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著》後哭得不能自已: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2020-12-21 縱筆畫江山

在中國,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生活和倖存就是一枚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的不同。

——餘華《活著》

這是餘華在為其作品《活著》日文版所寫的自序,正如玉餘華所說的那樣生活和倖存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它們的分界很輕微,主要是在於方向的不同。

對於我來說,我理解的是對於活著這件事來說,生活和倖存的定義是有個人來決定的,如果一個人覺得活著僅僅是生活的話,那麼意義不是很大,或許就只是勉強活著而已。而如果說一個人覺得生活是倖存的話,那麼他肯定會好好珍惜生活,珍惜活著的機會。

在餘華《活著》這本書中,其實就很好體現了他的看法,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在他眼裡便是倖存的。在這本書的結尾這樣寫道:"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這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勢,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看著老人和牛漸漸遠去,餘華似乎也看到了生命的意義——活著。

福貴——活著的意義

一個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丈量著這塊土地,承受著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繁華落幕,最終卻孤獨可是並不寂寞的活著,而且活的淡然,活的自然,就像"女人召喚兒女,土地召喚黑夜"一樣的自然的活著,沒有痛不欲生的,沒有悽悽慘慘,他和老牛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成了村子裡的兩個"老不死",這是一個神話,是一個奇蹟,更是生命偉大之所在。

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整部小說是一個悲劇,因為在福貴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天災人禍,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面臨著死亡。可是為了活著他們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和所謂的命運爭奪活著的權利。

福貴一生都在失去,不管是家道沒落也好,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也好,這一樁樁一件件,每一次都足夠讓福貴對生活失去信心。可是,他卻從未想到過死亡,他倔強地活著,活成了對抗一切打擊的英雄,活成了永遠不屈服於命運的硬漢。

福貴活著,並且活成了"老不死"。試想,如果福貴沒有抵抗苦難的積極樂觀你的心態,沒有困境中堅韌的精神,沒有為了活著千方百計尋找生存的希望,他也許早在破產後頹廢而死了,也許早就在炮火中嚇死了,也許早就在戰爭期間逃跑了,也許早就在饑荒面前倒下了,也許早就在親人離世後絕望自殺了,無數個也許,那是別人,福貴好好地活著,伴著老牛,伴著心裡的一家人好好的替他們耕地,勞作。

讀《活著》後,大多數人會哭得不能自已,因為你能看見人生悲苦,看見底層人民的樂觀與堅強,看見生命的柔韌、時間的力量。雖然你會看見生活的無情,卻也能看見命運和歲月那不動聲色的力量。

如果沒有讀過《活著》的話,推薦你去讀一讀,這本書值得生活在這世上的每一個人看。即使沒有生活的希望,也要向死而生,發現活著的意義。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藏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設身處地體會福貴的感受,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人要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活著。

人活一世,我們可能遇不到那樣的苦難,可是我們卻可能遇到生活的苦難。在苦難面前,我們終究要面對苦難,像富貴一樣堅強地活著。其實,生活中正是因為有著一個個福貴,才有了人類的繁衍生息。《活著》就是永不絕望,活出本身!

只需要24元,靜讀《活著》,無論生活對我們如何,我們依舊要熱愛生活,努力活著!

相關焦點

  • 《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家珍因為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為了救縣長夫人,鮮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嫁給了二喜,生下苦根後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鳳霞死後不久,家珍也死了;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福貴多舛的命運讓人壓抑的無法呼吸。一切的不幸像暴風雨一樣撲在了福貴身上。世上最痛苦的莫過於,忍受失去最親的人的痛苦。而福貴已經將所有的力量都用來承受生活給他的苦難了,很頑強地活了下來。他把他所有的親人,以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在他的心裡。
  • 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我平時是比較喜歡看書的,但是我總是讀完一遍了劇情之後就過去了,很少會讀第二遍。而《皮囊》卻是個例外,讀第一遍的時候還是個學生,只是覺得寫得很感人,但當我現在再次讀這本《皮囊》,卻忍不住淚目。皮囊是什麼,是軀殼吧?
  • 《活著》:看透了人生,你活著才不會沒有希望
    福貴經歷種種磨難他卻始終沒有放棄活著的希望,雖然生活給他帶來了痛苦,可他還是那樣地熱愛生活,正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所寫一般:「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向死而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以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其三,向死而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
  • 生而為人,其實大家都很辛苦;向死而生,活著已經很幸福了
    讀這段話的時候,覺得很舒服,沒有煽情的表達,沒有豪言壯志,就是平平淡淡講述著生活最真實的狀態,我們一生都在對生命尋尋覓覓,吃苦是常態,三十歲也只是人生的一個節點,只是一個開始而已。相信一路走來,好的總比壞的來得多,總體還是幸運的,還沒體驗過鬢髮各已蒼的感覺怎麼就捨得輕易去死。02 與世界溫暖擁抱,和人生好好擁抱朋友玲玲,旅遊愛好者,她的媽媽是個女強人,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 人遲早都要死,為什麼還要「向死而生」,搖擺著前行
    與此同時又覺得:活著,充滿了希望。最初你來到現在的世界時,在正常情況下,你是無憂無慮的,吃穿不愁的。有人惹你不高興了,你就哭。1歲——7歲的你。不光可以哭,還能倒在地上打滾兒撒潑,騙大人好吃好喝地供著你,哄你開心。誰敢惹你,誰就是全家的罪人!
  • 餘華《活著》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被命運碾壓過,方知活著的勇氣
    餘華《活著》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被命運碾壓過,方知時間的慈悲本來是富N代的福貴,卻是名副其實的「賭二代」。賭通宵回家的福貴面對父親噼裡啪啦責罵:畜生,又堵了一夜,你這小王八蛋,狗改不了吃屎,再胡折騰,徐家這點家底總會被你敗光,你怎麼就不能學點好的。
  • 讀完《人生海海》哭到不能自己:若生活充滿絕望,那就向死而生
    有人說:「如果你覺得你的命運是可恨的,你和你的命運產生了矛盾和衝突,甚至受不了的時候,不妨去看一看《人生海海》。」人生的海平面在各種各樣的困境中沉沉浮浮,誰也不知道明天是風平浪靜的洋流,還是狂風暴雨的海嘯。但《人生海海》告訴我們,要敢於在生活的潮落之後,鼓起勇氣去擁抱生命,迎接下一個潮起。人生海海,不懼沉浮,活著才需要勇氣。
  • 《活著》|以笑的方式哭,活著就是承受,鳳霞的苦難說不出
    那是一個午後,我讀了作家餘華的《活著》。記得那天,天氣悶熱,雲層壓低下來,聽那市聲喧囂,看那遠山雲飄。然而,這一切都隱沒在富貴的人生裡去了。人生無解,無解的人生中,我們都只是匆匆過客,我們體會著生的艱辛,我們享受著人倫之樂,我們在風景中迷失掉自己,又會忙不迭地跳出來,痛快地哭泣。餘華與《活著》《活著》寫的就是關於苦難的故事。
  • 餘華《活著》10句經典語錄:人生的道理,越早明白才越好
    《活著》這本書應該很少有人沒看過,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苦難的波濤一波又一波接著湧來,是死的絕望,更是生的希望,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作者餘華年輕的時候,曾得了一個去民間收集歌謠的職業,就在那一年的鄉間,他遇到了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
  • 《活著》:教給你2個人生哲理,把人生看透,活著才有希望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二個深刻的人生哲理。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自幼衣食無憂,連上學都要家裡的傭人背著去。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但是,縱然生活有一百個磨難,我們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大家都在背地裡對他指指點點,甚至在他被騙光了全部家產後,沒有人對他投去半點的同情。這樣毫無尊嚴、不被尊重的活著,一點都不「體面」。我們所說的「體面」,並不是指一定要腰纏萬貫,有顯赫的地位,風風光光地接受別人的「朝拜」。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讀完《基督山伯爵》哭得不能自已:世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
    只有下過死的決心的人,才會知道活著有多好。」這本書中,我最為驚嘆的還是愛德蒙的那種強烈的渴望和動力。這種動力卻是他在牢獄中經過了十四年的沉澱,獲得的。對於陷害他的那些人的仇恨,對美賽苔絲的愛戀,對於自己父親的責任,讓他堅持了十四年痛苦並且孤獨的牢獄生活。
  • 死很容易,但活著很難!堅韌地「活著」才是中國人的現實底色
    很多人怕獨處,怕寂寞…然而卻在人群中孤獨寂寞著…人生有艱辛,有困惑,有汗水,有淚水。要想擁有長久的幸福,從來不能向外求,幸福只能向內索取!感恩和抱怨,貪婪和知足之間的界限誰能說清楚?一不小心,我們就迷失了!
  •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看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覺得讀餘華的《活著》,不止讓我明白了活著的意義,還讓我從其中懂得了三個人生哲理。如果一個人活著,但是連希望都沒有了,那麼他的世界將會徹底變成黑色,在陰暗的角落裡掙扎不能脫身。但如果這個人不管身處怎樣的絕望境遇之中,都能對生活抱有希望,那他一定會用他戰勝困難的勇氣走出絕望。
  • 活著,歸向平淡,終向希望——《人生海海》&《潘朵拉之心》觀後感
    ▷一分鐘的和好抵得過一輩子的仇恨。▷有些事長進血肉裡,只有死才能放下。▷哪裡埋著你親人的屍骨,哪裡就是你的故鄉。▷他是被自己憋死的,也是被我們逼死的。▷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人像一枚硬幣有兩面,遇到好的一面是你運氣,遇到壞的一面是你晦氣,如果兩面都叫你遇到都不免要喪氣嘆氣。▷我不死,他在我心裡也死不了。▷但我不是神,我是人,我就那水平,人的水平,所以更多時候我並不懊悔。我認了,是把刀子也得吞下去,沒有選擇。
  • 《活著》感嘆福貴一生:萬般皆苦,好好活著就是萬幸!
    文/飛魚學生時讀的《活著》,對福貴的遭遇感到無可奈何,在他的女兒,女婿死的時候,我竟哭成了淚人,那時候還是在課堂上,老師叫我起來,問我怎麼了,鄰桌說她陶醉在小說中無可自拔,老師還讓我讀了一小段,然後說餘華的這本書她也讀過。
  • 含淚活著,沉重得讓人懷疑人生的別樣父愛│情感故事
    看別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今天的故事,我們從一個優秀得讓人淚奔的父親說起。他就是十年前,我在網上所看紀錄片《含淚活著》中的主角丁尚彪。01●上星期,身為人父的我,在網上又看到了這個與別人不一樣的「父親」。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父母把我們帶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有天會分離,因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比起「死於非命」,我們更能接受「壽終正寢」,但徐富貴的爹卻並沒有等到「壽終正寢」。人終有一死,誰都不能倖免。家珍得了軟骨病,渾身沒力氣,堅持了很久、熬了又熬,終於還是在痛失兒子和女兒後,撒手人寰;徐富貴親手親眼地送走了一個又一個至親。他知道自己終有一日,也會躺在冰冷的地下。但是,在這一天來之前,他必須要竭盡全力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