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論語-16-孰不知禮

2020-12-23 騰訊網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語音轉文字

傳文與你分享普通人的《論語》

本期的前兩章本來是在第十四篇《憲問》中,在那一篇中,這兩章的本意是為了體現大「仁」和小「仁」的區別。轉移到本應是今天這一期的第一章之前,是為了能更好地理解管仲的「仁」和「器」之間的關係。所以,這一期的內容又顯得非常多了。

前移到這一期的兩章,與其說是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德」,不如說是孔子讚美他的「功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管仲的功德是顯像的,而其仁德則是因為顯像的功德而客觀存在的,其功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仁德是相對偶然,因為仁德的偶然性,又導致他的「器小哉」。

這兩章的內容分別由孔子的學生子路和子貢引起,他倆的問題基本一樣,齊桓公小白和他的哥哥公子糾爭位,齊桓公最終獲勝,召忽和管仲原本都是輔佐公子糾的,鬥爭失敗後,召忽殺身成仁,而管仲投靠桓公。子路和子貢都因為這個,認為他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

孔子對子路的回答是,齊桓公多次不用武力就能召集各諸侯國舉行盟會,(當時會盟所舉的旗幟是推尊周王室,而且客觀上在諸侯國之間實現了長時間的和平,讓民眾免受戰爭苦難),孔子說這都是管仲的貢獻。如果說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句話孔子這次又強調了兩遍。

再來看看孔子對子貢的回答,他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一匡天下群雄,人民到現在還享受著由他的餘威帶來的福利。而且管仲輔佐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震懾了四面的蠻夷,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中原的領土和文化早就被夷狄踐踏蹂躪了,我們今天也許都像蠻夷那樣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邊開了。管仲哪會像普通人那樣守著小節小信,在山溝中上吊自殺都沒有人知道呢?諒就是指小信義,而非大信義,在這一章中,孔子表現出對管仲舍小義而求大義的認同,我們在第14期分享過孔子所說的「可與立,未可與權」的權,在這裡就有所體現了。

孔子回答子路、子貢的問題的時間,不一定在下一章之後,但這兩章背後的意義,則必須放在下一章之前。接下來的這一章,孔子劈頭蓋臉就說「管仲之器小哉!」我們在前面提到過這個器字了,在這裡應該也理解為格局、器量規模。都「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民到於今受其賜」了,成就如此偉大,孔子為什麼還說他的格局小呢?我們接著往下看,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儉樸的儉和《道德經》中的「我有三寶」中的「二曰儉」相同,即收斂克制的意思。有人問,管仲算得上儉樸克制嗎?三歸的解釋很多,有說是娶不同姓的三個女人的,有說是有三處官邸的,有說是三處私家儲藏寶物的倉庫的,還有說是齊桓公賜給他的賦稅的名稱叫三歸,但聯繫上下文,應該是不符合他作為諸侯的大夫身份的東西。「官事不攝」中的官事就是職事,攝就是兼職、兼任,作為諸侯的大夫,可以設置自己的官僚機構,但按禮制應該簡省,一人多職,但在管仲家,都是專職的人,沒有兼職,這怎麼能說他儉樸克制呢?「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接下來有人又問,那管仲算得上知禮嗎?塞門類似於今天的影壁照壁,但當時是建在門內還是門外,沒有確論。反坫的解釋也有很多,歷來比較公認的,是指一种放在國君家堂上的土臺,類似今天的茶几,兩國國君舉行聘問的儀禮時,互相敬酒,這期間盛酒的爵就時不時地放在這個反坫上。坫有很多種,各級別都可以有,但是否違背禮制,要看放在哪裡,用在什麼場合。孔子說,國君家建有塞門,管仲家也建塞門,國君使用反坫來進行友好外交活動,管仲也使用這種禮節,管仲要是能算得上知禮,那就沒有不知禮的人了。

孔子如此盛讚管仲的功德,但在上面這一章中,對管仲的失望也表現得極為突出,失望於管仲不能藉助齊桓公,繼續鞏固成果,有機會成就王道,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文化制度,反而自滿於奢侈享樂,自己反倒僭越了孔子最看重的「禮」和「名」。

在此,再多說一點,孔子所說的「名正言順」的「名」是指階級或階層的「名」,指具體的等位而不是具體的人,也就是說名的是你是君,還是臣,名的是你是大宗還是小宗,並不在意你是魯昭公,還是魯定公。孔子所維護的也是這個名,即體現為禮的這個秩序,而不是這個秩序中的某個點。到了孟子時,這個秩序體現為義,而且更加明確的弱化了這個秩序中的各個點,包括國君。齊宣王向孟子諮詢有關卿大夫的問題,孟子把卿劃分為貴戚之卿和異姓卿,並當著齊宣王的面毫不保留地說,異姓卿對國君的過失要勸諫,反覆勸諫不聽,就應自己走人;同姓的貴戚之卿對國君重大的過失要勸諫,反覆勸諫不聽,就把國君換了。孔孟的觀點和主張來源於哪裡,我們結合下面的章節再進一步說明。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韶》和《武》都是古代非常著名的帝王樂曲,至於其是否包含演唱、是否配合以舞蹈,以及對於這兩個樂曲,善、美各指代的是什麼,不得而知。《韶》是舜時的樂曲,《武》是周初的樂曲。舜是受堯禪、授禪禹的聖王,是孔子最推崇的人。武王是定鼎周朝的開國天子。《武》,顧名思義,彰顯武王承天命、革商命的武功,創作之時應早於周公攝政,制禮作樂的時期。《韶》盡善,則必然盡美,武雖盡美,但還是歌頌武功的,不如擇聖而禪。我們看先秦、乃至後世的文章,很多歌頌湯武革命的,但孔子歌頌的更多的是堯舜禪讓,及文王、周公的文治,包括孔子說管仲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這個意思。有的學者說《論語》最後一篇《堯曰》是後人的偽作,我看未必,很有可能是編者用以說明孔門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理念最早的源頭是什麼,所以,雖然那一篇的篇幅很短,但也非常重要。孔子對比禪讓的公天下時代與周公以前的音樂,其結論就是在於此。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一章,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對於孔子時代的音樂,我們幾乎一無所知,連孟子、荀子都基本上沒有談及音樂,可見,到他們那個時候就已經斷檔了,這一部分的民族文化的遺落,非常可惜。既然一無所知,就不能胡亂解釋。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把自己對經典音樂的認識和心得與魯國的樂長分享,即一個音樂作品開端、中部和後續三段的結構及其表現。體現出孔子對音樂精通、對音樂於人性教化作用的重視,同時也應是為孔子評價《韶》和《武》各自的得失做鋪墊。

下面我們來分享本篇的倒數第二章,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儀應是衛國的一個小邑,靠近邊境,儀這個地方的封人一般學者認為是官職。孔子路過這裡時,這個官員想與孔子會見,於是對跟隨孔子的學生說,凡是有賢德的君子到這裡,我沒有不得以相見的。所以孔子的學生就把他引見給老師。和孔子會見之後,這個人對孔子的幾個學生說,諸位不要因夫子眼下的失位而感到沮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天命將以夫子為宣教禮樂的木鐸。木鐸是木舌的金屬鈴鐺,一般在官府宣告政令時使用。在《論語》中,有很多隱士,這個封人應該是一位身在仕途的隱士,他所說的話,本意應為一種對孔子的人和其思想的純粹肯定、讚揚。這裡的喪意為失位,即在野,不當政,沒有發揮的舞臺和時機,是特指孔子的,不是指「二三子」的;再有,「何患」可能不是說不久的將來孔子會得位,而是說孔子的思想會產生巨大影響,這樣理解比較符合「木鐸」這個喻體。這樣看來,儀封人真是個大預言家。

我們再來看《八佾》篇的最後一章,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上指的就是天子、諸侯,不寬即對民眾沒有仁愛之心、仁愛之行,也就是說不符合孔子說的「為政以德」「節用愛人」。「為禮不敬」的禮是指當時的各種儀禮,包括前面分享過的碲禮、告朔等等,所指的人依舊是「上」,即「上」在各種儀禮中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誠、恭。「臨喪不哀」所指的還是「上」。孔子說當時在上位的人在為政、行禮、居喪三個根本方面都很失敗,所以有「吾何以觀之哉」的感嘆。這個「觀」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的觀,意為值得肯定的,那麼何以觀之即乏善可陳,沒什麼可取的地方,基本上徹底否定了。我們開篇時說《八佾》的各章基本都是圍繞禮的內容,最後一章,孔子則概括了當時社會上,禮的基本狀況。

本篇音頻、文字均屬原創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引用

相關焦點

  • 《論語》16則,孔子的為政觀和禮樂觀,修身處世的法則
    孔子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那如何去知人呢?這裡就是孔子給出的一個識人方法。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釋義: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和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7、君子不器。釋義: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種用途,應該具有多種技能。8、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中華文化中,《論語》最難理解的書籍之一:它的每一句、每一章都容易理解,但是讀過之後,發現它的內容太散亂了,以致轉頭就忘,想不明白它到底要表達什麼?例如,傳統觀念認為《論語》的主體思想是「仁」,孔子也說他的主體思想是「仁」,但在《論語》裡,關於「仁」的敘述並不多,只有寥寥幾語,根本沒有說清楚什麼是「仁」。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入太廟,每事問,曰:「是禮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生活在周朝末期,但是他非常崇尚周文化,在論語第十章鄉黨篇,描寫孔子的衣食住行、禮儀、說話處事的規矩等等,也能看到孔子對於文化的傳承和敬仰。成語鬱鬱蔥蔥是指枝繁葉茂,鬱郁就是繁盛的意思。這一段是孔子再次為文化的傳承發聲,沒有其他特別的深意,和前文「雖百世,可知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一樣,都是講文化,後文還有很多。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論語》論仁
    孔子的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都自此發源。    二、仁:相人偶。仁從二從人,是一人與另一人的相處,以他心如我心。阮元《論語論仁》中言:仁者二人也。在春秋時,所謂之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禮義忠恕等事之謂也。人必須「為」方是仁。孔子未嘗離視聽言動來言仁。孔子贊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可見仁是體現為行為而非言仁即心。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從心所欲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 恭敬又有禮節。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成人之美解釋:成:成全,幫助人使他成功。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16.從心所欲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也代指七十歲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裡仁篇》淺析:禮是相互的,只有相敬如賓、才能禮讓和諧
    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本章講的「禮」在國與國之間的作用。「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這一句與上一句相對,只是孔子是從反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謂「如禮何」,更是表達出他對於「禮」不能正確地施行所產生的遺憾之感。古人有言:「禮必兼雙方,又必外敬而內和。」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譯文】孔子說:「不知人生意義,就無法成為君子;不知行為規範,就無法立身處世;不識話中真意,就無法識得人心。」【注釋】「命」,是指人生的使命、意義,而非指窮通壽夭的宿命。
  • 男寶女寶取名:20個論語穎悟絕人的小孩名,歡迎入坑
    《論語》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一、穎悟絕人的小孩名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
  • 最新《論語》全文誦讀,值得收藏群發!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 論語為政第二2.16、2.17、2.18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6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國傳統學問強調實踐檢驗而不重體系建立,西方龐大的體系可以囊括一切,但往往強調不知為有知,並由此容易產生各種爭端,西方宗教戰爭即是一例。「故事」:子路負米——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兒米也沒有,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注」: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論語裡仁第四4.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事父母幾①諫②,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③而不怨。」
  • 讀懂孔子的"禮"
    那麼,在孔子眼裡,禮究竟是什麼樣的?怎麼樣才算是禮?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魯人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對這個問題,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他回答說,「就一般的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不如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追求周備的儀式,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論語》專項練習
    (《論語·述而》)16.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17. 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傳不習乎?(《論語·學而》18.
  • 《論語》名句賞析:百裡挑一的女孩名字,個個出自文學典故
    中國人起名自古即有「文論語,武周易」之說。 中國人的名字很有文化內涵,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拜《論語》所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名字來源於論語文雅氣質的句子,二是起名遵循《論語》彰顯文化內涵的美學傳統。比如,陳毅,開國元帥,名字出自《論語》:「士不可不弘毅」。
  • 《論語》裡的18句人生名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1.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論語·衛靈公》。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會破壞了大計劃。2.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不因為有別人說其好話就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就連他所說的正確的話也捨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