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博物館有兩塊木磚,來歷不尋常,它們見證了哈同發財傳奇

2020-12-23 歷史大解秘

在日常生活中,「磚」是很常見的一種建築材料,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就陸續創製方形和長形磚。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但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上海歷史博物館竟收藏兩塊「木磚」,還將它們擺放在顯眼的位置,難道這兩塊磚的大有來歷。原來,它們見證一代大商哈同的發跡傳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外出旅遊的過程中,大多數遊客都會去博物館打卡,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上海歷史博物館是見證上海發展史的標誌性博物館,位於上海南京路324號,館內約有11萬件收藏品,主要以:書畫、金屬、陶瓷、工藝品為主。通過遊覽這座博物館,我們可以深入學習上海的發展歷史,感受各方面的深刻變化。

大部分遊客去遊覽上海歷史博物館是想親眼目睹「百子大禮轎」的風採,但在遊覽的過程中,部分遊客卻被「兩塊木磚」吸引住了。這兩塊木磚一塊平放在展臺,另一塊搭在平放的木磚上,從外形上看,似乎與工地上的木磚,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通過導遊的講解,大家才會了解這兩塊木磚的真正價值。館中的兩塊木磚,是修建「紅木馬路」時使用的磚塊。

1960年,上海公共租界傳出一個消息,有軌電車工程將開工,專門開闢一條從外灘穿過南京路到安靜寺的路線,對南京路的路面進行翻修,修建道路絕對是一個大工程,正因如此,需要資金進行支撐。

英國籍歐愛司哈同是地產大亨,更是當年上海的「炒房團」總團長,他的眼光非常長遠,當哈同得知消息後,他認為這是一個商機,經過短暫的思考,哈同決定拿出60多萬兩白銀買進鐵黎木,並讓工匠將其切割成400萬塊木塊。

很多讀者非常好奇,哈同投資60萬兩白銀,真的只為做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為百姓謀取福利嗎?答案是否定的。

哈同選用鐵黎木修南京路的理由很簡單,因鐵黎木不僅結實,還有彈性,當遇到下雨天,鐵黎木還可以快速吸乾雨水。在修建的過程中,相關報社進行報導,媒體添油加醋後,竟將鐵黎木變成昂貴的紅木,而這條路也被稱為「紅木馬路」。

「紅木馬路」修建完成,南京路的價格快速上漲,直接帶動周圍的土地升值,讓哈同賺的金盆滿缽,在20世紀20年代末,每畝土地的價格均在20萬元(銀元)以上。

隨著時代的發展,「紅木馬路」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上級部門為改善交通秩序,在1963年8月15日,最後一輛有軌電車抵達終點後,工匠們將紅木磚快速撬掉,雖然這些木磚被使用55年,但依舊十分堅硬,扔在地上還會發出聲響,似乎向人們訴說,他們工作起來有多麼認真。

當「紅木馬路」的磚都被全部撬起,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兩塊木磚帶回館內,並將它們放在展臺上。看到這兩塊木磚,大家才會了解上海曾有一條紅木馬路,而這兩塊木磚之所以珍貴,並不是因為它們本身的價值有多高,而是因為它們記載著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如果大家沒有看到老照片,沒有看到博物館的兩塊木磚,應該不會有人相信,上海曾有一條價值堪比黃金的馬路,足足花了60萬兩白銀。如今,「紅木馬路」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大家並不會發出可惜的聲音,因為現代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日新月異,上海的街道也變得越來越漂亮。我們應該感謝新時代給予的生活條件。

各位讀者,如果你對「紅木馬路」感興趣,可以趁著去上海旅遊時,去歷史博物館看一看,近距離感受它獨有的魅力。

相關焦點

  • 上海灘有一個傳奇人物,名叫哈同,他白手起家的經過堪稱傳奇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19世紀末期,上海地區湧現出了一位著名的房地產大亨,他就是哈同。哈同於1851年出生於巴格達,在5歲時隨父母遷居印度孟買,並在當地加入了英國國籍,成為了一名英國人。1872年,哈同抱著來東方淘金的想法,隻身輾轉從香港來到上海,進入沙遜洋行供職,後又升任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
  • 轟動一時的2億元紅木鋪地,曾是上海最昂貴的馬路,如今成了景點
    「南京路十裡,新世界」,今天上海南京路的照片,滿是汗水。南京路步行街歷史悠久,商業繁忙,客流密集,已躋身中國十大著名步行街之列。無論南京路在遊客心目中有多有爭議,也被當地人稱為「外國遊客必去的地方」,但這一切都不妨礙南京路在上海近代史上有輝煌的一頁。
  • 哈同靠「聽老婆話」這一招,迅速從草根,變成了上海灘的大富豪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世紀末期的上海,被稱為是「冒險家的樂園」,作為遠東地區最繁華的城市,上海可謂是「黃金鋪地」,處處透露著財富的氣息。1873年,一位外國小夥子輾轉來到上海,並進入沙遜洋行任職。當然,他的到來並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短短數年之後,這個小夥子就成為了上海灘人所共知的大亨,他便是哈同。
  • 於見證金融歷史中涵養精神:博物館的「富裕」,並不在於錢多
    於見證金融歷史中涵養精神:博物館的「富裕」,並不在於錢多 2020-12-21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酒店控」和平飯店:上海的歷史見證,外灘的傳奇地標
    雖然不是上海人,去過上海的次數也並不多,但我心中卻有一個體味老上海的絕佳之地,那就是外灘的中心,和平飯店。和平飯店位於上海南京東路與外灘路口,由南樓和北樓兩棟歷史建築組成。即使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外灘萬國建築群中,和平飯店那綠色的銅質三角形屋頂也十分顯眼。
  • 鼓浪嶼: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百年時光見證歷史榮辱!
    鼓浪嶼,一座百年時光島,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成為如此獨特的國際歷史社區。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鼓浪嶼不僅被稱作「鋼琴之島」,還在2017年7月8日,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 「華為」全球旗艦店落戶的哈同大樓,85年前是老上海皆知的「老介福」
    近日,著名民族品牌「華為」全球旗艦店落戶上海南京東路南京大樓,無疑給了這條百年商業街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對於熟悉南京路的上海市民而言,這已經不是南京大樓第一次與民族品牌「攜手」了。南京大樓,原名「哈同大樓」,85年前也有一家聞名滬上的民族企業曾入駐過,這就是老上海人盡皆知的百年名店「老介福」。
  • 百年石庫門裡的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
    除了有歷史保護建築的名頭外 它還有一個以弄堂為主題的博物館 也是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 博物館不算大,但值得細細品味 全部都是上海人兒時的回憶啊!
  • 上海這個地方,曾是舊上海最大私家花園,幾經變遷成愛書人聖地
    行走記錄,觀察世界上海,不僅僅是一座高度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也是一座有歷史底蘊、有豐富故事的城市。早在1840年代,上海被迫開埠,這裡就日漸成為了十裡洋場,成為西方冒險家的樂園。這其中,有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他和上海相互成就,人生大部分的經典作品都在上海,至今被人們奉為傳奇。還有猶太投機者沙遜,他出生在英國的猶太貴族家庭,1923年之後來上海主持家族的洋行業務,也販賣軍火、鴉片、炒地,最終成為了當時的上海首富。還有一位名聲和他們不相上下的洋人冒險家,那就是哈同。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下周開館 提籃橋見證"小維也納"歷史
    原標題: 提籃橋往事:「小維也納」的歷史見證  東方網8月22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上海,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給予了約2萬多名歐洲猶太人溫暖的庇護。記者昨日獲悉,經過重新布展後,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將於下周開館,重建的白馬咖啡館也將作為紀念館的組成部分一起向公眾開放。
  • 「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
    「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梁公碑梁公碑碑文在寧縣博物館保存著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石碑,在它的陽面和陰面記載了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和故事碑文還記述了牛知業秉承了父親牛威(曾輔佐梁朝開國,立過大功,後又盡心竭力輔佐王朝40多年)的風範,又獨立不羈、正直不阿的志向,鞠躬盡瘁、輔佐國家的勞苦,高尚的人品道德和軍事才能,在滿朝大臣中特別突出,朝廷也為他記了功勳,永垂後世。寧州人民感其功德卓著,便為其立此碑,記其事。碑高2.2米,寬1.1米,厚0.16米,碑文縱刻28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史價值。
  • 上海最有看頭的12個小眾博物館,走起
    但如果你想有一個特別的博物館體驗,上海的這些小眾博物館一定不要錯過。這些小眾博物館可能不像上海博物館那樣鼎鼎大名,但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時間充裕的話,走過這一個個博物館,能增長不少見識,豐富自己人生的厚度。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二樓的大平臺,澎湃新聞看到了一排排長長的陳列桌,手稿、書籍、照片、私人物件並排放著,陳列桌的一側有一面以60倍速度高速運轉的鐘,和桌上的這些物品一起,帶著人們穿過上海雙年展24年的歷史。
  • 南京路上百年店招繞不開的兩個名字,都曾是上海灘的風雲人物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新民晚報·新民網】南京路步行街東拓和改造進行時,幾塊「重見天日」的全英文店招成了近期的城中熱事。店招上的「CHINA REALTY CO.,LD.」字跡斑駁,見證了歷史的滄桑。招牌上所寫的「中國營業公司」是什麼來頭?
  • 上海徐匯:「神仙操作」 網紅街區化身「移動博物館」
    上海電影博物館策展總監王騰飛帶隊  12月19日、12月26日,上海電影博物館聯手湖南路街道率先打造兩條「梧桐沐影」電影主題文旅線,成為「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項目的首次實踐。  藏品隨行,升級文旅體驗  歷史街區不僅見證了上海的城市化進程,也見證了百年上海電影風雲。阮玲玉、周璇、趙丹、上官雲珠、王丹鳳……一位位熟悉的電影人都曾在上海這座城市生活,在某個拐角的街道,或許就留下了他們的人生印記。
  • 國之重寶出大同,它們的傳奇從渾源小山村講起……
    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同市博物館,把鏡頭與目光對準這些「歷史密碼」……詩中吉金其華灼灼1952年上海博物館成立後,又移交博物館收藏至今。02它們的主人是誰?不知道!由於農民私自挖掘、哄搶,已經把出土現場破壞殆盡,無法考證這批稀世珍寶的主人是誰。
  • 成都有一個家風博物館
    家風家訓既見證時代變遷,也是人文歷史的傳承。在成都,不管是客家人還是普通人家,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8月18日上午,行腳成都應邀走進位於匯泉北路的家風博物館,與老成都共話成都民風民情。家風博物館是今年剛創辦的主題性博物館,該館的展陳既有家風家訓的展示,也有家譜陳列,更有著與家風有關的楹聯,讓人仿佛走進了傳統文化的深處。看到「清白遺風」這幾個字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冊書《清白舊家風》來。
  • 【博之美物】「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
    【博之美物】「一碑記二事」的歷史見證梁公碑  雷 婷  在寧縣博物館保存著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石碑,在它的陽面和陰面記載了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和故事  碑文還記述了牛知業秉承了父親牛威(曾輔佐梁朝開國,立過大功,後又盡心竭力輔佐王朝40多年)的風範,又獨立不羈、正直不阿的志向,鞠躬盡瘁、輔佐國家的勞苦,高尚的人品道德和軍事才能,在滿朝大臣中特別突出,朝廷也為他記了功勳,永垂後世。寧州人民感其功德卓著,便為其立此碑,記其事。  碑高2.2米,寬1.1米,厚0.16米,碑文縱刻28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史價值。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中國第一都市。從古老的松江府,到外灘的百年風雲,從老城廂的往事,到陸家嘴的高樓林立。這裡濃縮了中國百年記憶,也見證了一批文人墨客的來去。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打造的「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來到上海,造訪了上海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跨越歷史時空,對談與古代文人畫家,走進他們豁達灑脫、自由不羈的人生。
  • 張氏帥府博物館硝煙歲月的鉤沉與見證
    身後身漸遠,眼前路寂寥,那時他不知,尚有57載的光景待往。  難料是世事,但傳奇會流傳。  張家父子的傳奇,可能會永遠流傳下去。  從這一刻到風雲時僅過百年  帥府不是傳奇的起點,但肯定是一部分承載。  現在,人們總說的一句話是「一座大帥府,半部民國史」,但帥府的歷史、意味和故事,又隱約不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