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2020-12-21 筱凡凡情感

我平時是比較喜歡看書的,但是我總是讀完一遍了劇情之後就過去了,很少會讀第二遍。

而《皮囊》卻是個例外,讀第一遍的時候還是個學生,只是覺得寫得很感人,但當我現在再次讀這本《皮囊》,卻忍不住淚目。

皮囊是什麼,是軀殼吧?既是承載我們的東西,也是鎖住我們的東西。

書中的阿太就非常明白這一點,蔡崇達說,他的阿太,硬得像塊石頭。確實如此。

她讓自己兒子學遊泳的方式就是:把不會遊泳的兒子丟下海,差點淹死。被救上來沒幾天又丟下去。人人都說她沒良心。她卻毫不在意。

不僅是對自己兒子這樣,他對自己也這樣,切菜斬斷自己的手指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即使九十多歲也依然堅持出門步行,從來不坐車。

對這樣的行為,阿太的解釋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深奧的樣子,只是試著去理解這句話,但是當我再次讀的時候,卻是感觸很多。

關於親人,關於朋友,關於愛情,關於生死,作為一個個普通的人,這個皮囊承擔了太多,感覺每一天都在負重前行,相信這也是現在有「房貸、」「車貸」的中年人的常態。

所以看到總是忍不住淚目。

但是皮囊這本書不只是在帶給我們負能量,而是真正告訴了我們解決的辦法。

阿太就是明白這個辦法的,在去世之前,阿太給作者留了一句話:

「黑狗達不準哭。死了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看了這句話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這句話的意義。

人活著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一個人的皮囊,經歷過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意想不到的、猝不及防的,但他還活著,這時就讓我們的靈魂,深深感知到生命的重量。

我們要做的不是嫌棄自己的皮囊,而是成為皮囊的主人,在汙濁中,不失去自我,不被其拖累靈魂,才能讓生命保持輕盈感,自在來去人世間。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懂得對人生做減法,才是對這具皮囊、這縷靈魂的善待。

看完《皮囊》感觸特別深,不是說這本書寫的多麼優秀,而是它真的寫進了我的心裡。對於《皮囊》,蔡崇達自己的評價是「這本書裡沒有一句廢話。」

大家生活在浮躁的世界中,偶爾真的需要撕開皮囊,看一看自己的靈魂走過的路。然後重新認識一遍自己,去思考未來的路,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走下去。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達則是將自己的回憶撕開,毫不掩飾善與惡,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寫出這些文字,我想絕大多數作者都沒有這樣的勇氣。

《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8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相關焦點

  • 《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九十年代後,餘華的創作理念發生改變,認為創作的使命不是為了發洩,也不是控訴,而應當向人們展示人性善的一面、高尚的一面。他越來越看重客觀世界和現實生活,更加注重闡釋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於是就有了《活著》這樣一部關於生活與意志的寓言故事。
  • 讀完《人生海海》哭到不能自己:若生活充滿絕望,那就向死而生
    心中的人生海海早已萌生麥家在福建生活過,閩南語的歌著實好聽,其中有一首叫做《人生海海》,麥家對照著歌詞,越聽越喜歡,也許從那時候起,他就想過有一天把這幾個字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冥冥之中,這本《人生海海》早已在麥家心裡已久,而非沉澱三年,執筆五年。
  • 讀《活著》後哭得不能自已: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在這本書的結尾這樣寫道:"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這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勢,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看著老人和牛漸漸遠去,餘華似乎也看到了生命的意義——活著。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整部小說是一個悲劇,因為在福貴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天災人禍,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面臨著死亡。可是為了活著他們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和所謂的命運爭奪活著的權利。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向死而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以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其三,向死而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
  • 讀《皮囊》,品99歲的阿太是殘忍還是脫離了皮囊?
    她後來被那個男人接走成婚,但沒幾個月就離婚了,回到小鎮開酒樓飯店,依然被視作妖孽,被族人拋棄,在她的娛樂中心鬧事導致當地一名大佬的兒子死亡後,全鎮人的怒火終於都發洩出來,扔石頭,謾罵,她的母親也哭著說「你就是個妖孽,你為什麼不早點死呢!」她去祠堂跪了一夜,哭著說「我就是愛上一個人,做自己認為美的喜歡的事,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啊!」
  • 紅樓夢裡向死而生的美學
    所以,我要探討的便是《紅樓夢》裡,那種向死而生的積極意義,而非絕對悲觀的消亡解脫。說到紅樓夢,雖然人物悲劇各有不同,或病死,或夭折,或報應因果,或嚇死,或逼死,或壽終正寢,或解脫出家,遠離紅塵。總是給人一種特別的壓抑,覺得呢,就是有流不完的眼淚,若是眼淚流完了,好像這個故事就要結束了。讀完之後不免有些,鬱郁不暢的感覺。
  • 《皮囊》: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皮囊之下都在努力地活著
    當我第一次看到皮囊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這本書吸引力。我想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而皮囊本身卻又逃不過殘酷,因為,無論好與壞,痛及苦,幸或者不幸,來人世這一遭,你都要與皮囊為伴,且無從選擇。
  • 《皮囊》:處於人生低谷時,我們該如何度過生命中的黑暗時刻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當處於人生低谷時時,我們該如何度過生命中的那些至暗時刻。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全力改變能改變的曾有人說:「苦,才是人生。」生是苦,老是苦,病苦,死亦苦,世間,沒有人能跳出這個規律。在《皮囊》中,父親中風且落下了殘疾。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人說那裡便是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如本源,而見到本不生法卻又能隨緣顯用萬法的真如心性名曰見性,本源處本就也無風雨也無晴。那麼,既然我們的本源心性無風無雨,為何人生會經歷太多的風雨,而最終又會駛入無風雨的港灣呢?真的有一個叫做本源的地方存在、又在哪裡呢?心性必須藉助歲月催熟才能成熟嗎?
  • 本該為肖戰感到高興,可當他的歌聲出來的那一刻有多少人淚目了
    眼淚是真的,想他也是真的可是有多少粉絲在肖戰的聲音一出來的那一刻忍不住溼了眼眶,眼淚是真的,大家想肖戰也是真的。肖戰能有幸被《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節目組以助演嘉賓的身份邀請到收官舞臺上,我們應該為他感到高興,說明節目組肯定他,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忍不住淚目了呢?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皮囊》: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而皮囊本身卻又逃不過殘酷,因為,無論好與壞,痛及苦,幸或者不幸,來人世這一遭,你都要與皮囊為伴,且無從選擇。
  • 《皮囊》中扎心的一句話,忍不住落淚,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在之前我覺得皮囊就應該是好看的,或者是醜陋的,或者是平常的,但是今天我所理解的皮囊不再只局限於外表,它可以有很多的定義,讀完《皮囊》以後你就會懂得它應該是什麼?《皮囊》中扎心的一句話,忍不住落淚,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找的最初的自己,找的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的方式人們可能都是有一種誤解的,都覺得皮囊之下必定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不一定是有趣的,但是一定會有,可是皮囊之下真的會有靈魂嗎?
  • 「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魏無羨和江澄
    納蘭性德就如晶瑩剔透的美玉,大底繁華走一遭,莫無一處染塵埃。生而富貴玲瓏心的翩翩公子。文武雙全的才子,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鳴,觸動了多少人的心扉。
  • 人生當如此: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
    ,死如秋葉還在乎擁有什麼​​既然生,便與夏花一樣的絢爛!既然愛,便要付出所有的情感!​因為有太多的經歷,因為有太多的曾經,於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失去一份本該有的絢爛的心情,看雨的靜謐,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看落日黃昏,是難言的枯澀和酸楚。那份淡雅和清新已被歲月衝磨的無影無蹤,那份激情和灑脫已被時間塵封在最深處!仿佛獨自游離在一個灰色空間!
  • 《花火》向死而生
    1994年,醉酒後的北野武騎著一輛摩託車在東京街頭撞向欄杆。他嚴重受傷,臉部毀容,半邊臉失去了表情,成了一個面癱患者。下肢癱瘓的堀部的人生和警官西的人生在片中是平行交叉地來展現,一個代表從死到生,一個代表從生到死。那次出勤應該輪到警官西,但是堀部體諒他要看望妻子,就叫他先走,誰知歹徒真的出現,堀部身中數槍。癱瘓之後,妻兒離開了他,他一個人領的救濟金也不高,孤苦伶仃地住在出租房裡。
  • 讀了《皮囊》後才明白;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
    周末在家讀了《皮囊》,晚上的時候輾轉反側。在讀了這本書後,我對人的一生有了新的認識。直到今天上午,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寫的是每個人的一生。《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說過: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
  • 《皮囊》:無論皮囊是什麼質地,始終包裹著靈魂附屬品——心
    在她的人生中,她始終認為:「肉體就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伺候的。」肉體不就是副臭皮囊嘛,阿太的話正是這本書名的由來。自己的女兒過世,阿太白髮人送黑髮人,一聲沒哭,也沒有流下一滴眼淚,黑狗達問阿太為什麼不難過,阿太回答「因為我很捨得」;別人殺不死的雞,她抓住就往地上狠摔然後說:「這不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
  • 《皮囊》中隱藏的人生哲理:成年人的生活中沒有「容易」這兩個字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 ——《皮囊》蔡崇達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我第一次看到皮囊的時候,心是被狠狠的揪住的。其中《皮囊》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文化,是個神婆。
  • 《向死而生》
    盧郃這一段時間以來,一直低落的心情,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又燃起了生的希望。        兩個醫生,兩個護士來到盧郃的床邊,準備為盧郃拔出氣管插管。陳醫生戴好手套後,站到盧郃的床頭,安慰盧郃道:「一會兒拔管的時候,會有點不舒服,但是千萬不要咬管,如果有痰儘量咳嗽出來,關曉會幫你吸出來,很快就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