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Jessica MedSci梅斯
導語:支鏈胺基酸,你知多少?
Wallpaper Cave
近期據央視財經新聞報導稱,90後已成保健品購買主力,我國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破3300億元。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6·18」購物節90後購買保健品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26%,掀起養生熱。其中蛋白粉更是同比增長751%,提到蛋白粉,就會想到健身行業中另一個受歡迎的健身補劑--支鏈胺基酸(BCAAs) 。
央視財經微博截圖
近幾年,支鏈胺基酸在健身行業大火。支鏈胺基酸是一種從1980年開始流行的營養補充品,事實上支鏈胺基酸從普通飲食當中就能取得的,但現在幾乎每個健身者可能嘗試過這種補充劑,成為市場上歷史最悠久、據說最有效的產品之一。那麼支鏈胺基酸是否也存在健康風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支鏈胺基酸。
支鏈胺基酸,它是一類獨特的必需胺基酸的成員,包括亮氨酸(Leu)、異亮氨酸(Ile)和纈氨酸(Val),可以為長時間的鍛鍊提供能量。它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減少肌肉的分解。另外又加上商家的大力宣傳和誇大,使支鏈胺基酸補劑成為健身愛好者的必備物。但是支鏈胺基酸的攝入需要適度,如果體內支鏈胺基酸濃度過高,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最近,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上的一篇文章表明,支鏈胺基酸濃度過高,會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從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減少支鏈胺基酸攝入可降低代謝症候群相關血栓形成的風險。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
在這項研究中,為觀察攝取BCAAs對人體內血小板活化的影響,健康志願者們被要求禁食一夜,並在攝食前喝下0.9%的氯化鈉。用質譜法檢測攝取BCAAs之前(0小時)和攝取BCAAs之後的血小板中BCAAs的含量。結果表明,在攝取BCAAs小時後,血小板中Val、Leu和Ile的含量達到峰值。而且攝入BCAAs顯著促進了血小板的聚集。
攝入BCAAs顯著促進了血小板的聚集
在BCAAs分解過程中,支鏈α-酮酸脫氫酶BCKD是BCAAs分解過程中的限速酶。磷酸酶PP2Cm可以去磷酸化BCKD,從而增強BCAAs的分解作用。PP2Cm的缺乏會導致 BCAAs分解受到抑制。為了闡明BCAAs分解代謝在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人員使用PP2Cm缺陷(PP2Cm-/-)小鼠進行實驗。實驗結果發現,PP2Cm-/-小鼠的血小板在激動劑作用下的聚集受到抑制。
PP2Cm-/-小鼠的血小板在激動劑作用下的聚集受到抑制
然後研究員為了研究BCAAs分解代謝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員對雷射誘導的動脈損傷模型進行了研究。小鼠口服0.9%氯化鈉或BCAAs處理後進行手術,並立即進行雷射損傷血栓檢測。研究員使用DyLight488和CD42c抗體監測活體內的動脈血栓形成。結果發現,與0.9%NaCl處理的WT小鼠相比,BCAAs處理的WT小鼠的血小板的積累明顯增加。說明口服BCAAs可以促進動脈血栓形成。
BCAAs的分解代謝促進了血栓的形成
此外,與0.9%NaCl處理的WT小鼠相比。0.9%NaCl處理的PP2Cm-/-小鼠中的血小板積累量明顯減少,在PP2Cm-/-小鼠中,BCAAs治療沒有增加血小板的積累。因此,BCAA的分解代謝在動脈血栓形成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
這個研究結果表明攝入BCAAs可能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因為會增加潛在的血栓形成風險。此外靶向BCAA的分解途徑或降低膳食中BCAA的攝入量可能會成為治療代謝症候群相關的血栓性疾病一種新的策略。
血漿內高濃度的支鏈胺基酸不僅會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也會增加高血壓的發生風險。發表在高血壓權威雜誌《高血壓》(Hypertension)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血漿濃度的BCAAs與新發高血壓風險增加相關。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
在該研究中,共有4169名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8.6年。研究員通過核磁共振光譜測量了血漿中BCAAs的濃度。使用多變量調整的Cox回歸模型來評估高血壓事件的發生風險。這項前瞻性研究顯示,高濃度的BCAAs與新發高血壓的風險增加有關。在對年齡、性別進行調整後,該關聯仍然存在。
在所有參與者中,BCAAs濃度最高的參與者與BCAAs濃度較低參與者相比,他們年齡較大,BMI較高,並且更頻繁地出現2型糖尿病(T2D)。此外。新發高血壓患者總BCAAs濃度的的平均基線為388.0±71.3 ,沒有發展新發高血壓患者的總BCAAs濃度的平均基線為365.2±68.3µmol/L。
參與者的基線特徵
在8.6年的隨訪期間,924人被診斷出患有新發高血壓。Cox回歸分析表明,在粗略模型中,BCAAs的含量與高血壓風險增加有關,HR值為1.30(95% CI,1.22-1.40;P<0.001;)。這種關聯在完全調整後的模型中,仍有顯著性,HR值為 1.11(95%CI,1.02-1.19,P=0.011)。
血漿BCAAs與高血壓風險的前瞻性關係
當把最高濃度的 BCAAs與最低濃度的BCAAs相比,BCAAs濃度與高血壓的關係更強,HR為1.85(95% CI,1.55-2.22;P<0.001)。當調整了BMI、T2D、吸菸、飲酒、高血壓家族史等,BCAAs濃度與高血壓之間的關聯仍然存在。HR為1.36(95% CI,1.11-1.68;P=0.003)。
血漿BCAAs與性別分層的四分位數高血壓風險的前瞻性關係
從上述兩項研究中,我們發現,高濃度的支鏈胺基酸濃度會增加高血壓和血栓形成的風險,而我們知道,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正常健康人群較高,那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支鏈胺基酸濃度與正常健康者體內的支鏈胺基酸濃度有什麼區別呢?
近日,代謝性疾病領域權威雜誌《代謝》(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發現,較高濃度的BCAAs與惡化的代謝健康狀況相關。在正常健康參與者中,空腹時,BCAAs濃度降低。但是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與非空腹狀態相比,BCAAs濃度沒有明顯變化。
10.1016/j.metabol.2020
自上次進食後的時間(小時),血漿總BCAA濃度(μmol/L)
上面的研究表明,高濃度的支鏈胺基酸會增加高血壓發生和血栓形成的風險,所以補劑支鏈胺基酸要科學的補充,不能長期過量攝入。除了科學攝入支鏈胺基酸補劑之外,那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科學飲食從而避免支鏈胺基酸攝入過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呢?特別是對於一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
防止支鏈胺基酸攝入過多,首先需要知道支鏈胺基酸在哪些食物中含量比較高,支鏈胺基酸在紅肉和乳製品中含量較高。之前也有大量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紅肉和乳製品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在今年2月份,發表在JMAA子刊(JMA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項大型調查研究表明,加工肉類和未加工紅肉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顯著相關,但是魚肉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無顯著相關。
doi: 10.1001/jamainternmed
實驗結果發現,每周食用2份紅肉、加工肉類或禽類(但不包括魚類),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高出3%至7%!(1份相當於113克未加工的紅肉,對於加工肉而言,1份相當於2片培根、兩根香腸或1根熱狗。)
肉類、家禽或魚類攝入量與心腦血管疾病(CVD)的之間的關聯性
對於紅肉,每周攝入兩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那對於乳製品 ,每周可以攝入多少呢?
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天攝入1.5份到2份的奶製品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一份相當於240ml 牛奶)。所以對於愛喝牛奶的讀者來說,每天可以放心的喝一杯牛奶了。
DOI: 10.1136/bmj.l6204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數據來自三個大型隊列數據。研究員把受訪者的乳製品攝入量分為五組。攝入乳製品最低的一組是平均每天0.8份乳製品,第二組是平均每天1.5份乳製品,第三組是平均每天2份乳製品,第四組是平均每天2.8份乳製品,第五組是平均每天至少4.2份乳製品。
研究結果發現,與最低乳製品總消費量(平均0.8份/天)相比,稍高乳製品攝入(平均1.5份/天)的總死亡率的危害比為0.98。較高乳製品消費(平均每天2.0份/天)的總死亡率危害比為1.00。比較高組(平均每天2.8份/天)的總死亡率危害比為1.02(0.99至1.05),最高組(平均4.2份/天)的總死亡率比1.07(1.04至1.10)。與最低乳製品總消費量相比,高乳製品消費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險比為1.02(0.95至1.08)。
從結果來看,每天攝入1.5到2份的乳製品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總死亡率。
乳製品總攝入量與總死亡風險以及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導致的死亡率之間的聯繫
綜上所述,雖然支鏈胺基酸是一種有用的能量來源,一種營養物質。但是不能過量補充,否則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現在,全民養生時代,在商家大力宣傳保健品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科學的對待保健品。在養生時,應該倡導全局養生,而不是盯著個別食材或方法。
來源:梅斯醫學綜合報導
授權轉載、投稿及爆料請聯絡梅斯醫學管理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