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供需缺口出現,棉花真的被低估了嗎?
過去的一年對於棉花軟市而言是較為難熬的一段時間,從年初內憂到年尾外患,一場疫情打亂了棉紡市場原本的節奏。如今,伴隨著相應措施的嚴控及疫苗的接種,全球棉市也正從供應過剩向供應不足開始轉化,而作為率先控制並有力恢復的中國也收穫了應得的紅利,國內面內棉企訂單開始回流出口逐漸旺盛,再加上今年國內籽棉較高的成本收購,棉價下方保持有力支撐,而其自身的價值對應目前的期價而言,或將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進口成本下滑,外棉有望上漲拉動內棉
宏觀政策方面,12月21日,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2021年關稅調整方案》,其中包含繼續對配額外進口的一定數量棉花實施滑準稅,並進行適當調整。而根據對棉花滑準稅的起徵點和計徵從量稅均下粗略計算,進口一噸棉花可以便宜200元以上。該方案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而隨著1月份國內1%關稅配額的逐步發放,內外棉存在的價差或以外漲內跟的方式來彌補。對應的以ICE棉花為例的外棉,從12月22日收盤的74.77美分連續8連陽,昨日最高漲至79.90美元,漲幅6.42%,距80大關也僅一步之遙。
所以,偏高的內外棉價差或以外棉上漲,鄭棉逐步跟漲來修復。
另一方面,12月初,歐洲央行將1.35萬億歐元的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EPP)再增加5000億歐元,並至少延長9個月至2022年3月底。
12月21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先後表決通過總計9000億美元的針對新冠疫情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
此外,根據摩根史坦利的預測,未來2年,全球四大行(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蘭銀行)貨幣增發規模高達5萬億美元。
不斷寬鬆的貨幣環境以及疫情危機後商品更容易暴漲的可能都將有助於棉價的進一步走強。
全球棉花出現缺口,供應關係開始轉變
據USDA12月報告顯示,2020/21年度全球棉花產量為2480萬噸,較上一年度減少了179萬噸,主要是美國和印度棉花產量減產所致,而全球消費量預計上調34.88萬噸為2517.6萬噸,全球棉花的供求關係轉變為短缺37.6萬噸。而這也是自2019年6月份產銷差為正值以來,首次為負值,未來供應過剩的局面也或將改變。
數據來源:中國棉花網、新世紀期貨
國內方面,據中國棉花協會預測,2020/21年度全國棉花總產593.15萬噸,同比增長0.44%,較去年基本持平,而新疆加工企業已進入收尾階段,截至12月30日,新疆地區皮棉累計加工總量490.01萬噸,當日增量為3.40萬噸。
寒潮來襲需求向好,下遊囤貨看好後市濃烈
今日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預警,未來受較強冷空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將普遍下降6~8,其中華北西部、黃淮東部、江淮東部和江南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0以上,南方多地區也快速進入冬季。
隨著寒潮來襲氣溫的急劇下降,各大紡企訂單也開始回暖增多,再加上春節臨近內銷市場訂單增加,外貿接單也略有好轉,目前多數下遊紡織企業訂單充足。對於目前較好的需求,下遊庫存處於較低水平,節前仍有備貨補庫需求。另外,在部分產區,資金充裕企業因看好年後行情,在外調籽棉同時外調一些皮棉。同時部分企業因看好後市外調皮棉也不準備銷售。
綜上,一方面受進口政策傾斜,鄭棉價格或受外棉上漲帶動,加上全球棉花供需缺口的出現,未來棉市仍有機會可言,但需要注意的風險在於,一是近期國內疫情的突發,多地升至中風險甚至高風險地區,二是受海運費上漲影響,薄利多銷的紡服企業成本壓力偏大。反映在盤面上來看,鄭棉期價短期或將維持偏強走勢,下方較為接近的成本價格也將對棉價起到支撐。
(文章來源:農產品期貨網)
(責任編輯:DF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