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房四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墨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我國作為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墨的國家。
據相關記載,早在西漢年間,我國就開始使用墨了,並在之後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油墨。但是實際上,彼油墨非此油墨,古代書寫所用的油墨大多是用水來調製成的,與現如今我們所說的油墨存在很大差別,那究竟為何得此稱呼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油墨的前世今生。
技術提升,環境所趨
1.缺點層生,造紙改良
油墨的發展實際上並非是一時而起,而是被當時社會環境所催促。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這使得文學在民間的傳播有了進步。
繼而蔡倫改良造紙術,造紙術剛剛發明之時,所採用的是竹簡和縑帛來承載文字。但由於這二者價值不菲,一般人家是很難使用的。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愈加強烈,這時傳統造紙術所存的缺點已無法滿足人們需要了。
這種情況下,改良造紙術的出現滿足了人民急切獲取知識,記載大量信息,價格合情合理的心理訴求。不僅如此,在蔡倫改良造紙術之後,這一技術引起了當時在位的皇帝漢和帝的重視,於是將此造紙技術推廣向全國。
2.以水為主,以油為輔
造紙術普及全國首先受益的便是文化領域,這一造紙技術的出現為文字提供了新的載體,成本低,效率高,對於許多出身平民的學子來說是是其學習知識,改變人生的大好時機。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學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從文,也正是這種社會大環境催生了油墨。在當時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製作油墨的主要材料就是水。說到這裡,就有很多人有疑問,既然製造墨水的主材料是水,那麼古代的油墨為什麼被稱為油墨呢?
實際上,儘管這油墨的主材料是水,但其中必須添加一種連接物,這種連接物大多是以桐油,麻油,脂油為原料,因此,古人就將這種加入了油的墨稱為油墨,而並非是像普通人所想的,油墨的製作原料主要為油,古代油墨中油主要是作為連接物發揮作用的。
誕歷史悠久,所具特性優良
1、書寫至品,色黑質細
想要了解油墨的原料製成,不得不提的就是墨水從古代發展至今的一個歷史演變過程。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墨水都是不可或缺的書寫材料之一。根據相關的史實記載,我國最早使用墨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十六世紀的皇帝時代。
《魚龍河圖》中記載:
「皇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此時皇帝作畫所用的便是墨水,這時候的墨水還並非是油墨,主要是以天然的動植物和礦物為主要原料製成。除此之外,在古代也有人用烏賊腹中的墨汁來作為墨水書寫,這種墨被稱為墨中之寶。
古書《墨經》當中記載,古人主要用松煙,石墨兩種,「石墨自魏晉以後無聞。松煙至之上矣」。從這段文字記載當中也可以知曉的是,在我國古代的墨水當中,松煙也是其製造的主要原料,用松煙所制的墨水,色黑質細,而且非常容易研磨。這一點,從我國與西安半坡遺址所出土的文具當中也可考證。
2、誕於魏晉,以油入水
到了魏晉時代後,我國在墨水製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油墨也漸漸有所雛形了。一九五八年,在南京的老虎山,發現了東晉的古墓。在出土的文物當中,有古墨, 經過了分析化驗之後,可以得出東晉時期墨水的成分和現代油墨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前文我們所提到的,用麻油各種植物原油去作為油墨的連接物。
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以油作為連接物的制墨技藝越來越成熟和完善。宋代的《夢溪筆談》中有相關的內容記載:
「石油燃之如麻,淡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是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
可以說,在宋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發現,在制墨的水中加入油,所製成的墨水,效果要大大好於前人所制之墨。依據前人的經驗,沈括便以石油研製出深墨,再進行墨水製造,以這種方法和原料所製作的墨水被稱為油煙墨,也就是油墨。
油墨的誕生,實際上標誌著我國古代制墨技術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當下我國所用的碳素墨水技術密切相關。在我國古代,用墨水人一般皆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這就可以見得其在文化領域的重要性了,試想,如若沒有墨水,那麼筆紙硯三者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傳播範圍極廣,適用領域單一
1.流入別國,耐抗性強
墨水的發明不僅對我國的文化傳播以及其他領域的發展意義非凡,甚至在之後傳到了其他國家,也為其發展做出了貢獻。比如說印度,墨水流傳到印度後,便被廣泛的傳播到各國大範圍的推廣使用。
由於採用的原料易獲取,製作墨水的技術很快遍布全世界,甚至有很多人誤認為墨水最早是印度發明的。但是墨水在流傳到各個國家之後,會根據當地的需求以及環境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改變。
像墨水在中世紀時流程到了歐洲國家,在歐洲,對墨水的製作採用的方式則是與我國製作墨水全然不同。我國製作油墨的主材料為水,再加之一定的油。歐洲製作墨水,所採用的則是從植物中所提取的一種山藥和鐵鹽混合而成。
因此,歐洲國家製作出墨水的顏色與我國便有著顯著區別,他們所製成的墨水比起黑色一般更偏褐色和紫色。當然,這在之後也決定了兩國所使用的筆支差異。
歐洲等地一般所使用的是鋼筆,而中國古代所使用的筆主要是毛筆,存在著軟硬之別。從這一點進行剖析,也可以得知我國古代所用的墨水為何叫做油墨。
眾所周知,油墨與其他墨水相比,有著自身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流動性極強,這樣搭配軟頭的毛筆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不僅如此。油墨的流動性也使它能夠滿足各種印刷過程所要求的性質,在印刷之後能夠迅速進行乾燥。另外使用油墨印刷出的製品,具有耐水,耐磨,耐酸等特點,這也能一定程度上說明為何宋代之後我國的文化領域快速發展,文化傳播速度增速極快,正是由於油墨的耐抗性。
2.墨中之寶,適用繪畫
在了解我國油墨的發展歷史以及製作過程,還有其不同於其他墨水所具備的自身特點以後,下面所要說的就是油墨在我國古代所應用的文化領域了。
油墨所應用的文化領域並不是一刀切,而是內部細化了多個領域。就我國古代來說,主要分為書法家和繪畫家,他們所具備的文化身份實際上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所使用的墨水類型。
像油墨除了印刷之外,一般更加適宜於繪畫方面,這是因為原料中加入了油作為連接物,使得油墨的色彩光豔照人,對於表現神情氣色是極其適宜的,而恰恰這是我國古代山水人物畫中所必須表現的精髓之處。
像古代繪畫家當中流芳百世的「徽墨」,實際上就是油墨的一種,所採用的制墨原料便有松煙,油煙等多種原料,這在於古代是繪畫界的「墨水名牌」。但對於書法家來說,更多地採用松墨,用這種墨水所寫出的字更加的蒼勁有力,對於表現字體的結構架勢來說十分適宜。
結語:
墨水,文房四寶之一,歷代以來便在文化領域中備受重視,油墨的發展也始終影響著文化的傳播,這種影響也是悠久而複雜的。
在前文的講述當中,可以清晰見得,古代油墨與現代油墨之差,儘管製作原料與當下存在很大不同,但既然獲此稱號,必定是有其內在潛藏的含義。
在一番探究之下,也得出在古代油墨之中,儘管油不是作為主原料,但作為連接物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古人之智深不可測,其理卻可得,古人對油墨的製作對當下創新墨法可以說是啟發,也可以說是借鑑。
參考文獻:
《魚龍河圖》
《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