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旅」旅長黃正誠,1946年兵敗被俘,後來的結局如何?

2020-12-21 小春說歷史

「天下第一旅」旅長黃正誠,1946年兵敗被俘,後來的結局如何?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中有一個著名的「天下第一旅」,它是國民黨嫡系胡宗南精銳部隊整編第一師第一旅,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全部裝備美式武器,多年來以其無敵的戰鬥力被蔣介石、胡宗南吹噓為「天下第一旅」,它曾經當過蔣介石的警衛部隊,人稱「蔣家御林軍」。

胡宗南是這個旅的第一任旅長,以後歷任指揮官也都必須是黃埔生,繼任旅長黃正誠不僅畢業於黃埔,而且留學德國,雖任旅長,但軍銜已是中將,以中將之銜任旅長,足見這個旅地位的特殊。

但就是這個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旅」,被陳賡帶領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打了個落花流水。

1946年7月,第四縱隊與太嶽軍區一起進行了文夏戰役,剿滅敵整編27師31旅,戰鬥中繳獲了一些美制無線電報話機,獲取了敵軍一些部隊的報話臺呼號及密語資料。

當時縱隊司令員陳賡指示暫不把報話機用於部隊通信,而專用於偵聽敵人的軍事行動。

陳賡很快就破解了胡宗南部的通訊密語,知道其部隊代號組成方式是:取上一級長官的名或字的第一個字,與本部隊長官的名或字的第二個字連起來。

整編第一師因此被稱為「介梅部」,因為第一軍軍長董釗字介生,而整編第一師師長羅列字冷梅。

其軍事行動則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代表,比如說去買醬,意思就是前去警戒。

兵力規模的代號是:一個連稱「三人組」,一個營稱「四人組」,一個團稱「五人組」。

9月21日下午,敵整編1師師長羅列在報話機上用密語,向其所屬的167旅及配屬的整編27師27旅下達進攻浮山的作戰命令。

敵情上報後,陳賡司令員很快召開作戰會議,確定了我軍作戰方案:由13旅與太嶽軍區部隊遲滯並纏住敵167和27旅,集中我10旅和27旅主力,在臨汾至浮山公路上伏擊從臨汾來犯之敵,務必全殲。

我軍各旅旅長受領作戰任務的時間,僅比敵師長羅列向其部隊下達進攻命令晚兩三個小時。

9月22日,當胡宗南部第一旅二團進入臨浮公路的官雀村時,陳賡立即命令第十一旅對進入官雀村的敵人實施包圍分割。

同時,命十三旅在西佐嶺一帶布防,迅速構築工事,防範、阻擊佔領浮山縣城的國軍第二十七旅和第一六七旅對官雀村的增援;命第十旅進到官雀以西,阻擊可能從臨汾趕來的敵人,保證十一旅的安全。

戰鬥很快打響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浮山方面的國民黨軍聞訊趕來增援,提前等候在西佐嶺的十三旅奮起阻擊,雖然損失不小,但始終未讓敵人越雷池一步。

聽說官雀村的二團陷入我軍的攻擊,第一旅旅長黃正誠馬上率領第一團緊急增援,早已布設在官雀村以西陳村、王村一線的我十旅和敵人展開了激戰,很快將黃正誠及其第一團逼至陳堰村,黃正誠無奈只有率部隊從陳堰村西進,打算進村固守。

此時,由於苦守官雀村的胡宗南部第一旅二團團長王亞武見援軍遲遲未到,亂了陣腳,很快二團成為我軍囊中之物。

9月24日拂曉,第十旅的三個團發動了對黃正誠在陳堰村旅指揮部的總攻。

十旅調來了配屬的山炮,對準國民黨旅部大院展開了射擊,「轟隆」一炮就把指揮部炸塌,戰士們趁機利用殘垣爬上屋頂,頓時,步槍、機槍、手榴彈、炸藥包響成一片。

二十九團的戰士從房上投下一排手榴彈,接著跳下院子,用刺刀對著國民黨兵喊道:「繳槍不殺!」

躲在屋裡的一百多名敵人舉著雙手出來了,隨後,戰士們對俘虜進行了逐個盤查。

這時,上身穿著士兵服,下身穿著黃呢子馬褲,腳上踩著大皮靴的黃正誠見掩飾不住,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黃正誠,這個「天下第一旅」旅長就這樣被活捉了。

據說,黃正誠輸得頗不服氣,在被送到縱隊司令部後,竟開始「不吝賜教」:「你們的打法很怪。按道理應該打兩翼中的一翼,我們第一旅在中間,你們卻打了我們。」

而陳賡見到黃正誠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陳賡,和你們胡長官黃埔同期!」

一陣颶風凌空橫掃而過,陳賡又以老學長的口吻教訓黃正誠:「你是黃埔學生,又留學德國,你這個仗是怎麼打的?」

黃正誠早已被眼前這位久聞大名的黃埔大學長的氣勢所鎮服,當時竟囁嚅著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搪塞著說:「我的火力沒有來得及展開,就……」

豈知陳賡聽到這裡火氣更盛,不等黃正誠把話說完,再次訓斥起來:「你在上陳村我的陣地上,陸空配合,步炮協同,全部火力展開,打了我12個小時,沒攻下我一個山包。你還想狡辯嗎?真是一個草包!」

黃正誠的老底既被揭穿,又被訓了個灰頭土臉;弄得蔫頭蔫腦的,總算老實起來,大氣兒也不敢再吭一聲,以免再遭訓斥。

國軍俘虜

最後再說說黃正誠的結局。

當時考慮到他的身份和影響,在請示上級以後,黃正誠被俘後又被故意放走了,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瓦解國軍內部,另一方面,出於保護他的目的,對外宣傳是逃走的。

誰知,黃正誠回到南京後,隨即被蔣介石以通共的名義軟禁起來,逃到臺灣後,黃正誠雖然被自己的老同學湯恩伯保釋出來,但後來還是被捲入幾件大案中,最後在獄中中風而死,終年54歲。

相關焦點

  • 「特戰英雄」時來亮:活捉天下第一旅旅長黃正誠,今93歲依然健在
    立志參軍入伍、保家衛國的他15歲就參加了兒童團,18歲第一次報名參軍卻因為參軍政策被拒了(過繼給了他五叔,成為獨子),19歲那年,時來亮終於成功的參軍入黨了(1946年夏);從此時來亮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 黃正誠不過是一個旅長,為何卻跟杜聿明一樣,都是國軍中將軍銜?
    而胡宗南麾下有一員名將,叫黃正誠,是國民黨陸軍中將軍銜。令人驚訝的是,其實黃正誠當時的軍職只是一名旅長,竟然和統兵數十萬的國軍大佬杜聿明、宋希濂等人是一樣的軍銜。這似乎有些不合邏輯,怎麼回事呢?
  • 中原突圍,只有這兩個旅保全了建制,旅長後來都是開國中將
    1946年那個夏天的中原突圍,是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蔣介石調集二三十萬大軍,從四面八方圍攻我中原軍區六萬多人。這是典型的十面埋伏,在蔣介石看來,中原軍區那是插翅難飛。最為奇蹟的是,有兩個旅成建制的突圍而出。這兩個旅都很光榮。一個就是著名的皮旅了,也就是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皮定均,紅四方面軍走出的猛將。皮定均是安徽金寨人,紅軍時期的職務不高,長徵結束後才是團長,後來長期戰鬥在河南境內,至今河南的環翠峪等地都有皮定均的遺蹟。加入中原軍區後,皮定均擔任第一旅旅長。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
  • 中原突圍時皮旅一戰成名,旅長的軍銜少進中,還有兩人的軍銜更牛
    1946年6月,蔣介石突然撕毀停戰協議,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國民黨軍隊30多萬人圍攻中原解放區。中原軍區解放軍被迫突圍,此戰中皮旅一戰成名,旅長的軍銜少進中,還有兩人的軍銜更牛。此後,皮旅隸屬於華中野戰軍建制,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師第13旅。1947年2月,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皮定均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後任第三野戰軍24軍副軍長、軍長。1955年大授銜時,皮定均在華東地區被初評為少將,後來主席特批「定均有功,由少晉中」,遂被授予中將軍銜。
  • 軍隊中的旅是怎樣演變的?旅長是什麼軍銜?
    英國陸軍第七裝甲旅德國聯邦國防軍第二十三山地步兵旅雪地訓練旅長的軍銜在少將和上校之間旅長的軍銜一般為準將,過去一些國家稱準將為「旅將」,法文「準將」一詞就是由「旅」通常,「大團」在師的編成內,作為戰術兵團(師)的一部分遂行戰鬥任務,或作為配屬部隊(如特種兵旅)在合成軍團內進行協同作戰,這類旅旅長的軍銜大都為上校;而「小師」則可作為戰術兵團使用,其旅長軍銜一般為將官的最低一級。如美軍的師屬旅旅長是上校,獨立旅旅長是準將。二戰結束前日軍的旅團長(日軍的旅稱「旅團」)軍銜為少將,這是因為日本的軍銜沒有準將這一級,少將即為將官最低一級。
  • 129師冀南部隊四個野戰旅,旅長都是誰,一中將一大校,兩位犧牲
    八路軍一共有多少個旅?回答六個就錯了。八路軍成立的時候,的確只有六個旅,可是八路軍發展非常迅猛,三個師都在迅速壯大,後來可絕對不止六個旅啊。 到1940年,冀南地區的八路軍改編成四個野戰旅。冀南地區隸屬於129師,是由陳再道宋任窮開闢的平原根據地。那麼,冀南地區的這四個野戰旅旅長都是誰呢?
  • 旅長親率主力一個團,猛攻敵「鐵血陣」,將敵陣地砸個稀巴爛
    進攻楊文學莊的是中野四縱10旅,旅長周希漢是一員猛將,此前拔出楊圍子、沈莊,就是10旅的部隊,為了能打開楊文學莊這個鐵血陣,10旅集中了為數不多的重火力武器,對著鐵血陣就是一陣猛轟,將陣地打了一個稀巴爛,隨後我軍戰士衝上去,黃維為了守住陣地,竟然下令釋放毒氣,衝上敵陣地的戰士成片成片的倒下。
  • 這個夥夫是什麼來頭,旅長專門派警衛連去接,旅幹部全都出門相迎
    在新四軍時期,有位旅長在電話中命令警衛連長,率全連去接一位夥夫同志,並一定要確保夥夫的安全,旅幹部都全部出門相迎,這個夥夫是什麼來頭呢?這位旅長就是劉震將軍。1940年初,劉震被任命為新組建的八路軍第2縱隊第344旅旅長。當年6月,第2縱隊在渦陽與新四軍第6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第344旅被編為第4縱隊的第4旅。
  • 20歲當師長的紅軍,為沒當上344旅旅長生氣,朱老總:輪不到你
    皖南事變後,田守堯成為新四軍第三師8旅的旅長,帶領戰士們開展遊擊戰。鄭潭口和響水口的戰鬥,都是在田守堯的指揮下進行的。 為沒當上344旅的旅長生氣 344旅是八路軍115師的主力旅之一,徐海東是旅長,全旅共六千多人。這支部隊以能打著稱,他的指揮官的人選是很重要的。
  • 1940年八路軍115師整編後,6個旅的旅長都是誰?其中1人叛變
    1940年10月,第115師將直屬分隊、第343旅和魯西、魯南、蘇魯豫、冀魯邊等地的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教導第1旅至教導第6旅,這6個旅的旅長都是抗戰時期鼎鼎大名的抗日誌士。然而人心難測,6人的最終走向也各不相同,其中1人叛變。剩餘5人中,成就最低的被授予少將軍銜。那麼1940年八路軍115師整編後,6個旅的旅長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 國軍中將被俘,旅長問蔣嫡系紛紛倒戈你一雜牌硬扛啥,他竟如此說
    當時,我軍在西北戰場打得非常艱苦,地處豫西的郟縣是胡宗南深入解放區的一根「釘子」,此地必須要打下來,才能甩開敵人的糾纏,集中力量開闢豫西解放區,因此,陳謝兵團命令第10旅攻取郟縣,10旅旅長周希漢接受任務後,立即率部向郟縣進軍。
  • 八路軍一二九師這個旅,政委成開國上將,旅長解放後任副縣級幹部
    這個師中有一個旅,旅政委成了開國上將,旅長解放後擔任副縣級幹部。 這位旅長名叫段海洲,出生於1909年,河北省安平縣人,是一戶地主家庭出身。他少年時考上北平民國大學,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的薰陶,畢業後進入十三路軍幹部學校,此校由石友三創辦。
  • 從卡西姆·蘇萊曼尼看「聖城旅」,30歲當上旅長,鍛造精英部隊
    卡西姆·蘇萊曼尼的最高光軍旅生涯是在「聖城旅」,他在2000年親手組建的某衛隊特種部隊——「耶路撒冷旅」(後改名「聖城旅」),他親自擔任旅長。早在1987年,卡西姆·蘇萊曼尼就已經當上旅長,此時再指揮這支1.5 萬人的特種部隊,其實是有「高職低配」的意味,體現的是對於特種作戰和情報作戰的高度重視。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歷時近一年的戰爭,清軍共有清軍19148人死亡,5308人負傷,1790人被俘。而日本方面,日軍6445人死亡,3530人負傷,被清軍俘虜的僅有11人!戰俘比這麼高,可見當時清軍的戰鬥力是多麼的糟糕。那麼,這一千多被俘虜的清軍士兵,他們經歷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樣的結局呢?我們先看看這些清軍俘虜的構成情況。
  • 猛虎掏心,一個縱隊猛攻敵一個旅,事後敵感嘆:貴軍作戰太神勇
    戰鬥風格犀利是6縱作戰的一個主要特點,1946年王近山率領6縱進攻上官村,該村駐紮的是國民黨軍第104旅,旅長楊顯明。在王近山的戰術安排下,6縱兩個旅的兵力突擊上官村東西兩面,18旅作為預備隊,雖然這個村子這兩年都是臨水,不易徒步,但王近山依舊制定下了這樣的戰術,就代表著一切沒有商量。 在命令下達以後,6縱各部急行軍300裡,感到了作戰區域以後,16、17兩個旅立刻對上官村進行突擊,雖然守敵頑強抵抗,但是在我軍進攻下,頓時土崩瓦解。
  • 西華池一戰斃敵少將旅長,彭德懷卻拍桌子大怒:這是一次完敗
    1946年11月,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胡宗南發起了閃擊延安的大規模軍事進攻,但是戰至次年1月仍未取得絲毫進展,反而損兵折將,最終以失敗告終。1947年2月,蔣介石調整戰略,將全面進攻改為對山東和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胡宗南再次被任命為前線總指揮,目標仍然直指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