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略諮詢
火鍋的競爭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時候,差異化的、滿足用戶不同口味訴求的火鍋品類,會打開新的下一個十年的戰場。
沒有一道菜可以滿足所有人,但是火鍋可以。很多網友都說,人類最偉大的兩個發明,一個是火鍋,一個是空調。
《人民日報》公布了一組中國主要城市夜間消費數據:北京最「中年不易」,睡得最早起得最早;成都吃貨們最拼,一邊燙火鍋一邊吃健胃消食片;南京24小時書店夜間活躍度最高。
這組數據中,最令人吃驚的是,火鍋+消食片的組合。這個新奇的組合背後,也意味著消費者消費理念的變化和消費市場的新趨勢。
數據顯示,火鍋已成為中國第一大美食,大眾點評收錄的火鍋商戶數量佔全國餐飲商戶比例達7.3%,高於江浙菜、川菜、粵菜、西餐等其他熱門菜系佔比。
火鍋,已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餐飲美食。
一
在原始社會,人們每天吃燒烤吃到吐,直到新石器時代古董羹的出現,人們開始將食物投入沸水,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不過在當時,鍋並沒有被發明出來,人們通常用鼎來吃火鍋,因為鼎比火鍋大多了,所以想吃火鍋必須湊齊幾十個人。
到了漢朝,火鍋的體積變小了,變成了一個人幾個人都能吃的美食,後來三國時期有一個叫曹丕的吃貨,將火鍋分為了五宮格,做到了一鍋五吃。
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南宋,煮火鍋的單一技法被打破,有了涮,將肉切成薄片燙熟了蘸醬吃。下至黎明百姓,上至皇親國戚酷愛吃火鍋。
在清朝,乾隆帝是最喜歡吃火鍋的皇帝,他下江南遊山玩水時,各地「招待部門」都知道他的嗜好,會提前準備好火鍋。
根據歷史記載,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月內,皇室就吃了 23 種火鍋,合起來有 66 次,具體說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等。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年)一年,乾隆皇帝大約吃了 200 多頓火鍋。
有次為慶賀自己年過七旬喜得元孫,又祈願四海承平,於是邀請了全國各地三千位老人進京赴宴,聲勢浩大,被稱為「萬古未有之舉」。
到了民國,重慶有了第一家毛肚火鍋,叫白樂天。從此有了以重慶火鍋,四川火鍋,潮汕火鍋為代表的南派火鍋。以涮肉火鍋,肥羊火鍋,肥牛火鍋為代表的北派火鍋。以長江為界,各自發展。
抗戰時期,四川火鍋特別興旺,很多人都愛吃,甚至軍政要人宴客都多以火鍋為席上珍餚。當時的軍統頭目戴笠,還曾擺過五百人的火鍋宴以示闊綽。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戈森法則:同一享樂不斷重複,其帶來的滿足感會不斷遞減;同一享樂不斷重複,第一次和第二次所獲得的滿足感最大。
按照這個理論:同一類型的餐館我們是不會經常去的,因為你在同一個餐館享受美食的快感只會越來越低。
但是火鍋店的出現,卻打破了這個理論。
2018年全國餐飲收入42716億元,其中火鍋行業的營業額達整個餐飲行業總營業額的22%,在中國飯店業協會《2018 年中國餐飲業年度數據報告》中,顯示火鍋行業每平米營收高達 2.63 萬元,快餐次之為 2.5 萬元,而正餐僅為 1.02萬元。
在2018年,中國吃貨們將海底撈吃出了千億市值,這似乎在顯示火鍋行業,正在成為高盈利模式下的優選賽道。
儘管火鍋現在已經遍布人們的飲食習慣中,但在改革開放以前,肉類匱乏讓人們不可能隨意吃肉,四川的王先生談到第一次吃火鍋的慘痛經歷:吃完人生中的第一頓火鍋,幾次重度拉肚子。
當時成都沒有火鍋,只有毛肚店,只有有錢人才能吃,有點像涮羊肉,火鍋一詞並沒有現在這麼普遍。
不過在1989年之後,《南風窗》雜誌刊登了一篇記載川渝火鍋的經歷,其中提到:
「火鍋是成都街頭一大奇觀。赤日炎炎,火鍋店生意依然興隆。分社門前的陝西街,長不過50米,20來家飯館,火鍋店就佔了10來家。」
而最初將火鍋走向到全國的,是以小肥羊為代表的北派火鍋企業。
二
1999年,小肥羊的創始人張鋼到張寧平的老家通遼去散心,晚上去吃火鍋。不知道是張鋼真餓了,還是羊肉真的嫩,他一上桌就停不下來,一連吃了5盤,「怎麼這麼好吃?」
這讓張鋼突然對店主的火鍋秘方來了興趣,一個月後,張鋼湊到50萬現金,直接拎到老闆面前一次性買斷配方。
1999年8月,小肥羊開業,主打宮廷配方+錫盟羔羊+不蘸料。結果,當天晚上連羊肉渣都沒剩下。兩個月後,小店擠滿了,一天晚上要翻5次臺。4個月後,張鋼順勢開出第二家、第三家,結果還是好評如潮。
到了2000年,張鋼決定開小肥羊連鎖全國加盟店,「在各省設立總代,由總代向下發展加盟店」。
首先是統一質量。小肥羊的火鍋湯料全由張鋼統一配置。為此,他跟錫林郭勒肉業加工廠籤訂合作協議,確保小羔羊均來自錫盟大草原。第二是統一口味。100個廚師會做出100個口味,而「小肥羊」僅需湯鍋底料和錫盟羔羊,沒有廚房加工,自然口味統一。
圖片來源:網絡
放權的加盟制,使得「小肥羊」店面不斷成幾何倍增長。
於是,更多的小肥羊店出現在包頭,出現在內蒙,甚至走出草原,來到北京、上海、深圳和港澳臺,以及大洋彼岸的洛杉磯、多倫多。
巔峰之時,小肥羊在國內平均每3天就新開一家店。到2004年,小肥羊連鎖店已達700餘家,數量超過了麥當勞。
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成為了「中華火鍋第一股」的光環。
當「小肥羊」海外擴張計劃正在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時,諸多業內人士卻並不看好。「中國餐飲業擴張海外,比如在美國、澳大利亞、韓國開個單店,其意義都不大。不能形成客戶連帶作用的海外擴張,也不能形成規模經營,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連鎖。
一個強大的統一配送系統是連鎖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快餐連鎖巨頭麥當勞僅在中國就有7個配送和採購中心,支持著他在中國的將近600家餐廳,保證每家餐廳的日常供應和統一品質。而深圳小肥羊的原料,還得千裡迢迢由內蒙古送去。
一些專家認為,飲食服務連鎖業的業務擴張必須建立在有系統的平臺上,以把觸角早已伸向世界每一個角落的麥當勞為例,無論哪一個國家的麥當勞分部,都必須在當天夜晚12時之前,將包括當天銷售收入在內的所有財務數據,通過計算機網絡送回美國總部核對。
相關數據顯示,2007年、2008年兩年美國小肥羊分別盈利15.1萬美元及20.1萬美元,但到2009年截至10月底,其淨利潤僅為8.5萬美元。而其日本公司在此前經營的2006年12月到2007年12月一年間,損約為人民幣121萬多元。
2012年2月,百勝以46億港元現金收購小肥羊全部股權,宣布私有化退市,張鋼和管理團隊息數離場。「中華火鍋第一股」成了「中餐退市第一股」。
全面接收後的百勝,將原有系統與小肥羊對接,專註解決小肥羊體系鬆散、管理缺乏標準化、繼續擴張瓶頸三大問題,並對品牌形象和運營標準進行了升級,試圖讓小肥羊再創奇蹟。
遺憾的是,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小肥羊便陷入關店潮。
為了全面提升小肥羊的餐廳環境、菜品和服務質量,百勝在傳承和發揚小肥羊品牌「一鍋湯、一盤肉」的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堅持「立足中國、融入生活」的總戰略,對小肥羊做了全新的品牌形象和運營標準的升級。
顯然,百勝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體系、標準、管理等西方企業最擅長的方面,卻忽略了企業的基因、人的因素和行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因而,這場洋快餐巨頭與中式火鍋霸主的結合,似乎磕磕絆絆。
被百勝牽走的小肥羊,最終也迷失在市場大潮中。
三
十年前,率先以一己之力撬開全國火鍋大門的是北派火鍋,小肥羊、東來順、南門涮肉這些北派火鍋都是中國火鍋TOP10上的常客,覆蓋面積和開店數量,都是拔得頭籌。
隨著「吃辣」風潮的興起,川渝火鍋迅速席捲全國。再加上川渝火鍋相對人均低、食材更為豐富,更受年輕人歡迎。據統計,現在國內的火鍋店中,川渝火鍋佔比已經超過60%,而海底撈也以2000億的市值,位列中國餐飲之首。
如今,潮汕火鍋,小火鍋,甚至粥火鍋都出現了,火鍋從標準化正在走向個性化時代。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行業數據,2018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046億元,同比增長23% ;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達3億人,同比增長18%。外賣成為餐飲行業的新增長點。不到兩年時間,火鍋外賣市場不斷堆高,成為了火鍋行業加快發展新的突破口,海底撈、淘汰郎、巴奴、呷哺呷哺等品牌都逐漸向新領域延伸,並受到了年輕消費人群的認可。
小肥羊的衰落,也跟人們的餐飲習慣發生著變化息息相關。
根據《2019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火鍋行業的總收入達到了8757億元,佔據了整個餐飲行業總收入的20.5%。
這一數字還在持續擴大,2019年市場規模將近9600億,2020年預計突破萬億。如此瘋狂的市場份額背後是快速增長的火鍋店鋪數。
2013到2017年期間,火鍋店從40萬家增長至60萬家,平均每年新增5萬家火鍋店。把火鍋稱為餐飲第一大品類,毫不為過。
地域菜系風味和食材種類是當前絕大多數火鍋定位的主要維度。但在消費人群的細分上,火鍋行業顯然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有人說,火鍋是最沒用技術的行業,的確當小肥羊之類的大企業、大品牌的創新動力不足時,80% 以上的中小火鍋企業在「裸奔」。
大多數中小火鍋企業想的是如何短期火爆,如何快速擴張,如何快速變現加盟費,急功近利自然無暇進行品類創新,進行品牌建設。
重慶市火鍋協會發布的首個火鍋行業紅皮書中,有一組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重慶火鍋企業在廣告推廣上的費用極低,年均費用支出一般在 1000 元及以下範圍的,佔比達到46.1% ,沒有品牌營銷觀念的火鍋企業,就像在光腳裸奔,陷入價值鏈的低層次競爭,自然跑不贏品類增長。
中國人愛吃火鍋,是因為它熱鬧且自由。一桌人圍坐在一起,熱氣騰騰的邊吃邊聊,各種食材可以融匯在一起,愛吃什麼吃什麼,沒有什麼複雜的用餐規矩,是交流感情舒適的方式。
火鍋的競爭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時候,差異化的、滿足用戶不同口味訴求的火鍋品類,會打開新的下一個十年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