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丘據①謂晏子②曰:「吾至③死不及夫子④矣!」晏子曰:「嬰聞之,為⑤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⑥,常行而不休而已⑦矣。」
注釋
梁丘據:齊國大夫.晏子:即晏嬰,齊國國相。至:到。夫子:對晏子的尊稱。為:做。置:放棄。而已:罷了。
譯文
梁丘據對晏子說:「我到死也趕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說:「我聽說過一句話:不斷實踐的人常常可以成功,堅持前行的人一定可以到達目的地。我並沒有與別人不同,只是經常實踐而且不輕易放棄,經常前行而且不輕易停下來罷了。」
文言知識
說「夫子」:「夫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上文「吾至死不及夫子矣」中的「夫子」,是對晏子的尊稱。孔丘,世人稱孔子,也有稱他為孔夫子的,可見稱「子」與「夫子」一樣。孟軻,世人稱孟子,也有稱他為孟夫子的。俗稱的「老夫子」,是對年長而學問好的人的敬稱。
出處
明·李贄《初潭集》
文化常識
《初潭集》:此書是李贄與道學家展開激烈鬥爭的產物,他將《世說新語》和《焦氏類林》兩書的材料,重新分類編輯,通過批點、評論來闡述自己的思想。
啟發與借鑑
上文中晏子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只有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遠成功不了;嘗試了,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不嘗試,則百分之百不可能成功。
做與不做就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要付出行動而不是空談。機遇是留給馬上要行動的人,而不是要等你什麼都想明白,什麼都準備好以後再行動。那時一切都已晚矣,機遇早已降臨到他人的頭上,因為別人已經在行動的路上,而且越走越遠。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