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生活和倖存就是一枚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的不同。
——餘華《活著》
這是餘華在為其作品《活著》日文版所寫的自序,正如玉餘華所說的那樣生活和倖存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它們的分界很輕微,主要是在於方向的不同。
對於我來說,我理解的是對於活著這件事來說,生活和倖存的定義是有個人來決定的,如果一個人覺得活著僅僅是生活的話,那麼意義不是很大,或許就只是勉強活著而已。而如果說一個人覺得生活是倖存的話,那麼他肯定會好好珍惜生活,珍惜活著的機會。
在餘華《活著》這本書中,其實就很好體現了他的看法,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在他眼裡便是倖存的。在這本書的結尾這樣寫道:"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這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勢,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看著老人和牛漸漸遠去,餘華似乎也看到了生命的意義——活著。
福貴——活著的意義
一個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丈量著這塊土地,承受著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繁華落幕,最終卻孤獨可是並不寂寞的活著,而且活的淡然,活的自然,就像"女人召喚兒女,土地召喚黑夜"一樣的自然的活著,沒有痛不欲生的,沒有悽悽慘慘,他和老牛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成了村子裡的兩個"老不死",這是一個神話,是一個奇蹟,更是生命偉大之所在。
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我們就向死而生
整部小說是一個悲劇,因為在福貴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天災人禍,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面臨著死亡。可是為了活著他們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和所謂的命運爭奪活著的權利。
福貴一生都在失去,不管是家道沒落也好,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也好,這一樁樁一件件,每一次都足夠讓福貴對生活失去信心。可是,他卻從未想到過死亡,他倔強地活著,活成了對抗一切打擊的英雄,活成了永遠不屈服於命運的硬漢。
福貴活著,並且活成了"老不死"。試想,如果福貴沒有抵抗苦難的積極樂觀你的心態,沒有困境中堅韌的精神,沒有為了活著千方百計尋找生存的希望,他也許早在破產後頹廢而死了,也許早就在炮火中嚇死了,也許早就在戰爭期間逃跑了,也許早就在饑荒面前倒下了,也許早就在親人離世後絕望自殺了,無數個也許,那是別人,福貴好好地活著,伴著老牛,伴著心裡的一家人好好的替他們耕地,勞作。
讀《活著》後,大多數人會哭得不能自已,因為你能看見人生悲苦,看見底層人民的樂觀與堅強,看見生命的柔韌、時間的力量。雖然你會看見生活的無情,卻也能看見命運和歲月那不動聲色的力量。
如果沒有讀過《活著》的話,推薦你去讀一讀,這本書值得生活在這世上的每一個人看。即使沒有生活的希望,也要向死而生,發現活著的意義。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藏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設身處地體會福貴的感受,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人要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活著。
人活一世,我們可能遇不到那樣的苦難,可是我們卻可能遇到生活的苦難。在苦難面前,我們終究要面對苦難,像富貴一樣堅強地活著。其實,生活中正是因為有著一個個福貴,才有了人類的繁衍生息。《活著》就是永不絕望,活出本身!
只需要24元,靜讀《活著》,無論生活對我們如何,我們依舊要熱愛生活,努力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