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見證金融歷史中涵養精神:博物館的「富裕」,並不在於錢多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於見證金融歷史中涵養精神:博物館的「富裕」,並不在於錢多

2020-12-21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許斌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文│許斌

上海的初冬楓紅杏黃,美不勝收。冬意漸濃,卻難擋關心銀行博物館發展熾熱的心。近期又有多位新朋舊友,向銀行博物館捐贈各自的珍貴收藏。這些物品證歷史、見風骨、育精神,是中國金融歷史留給後人彌足珍貴的財富。

紅色貨幣見證根據地抗日烽火

第三屆進博會期間,銀行博物館在會場內搭建的80年代儲蓄所場景,令與會的各路來賓印象深刻,紛紛向工作人員諮詢銀行博物館的開放情況。前來參加進博會活動的工銀澳門負責人一行,便是在看了進博會場景後,預約了利用周末時間,前來場館一睹全貌的安排。在參觀中,工銀澳門辦公室主任葉邵輝,在紅色金融的窯洞展區前對講解人員說,自己手上一些陝甘寧邊區銀行的相關藏品,其中延安光華商店的七角五分券,可是很有故事的,等回去就整理了捐贈給博物館。幾天後,一冊錢幣的快遞如約而至。裡面有陝甘寧邊區銀行、延安光華商店和陝甘寧邊區貿易局紙幣一組8枚。其中兩張是延安光華商店,面額七角五分的代價券。這張貨幣面額在中國貨幣歷史上獨一無二。究其原因,抗戰全面爆發後,在黨領導下,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陝甘寧邊區起初流通的是國民黨的法幣,不能自行發鈔。但由於法幣面額大,邊區流通不便,於是開辦了光華商店,發行面額小於1元的商店代價券,用於在商店購買物資,深受邊區群眾信任。這種做法,既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又為今後開展貨幣鬥爭打下了基礎,可謂兩全之策,是黨領導下邊區金融事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

金融報刊記錄解放初惠民措施

上海收藏家協會會員羅東平,主打各類近代報紙、期刊的收藏,藏品頗為豐富,極為熱心公益。在與家人參觀完銀行博物館之後,他找到了工作人員,表示自己手頭有些舊時的金融資料,願意無償捐贈銀行博物館,可供研究或展出所用。羅東平所捐贈的,包括《經濟周報》、《金融日報》、《貨幣學概論》等早期金融出版物等10餘件,其中《經濟周報》從第九卷第1期到12期,內容涵蓋了1949年7月7日到9月22日,上海解放後市面的經濟金融情況。諸如《怎樣打開上海經濟的困局》、《中交兩行折實儲蓄開辦以來》等文章,真實反映了上海解放後,黨為恢復上海經濟建設,保障民生供應所做的努力。

家族史料解密金融世家百年浮沉

朱欣夫婦都曾是「工行人」,也曾經在銀行博物館籌備之初,捐贈過重要展品。朱欣先生的祖父,是中國近代銀行業著名人物,上海票據交換所的創辦人朱博泉。十多年前,朱欣便將祖父所編寫的上海票據交換所成立始末的手稿捐贈銀行博物館,至今仍在展廳中陳列。近期朱欣夫婦再次來到博物館,代表90多歲高齡的蔣世承老先生,向博物館捐贈蔣海籌、蔣抑卮家族史料一部。蔣世承父親蔣抑卮,是民國浙江興業銀行創辦人,魯迅先生摯友,近代金融業巨子。近幾年來,蔣世承老先生一直在整理其家族的史料,併集結成冊。朱家與蔣家皆是民國時期從事金融行業的名門望族,有聯姻之緣。在家族聚會之時,便委託朱欣夫婦,將資料轉贈銀行博物館。這套來自家族整理的一手資料,較為系統完整,大量信息和照片,未見諸其他外部公開出版物記載,能補史之缺,彌足珍貴。

算盤清單重溫銀行人優良傳統

「你們樓上的公平路儲蓄所場景,就是我進行時候最早上班的地方」。虹口支行退休員工王昌隆在參觀了展覽後,感慨萬分。王昌隆表示,自己是1977年10月24日進入當時人民銀行虹口區辦事處提籃橋分理處公平路儲蓄所的。自己手上有一把紅木算盤,是他的師傅在1978年退休時交到他手上的。當時算盤的竹檔子磨損的非常厲害,能看到竹檔子裡面是空心的,然後到算盤維修點換過一次,其他都完好保持當初的原貌。他覺得這樣的物品,與其放在家中,不如放回博物館場景,使更多觀眾了解當時銀行員工的工作狀態。除了算盤,王昌隆還提供了一張虹口區財政局耐久物品保管使用卡,裡面包括玻璃臺板、印泥缸、日期戳等物品,都有領用和交還的紀錄。「三鐵」精神為引領,勤儉節約辦銀行的光榮傳統,在這幾件物品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原標題:《於見證金融歷史中涵養精神:博物館的「富裕」,並不在於錢多》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古詩之精華在於涵養
    從我們學習古文和詩書可以看到許多精華涵養,從言情到武俠,描繪了無數的涵養內容。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下古詩的精華為什麼在於涵養,為什麼涵養能使古詩更加有內涵和意境之深。如果我們發現古詩對我們沒有價值,我們就不會去挖掘古詩中的涵養,讓我們知道有些人把古詩看的很渺小,讓我們感覺古詩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讓我們沒有動力去學習古詩。這些問題所在之處就是古詩沒有能產生高貴的價值,所以人們對古詩的閱讀興趣不高,認為古詩已經使幾百年以前的文化,學習古詩中的精華之涵養幹嘛?
  • 鼓浪嶼: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百年時光見證歷史榮辱!
    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鑑的典範,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因其多樣的建築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
  • 上海歷史博物館有兩塊木磚,來歷不尋常,它們見證了哈同發財傳奇
    在日常生活中,「磚」是很常見的一種建築材料,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就陸續創製方形和長形磚。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但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上海歷史博物館竟收藏兩塊「木磚」,還將它們擺放在顯眼的位置,難道這兩塊磚的大有來歷。
  • 徐州醫科大學建成「赤腳醫生博物館」 傳承救死扶傷精神
    「赤腳醫生」,曾在中國基層衛生事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解放初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專業性醫學人才奇缺,農民求醫多是依靠有基礎醫療知識的當地人,他們忙時務農,閒時行醫,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捲起褲腳、蹬上自行車,走街串戶看病送醫,用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守護了當時農村多數百姓的生命健康。
  • 重溫抗疫之路 見證歷史之物
    ——鹹寧麻塘中醫醫院組織參觀武漢抗疫展館和湖北省博物館12月5日,醫院黨工團聯合車友會組織黨員代表、抗疫代表和職工代表前往武漢參觀「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和湖北省博物館,回顧不平凡的抗疫歷程,共同感受偉大抗疫精神,見證華夏歷史
  • 一座既富裕又富有的博物館
    藍天之下俯瞰,令人讚嘆的,不僅僅是蓋蒂中心大氣而線條簡潔剛勁的白色建築群,和其包括世界上最貴油畫之一、梵谷《鳶尾花》以及拜佔庭書卷手稿、路易十四以來古董家具、足以媲美大都會博物館的希臘與羅馬石材、金器在內的5萬件藏品,也不僅僅是可以站在蓋蒂中心最高層露臺俯瞰洛杉磯全貌和太平洋的視野,以及連接不同展館建築群的中西風格庭院和精緻的水道(我們去時,洛杉磯一年無雨,水道瀑布因缺水而基本無水)。
  • 新疆疏勒縣:在張騫博物館感受漢代歷史文化風雲
    無論是浮雕與畫卷,還是一些文字的介紹,我們都能從中詳細地了解張騫在西域足跡,這對我們熟知西域的歷史有很大幫助,最重要的是證明了西域自西漢以來已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領土。其實,在西漢之前,西域就有了從中原過去居住和經商的人,而隨著歷史的變遷,那足跡尚未留下完整的文字記載而已。
  • 一個女人的涵養有多高,看這三點就知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悟人生,ID:samick5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個女人不一定漂亮,也可以少些氣質,但是不能沒有涵養,涵養是一種潛在的品質。有涵養的女人不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漸失光澤,而會越發耀眼迷人。判斷一個女人有沒有涵養,或者涵養有多高,其實很簡單,從下面3個方面就能看出來。
  • 見證了張學良和于鳳至的婚姻,這個縣級博物館不簡單
    憑藉著幼年放馬時積累的相馬、御馬的本領,加上作戰勇敢,吳俊升逐漸成為清軍中的小頭目。這一時期,他的主要功績都在於剿滅鬍子和平定蒙匪叛亂上。鄭家屯博物館正門歷史見證:少帥虎子得配鳳命夫人于鳳至八歲那年跟隨父親於文鬥來到鄭家屯,並在這裡度過了青年時光。
  • 如何逛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9世紀的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和美國最富裕的城市,吸引了眾多富人在那裡定居。富人在賺足錢之後,開始有了收藏藝術品的雅興。就像亨利·詹姆斯在《美國景象》一書中寫的,「空氣中散發著錢的味道,很多很多錢,數不清的錢,到處都有錢的徵兆。
  • 男人的魅力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精神深度
    真正的魅力男人,源於他的精神深度。人說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從心所欲。一個深度男人,不光要知性,還能具備生活的智慧。能知天命而不庸人自擾,能從心所欲而在繁雜的世事中能進能退,這才是大丈夫所為。本質上,深度是一種歷練和道行,彰顯的是人生的閱歷、胸懷的寬廣。深度男人不是速成品,十年磨一劍,慢工出細活。
  • 張氏帥府博物館硝煙歲月的鉤沉與見證
    兩次直奉大戰、武裝調停中原大戰、東北易幟、楊常事件、「九·一八事變」以及新舊中國的巨大變遷,一座張氏帥府,無言見證著東北近代歷史包括千萬百姓生活命運的一幀一幀、朝暮進迭。  走進帥府,就是走進了時光。
  • 見證珍貴歷史 講述品牌故事 「中國功能飲料博物館」在北京華彬中心
    來源:北京商報9月1日,在中國飲料工業協會、中國保健協會等協會領導、媒體嘉賓出席和見證下,「中國功能飲料博物館」落成開館儀式在北京華彬中心舉辦。該博物館介紹了中國功能飲料行業從萌芽、發展到繁榮30餘年的歷史,也展出了中國紅牛上個世紀90年代從籤署50年協議、獲得市場準入以及進行消費者培育等珍貴的歷史資料。中國功能飲料市場萌芽於上世紀80年代,開創於90年代。
  • 與五糧液一同探訪遼寧省博物館,見證大宋美學的中式風雅與創新
    繼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敦煌莫高窟,10月22日,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打造的「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來到了第四站——遼寧省博物館,在一件件書畫器物上回顧丹青往事和風雅革新,見證宋代美學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及文化功能
    如今,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承擔著記錄過去、反映現代和未來發展的重要職責,更是成為一般公眾受教育的場所。透過一所博物館,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風貌以及文化遺存。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選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佛羅倫斯的烏菲齊美術館以及日耳曼民族博物館,介紹其發展脈絡、管理經驗以及歷史文化意義,以饗讀者。
  • 見證了美國歷史的博物館,成為美國發展的縮影,吸引了很多遊客!
    美國雖然在歷史上的記錄時間並不長,但在這短短的100年時間裡,幾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和環節,成為了美國人永遠銘記的地方和日子,成為了許多美國人此後一直深深懷念的地方,66號公路就是其中之一。66號公路博物館66號公路博物館位於莫哈維縣的金曼,66號公路的歷史66號公路協會和金曼金曼遊客中心都在這個小建築裡,它最初是作為一個發電廠建於1907年。66號線博物館周圍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建築,到處都有66號線標示的標語。在對面,有金曼最古老的火車歷史陳列站,那裡停放著美國鐵路大發展時期的舊機車和文物。
  • 《道德經》六:涵養功夫在於養氣,心平則氣和
    心為乾,象徵著天,外陽而內陰;腎為坤,象徵著地,外陰而內陽,未出生前陰陽和合,交融在一起,便是道的形態;出生以後陰陽分離,陰氣無法下降,陽氣無法上升,天地不能相交,耗而不生,所以,生命便會在不斷消耗中生病和衰老,直至死亡。
  • 博物館成為「歷史人文知識殿堂」的啟示
    全市博物館年均參觀人數達2000萬人次,年均展覽數超過600個。數量和密度的提升,縮短了博物館與大眾之間的物理距離;豐富多樣的展陳、細膩周到的服務,則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文匯報10月5日)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精髓,博物館是一個重要窗口,因為這裡是人類收藏歷史記憶憑證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常會與各類博物館不期而遇。
  • 張家到底有多少錢?張氏帥府博物館建館32周年慶暨2020年帥府文物...
    12月12日,西安事變84周年,以及張氏帥府博物館成立32周年。張氏帥府進行了一次年底盤點,公布了許多新收入庫的重量級文物,以及文物徵集工作背後的不為人知的故事。一些歷史的謎題,即將浮出水面,比如,張家到底有多少錢?張學思將軍的帥府往事,以及大帥幾位夫人的吉光片羽。
  • 「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
    「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梁公碑梁公碑碑文在寧縣博物館保存著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石碑,在它的陽面和陰面記載了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和故事碑文還記述了牛知業秉承了父親牛威(曾輔佐梁朝開國,立過大功,後又盡心竭力輔佐王朝40多年)的風範,又獨立不羈、正直不阿的志向,鞠躬盡瘁、輔佐國家的勞苦,高尚的人品道德和軍事才能,在滿朝大臣中特別突出,朝廷也為他記了功勳,永垂後世。寧州人民感其功德卓著,便為其立此碑,記其事。碑高2.2米,寬1.1米,厚0.16米,碑文縱刻28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