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牛鈴之聲》:鈴聲遠去,感動依舊

2020-12-14 騰訊網

紀錄片《牛鈴之聲》:鈴聲遠去,感動依舊

人的平均壽命是75年,

狗的平均壽命是13年,

牛的平均壽命是15年,

而這頭牛為一個家任勞任怨耕耘了40年,

全家10個人卻盼望它早點死。

9年前,

韓國上映了一部紀錄片叫《牛鈴之聲》,

講的是一個八旬老人與

相伴四十年老黃牛之間相互陪伴的故事。

導演李忠烈耗時三年跟拍,

拍成79分鐘的紀錄片,

一上映便口碑爆棚。

被譽為'在冷凍裡看見綠色的溫暖膠片',

200萬人民幣的拍攝成本,

卻創下300萬人觀看,

1.2億(人民幣)票房,

攬獲諸多大獎,

成為韓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紀錄片。

甚至韓國總統李明博親自去影院觀看,

接見導演李忠烈,

稱讚《牛鈴之聲》喚起了

過往社會的美好價值。

影片開始是一對年過八旬的

老夫婦在一座塔前跪拜,

為亡者祈禱,

妻子問:「你一定會傷心吧」,

老人沉默了一會說:

「死都死了,別再說了」。

老人崔元均和農婦李三順是一對生活在

韓國京北山區中的老夫婦,

年屆耄耋的他們仍無法放下手中的活計,

終日往返小家和田地之間。

老人在8歲的時候因為針灸左腳壞死,

留下殘疾,行動不便,

農活成為一大難題,

幸虧家裡有一頭黃牛常陪伴左右,

老人天天駕著牛車去田裡勞作,

養活了家裡的9個孩子。

春去秋來,烈日寒霜,

時間在重複中緩緩流淌,

眼看孩子們全都長大成人

走出村莊四散天涯。

老人卻離不開這片土地,

離不開陪伴自己幾十年的老牛,

老黃牛見證了自己從年少到遲暮,

從青絲到白髮,

在老人心中老黃牛是朋友,

更是家人。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老牛的四十年便是最深情的守候。

但老黃牛的壽命早就超過了生命的極限,

毛色斑駁,行動遲緩,

眼神渾濁,老態畢現,

獸醫說:牛頂多還能活一年。

老人擠出個笑容回應道:

「不,都不是真的。」

即使這個宣判,

早就在老人心裡預演了千百遍,

他還是選擇自欺欺人,

是不是我不信,就可以假裝沒發生。

他依舊像往日一樣趕著牛車,

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即使老黃牛已經一步三顫隨時都可能倒下,

老人依舊不願讓它停下來。

這種執念和倔強讓人費解,

難道他不心疼老黃牛嗎?

難道非要壓榨它至死嗎?

看似狠心的老人其實比任何人都疼愛老黃牛。

雖然老人每天把牛趕到稻田裡,

其實牛隻是在田埂上悠閒吃草,

而老人卻跪在地上拔草,

用鐮刀一點點收割。

當其他農戶早就用機器取代傳統農耕工具時,

他依然堅持親力親為,

因為怕機器收割太浪費。

嘗過窮的人,最懂珍惜。

每次糧食豐收後,

就寄給遠方的子女。

相較於老人的沉默寡言,

妻子則更顯得喋喋不休,

常常因為世俗瑣事抱怨。

因為吃醋抱怨:

「你對一頭牛,比對我還好。」

「老牛跟錯了人,

我嫁錯了郎,我這輩子倒黴了。」

因為餵牛抱怨:

老人不買現成的飼料餵牛,

而是每天早上起來割草做飼料餵牛,

非常的麻煩費力。

因為不打農藥抱怨:

為了保證草料的營養的無汙染,

老人堅決不往田裡噴灑農藥,

別人打農藥,

他馬上給牛戴上籠頭,

怕牛吃到毒草。

已經分不清養牛是為了勞作,

還是勞作是為了養牛。

可是老人卻樂此不疲,

沉默寡言的老人每次談起老黃牛,

都是一副神採飛揚的自豪樣,

無神的眼睛都好似有了光彩。

一次老人睡著在牛車上,

是老黃牛一直把他平安的送到家,

路上遇到其他車還會躲車。

他們相依相伴走過了半生,

彼此默默相守。

老人說:「對我來說,它比人更好,

雖然它不是人,不會說話」。

就連周圍的人都說:

「這頭牛,比你孩子還好。」

老人只能心酸地笑笑,

不去細思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也不願意去面對自己年老悽涼的餘生。

妻子說:「沒有這頭牛,他大概早死了。」

老黃牛已經顫顫巍巍了,

老人何嘗不是步履蹣跚呢?

一人一牛都到了無力抗衡天命的年紀了,

病和痛全都找上門來,

就算醫生已經警告老人不能再勞作了,

老人依然倔強地在清晨趕牛去田裡。

他說:「人只要活著就得幹活,除非我死。」

那份執拗和頑固讓人不解,

直到他病情越發嚴重,

子女們終於穿的光鮮亮麗開著車回來了,

圍坐在一起聊天吃飯。

老人默默地坐在一邊,

孩子們絮絮叨叨,

很熱鬧老人卻越落寞,

明明是最親近的家人,

中間卻橫亙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老人一直沒有說話,

直到聽到妻子子女商量著

把老黃牛賣掉才有所動容,

眼神裡流露出一絲悲涼和無奈。

妻子說:「老牛都走不動路了,

沒什麼用了,不如賣了。」

明明在說牛,卻聽起來異常刺耳,

是啊,牛老了,沒用了那就賣掉,

那人老了呢?沒用了該怎麼辦?

難道也要被拋棄嗎?

迫於子女和妻子的壓力,

老人把老牛牽來牛市場,

但因為老牛實在太老了,

根本沒有市場,

老人卻「獅子大開口」開了一個天價,

引得圍觀的人嘲笑譏諷。

在牛販子眼中,

牛隻是一個勞動工具,

當牛失去了創造價值的能力之後,

便能隨意拋棄。

而在老人心中,

這不是能用錢衡量的。

老黃牛或許也感受到了周圍的一切,

眼睛裡竟然掉下眼淚來,

印度教裡說,

牛的眼睛裡映射著整個世界。

就算它不會說話,

感情也是相通的,

那個眼淚像是一種被守護的感動,

也像一種受人嘲諷的委屈,

最懂老人的或許就是老黃牛,

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一生。

老人開的高價自然沒有人肯買,

他正好有理由把牛牽回去。

我們或許明白了老人為什麼始終不聽勸阻,

就算年老也不願意閒下來的原因。

因為他在與歲月作鬥爭,

他在證明自己並非無用,

唯有勞作才能讓自己創造價值,

雖然天命不可違,卻依然不服老。

對老黃牛也是如此對待,

如果老牛閒下來了,

那它很快就會死掉,

只有讓它感受到存在,

才能堅持走下去,堅持活下去。

果然,

本來獸醫預言只能活一年的老黃牛,

又活了三年,

直到第三年的冬天的某個早晨,

老黃牛倒在了牛棚沒有起來,

任憑老人如何呼喚拖拽老黃牛也掙扎不起來。

生命就是這樣,

就算是推遲,該來的還是得來,

人類從不具備與上天討價還價的能力,

能做的也只能是各安天命。

老人最後撫摸著老黃牛的頭,

給它梳理毛髮,

剪斷了老黃牛身上

系了一輩子的銅鈴和鼻環。

做最後的告別,

然後緩緩地說:「放心地去吧。」

老黃牛像了卻了所有心願一般,

閉上了眼睛。

鏟土機裡的土一點點覆蓋在老牛身上,

逐漸全部掩埋,

老人在掩埋處撒上老牛生前愛喝的米酒,

今生,只能先送你到這裡了。

失去老牛的老人身影越發單薄落寞,

讓人心疼,

老人坐在枯樹旁,

手裡的牛鈴被風吹得悠悠作響。

他在想什麼?

或許會想到老牛為這個家庭奉獻的一生,

或許會想到自己與老牛互相扶持的時光,

或許會想到自己繁忙的一生。

鈴聲遠去,感動依舊。

整個紀錄片沒有華麗的場景,

沒有強大的明星陣容,

沒有深刻的臺詞,

只有樸素和真實的鏡頭,

平鋪直敘的對白和真實感人的故事。

卻打動了每個人的心。

李忠烈是韓國獨立紀錄片導演,

在拍這部紀錄片之前,

因為事業失敗,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他正準備自殺。

拍完這部紀錄片之後,

牛死了,他卻活了,

他不僅救贖了自己,

也感動了整個韓國。

回想當年,

李忠烈感慨萬分:

「老爺爺和牛,

像藥一樣治癒了我的自殺傾向。」

紀錄片的結尾出現了這樣一句話:

謹以此片獻給所有牛隻,

和為養育兒女受盡苦難的父親。

很多人的父親都是這樣,

父愛如山,從來不說,

卻始終默默地為你做好一切,

不邀功不抱怨,

愛得深沉又安靜。

曾經的父親是我們心中的超級英雄,

像鋼鐵巨人一般保護著我們,

但是他其實也會老,

他也有一副脆弱的血肉之軀,

他最需要的便是陪伴和關注,

最怕的便是情感拋棄和冷落,

因為人老了,感官會退化,

但情感卻不會。

相關焦點

  • 上課鈴聲永遠「叮鈴鈴」?校園鈴聲悄悄變臉
    金中120周年校慶時,學校把校歌和鐘聲混編,成為今日大家所聽到的鈴聲。「2008年,校歌的旋律錄進去作為電鈴的聲音,效果非常好。我們現在就有了這麼好聽的電鈴聲,校歌和鐘聲的旋律揉在一起,聽到這個鈴聲就想到校歌,金中人的那種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張鳴說。
  • 宋江超甜韓劇《喜歡的話請響鈴》,謝謝你敲響我的鈴聲!
    在她小時候,父母在對生活的絕望之下,選擇了自殺,金朝晀也險些喪命,童年的陰影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從小便寄宿在,把自己當成還款機器的小姨家。她每天兼職幾份工作,為了自己的學費、奶奶的藥費和爸媽死後留下的債務。即便是這樣忙碌奔波,女主仍然保持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熱愛生活,注重友情,努力學習。這點是非常讓人欽佩的。這樣的女主,愛之神也會眷顧她。
  • 韓國紀錄片電影節開幕 俞承豪蔡秀彬任宣傳大使
    共19張         1905電影網訊 第7屆DMZ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於9月1日舉行記者會,俞承豪和蔡秀彬作為宣傳大使亮相,並接受了委任牌。
  • ​「鈴鈴鈴,鈴鈴鈴」...下課啦!一起再走一次放學路吧@小夥伴們
    「鈴鈴鈴,鈴鈴鈴」下課的鈴聲響起,學校的小賣部裡瞬間擠滿了人了,一毛錢一包的無花果,五毛錢兩個泡泡膠,最奢侈的就是一塊五的大大卷了,那時候,要是擁有一盒大大卷可就是小夥伴中最神氣的那個人了。放學後的路上,與小夥伴一起打打鬧鬧,一條百餘米的街道總能走上半個小時。
  • 牛鈴——比奶酪更美味卻鮮為人知的潮汕奶製品
    父親回汕頭的第一站是揭西棉湖,那是我外婆家。棉湖鎮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古名道江,後因鎮東南面的雲湖兩岸盛產木棉,改名棉湖,素有「上田肥美,良物殷饒,衣冠之族,弦誦之家,甲於通邑」之譽。於是,小時候在棉湖也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來學生假期也常回去做客。外婆家除了母親考了軍校從戎外,幾個子女都沒有外出,多數務農。這讓我的假期生活總是格外地豐富多彩。
  • 有種美食叫「牛鈴」 潮汕的本土奶酪
    其實就是潮汕的本土奶酪,用生鮮牛奶煮沸加醋加鹽凝固而成,通體雪白,營養豐富,送粥佳選,早餐在熱粥中塞進一顆牛鈴,待兩三分鐘後熱粥溫度適口,牛鈴表面也已變軟,輕輕一咬,唇齒間瀰漫著濃鬱的奶香,鹹香四溢,喝白粥也變成一種享受。
  • 鬧鐘鈴聲輕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一上鬧發條鈴聲就響?
    鬧鐘鈴聲輕的原因是什麼?鬧鐘的每一種故障的產生,其原因往往是相當錯綜複雜的,如果我們「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各種鬧鐘鈴聲的輕重本來是不一樣的,比如暗鈴鬧鐘(鈴裝在鍾殼內)的鈴聲比背鈴鬧鐘(利用後蓋作鈴)輕些,雙鈴鬧鐘的鈴聲比背鈴鬧鐘晌些。即使同屬於雙鈴鬧鐘或暗鈴鬧鐘、背鈴鬧鐘,也因結構和所用材料及材料性能的不同,鈴聲輕重仍有相當差別。這裡是指鈴聲比這種鬧鐘應有的響度輕得多。其原因為:1.鈴未裝好,或鈴錘在停鬧杆上鬆動。2.鈴和鈴錘的距離調整得太遠。
  • ring和鈴聲,你真的都會了嗎?
    現在是14:30,難道這個鈴聲是提醒村裡的學生要上課了,就像學校裡的那種鈴聲?不會吧,那有這等好心人…不可能不可能。好不容易停了下來,結果沒過多久又開始了…其實還蠻有節奏感的,我嘗試帶著它一起進入我的"百科全書"。
  • 悅耳風鈴聲聲脆,生日花語細細尋
    風鈴聲聲很悅耳,但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張,有些不易,小標籤太多了,看得眼花繚亂。實際上,尋找也是有竅門的,一般的排列都是大的月份排在前面,比如一月在最前面,十二月一定在最後面了,這樣尋覓範圍就小多了。小標籤有正反兩面的字,一面是「生日花」三個大字,另一面字挺多的,寫著誕辰之日的花名,箴言、漲姿勢、花解語等等。讓你看到屬於自己的「花語」後,細細體味花朝文化的魅力。
  • 揭陽有一種美食叫「牛鈴」 你沒吃過算我輸
    潮人在線官方微信定期推送潮人資訊,潮汕文化,潮人專訪,美食旅遊等諸多優質內容,我們致力於打造服務全球潮人的交流平臺,營造溫暖的潮人之家! 呂卡矮知【牛鈴】個咪該?  誰說是牛的鈴鐺的?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牛鈴】是揭陽特色美食,其實就是潮汕的本土奶酪。它既有醃製品雜鹹的某些特點,又有潮汕小吃的特色!
  • 牛鈴,一種用牛奶做的美食,洪陽的著名小吃~
    牛鈴,塊狀牛奶的俗稱,是富有潮汕特色的食品。它既有醃製品雜鹹的某些特點,又有潮汕小吃的特色。 牛鈴,有人稱為牛牻。據《辭海·語詞》釋義,牻為「黑白雜色的牛」。牻是取潮音諧音而不取其義。【牛鈴】是用生鮮牛奶煮沸加醋加鹽凝固而成,通體雪白,營養豐富,送粥佳選早餐在熱粥中塞進一顆牛鈴,待兩三分鐘後熱粥溫度適口,牛鈴表面也已變軟,輕輕一咬,唇齒間瀰漫著濃鬱的奶香,鹹香四溢,喝白粥也變成一種享受 【牛鈴】的製法是注牛奶於鍋中,煮熟,拌以適量的醋,使其凝結。半冷卻後用湯匙勺起,手捏成粒塊狀,放入先溶化的鹽水中便成。
  • 在揭陽,有一種美食叫「牛鈴」,你沒吃過算我輸!
    【牛鈴】是揭陽特色美食,其實就是潮汕的本土奶酪。它既有醃製品雜鹹的某些特點,又有潮汕小吃的特色! 呂卡有食過吖?牛鈴,有人稱為牛牻。據《辭海。語詞》釋義,牻為「黑白雜色的牛」。牻是取潮音諧音而不取其義。潮汕市面商場把牛鈴寫成牛奶是不規範的,因牛奶是液體,而牛鈴是塊狀。
  • 「叮鈴鈴」還是「丁零零」,說實話真的沒搞懂
    昨天檢查兒子作業,看到兒子寫的作文,其中描寫下課鈴響起的時候,用了「丁零零」這三個字,我問兒子是不是寫錯了,兒子說沒有錯,就是這三個字。但是在我記憶中,小時候上學用的應該都是「叮鈴鈴」,怎麼現在改成「丁零零」了。
  • 號稱潮汕本土奶酪的「牛鈴」是怎麼來的?揭陽人都知道麼
    牛鈴,有人稱為牛牻。據《辭海·語詞》釋義,牻為「黑白雜色的牛」。牻是取潮音諧音而不取其義。潮汕市面商場把牛鈴寫成牛奶是不規範的,因牛奶是液體,而牛鈴是塊狀。牛鈴在製作過程中,加進醋、鹽等配料,使部分難以被人體吸收的營養溶解,養分更容易被吸收,民間說它「消 食」,從食療同源理論上看來,牛鈴是一種具有醫療保健功能的食品。
  • 《喜歡的話請響鈴》續寫
    朝眺出神地望著他們遠去,直到惠永走上前,輕聲道:「我們也走吧。」----發布會現場人聲鼎沸,朝眺跟著惠永好不容易擠進了舞臺的正前方,身邊的人群仍在不斷推攘,正當她一個趔趄險些要跌倒時,手臂上忽然傳來一股溫熱的力量,急忙將她拽穩。「你怎麼總是這麼不小心!」耳側是瑄傲的聲音。
  • 申城這10所中學的上課鈴聲這麼好聽!有你熟悉的旋律嗎?
    上課鈴聲是同學們在校園奮鬥的標誌,也承載一代代學生的美好記憶,下面是南洋模範中學、西南位育中學等申城十所中學的上課鈴聲,其中有選自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我的祖國》中的《沃爾塔瓦河》片段,也有改編後的《小星星變奏曲》......快聽聽有沒有你熟悉的旋律↓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 叮鈴鈴的鬧鈴表——OMEGA MEMOMATIC
    ——來自打工人的感言今天來講講鬧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時候每天早上沉睡在美夢中的自己都被一陣叮鈴鈴的聲音吵醒,不情願的爬起來去上學;去到學校又盼望著下課的鈴響,鈴聲從最討厭的變成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這種奇妙的轉變,深刻的印象讓大家揮之不去。
  • 豆瓣9.1,姜文渾厚的聲線助推這部紀錄片成為神作
    作者:李嘯天姜文解說,影片因之增色炎炎夏日,打開視頻網站搜片看,然後就看到了《海洋》,順手點進去。然後,就是一聲「哇哦」!然後,就溫習了一下《海洋》。再看一次,再次被震撼一次,再次被感動。這種解說,比趙忠祥解說《動物世界》的那種聲線更具力量感。《海洋》是一部什麼樣的片《海洋》的導演是法國人雅克·貝漢,一位編導演俱佳的大牛。早在1966年,雅克·貝漢就憑藉《半個男人》,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的稱號。
  • 牛年的第一天,追憶家牛已經遠去的祖先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誕生於南亞次大陸的原牛也開始了它們的擴散之旅,它們首先徵服了中東和北非,最終在距今25萬年前轉入歐洲和中亞、東亞,更新世時,原牛的分布達到了巔峰,從大不列顛島到朝鮮半島,從北非灌叢到西伯利亞苔原,甚至在已經沒入大洋的歐洲北海、中國黃渤海海底,都有原牛留下的痕跡。與巨獸同行的人類祖先當然注意到這些孔武巨獸的身影。
  • 黑科技:不用電腦就能給iPhone換鈴聲?!
    >別人的手機鈴聲神馬流行換神馬,從《剛好遇見你》到《曖昧》,我們呢,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一天噠到晚,活脫脫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鈴聲啊有木有! 話說,在這人人都追求個性的年代,誰不想與眾不同,所以說,不是大家不願意更換鈴,而是因為愛瘋鈴聲的更換實在是太反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