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產業大咖熱議線上線下融合:明年行業還有很大機會 但「步子不要邁太大」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謝嵐
即將過去的2020年,教育行業無疑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一方面線下教育機構在衝擊下艱難求生,另一方面線上教育機構站上風口跑馬圈地。越來越多的教育企業開始思考疫情背景下行業發展方向,線上和線下、教育和技術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12月18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2020中國教育資本論壇」在京召開。當日舉行的圓桌論壇上,在泰合資本董事蔣鎧陽的主持下,包括豌豆思維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於大川、世紀海航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林水源、三好網總裁餘敏、英孚教育副總裁孫鵬和翼歐教育副總裁高寒在內的教育產業大咖齊聚一堂,深入探討線上線下教育如何融合、高昂的獲客成本現狀如何破解等業界關注的焦點話題。
對明年行業前景充滿信心
面對波瀾起伏的行業大勢,嘉賓們首先各自選擇了自己的年度關鍵詞,表達對2020年整個行業的感受。
於大川表示,對於豌豆思維來說,2020年應該用三個詞來形容:年初的如履薄冰,年中的乘風破浪,現在的元氣滿滿。「年初的時候我們確實不知道這次疫情會有多大影響,所以當時非常緊張,不過大家還是充滿創業精神的進行自救。期間豌豆增長非常快,單月不斷創出新高,併購了行業非常大的同業機構。站在年末的時間點,感覺還是充滿希望的,2021年這個行業應該是有很大的機會。」
餘敏認為2020年是「冰」與「火」的一年。「冰」是疫情讓很多線下教育機構很痛苦,「火」是指線上教育燒錢。「整個教育行業在2020年都是不太踏實的一年,也是很忐忑的一年,但是整體來講,我個人對2021年還是充滿信心的。哪怕是有階段性的回落,未來還是會上漲,包括疫情結束之後,可能線下也會恢復元氣。」
孫鵬選擇了「活著」作為年度關鍵詞。「今年年初我們線下的學校基本上全部關閉,用了大概兩周的時間把線下所有學員轉移到了線上。疫情期間我們的內部效率在提升,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就是為了最終能夠堅持得更久。」
「要是我選一個詞的話,我會選『融合』這兩個字。」高寒表示,疫情不僅讓教育培訓企業開始大量做線上課程,中小學其實也都開始上在線課程。「過去的半年時間裡,我們也和很多學校一塊推進這件事情,現在逐漸看到有階段性結果出來。2020年應該是線上線下融合的一個元年或者是起點。」
線上線下融合內涵變豐富
談及疫情影響下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加速融合,與會嘉賓從自身企業的實踐出發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
高寒認為,這絕對不再是線下培訓機構額外去開一個線上的課程,其內涵會變得更為豐富和深刻,主要體現在幾個層面:一是教學資源變得融合;二是教學形式的融合;三是硬體平臺包括教學硬體線上線下的融合。
孫鵬介紹說,英孚其實從1996年開始就做了線上平臺,到了2005年開出了第一家線下學校,並堅定了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方向。「過去十五年,我們在線下的拓展比較大,原因是線下的體驗會好很多。當然,我們判斷5G到來後,隨著技術層面VR等虛擬技術出現,可能線上的體驗會更好,所以線上和線下最終還是會走向融合。」
林水源表示,編程教育是比較細分的領域,在中國的三四線乃至部分二線城市並沒有對應的人才供給。「所以我們進一步採用現在很火也很成熟的『在線雙師直播大課』方式,通過這種模式供給,滿足行業目前發展的需求。」
「問題的出發點一定不是我要融合以及如何融合,一定是家長需要什麼、用戶需要什麼。」餘敏強調,「三好網的主體教育形式完全是在線上完成的,原來我們開過線下的學校,確實是經營不過來。三好在線下的布局更多考慮的是招生,我們可能要降低獲客成本,進行本土化教研的布局,希望把我們的教學做得更加有針對性。」
於大川則笑言:「我們不是幹教育的,而是幹網際網路、體育和遊戲的。抱著對行業批判的態度進來以後,幹了很多迭代和創新,我們用遊戲、動畫、強互動和共享重構了整個教育體驗環節,發現原來教育還可以這麼做。這些事情很多機構壓根就沒有想過,所以就發現我們這幫機構突然崛起了。但我覺得這種崛起和衝擊對線下機構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些技術和體驗早晚會為他們所用。」
他也建議,短期內一個公司應該聚焦,先把線上做到極致再做體驗,或者先把線下做到極致,「不要著急做所謂的OMO,步子邁得不要太大」。
擴科破局獲客成本難題?
為了提升用戶留存率和降低獲客成本,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走上了提供更多教育類型產品的擴科之路。
「獲客類似於做品類,企業到了一定規模就會想多做點什麼。做品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上下遊拓展;另一種是針對同一人群在不同需求上拓展。」餘敏表示,「其實我更欣賞同品類,圍繞同一個類別的同一個年齡層的用戶需求服務是相對來講更摸得清需求的。」
高寒表示,擴科需要非常好的團隊,尤其是在教研、老師和運營方面,都是很複雜的一套事情。所以翼歐現在和國內外各大出版機構合作,希望把教育資源電子化,形成一個資源中心,然後搭配一些課堂設計和教研服務,幫助機構提升自身拓客的能力。
對於在擴科方面應該選擇內部孵化還是外部整合併購的問題,與會嘉賓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建議。
「我們自認為很難去孵化出一個像樣的團隊。我不認為一個機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自身生長出來這麼多科目,尤其是重要的科目,不管是語文、數學、英語甚至編程都需要大量的教研、實踐、總結、用戶的體驗數據。」於大川表示,「基於這樣的條件,我們的擴科只能是不斷去找那些有夢想的團隊,然後大家一起做更大的事情,相信這個團隊足夠專業,足夠有累積,然後變成一種井噴的需求。」
「不妨整合那些從未接觸過市場的師資和教研團隊,因為可能會更加容易融合現有的組織基因。」對此,林水源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這種人才還是蠻多的,一直專注於公立學校體系幾十年在做學科,沒有碰過任何市場。我們接觸過很多公立學校的優秀教師團隊,特別是離退休的,很多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真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