稱義,律法是在恩典之下的。在加博特牧師的牧養下,在母親的教導中,在周圍靈命成熟的信徒影響下,凱薩琳慢慢開始以一顆饑渴慕義的心尋求上帝,她的日記也越來越彰顯出她的渴慕與尋求。凱薩琳的這條成聖之路漫長而又艱辛,她常常在日記中自省,禱告,內心充滿了主耶穌所賜的平安和喜樂;然而,面對環境的時候,她卻一再跌倒,好像前進了一步卻又倒退了三步,然後再跪下來禱告,如此周而復始……但是,靈命恰恰是在這樣的瑣碎操練中,堅固和成熟起來的。
1858年6月30日,凱薩琳在最後一篇日記中如此寫道:
「是的,我愛每一個人!這份得冠冕的喜樂終於臨到了我。基督在我裡面,他屬於我,就像我的丈夫和孩子屬於我一樣。聖靈在我的生命之河中靜靜流淌,岸邊花紅柳綠。如果我死了,我將脫離這個疲憊的肉體和罪惡的靈魂,高高興興地與基督同在,疲憊和罪惡不再與我有份。如果我還能活著,我會找到一些更蒙福的工作來服侍。因此,或生或死,我都是主的人。」
在經歷了地上的生死、得失、疾病之後,她明白了十字架的奧秘,也明白了當如何去愛基督並且明白基督的愛。她確信如今活著的不再是她,而是基督在她裡面活著。
最後,為什麼要用日記的形式呢?在《天堂在召喚》的出版前言中給出了答案。「18世紀起,貴格會、衛理會、浸信會信徒都把寫日記作為一種普及的精神生活方式。對清教徒而言,寫日記意味著對自我的觀察和內省,意味著對上帝的敬拜和感恩……」由此可以看出,為什麼日記體的文字會帶給我們這麼大的震撼和心靈觸動,並帶給我們信仰的反思。日記體文字可讀性非常強,沒有任何說教,反而因著主人公自己真實的情感表達,讓人感同身受,直面自己。作者藉由主人公凱薩琳對自我的反思,用文字完成了一場對上帝的敬拜和感恩。今天,我們對上帝的敬拜和感恩有很多種方式,《天堂在召喚》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文字方式,為此我們應該感恩。
伊莉莎白·普倫蒂斯的這本日記體小說《天堂在召喚》,挑戰我們的信仰,並帶來更多的思考:是否應該更加認清自己,不再為生活和信仰無法融合或者平衡而痛苦?是否能在律法和恩典中更多明白上帝的心意,願意完全放下自己去親近他?是否願意真正如耶穌一般道成肉身,以僕人的樣式服侍他人……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主人公凱薩琳的這段心路歷程,也是我們自己奔走天路的真實寫照。每一篇日記都如一面真實的鏡子,清晰地映照出我們真實的靈命光景,看到罪對人的捆綁和控告,看到我們是多麼需要福音的更新。透過這些文字,讓我們能真正謙卑下來,願意更多靠著主耶穌得以成聖,使自己的腳蹤不至於偏離十字架的道路,使我們更願意屈膝在主耶穌面前,親近他、尋求他、每天遇見他。
前方,十字架的道路延綿伸展,我相信不僅是伊莉莎白·普倫蒂斯、凱薩琳在基督的引領下充滿信心地往前走,所有屬基督的兒女都當這樣前行。因為我們確信不是我們自己能前行,而是基督在我們裡面,他親自引領我們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