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的原因,春節過後我們一家人就沒有出過門,尤其是女兒,之前準備要上的輔導班也取消了,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學習,休息時或者和弟弟玩一會,或者練習繪畫。這幾天女兒告訴我:「媽媽,我一點兒也學不進去,覺得壓力好大,看著書本就覺得提不起精神,就想睡覺。」
看著女兒無助的眼神,我知道每天都重複這樣的生活,孩子覺得「壓力山大」,可是又找不到「出口」,鬱悶是在所難免的。女兒正處於初二的關鍵階段,假期裡,她既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也要開始下學期課程的預習。假期剛開始還挺有幹勁,可是最近每天這樣的學習,讓她感覺壓力好大,就感到學不進去,越學不進去就越著急,越是著急就感覺壓力越大。
當前首要任務就是要給孩子解壓。她不想學的時候我們絕不逼著她學習,陪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傍晚人流稀少的時候,我們領著她去爬附近的山。雖然我們周圍並沒有感染病例,可是也不能經常出去。我們又陪著她一起看電視,陪她一起聊天,我們全家人在一起瘋玩……當時放鬆的時候感覺還不錯,可是過了一會她又覺得很鬱悶。女兒是一個挺要強的小孩,她強逼著自己回到課桌旁,學了一段時間後又感到學不進去了。昨天中午我們看的一部電影卻改變了這種狀況。
這是一部日本電影,名叫《小森林——夏秋篇》《小森林》講述了20歲的女主人公市子從城裡回到故鄉——小森,獨自一人務農、做飯的日常生活。情節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電影,在豆瓣上評分卻很高。女兒很喜歡看,看完之後她便主動到自己的臥室裡去學習了,一直學了一個下午。晚飯過後,我們坐在一起聊天,她告訴我:「媽媽,今天下午學進去了,感覺很好。」女兒把下午《學習情況記錄本》拿給我看了,確實時間安排得挺緊湊的,學習的內容也不少,這是近幾天來學習效果最好的一天。我問她:「是因為〈小森林〉給你的影響嗎?」她點點頭。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給她的正能量還能堅持多久,但是卻在當下看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現象很引起了我的思考,晚上和女兒聊了《小森林》。對於為什麼《小森林》能給女兒減壓,也有了一些清晰的認識:
一、美食能解壓
女兒是個吃貨,不但愛吃也愛看,對於各種新奇菜式尤其感興趣。《小森林——夏秋篇》就是以14道不同的菜品綴連起整個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但是卻把女兒的目光牢牢鎖在了電影中,不能離開。人說美食能解壓,此話不假,不必去吃,單是看看心情也會變得很好。
「民以食為天」,食物往往和最美好的回憶相關,以前女兒感到壓力大、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一定會想辦法跟著「下廚房」學做一道美味的菜,吃過之後,女兒就感覺心情放鬆了許多。食物吃下去,在我們的身體裡呆上幾個小時,不僅變成我們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也會給我們提供滿滿的正能量。
美食能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也能減輕生活的壓力。所以在這個漫長的假期裡,帶我們的孩子看看美食電影吧,並且親身實踐一下,為孩子做一道美味的菜餚,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佐料吧。
二、慢生活最解壓
現在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無形中加重了人們的焦慮感,增大了壓力。人的內心總是處於浮躁之中,而應對這種狀態比較好的方式便是讓生活慢下來。對於因為學業負擔重,而壓力較大的孩子同樣適用。
《小森林》電影一開頭就是女主人公在鄉間的林蔭小路上騎行,滿眼的綠色,長達兩分鐘的鏡頭,這種慢悠悠的氛圍一下子就能撫平人內心的浮躁。
電影大多數的鏡頭都是市子在揉面、砸核桃、剝西紅柿皮……每一個鏡頭都很舒緩,這種緩慢的生活節奏,會讓人安定下來,仿佛也跟著主人公一起沉浸在當下的生活氛圍中。也許孩子從《小森林》中感受到了那种放松的氛圍吧。
我們改變不了外面的大氣候,但是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將生活的步調變得緩慢一些,對生活少一些急躁和焦慮,對孩子少一些催促和緊張,孩子感受到壓力就會小一些。
三、女主人公的自強自立
市子一個人由大城市來到鄉村,自己一個人住在遠離鄰居又靠近森林的房屋裡,一個人應對漫漫長夜,也要應對不時來叨擾的各種昆蟲、動物甚至還有大熊,自己一個人又要忙於耕種勞作,又要安排一日三餐,卻把每一天都過得像一首詩,她做的每道菜雖然都是家常便菜,卻都做得很精緻認真,那種骨子裡的自立自強和對生活的深深熱愛打動了女兒吧。
以前當女兒遇到壓力,感到鬱悶時,我曾經試圖給女兒講道理,可後來我發現越講道理,女兒就越煩:「你說的這些道理我都懂!」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對於理性的「大道理」是排斥的,卻容易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也許這就是一個好故事的重要性,它會讓孩子產生代入感,引起共情,會給孩子樹立正能量的榜樣。其實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榜樣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身教」,父母的以身作則勝過千萬句的說教。
帶孩子就如升級打怪,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出現。面對困惑,不斷提升認知和思想,用我們的愛心和智慧去幫助孩子,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