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許斌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文│許斌
上海的初冬楓紅杏黃,美不勝收。冬意漸濃,卻難擋關心銀行博物館發展熾熱的心。近期又有多位新朋舊友,向銀行博物館捐贈各自的珍貴收藏。這些物品證歷史、見風骨、育精神,是中國金融歷史留給後人彌足珍貴的財富。
紅色貨幣見證根據地抗日烽火
第三屆進博會期間,銀行博物館在會場內搭建的80年代儲蓄所場景,令與會的各路來賓印象深刻,紛紛向工作人員諮詢銀行博物館的開放情況。前來參加進博會活動的工銀澳門負責人一行,便是在看了進博會場景後,預約了利用周末時間,前來場館一睹全貌的安排。在參觀中,工銀澳門辦公室主任葉邵輝,在紅色金融的窯洞展區前對講解人員說,自己手上一些陝甘寧邊區銀行的相關藏品,其中延安光華商店的七角五分券,可是很有故事的,等回去就整理了捐贈給博物館。幾天後,一冊錢幣的快遞如約而至。裡面有陝甘寧邊區銀行、延安光華商店和陝甘寧邊區貿易局紙幣一組8枚。其中兩張是延安光華商店,面額七角五分的代價券。這張貨幣面額在中國貨幣歷史上獨一無二。究其原因,抗戰全面爆發後,在黨領導下,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陝甘寧邊區起初流通的是國民黨的法幣,不能自行發鈔。但由於法幣面額大,邊區流通不便,於是開辦了光華商店,發行面額小於1元的商店代價券,用於在商店購買物資,深受邊區群眾信任。這種做法,既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又為今後開展貨幣鬥爭打下了基礎,可謂兩全之策,是黨領導下邊區金融事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
金融報刊記錄解放初惠民措施
上海收藏家協會會員羅東平,主打各類近代報紙、期刊的收藏,藏品頗為豐富,極為熱心公益。在與家人參觀完銀行博物館之後,他找到了工作人員,表示自己手頭有些舊時的金融資料,願意無償捐贈銀行博物館,可供研究或展出所用。羅東平所捐贈的,包括《經濟周報》、《金融日報》、《貨幣學概論》等早期金融出版物等10餘件,其中《經濟周報》從第九卷第1期到12期,內容涵蓋了1949年7月7日到9月22日,上海解放後市面的經濟金融情況。諸如《怎樣打開上海經濟的困局》、《中交兩行折實儲蓄開辦以來》等文章,真實反映了上海解放後,黨為恢復上海經濟建設,保障民生供應所做的努力。
家族史料解密金融世家百年浮沉
朱欣夫婦都曾是「工行人」,也曾經在銀行博物館籌備之初,捐贈過重要展品。朱欣先生的祖父,是中國近代銀行業著名人物,上海票據交換所的創辦人朱博泉。十多年前,朱欣便將祖父所編寫的上海票據交換所成立始末的手稿捐贈銀行博物館,至今仍在展廳中陳列。近期朱欣夫婦再次來到博物館,代表90多歲高齡的蔣世承老先生,向博物館捐贈蔣海籌、蔣抑卮家族史料一部。蔣世承父親蔣抑卮,是民國浙江興業銀行創辦人,魯迅先生摯友,近代金融業巨子。近幾年來,蔣世承老先生一直在整理其家族的史料,併集結成冊。朱家與蔣家皆是民國時期從事金融行業的名門望族,有聯姻之緣。在家族聚會之時,便委託朱欣夫婦,將資料轉贈銀行博物館。這套來自家族整理的一手資料,較為系統完整,大量信息和照片,未見諸其他外部公開出版物記載,能補史之缺,彌足珍貴。
算盤清單重溫銀行人優良傳統
「你們樓上的公平路儲蓄所場景,就是我進行時候最早上班的地方」。虹口支行退休員工王昌隆在參觀了展覽後,感慨萬分。王昌隆表示,自己是1977年10月24日進入當時人民銀行虹口區辦事處提籃橋分理處公平路儲蓄所的。自己手上有一把紅木算盤,是他的師傅在1978年退休時交到他手上的。當時算盤的竹檔子磨損的非常厲害,能看到竹檔子裡面是空心的,然後到算盤維修點換過一次,其他都完好保持當初的原貌。他覺得這樣的物品,與其放在家中,不如放回博物館場景,使更多觀眾了解當時銀行員工的工作狀態。除了算盤,王昌隆還提供了一張虹口區財政局耐久物品保管使用卡,裡面包括玻璃臺板、印泥缸、日期戳等物品,都有領用和交還的紀錄。「三鐵」精神為引領,勤儉節約辦銀行的光榮傳統,在這幾件物品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原標題:《於見證金融歷史中涵養精神:博物館的「富裕」,並不在於錢多》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