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磚」是很常見的一種建築材料,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就陸續創製方形和長形磚。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但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上海歷史博物館竟收藏兩塊「木磚」,還將它們擺放在顯眼的位置,難道這兩塊磚的大有來歷。原來,它們見證一代大商哈同的發跡傳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外出旅遊的過程中,大多數遊客都會去博物館打卡,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上海歷史博物館是見證上海發展史的標誌性博物館,位於上海南京路324號,館內約有11萬件收藏品,主要以:書畫、金屬、陶瓷、工藝品為主。通過遊覽這座博物館,我們可以深入學習上海的發展歷史,感受各方面的深刻變化。
大部分遊客去遊覽上海歷史博物館是想親眼目睹「百子大禮轎」的風採,但在遊覽的過程中,部分遊客卻被「兩塊木磚」吸引住了。這兩塊木磚一塊平放在展臺,另一塊搭在平放的木磚上,從外形上看,似乎與工地上的木磚,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通過導遊的講解,大家才會了解這兩塊木磚的真正價值。館中的兩塊木磚,是修建「紅木馬路」時使用的磚塊。
1960年,上海公共租界傳出一個消息,有軌電車工程將開工,專門開闢一條從外灘穿過南京路到安靜寺的路線,對南京路的路面進行翻修,修建道路絕對是一個大工程,正因如此,需要資金進行支撐。
英國籍歐愛司哈同是地產大亨,更是當年上海的「炒房團」總團長,他的眼光非常長遠,當哈同得知消息後,他認為這是一個商機,經過短暫的思考,哈同決定拿出60多萬兩白銀買進鐵黎木,並讓工匠將其切割成400萬塊木塊。
很多讀者非常好奇,哈同投資60萬兩白銀,真的只為做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為百姓謀取福利嗎?答案是否定的。
哈同選用鐵黎木修南京路的理由很簡單,因鐵黎木不僅結實,還有彈性,當遇到下雨天,鐵黎木還可以快速吸乾雨水。在修建的過程中,相關報社進行報導,媒體添油加醋後,竟將鐵黎木變成昂貴的紅木,而這條路也被稱為「紅木馬路」。
「紅木馬路」修建完成,南京路的價格快速上漲,直接帶動周圍的土地升值,讓哈同賺的金盆滿缽,在20世紀20年代末,每畝土地的價格均在20萬元(銀元)以上。
隨著時代的發展,「紅木馬路」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上級部門為改善交通秩序,在1963年8月15日,最後一輛有軌電車抵達終點後,工匠們將紅木磚快速撬掉,雖然這些木磚被使用55年,但依舊十分堅硬,扔在地上還會發出聲響,似乎向人們訴說,他們工作起來有多麼認真。
當「紅木馬路」的磚都被全部撬起,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兩塊木磚帶回館內,並將它們放在展臺上。看到這兩塊木磚,大家才會了解上海曾有一條紅木馬路,而這兩塊木磚之所以珍貴,並不是因為它們本身的價值有多高,而是因為它們記載著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如果大家沒有看到老照片,沒有看到博物館的兩塊木磚,應該不會有人相信,上海曾有一條價值堪比黃金的馬路,足足花了60萬兩白銀。如今,「紅木馬路」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大家並不會發出可惜的聲音,因為現代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日新月異,上海的街道也變得越來越漂亮。我們應該感謝新時代給予的生活條件。
各位讀者,如果你對「紅木馬路」感興趣,可以趁著去上海旅遊時,去歷史博物館看一看,近距離感受它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