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十步一個咖啡館:我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2021-01-20 阿俊的希臘情懷

維也納的咖啡館舉世聞名,和巴黎左岸的咖啡館並列為歐洲大陸兩大咖啡館文化。

咖啡配蛋糕,苦與甜的旋律,仿佛是為音樂之都維也納量身定製的"味覺曲譜"。一個個音符,飄蕩在維也納的咖啡館上空。

維也納的咖啡文化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如今,維也納依然努力保持著傳統,在一些古老的咖啡館中,侍者依然穿著黑、白制服,打著整齊領結,忙碌地穿梭在桌子之間。

對於熟客,無需多說,侍者就會將他們領到偏愛的位置坐下,然後送上常看的報紙。

在維也納,點咖啡是一門學問,單是咖啡的名字就能讓你看花眼:"單駕馬車"、"彼得邁耶"、"方濟各會修士"、"瑪麗婭·特蕾莎"...

每一杯的口味都不同,每一杯都是一個故事。

咖啡館裡的甜品也是舉世聞名,最著名的是薩赫蛋糕,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這種塗抹著杏子果醬和可可糖衣的巧克力蛋糕,已成為維也納不可或缺的象徵之一。

在薩赫蛋糕之外,維也納蘋果卷也是赫赫有名。最早起源於阿拉伯,後經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最後傳到土耳其。

在土耳其奧斯曼徵戰維也納的時候,成為土耳其士兵必備的口糧。後來在維也納得到改良,奧地利稱其為"Strudel"。

用質地偏硬、口感偏酸的蘋果做主料,加入黃油、檸檬汁、雞蛋等合成陷,用薄麵皮包成卷後在烤箱裡烤制而成。烤好的蘋果卷冒著熱氣,入口酸甜的味道讓人無法抗拒。

維也納幾乎是十步一個咖啡館,從街角的小店,到劇院旁、皇城邊富麗堂皇的咖啡廳。

上午就開張,一直到深夜才關門,從醒來到入睡,維也納人隨時可以走出家門點上一杯,咖啡館文化也是維也納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維也納 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我要是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位於中央咖啡館的彼得·艾頓柏格雕像坐著的老人便是這句名言的作者——詩人彼得·艾頓柏格(Peter Altenberg)。正如他自己所說,中央咖啡館幾乎就是他的第二個家。
  • 維也納五大咖啡館巡禮
    多年前到維也納,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甜點跟蛋糕,反而不是音樂,當時團員晚上跑去歌劇院聽音樂,我一個人跑去名聞遐邇的沙赫飯店咖啡館吃晚餐,喝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沙赫咖啡。這次到維也納自由行,順理成章地排了許多咖啡館行程,除了必去的沙赫飯店、中央咖啡館、Demel, 還去了高級超市Julius Meinl跟超華麗的咖啡館Gerstner K. u. K. Hofzuckerbcker等等。
  • 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蘇格蘭學者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經濟與金融學類文獻著作,而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就是在倫敦的英式咖啡館裡完成的。以英式咖啡館為代表的咖啡館充當了人們討論商業貿易話題的公共休息室,遍布各殖民地咖啡館的業務員在得到對資本有影響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將其傳播至咖啡館的信息網絡內。
  •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午逅Taste
    ♪ 今日午逅音樂 「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是很多小資青年都喜歡自我標榜的狀態。事實上,這句話是別人對詩人阿爾滕伯格的描述,而這裡的『咖啡館』,指的正是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很多人都知道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卻不知道它也是座咖啡之城。維也納與義大利、英國牛津是歐洲最早出現咖啡館的三大城市。維也納名氣最大的咖啡館莫過於在19世紀被稱為「世界咖啡首都」「最人文主義」的中央咖啡館了。
  • 維也納必去的咖啡館,茜茜公主在這戀愛,大文豪在這創作
    著名的咖啡廣告詞:「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這是奧地利作家彼得艾騰貝格的名言,而他最喜愛的咖啡館就是維也納中央咖啡館。據說,他一整天都泡在這裡,最後也死在這裡。暑假和姐妹淘來奧地利旅行,造訪維也納的重點行程就是咖啡館。
  • 奧地利吃喝玩樂之「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今天歡迎出道140多年的「大齡」種子選手——「維也納中央咖啡館」再次C位出道。奧地利知名作家 Peter Altenberg 曾說過,「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而他所說的咖啡館,就是這間「維也納中央咖啡館」。無獨有偶,晉代名士王康琚也曾在《反招隱詩》中寫道:「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中西方大家不謀而合,同樣選擇在喧鬧處尋求心靈的一份安靜。
  • 維也納這家老咖啡館的歷史,讓人驚掉了大牙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的萬年死忠粉奧地利詩人艾爾滕伯格,那一句名言「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就出自他之口,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生前最愛的維也納中央咖啡館的入口。在維也納,與音樂並駕齊名的是一個毫不相關的東西一一咖啡館。一百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作家和詩人在他們的作品裡描繪過維也納的咖啡館。就在2011年,維也納咖啡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維也納的咖啡文化和巴黎左岸咖啡文化並稱為歐洲為重要的咖啡文化。
  • 走進奧地利人心靈之家 ——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哲學家咖啡館(Caf Korb)曾經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經常光顧的咖啡館,每天下午,這裡都聚集著維也納的作家和哲學家,就連在咖啡館裡工作的服務生也都很有來歷,他們對於貴族們的家務事以及相關哲學、政治的各種言論都了如指掌。咖啡館的地下一層更有一個「密室」,那裡是哲學家探討問題的所在,如今,咖啡館每周都有哲學講堂。
  • 花神咖啡館--左岸最有名的咖啡館
    「如果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一位維也納藝術家寫給妻子的便條,在西方廣為流傳。
  • 美好年代的咖啡館
    從字面意義看美好年代就是第三共和國的巴黎,1880、1890年代,但我們不打算局限在這個年代。上一次世紀之交,整個歐洲都沉浸在興奮狀態:在英國這個年代意味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末期和愛德華七世整個的統治時期;在奧匈帝國和唯一的帝都維也納,這個年代被叫做鍍金時代。
  • 巴黎和維也納的咖啡館沒有人,有的只是一條條自由散漫的靈魂
    ▲卑爾根的星巴克對,是星巴克。初到陌生的城市,這再熟悉不過的logo,就是背井離鄉時的一絲暖意。那時我意識到,去咖啡館不僅僅是喝咖啡,而是保持一種介乎繁忙與休閒的灰色狀態。散文作家川口葉子認為:」咖啡館不僅提供了舒適的空間、香氣四溢的咖啡,更改變了客人對事物和世界的看法。」
  • 歐洲咖啡館文化的回歸
    隨著疫情趨緩,近一個月來,從巴黎到羅馬,從巴塞隆納到維也納,從維爾紐斯到塞拉耶佛,一度瀕於寂滅的歐洲咖啡館文化,開始逐步回歸。重拾快樂時光花神咖啡館重開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這一喜悅。他說,咖啡館、餐館恢復營業,標誌著法國人重拾快樂時光。
  • 奧地利的咖啡館文化
    在19世紀的時候,維也納是名副其實的「咖啡館之城」。人們去咖啡館的首要目的並不是去喝咖啡,而是去看報紙、聊天、下棋、玩牌、打撞球,甚至是去喝喝酒,或者百無聊賴的在那裡消磨時光。© Österreich Werbung / Harald Eisenberger當然了,在咖啡館裡,人們還能悠閒地坐在大理石臺桌旁柔軟的天鵝絨軟椅上或者經典的索耐特座椅上,偷偷透過大鏡子去觀察觀察其他客人。這些客人可不一般。他們通常是藝術家、作家還有知識分子,他們把咖啡館當成了第二個起居室。
  • 探尋維也納百年老店:這座城市最具人文氣質的咖啡館
    「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是很多小資青年都喜歡自我標榜的狀態。
  • 維也納有一眾歷史咖啡館,那裡封存著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 資料 圖昨日的世界已經遠去,但是茨威格提到的咖啡館仍然在維也納遺留不少。維也納盛產百年咖啡館,在旅行書的介紹中,它們統一被叫作「歷史咖啡館」。儘管表述刻奇,於初來乍到的旅行者還是有很大吸引力。更不用說,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作家革命家託洛茨基、畫家克裡姆特等,也是維也納咖啡館的常客。20世紀的風雲傳奇,很多藏在一間間不起眼的咖啡館裡。
  • 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把咖啡館班回家好了.
    「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樣的生活方式曾經是許多都市女性的生活聖經
  • 咖啡館與思想家
    漫畫/陳彬    馬建紅(法學博士)     最近比較享受這種不必在路上奔波、也不用站在三尺講臺上滔滔不絕給臺下學生「大水漫灌」的日子,不過,在家呆久了人就容易變得懶散,即便通過讀書,「與思想大師們交流」產生一些共鳴,也大抵不切實際,這就是所謂的閉門造車吧。
  • 懂咖啡的人必去的八家德國百年咖啡館
    四百多年來,「在咖啡館見面」成為歐洲人不變的社交方式,於是有了奧地利詩人彼得·艾騰貝格(Peter Altenberg)的那句名言:「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裡;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說起德國的咖啡文化,或許沒有遙遠中東古國的深厚底蘊,也不及受哈布斯堡王朝貴族氣息浸潤的奧地利,但在德國各地依舊散落著眾多百年咖啡老店。
  • Top10最具魅力的咖啡館
    ▲北京開設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3、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由維也納公爵官邸改建而成的「中央咖啡館」,這裡富麗堂皇的建築結構,和迷人的文藝氣息,一直是歐洲音樂界及文藝界人士的最愛,現在也是前往維也納的觀光客,絕不會錯過的一家具有歷史的咖啡館。
  • 咖啡館回來了,你期待的生活還遠嗎?
    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隨著疫情趨緩,近一個多月來,從巴黎到羅馬,從巴塞隆納到維也納,從維爾紐斯到塞拉耶佛,一度瀕於寂滅的歐洲咖啡館文化,開始逐步回歸。 重拾快樂時光 6月2日,花神咖啡館重開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一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