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松,如何走出他的中華文藝復興之路?

2021-02-19 臺灣遊學考察

黃永松從事著自己熱愛的編輯工作,並從中學習到很多。他一直認為,傳統民間生活是可觸、可感、可親、可愛,活生生的文化瑰寶。了解它、吃透它所給予我們的營養,必能改善我們的文化狀態。

因此漢聲一直致力於介紹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傳統手藝,但「西方化」潮流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面臨重大危機。

想讓中國人以全新眼光看待自己的文化絕非易事,唯有往下紮根,讓中國的孩子從小在自己的文化沃土成長才是根本之道。為此,自1980年起,漢聲決定投入兒童書籍的出版。

在以前,大多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傳給後代的。恬靜無事的夜晚,老人們閒閒搖扇,給趴在膝頭的孩子們講歷史和童話。然而現代人大都是公寓式小家庭,少了最重要的說書人角色。


▲老鼠嫁女兒

因此漢聲擔任了這個說書人的角色,採用陰曆編制,搭配歲時節令,讓孩子在端午節聽端午節故事,在中秋節享受中秋節傳說。插圖部分以年畫、剪紙、刺繡等傳統中國民間美術風格展現,讓孩子無論從內容和美術上都能充分體會地道的中國文化美感,建立對自己文化的驕傲。

漢聲《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是一套專門給中國孩子看的傳統讀物,打破了只知有《格林童話》和迪士尼,不知有中國故事的現狀。1982年在臺灣一出版便造成搶購熱潮,並不斷加印,影響了幾代人,30年後,由大陸的讀客圖書正式引進版權,推出簡體中文版,被人們稱為「整整錯過三十年」。

直到今天,《漢聲》仍然沒有停止腳步,黃永松的文化夢也做了40年。從踏上這條路開始,始於傳統文化,卻不止於傳統文化,致力於為新一代塑造正確的文化觀。

相關焦點

  • 黃永松:四十七載為《漢聲》
    黃永松坦言,《漢聲》一直關注的方向,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容易被學界忽略的民間文化,也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而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陝西,更是黃永松和《漢聲》重點關注的對象。
  • 黃永松:中國民間手工藝的守望者
    一件素白T恤,或中式布褂,外加一件洗得發白的多口袋米色馬夾,是黃先生的標準裝扮。不過,難以複製的是他籃球健將的頎長身材、閒雲野鶴的氣質與專注的眼神。43年前,1971年的一天,黃永松去會見自己未來的老闆——留美歸臺的吳美雲,他遲到了一個半小時,卻並未因此留下壞印象。因為照吳美雲的回憶,那時候他「很帥很帥」。
  • 白先勇:我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西方重要的運動。二十世紀初,我們也希望有自己的文藝復興,所以才有「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可是,一個世紀過去了,傳統文化沒有振興起來。我希望,二十一世紀,我們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文化蓬勃發展,和西方爭一長短。
  • 黃永松先生《春趣》,果然有趣!
    臺灣《漢聲》黃永松先生寫的《春趣》,果然有趣。矛盾之惑,漢字之妙,盡在其中。轉給吾友,同樂!不脫嫌熱,脫後嫌冷,此乃春天。...【黃永松簡介】:     黃永松 1943年10月17日生於臺灣省桃園縣,1967年6月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 現任漢聲雜誌社總策劃及藝術指導、財團法人漢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漢聲數碼股份有限公司總策劃及藝術指導。
  • 媽媽:希望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成功之路
    可媽媽祝建英的反對並沒有打消王宇浩養蜂決心,接下來一段時間,他悄悄攢下500元錢,這是購買一箱中華蜂的錢。「錢一夠,我就聯繫之前認識的那位蜂農,周六一大早坐公交車過去,回來還是蜂農開車送的我。」17歲實現「財務自由」買了第一箱蜜蜂后,王宇浩覺得還不夠,此後他擺攤賣金魚,湊了1200元又買下了4箱義大利蜂,放在了外公所在的賀村鎮。為了養好蜂,弄清楚如何管理和預防病害,王宇浩先後拜了三個經驗豐富的師傅,每周六也成為他雷打不動和蜜蜂獨處的時間。
  • 人文主義的光輝:地位顯赫的美第奇家族如何深入影響文藝復興?
    傳聞美第奇家族是憑藉藥劑業走向發家致富之路,但現在普遍認為它最先是藉助從事錢幣兌換工作,在此基礎上一步步發展,13世紀末便成為最知名的生意家族,之後更是聲震佛羅倫斯,獨攬政治經濟大權。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到了14世紀初,歐洲社會還沒有走出經濟大蕭條的陰影,黑死病又突然侵襲,歐洲穩定的社會形態開始動搖。在歐洲接連不斷的動亂之中,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沉著穩健,一步步進行著發展擴張,順勢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宗族。
  •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有何新路徑?
    ▼ ▼ 近些年,中國國家綜合實力和軟實力不斷增強,國家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總體來看,中華文化「走出去」雖然成就顯著,還是「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那麼,今後我們要如何採用市場化機制,構建對外文化貿易新路徑?
  • 傾聽物語丨李怡婷:一雙木屐走出的信仰之路
    外表質樸無華,卻甘心俯首於泥濘中,對黨盡忠、為民盡責,憑一腔熱血走出了信仰之路。走進南湖,立信仰37歲的何叔衡本是位末世秀才,心懷報國之志的他,作別幼女、辭別雙親,穿上木屐,走出家鄉。1921年,來到南湖出席中共一大會議的何叔衡,已經45歲了。
  • 白先勇:中國的「文藝復興」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找靈感
    白先勇先生就是一位身披多重矛盾的奇人:父親白崇禧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是桂系軍閥重要人物,他卻一生從文;以中文小說、散文聞名,大學讀的卻是外文系;定居美國,卻終身立志於推廣中華文化,在大學裡教授《紅樓夢》三十年;他身上最大的矛盾,是在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依舊努力著要實現他的「中華文藝復興夢」。
  • 中華文化走出去-絲路中國·泰國新春世界音樂盛典即將唱響泰國合艾
    中泰兩國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作為海外卓越的中華文化傳播和中文教學課堂——泰國合艾國光中學孔子課堂,多年積極攜手僑團共耀中華文化傳播事業,為慶祝春節,讓泰國的僑胞感受親情文化演繹,國光中學孔子課堂的領導和老師們和當地僑團活動組織方緊密合作,特邀中華文化走出去國家優秀項目「絲路中國」(原孔子學院總部中華文化傳播世界音樂盛典-中國絲綢),在2020年春節走進泰國,為泰國僑胞帶上優秀的中華文化演繹
  • Gucci | 畫筆閃念文藝復興
    Ignasi Monreal藝術與時尚之間的聯繫,成為了當下架構起現代美學的方式之一,以藝術之名衍生的時尚產物無所不在。生於1990年的 Monreal,從小受到母親的影響,極其熱愛西方的神話故事,而真正將他引領到插畫師之路的轉折點則是在他15歲的時候。當時,他還只是收集和繪製一些有趣的漫畫,並且和他的朋友們分享。
  • 史學沙龍︱陳建守: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本文系臺灣「中研院」近史所陳建守博士在四川大學「中國史青年沙龍」上的發言,主題是「作為概念的文藝復興在跨文化中的理解」,他在演講中向聽眾介紹了作為外來概念的「文藝復興」如何在西方和近代中國的語境下產生的流變與意涵。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本文經陳建守先生審定。講座現場很高興今天來川大做這次報告。
  • 臺劇文藝復興|製作人麻怡婷:我是如何操盤《想見你》的?
    臺劇《戀愛沙塵暴》劇照,許光漢讓臺劇市場真正出現拐點的是2017年臺灣公視與HBO Asia首次合作的《通靈少女》,有了國際OTT平臺的合作,解決了捆綁臺劇束手束腳的發行問題,也帶來了相對寬裕的製作費,這讓好內容有了更多走出臺灣的可能。
  • 他的畫包含文藝復興最珍貴的人文遺產
    在這幅畫之前,拉斐爾已經歷太多大型壁畫的歷練,如何以簡練的線條團塊造就這微妙的靜中之動,繪就一位正面對著觀眾,仿佛緩緩下落又款款向前走來的聖母,他已成竹在胸。與過去的聖母像相比,它是如此新穎、簡潔、大氣,甚至不像他自己畫的。
  • 「抽顆華子」是東北文藝復興的輓歌
    他邁著史前迅猛龍一樣的步伐,每天無間斷地在我屏幕後面兒遞煙。關於他的形體,老闆霍大強更是推測,街溜子可能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無法直立行走,為了維持身體平衡,所以夾了個包兒。「抽顆華子」又是怎麼再次燃起了東北文藝復興的火苗?我決定帶著這些問題,深入咂摸一下街溜子群體和他們身上的「華子味兒」。在2001年出版的《<黑龍江省志>方言民俗志·第五十八卷》中有所記載,「不做正事的人,即街溜子」。
  •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政治思想「百花齊放」,權利格局方興日盛
    最具影響力的就是無限制鼓吹君主專制的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他是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城市的,這是文藝復興運動爆發最早的陣地。馬基雅維利的家庭還算不錯,是一個有著比較穩定和高收入的律師家庭,因此馬基雅維利從小也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或許是因為律師的影響,馬基雅維利非常善於辯論。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張巍卓評《尼採與布克哈特》|一位社會學家的文藝復興
    尋根之旅:「文藝復興的社會學」自開始學術生涯起,馬丁一直從事的是文藝復興的社會學研究,而此項研究又是他未竟的關於「市民社會學」的宏大研究計劃的一部分。那麼為什麼他著眼於文藝復興時代?被譽為「德國社會學創始年代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的馬丁也不例外,他整體上延續甚至豐富了古典社會學的生命。作為自覺的市民文化的擔當者,馬丁把自己的出身追溯到走出中世紀世界的最初一代義大利市民,他們中有新興的貨幣商人、僱傭兵領袖、詩人、藝術家等等,他關心這批人自由地施展個體力量(virtù)的同時如何塑造面向現代境況的新人文主義精神,關心他們留給今日的文化遺產。
  • 《細讀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一個被命名、被創造的概念
    我看他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時發現他寫到,是瑞士人拿德語寫了一個詞——Versuch。在出英文版本的時候這個詞被去掉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詞,德語裡suchen是「尋找」的意思,而ver有一種主動性,布克哈特的文藝復興有種主動尋找的意味。當我們在看文藝復興時,其實都是站到一個尋找過程中,找到有可能是自己、可能是永遠也不得而知的真相,或者可能就是一堆零碎的視覺資料。」
  • 4.1.5文藝復興
    在新興資本家的資助下,藝術家和文學家,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許多傑出的人物閃亮登場,璀璨一時,這個時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除此之外,他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1565年,莎士比亞的父親成為鎮上的參議,1568年成為市政官,但這位鑽營官場的父親卻因為疏於經商,結果負債纍纍。隨著父親債臺高築,莎士比亞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1577年,他被父親從學校接回,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