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溼氣,想必大家都知道,而且都十分關注這個話題,常有「十人九溼」的說法,折這也說明在大部分人的體內存在溼氣。而溼氣我們又看不到,摸不著,只能通過我們自身的一些症狀來分辨。溼氣就像橡皮糖一樣,一年四季都黏在我們的體內,而在夏季的時候,溼氣的症狀表現就會更明顯!
那麼我們如何改善體內溼氣呢?其實去溼氣最簡單的方法,很多人都不知道!
首先,我們要知道溼氣是怎麼來的,為何莫名其妙的就患有溼氣了呢?
大家都知道,南方人的溼氣比北方人的嚴重,這是由於南北方氣候的不同而導致的。其實溼氣的產生與潮溼的外界環境有關,如長時間在待在溼氣重的地方,或是在晚上洗頭後沒吹乾就去睡覺等等原因。此時,就是導致外界的溼氣進入體內,導致體內溼氣重。
不僅如此,一些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等也會導致溼氣,比如吃了肥厚、滋膩的食物,經常熬夜等,這些也是會誘發溼氣的產生。
但是還是很多人不知道怎樣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有溼氣又會有那些症狀?
1、頭部感覺
當溼邪侵襲我們的身體時,我們每天清晨起床的時候會感覺特別疲勞,會有頭昏、身子沉、不清亮,沒有精神,四肢乏重,渾身不自在等表現。
2、舌苔
其實,大家在早上洗漱前,應該先對著鏡子觀察一下自己的舌苔,健康的舌苔淡紅而潤澤,舌面的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如果我們的舌頭並不是這種樣子,那麼就說明我們的身體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如果感覺舌苔厚膩,這是體內溼氣重的表現,舌苔厚黃為溼熱,舌周有齒痕為脾虛生溼的特徵。
3、看大便
大家在便後,不妨回頭觀察一下自己的便便,如果便便黏在馬桶上,而且不容易衝洗掉,那麼就說明你的體內有溼氣了。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大便的顏色、形狀等進行判斷,觀察他是否發黃,溏軟不成形等,而且在你方便完後,是不是總有排不淨的感覺等都是體內有溼氣的表現。
4、看面容
如果在早上起床後,臉上出油很多,尤其是額頭處、口鼻周圍有很明顯的出油,這也說明體內溼氣重。
5、聞口氣
早晨醒來後,口臭明顯,也暗示著你體內有溼氣了。
對於如何趕走我們體內的溼氣的問題,只需要做這4件事就可以了
1、運動鍛鍊至關重要
其實體內溼氣重的人,多為飲食油膩而不愛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受到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想動!但越是不運動,體內瘀積的溼氣就後越多,那麼時間長了,溼氣必然會攻入脾臟,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長期鍛鍊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會促進我們身體器官的運作,這樣就會加速體內的溼氣排出體外,我們可以選擇如跑步、健走、遊泳等,這些運動都可以活化我們自身的血液循環,加速體內水分代謝。
2、日常飲食祛溼法-祛溼湯
荷葉薏米煲瘦肉湯
材料:荷葉、薏米、瘦肉、蓮子、扁豆、幹淮山適量。
做法:將蓮子、薏米、扁豆和幹淮山洗淨,薏米、扁豆和淮山浸泡一個小時;瘦肉洗淨,切塊,汆水撈起;將鍋內放入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再次煮沸,轉中小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荷葉有升發陽氣之效,加上健脾祛溼的薏米、扁豆,能改善因天氣潮溼而令人感到疲倦乏力與不爽的感覺。
芡實蓮子苡仁湯
材料:排骨500克,芡實30克,蓮子20克,苡仁30克,陳皮5克,姜1塊。
做法:首先把芡實、蓮子、苡仁放在清水裡浸泡,然後把排骨剁成小塊,水開之後,焯一下,然後把排骨、芡實、蓮子、苡仁、陳皮和姜全倒進砂鍋裡,用大火煮開,煮開之後,改用小火燉兩個小時,最後放點鹽調味就可以食用了。
功效:芡實和蓮子有健脾益腎的作用,苡仁健脾祛溼,陳皮,醒脾行氣開胃。
3、艾灸法
艾灸關元穴是對於去除體內溼氣很有效,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培元固本,養生保健強壯的穴位。因此長期艾灸關元穴,會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操作簡單方便,使用艾條灸關元穴10-15分鐘或是用艾罐灸20-30分鐘都可以。
4、注意腿部保暖及排汗
俗話說「要想身體好,就要先暖腳」,而且媽媽的「出門穿秋褲」也是人人都知道,如果我們身體溼氣過重,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不注重身體的保暖而導致的。在夏天我們身體的溼氣會更加多。不論在何時我們都要注意腿部的保暖,不要讓腿過度暴露在空調底下。當然也要注意排汗,體內的溼氣是可以隨汗液排出的。
要想更好治療機體內存在的溼氣,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要注意避免潮溼的環境。儘可能減少自身暴露在潮溼環境中的機率,注意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