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在脂肪到底是何方神聖?中,小姜介紹了各式脂肪和油脂,也為多年被誤解的飽和脂肪一洗冤屈。其實無論是否進行低碳或生酮飲食,油脂的攝取都很重要,這點沒人再有意見了吧?
我們平時炒菜烹飪都會用到油,那什麼油才算是「好油」?生酮飲食中要吃什麼油?
好油其實也是一種迷人的「油物「,吃好了,吃對了,美味又健康。小姜一直說酮學們要攝取優質的油脂,之前也推薦過不少,比如優質脂肪的選擇——牛油果&三文魚。
今天就來好好剖析一下,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優質的天生「油物」。
總的來說,好油有三大標準:
比例均衡、天然少加工、烹飪方法(耐熱程度)
下面一一來分析。
比例均衡,就是指油中的Omega-3與Omega-6的比例平衡。
還記得這兩個人體必需脂肪酸嗎?我們的身體無法自身合成,只能通過外界攝取。
Omega-3與Omega-6脂肪酸的比例,最理想最均衡的比例是1:1,越接近越好。如果Omega-6的含量太高,會容易引起發炎反應、自身免疫失調等疾病。
有哪些比例均衡的好油呢?
比如菜籽油、亞麻籽油、核桃油、大麻籽油、星星果油、沙棘果油等。
是不是覺得很眼生?不熟悉就對了。
其實市面上的很多食用油,含有大量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都是嚴重失衡的。大多都是以Omega-6為主,Omega-3含量很低。
很多自稱營養豐富的植物油,尤其是所謂「健康」的大豆沙拉油和玉米油,是許多人認為最「有利心臟健康」的兩種油品。還有一些常見的油品,其中含有的omega-6與omega-3比例,酮學們可以看看:
Omega-6 : Omega-3:
大豆沙拉油:8:1
玉米油:46:1
花生油:32:1
小麥胚芽油:8:1
葵花籽油:40:1
芝麻油:138:1
……
這比例,糟糕得不忍直視。
強調一下,不是說不能吃這些比例失衡的油,只是Omega-6太高的油種會容易形成炎症,從而破壞人體的自身免疫,會衍發出許多慢性疾病。
所以,建議酮學們儘量少吃Omega-6含量太高的油種,慎選這些常見的種子油和植物油。可以多吃一些富含Omega-3的油脂,比如亞麻籽油、核桃油、魚油等。
跟碳水一樣,優質的油品也遵從天然少加工的原則。油品提煉的方式,很大程度也影響了人體的健康。
一般「好油品」的篩選、榨取與處理方式,包括以下幾個關鍵詞:- 有機:原材料不使用農藥或其他化學肥料。
- 非基因改造:不用基因改造的農作物來提煉油品。(尤其是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等)
- 草飼:草飼的動物脂肪比谷飼的含有更多營養素。詳情回顧:草飼牛肉與谷飼牛肉
- 冷壓:在溫控的環境中壓榨,通常溫度不超過華氏120度(49攝氏度)。在保留香氣與營養素的同時,也將氧化的程度降到最低。
- 離心萃取:在冷壓過後,通過離心力分離,完整保留風味與營養素,不會有氧化的情況。
- 初榨:經由機械萃取,比如椰子油、橄欖油、鱷梨油的榨取方式,只被壓榨過一次。絕大部分初榨油也是冷壓油,保留原有的風味和營養價值。
- 未精製:在壓榨、冷壓、離心萃取過後,立刻裝瓶,沒有額外的加工步驟。外觀看起來有些乳化,味道、品質和營養濃度最佳。但保質期較短,也不耐高溫。
就是因為天然油品的保質期較短,很多現代食用油(比如花生油、大豆油等)為了提高出油率,增加保質期,在處理的過程中,都用化學溶劑萃取,再高溫精製或氫化成固體(如人造黃油),會剃除油裡的抗氧化物,讓油更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醛類、重金屬殘留、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質,促成發炎反應。
所以,好油要合乎有機、冷壓、初榨、未精製、不透明包裝。不透明包裝??這是什麼要求?
是這樣的,透明瓶中的油品,受光線直射,劣化速度較快。我們一般的食用油都是用塑料瓶裝的,雖然塑料瓶能夠保護油品免受光線直射,但塑料在經過一段時間過後,可能會融入油品中,影響油品的質量。
(所以酮學們儘量別買太大的塑料瓶裝油,寧願小瓶一些,用完再買,油品質量才有所保證。)
剛剛介紹過了,優質的油品都是少加工的,萃取過後立刻裝瓶,外觀看上去會有些渾濁乳化,但這就是保持原味原貌的樣子。
再反觀你平時超市裡買的食用油,是不是都是一大瓶黃黃的,看上去清澈透明的油?
這就是經過加工,精製過的油。不是說不好,只是其營養價值,和脂肪的組成,都不如少加工的天然油脂高。
而許多優質的初榨橄欖油、椰子油等的包裝,都是深色瓶裝的,就像這樣:
深色瓶裝的油品一來能防止光線直射,保證油品的保質期;其次玻璃瓶也不會像塑料那樣,長久以來會對油品有所影響。
這觀念是不是有點顛覆?吃了這麼多年的食用油,雖說沒什麼大毛病,但潛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小覷的。為了長期的健康和性價比,酮學們是時候擦亮眼睛,換一批新的好油了。
較安全的油品包括了椰子油、棕櫚油、橄欖油、草飼黃油、大麻籽油、核桃油、亞麻籽油、菜籽油等,因為這些油品的加工處理過程最少,並由冷壓的方式製成。但是,有些油品的烹飪過程不適合加熱。
因此,這就牽扯到好油的烹飪方式問題。
再優質,再天然,比例再好的油,如果超過了它本身的耐熱程度,也會氧化變質,產生毒素,變成壞油。
咱們中國人最傳統的烹飪方式就是炒菜,習慣性先下油熱鍋,再開火翻炒,夠香又夠味。
(大火爆炒,看著都香……)
但油品本身是有耐熱度的,我們稱之為「冒煙點」。如果超過了就會冒煙,脂肪會開始分解產生自由基等致癌物質,以及讓食物有焦味的物質丙烯醛,都是對人體有害的。
生活中會看到很多大廚等到油冒煙了才下鍋炒菜,其實是很不健康的烹飪方式。
油品的耐熱度和它本身的結構有關,還記得上回說到的飽和脂肪、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嗎?它們之間是根據碳雙鍵(C=C)區分的。
飽和脂肪不含碳雙鍵,因此相當穩定,適合高溫下烹飪。飽和脂肪的冒煙點一般都在160~280攝氏度左右,所以平時愛炒菜或油煎的酮學們,可以多選擇飽和脂肪哦!
優質的飽和脂肪包括:
椰子油、棕櫚油、草飼黃油、牛油、豬油
相比之下,不飽和脂肪含有雙鍵,不太穩定,也容易氧化。一般冒煙點都在100攝氏度左右。多元不飽和比單元更不穩定,所以不適合高溫烹飪,最好做為調料、沙拉醬、澆在涼拌菜上,或者生喝(如果你腸胃受得了)食用。
優質的不飽和脂肪包括:
鱷梨油、亞麻籽油、特級初榨橄欖油、核桃油
介紹了這麼多優質「油物「,酮學們知道該怎麼選擇了嗎?記住三大準則:均衡、天然、烹飪。
不存在最好的油品,各有千秋。靈活搭配、適合自己(口味&攝入量)才是最重要的!
總結一下,酮學們在選擇優質油品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哦:
1. Omega-6與Omega-3比例均衡,少吃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比例嚴重失衡的油品,Omega-6過高容易引發炎症;
2. 儘量選擇有機、冷壓、初榨、未精製、深色瓶的油品,都是優質油的關鍵詞;
3. 椰子油、棕櫚油、草飼牛/豬/羊等油飽和脂肪適合高溫烹飪;
4. 鱷梨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等不飽和脂肪適合常溫涼拌,淋在沙拉上吃;
5. 根據自己的口味和烹飪習慣,選擇合適的油脂食用;
6. 靈活運用防彈咖啡、炒菜或油拌沙拉等食物的製作方式,搭配不同的油種,效果更佳!
7. 一切以身體的反應為主,循序漸進,找到最合胃口的高脂低碳飲食。
- End -
參考文獻:
《脂肪與油救命聖經》,陳立川著,柿子文化出版,2018年4月
《完全生酮圖文指南,一看就懂》,黎安妮·福格爾著,遊懿萱譯,柿子文化出版,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