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那個夏天的中原突圍,是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蔣介石調集二三十萬大軍,從四面八方圍攻我中原軍區六萬多人。這是典型的十面埋伏,在蔣介石看來,中原軍區那是插翅難飛。
可是,最終中原突圍還是成功了,雖然損失也比較大,但是部隊的骨幹都成功突圍而出,保存下來了。最為奇蹟的是,有兩個旅成建制的突圍而出。這兩個旅都很光榮。
一個就是著名的皮旅了,也就是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皮定均,紅四方面軍走出的猛將。皮定均是安徽金寨人,紅軍時期的職務不高,長徵結束後才是團長,後來長期戰鬥在河南境內,至今河南的環翠峪等地都有皮定均的遺蹟。
加入中原軍區後,皮定均擔任第一旅旅長。皮定均的突圍方向最危險,他是迎著敵人向東突圍,用兵法上的話來說,那可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了。
皮定均手裡甚至沒有軍用地圖,只有袖珍分省地圖,電臺也跟中原軍區聯繫不上了,只能是孤軍奮戰。皮定均決定利用敵人的割據狀況,儘可能沿著省與省、縣與縣的邊界行軍,還經常扮成國民黨的樣子,迷惑敵人。
總之,皮旅的打法非常靈活,經過20多天的行軍,皮旅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皮旅突圍前六千多人,突圍後約有五千人,建制保存完整,甚至有些身體衰弱的女同志都突圍而出了。
皮定均創造了奇蹟,立了大功。所以後來大授銜的時候,他本來要授少將的,可是偉人說了「皮有功,少晉中」,皮定均最終成為開國中將,他當過蘭州軍區和福州軍區司令員,是正大軍區級,成就比較大。
除了皮旅,還有一個旅也基本保全了建制,成功突圍而出,這就是359旅了。359旅的名氣比較大。王震帶出的部隊嘛,不過當時的旅長不是王震,而是郭鵬,王震是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王震和李先念一起率領中原軍區的主力部隊,向西北突圍,準備進入陝西,胡宗南大軍阻擋了去路。王震和李先念被迫兵分兩路,王震和郭鵬率領359旅強渡丹江,從敵人的包圍圈撕開口子。
應該說,359旅突圍中的艱難程度絲毫不亞於皮旅,因為蔣介石很快知道這是中原軍區的主力部隊,調集了大軍沿途包抄堵截,359旅幾乎是每天都要同幾倍於己的敵人打仗。
(參加中原突圍的359旅旅長郭鵬和政委王恩茂)
有一個團的團長和政委都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王震和郭鵬浴血苦戰,終於還是把部隊帶出去了,當他們渡過涇水,突破最後一關時,大家再也支撐不住,倒地而臥,不知一切了。
359旅雖然損失比較大,但是有兩千多人突圍而出,部隊的建制保存完整,骨幹力量基本上都保存下來了。359旅回到延安,受到了熱烈歡迎,後來成為西北戰場一支鐵血之師。
王震是開國上將,359旅的旅長郭鵬是湖南醴陵人,開國中將,參加過秋收起義,紅二方面軍走出來的將領,後來當過第二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