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小惠是一家汁算機公司的主管,每天有開不完的會,晚上老是加班,每天都覺得睡不夠,得靠咖啡提神,最近老覺得心悸或是突然胸口發悶。去醫院看了醫生,做了檢查,都說心臟沒問題,可是這種胸悶、喘不過氣的情形發作越來越頻繁,再做心電圖檢查,結果還是正常,最後醫生的診斷是「自律神經失調」。
56歲的楊媽媽自從老伴過世之後,就老覺得肚子不舒服,只要吃了東西就想上廁所,但又解不出來,而且靠近肛門的地方總是疼痛不已,先到腸胃科去看,以為是便秘,但吃了不少藥後,病情也沒有好轉;之後又懷疑是不是長了東西,於是又去直腸外科,雖做了檢查,確定沒有癌,但是疼痛依然存在,而且一天要痛上好幾個小時。找不出原因的痛讓楊媽媽心情越來越差,人也慢慢消瘦,最後醫生給出的診斷也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現代人常見的身心症,這種病經常發生在「太忙」和「太閒」的人身上。自律神經失調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什麼是自律神經?
人體生理上有一套自動設定,維持神經節律的巧妙構造,叫做「自律神經系統」。當急性壓力出現時,就會激發交感神經系統作好應變反應,讓我們得以「調兵遣將」地運用身體分泌的激素,調動潛能,使我們得以修復精神創傷、儲備能量,讓身體能生生不息的運作自如。一旦是當壓力持續化的時候,長期的壓力就會造成神經免疫系統紊亂,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一旦出現自律神經失調時,其症狀表現就變得非常多樣化,有的會不時冒冷汗,有的是心跳加快,有的是出現乾眼症,有的是出現大腸乾燥症,有的是抵抗力弱、老是感冒生病,有的是心情憂鬱、無端產生莫名的焦慮、精神困擾,有的有腰酸背痛,有的是出現高血壓。這些患者通常剛開始只出現單一症狀,之後則慢慢的合併出現多種症狀。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主要是持續的壓力引起的。這種壓力可能是心靈上的,也可能是身體上的。因為長期的壓力會耗損神經細胞,使得身體運作出現問題。
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除了針對不適症狀給予抗焦慮藥、安神鎮靜、止痛的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癥結,進行認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常具有追求完美、快節奏的個性,所以還得從改善環境、心理著手,去打破惡性循環。例如工作太忙就得調整工作;睡眠不足緊張焦慮,就得找時間睡覺;缺乏運動者就得多運動;而如果生活太閒散,也建議安排些活動。總之得有針對性地做一些調整,學會釋放壓力,才能有效地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還是不能改善症狀。
此外,要對付不良情緒,醫生也建議可以多補充鈣質、蛋白質,有意識地鍛鍊耐心和意志力,或是泡澡、按摩,放鬆情緒。當情緒低落時可找人聊天、聽音樂、看電影、逛街等以轉移注意力,避免陷入沮喪、低沉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