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繆禾
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家裡還用味精嗎?
有媒體就此問題進行了隨機採訪。其中,約65%的受訪者表示,在家做飯時味精和雞精的用量比以前少,約30%的受訪者表示與以前一樣,約5%的受訪者表示家裡不再使用這些調味品。
王小姐:以前在家做飯的時候會放挺多味精的。感覺在菜裡加味精,菜才好吃。但最近老媽聽說味精不能吃太多,會致癌。就越放越少了,現在吃飯時感覺蔬菜都少了些鮮度。
夏女士:從去年開始,在家裡做飯就不用味精和雞精了。老公有高血壓,不能吃太多鹽。我聽說味精吃了對身體不好。但時間長了,已經習慣了這種口味了。
李先生:家裡做菜時還是堅持放味精,不放味精的話,菜真的沒有鮮味。
味精到底是不是一種不健康的「化學合成品」?
味精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許多人認為味精是化學合成的。
味精是1908年由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苗發明的。有一次,他在喝海帶湯時,發現湯的味道很鮮美。為了弄清鮮美的真相,池田教授開始在實驗室研究海帶的成分。後來,他發現海帶中含有一種名為穀氨酸鈉的物質,並成功提取了出來,取名為「味之素」,並申請了專利。
1923年,在日本流行的「味之素」傳入中國。化學工程師吳蘊初自主發明了一種生產穀氨酸鈉的方法,並將其命名為味精,並在上海創辦了天廚味精廠。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很多人不得不說穀氨酸鈉的名字一聽就是一種化學品。事實上,我們經常吃的鹽還有一個化學名稱,叫氯化鈉。一個名字並不能代表任何什麼。
「味精之王」也沒能挺下來
1983年,蓮花味精在河南省項城成立。當時的廣告是「蓮花味精,味道無可替代」。因為味道極為鮮美,不到半年時間,蓮花味精的產量就擴大到1000噸。當時,味精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調味品。在糧票時代,甚至有味精券。蓮花味精也因市場需求量大而不斷崛起。
從「人間佳餚」變成「百毒之王」
味精第一次被質疑是在1968年,當時華裔醫生郭浩民在一家中餐館吃完飯之後,出現了四肢麻木、心悸、虛弱、頭痛、渾身無力等症狀。當時,他以為是因為吃了味精。此後,由於「三鹿事件」、「地溝油事件」,我國各種食品添加劑、調味品逐漸被「妖魔化」,味精越來越「不受待見」。
現在很多人普遍認為味精非常不健康,所以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已經漸漸失去了它的蹤跡。味精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嗎?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味精的「真面目」。
味精真的有害嗎?央視已揭秘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味精的生產過程,味精主要是通過小麥或玉米發酵等一系列的提取和修飾過程而成。首先是用優質玉米,將優質玉米經過淨糧,把淨糧後的玉米澱粉提取出來,形成大顆粒和小顆粒的葡萄糖,少數廠家以糖蜜為原料,通過純天然發酵生產穀氨酸,再提取穀氨酸形成穀氨酸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味精。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都將味精列為「最安全」級別。很多人認為味精不安全,不利於健康。其實恰恰相反,適量的味精其實對人體有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會長胡曉松教授說:國際食品添加劑委員會第十九屆委員會對近20年來的科學研究進行了總結,得出了一個基本結論,食用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味精本身就是穀氨酸鈉。人體的體重有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中穀氨酸佔了20%,味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以產生穀氨酸,穀氨酸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價值。
除了蛋白質合成外,穀氨酸還參與大腦中蛋白質和糖的代謝,有利於改善和維持腦功能。還可與體內血氨合成無毒的穀氨醯氨,減輕組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氨毒性,可作為肝病的輔助治療藥物。此外,穀氨酸對營養不良、腦發育不良、神經衰弱、癲癇等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家裡味精剛好用完的客官,可以考慮一下了
因此,我們是時候要改變對味精的一些偏見了。
關於味精的謠言
味精會致癌
假的!目前有謠言稱,「當穀氨酸鈉加熱到100度以上時,就會產生焦穀氨酸鈉,這是味精緻癌的罪魁禍首」。事實上,焦穀氨酸鈉並沒有致癌作用,也沒有證據表明焦穀氨酸鈉對人體有害;其次,味精在120℃時才會產生焦穀氨酸,且產生的量極少,對人體影響微乎其微。
溫度過高只會失去味精的鮮味,所以最好在出鍋之前再加味精。
味精會導致脫髮
不會!適量吃穀氨酸鈉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如果不吃的話。主要原因是味精中含有鈉,人體不能吃太多的鈉,所以吃太多味精的危害和吃太多鹽的危害幾乎是一樣的。味精含有大量的鈉。攝入過多的鈉對身體不好,所以多吃味精也不好。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腎炎患者,應減少味精的攝入量,這與需要減少食鹽攝入量的人大致相同。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