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球上的撞擊坑那麼少?

2020-12-26 haibaraemily

撞擊坑是小天體(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固態天體的表面形成的圓形窪陷構造。撞擊坑這種東西,在太陽系內簡直不要太常見,這是整個太陽系不斷遭受著小天體撞擊的證據。也就是說,只要有固態表面,基本就會遍布撞擊坑。

比如,表面積只有3793萬平方公裡(只有地球的7.4%)的月球上,直徑大於20公裡的撞擊坑有近7000個,直徑大於1公裡的撞擊坑…emmm不是天文數字,也就…一百多萬個吧。

(左)典型的月球高地地貌,撞擊坑遍布。來源:NASA。(右)月球上直徑大於20 km的撞擊坑分布。來源:參考文獻[1]

然而,作為月球的鄰居,我們的地球上發現的撞擊坑卻少得可憐。目前為止,包括所有大小的撞擊坑…一共…只發現了190多個。

地球上目前已發現的大型撞擊坑分布,注意圓圈大小並不是實際的撞擊坑大小,但正比於實際撞擊坑的大小。來源:維基

為,為什麼啊?

因為地球上有生命棲息,所以額外受到太陽系的眷顧嗎?醒醒,別做夢了!當然不是。

地球上撞擊坑這麼少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1、地球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特別小的撞擊體還沒穿過大氣層就被燒完了,不會砸到地面上來,這保證了地球上不太可能有非常小(直徑不到幾十米)的撞擊坑;

2、地球上一大半面積都被海洋覆蓋,太小的隕石砸到海裡也不會形成撞擊坑;

3、地球上各種地質活動(板塊構造、火山、地震、流水、風化侵蝕等等等等,甚至還包括動植物的破壞)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這些地質活動會不斷「擦掉」已經形成的撞擊坑,所以一個撞擊坑年齡越老、規模越小,就越難留下痕跡。

也就是說,大部分年齡老、規模小的撞擊坑都早已消失殆盡了,少部分撞擊坑雖然還在但卻很難發現。

你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的大坑,怎麼會找不到?

太天真了。

當年傳說中滅絕了恐龍的那個小行星撞出來的撞擊坑,直徑大約有180公裡,夠大吧?但直到二十世紀70年代,都沒有人知道那裡曾經有過撞擊坑!因為撞擊坑早就被淺海形成的石灰巖沉積充填,再加上各種地質侵蝕,肉眼已經很難看出撞擊坑的輪廓了。

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撞擊坑曾經的輪廓,現在肉眼在地表上幾乎看不到痕跡。來源:theyucatantimes

所以說,地球上絕對不止這190多個撞擊坑,只是問題在於…如何發現它們。

中國目前僅有2個確認的隕石坑——位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的岫巖隕石坑,直徑約1.8公裡;和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的隕石坑,直徑1850米。

岫巖隕石坑在800米高空的俯視圖。來源:人民網

這當然不是因為中國境內是「天選之地」,很少被砸。舉個慄子,國土面積只有33.8萬平方公裡的芬蘭,目前已經發現了12個隕石坑,這更多有賴於芬蘭有更完善的地球物理資料(主要是地磁數據和重力數據),而且芬蘭對隕石坑的野外地質調查工作比較重視的緣故。

因此,一定還有許多「害羞」的隕石坑們,也在靜靜躺在湖底,或藏匿於森林,等待我們去一一探尋。

希望中國今後也能發現更多的隕石坑吧!

參考文獻

[1] Head, J. W., Fassett, C. I., Kadish, S. J.,Smith, D. E., Zuber, M. T., Neumann, G. A., & Mazarico, E. (2010). Globaldistribution of large lunar craters: Implications for resurfacing and impactorpopulations. Science, 329(5998), 1504-1507.

相關焦點

  • 其它星球布滿撞擊坑,為什麼地球上卻很難看到?
    通過天體的照片,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到月球表面布滿密密麻麻的環形山,太陽系中其他許多星球上也有不計其數大小不一的撞擊坑。但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找個隕石坑卻似乎很難,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地球受到了什麼保護?還是說地球被撞的概率相對較低?
  • 「奇觀」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十大撞擊坑
    (圖片來源:科學)不管是山丘大小還是山脈大小,隕石撞擊都是太陽系中最具破壞力的力量之一。在地球上,飛行的太空碎片觸發了生物大滅絕,但同樣致命的小行星也可能在地球誕生後不久就提供了生命的種子。小行星的影響持續了數十億年。這是已知的10個最大的撞擊坑,從最大到最小。
  • JAXA公開照片顯示:小行星上「人工撞擊坑」形成細節
    趣味探索訊 在航天領域中,擁有軌道衛星的國家有很多,但真正有實力探索外太空的國家只有那麼幾個,手指頭都掰得過來,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以色列,還有一個由多個歐洲成員國組成的歐盟,應該再沒有其它國家了。然而,近些年來,人口不多的日本卻成為了探索外太空的「先行者」,因為日本飛船不僅正將小行星礦石運回地球,去年還在數億公裡外小行星上爆出一個人工撞擊坑。
  • 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小行星去哪了呢?為什麼只剩下坑了?
    但是在地球40億年的歷史當中,僅僅只有200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嗎?不可能。 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很多地球的隕石撞擊歷史可以從月球上來觀察。月球的地質活動非常穩定,月面上坑坑窪窪的洞很多,都是隕石撞擊的結果,不會像地球一樣被地質活動掩埋起來。
  • 5000張圖像覆蓋77個撞擊坑,日本科學家太空找「糖」有玄機
    通過對隼鳥2號探測器的遙感圖像數據的研究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龍宮小行星上有著77個撞擊坑。而在對這些撞擊坑進行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些撞擊坑的形成時間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龍宮小行星的東西半球,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內形成的。這些發現將會對未來的小行星研究提供很大的幫助。
  • 小行星撞擊地球摧毀了恐龍,海洋微生物讓地球生命復甦
    恐龍滅絕之謎現已揭曉,6600萬年前,一顆體積較大的小行星碰撞在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地區,隨後碰撞引發超級火山噴發,導致地球氣候發生顯著變化,最終恐龍在一連串的災難中無法適應,最終走向了滅絕之路。Science最新消息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小行星撞擊殺死了大多數恐龍,海洋微生物幫助了生命的復甦,為生命的繁衍創造了條件。
  • 1994年的彗星撞擊地球,為什麼沒有發生?結果是被它截胡了
    在1994年之時,一顆彗星的軌道是要與地球相撞的,但是為什麼沒有發生呢?結果是被它截胡了。  根據觀測其路徑,推測出了該彗星的軌道,發現這顆彗星是非常有可能撞擊地球,如果一旦被證實,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將重演6500萬年前的災難,但是幸運的是,科學家們發現該彗星會經過木星的引力範圍,而且是會被木星給截胡,這讓科學家們很是高興。
  • 中外科學家合作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_新華報業網
    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已於2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據介紹,月球撞擊坑又被稱為「月球化石」,其有效識別和年代估計對於月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質年齡及太空飛行器著陸點鎖定等至關重要。月球探測以來,由專家人工或自動識別的月球撞擊坑資料庫相繼建立。
  • 恐龍殺手小行星可能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了地球
    恐龍殺手小行星可能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巴黎的兩倍的小行星撞向地球,毀滅了所有陸地上的恐龍和地球上75%的生命。周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這塊巨大的太空巖石以最致命的60度角度撞擊了地球。災難性的撞擊將足夠多的碎片和氣體拋向大氣層上部,從根本上改變了氣候,使恐龍都瀕臨滅絕。在分析小行星撞擊的墨西哥南部200公裡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結構時,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模擬。
  • 科學家認為流星撞擊地球的頻率可能比想像的要高
    科學家認為,流星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坑之一比早先估計的年齡小了18萬年,因此它襲擊地球的頻率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高。他解釋說,隕石坑最有可能是由直徑約15米,重達14,000噸的流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對於發表在《氣象與行星科學》(Meteoritics&Planetary Science)上的研究,研究人員從隕石坑周圍收集了樣本,並使用了暴露定年法,估計了巖石在地球表面暴露於宇宙輻射的時間。
  • 人類為什麼不再登月,因為科學家發現月球一直在盯著地球看?
    月球的直徑3470千米,距離地球38.4萬千米,它的個頭在太陽系行星的衛星中並不算大,但當它和地球放在一起時,兩者的比例是太陽系行星界裡唯一的,因為比地月系比例還要均勻的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卡戎已經被踢出了行星行列!為什麼月球和地球的比例相差會那麼小,它又是從哪來的?
  • 1994年彗星撞擊木星,威力高達上億顆核彈,地球真是個幸運兒
    在一個穩定的恆星系統中,對行星危害最大的便是天體的撞擊,這些天體往往是小行星和彗星,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和小行星對撞擊地球具有很大的關係,這次撞擊雖然沒有對地球的地貌沒有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卻傷害了當時的食物鏈的頂端-恐龍。而在20世紀90年代,太陽系中發生的彗星撞擊木星的事件,卻讓人類這把達摩克裡斯之劍。
  • 如果地球遭到撞擊
    「在這件事上,我們是幸運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林德利·詹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因為Neowise正好進入瞭望遠鏡的觀測範圍。」NASA預測,Neowise有可能成為本年度最熱門的天文現象。未來,隨著Neowise接近地球,北半球的居民可以通過肉眼清晰捕捉到它的蹤跡。
  • 大平洋是遠古時期月球撞擊地球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的隕石坑
    月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衛星不大一樣,月球遠比其他行星的衛星要大得多,按常理地球是很難靠自身引力捕獲到像月球這樣大的一顆衛星的,實際上月球形成於遠古時期一次隕石對地球的撞擊,而太平洋就是那個被撞擊而形成的隕石坑。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 △嫦娥四號巡視路徑圖 基於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玄武巖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 在接近月午時,「玉兔二號」月球車計劃進行至少1次全景相機環拍,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測月雷達開展同步探測。
  • 識別月球上10萬多個新撞擊坑|《自然-通訊》論文
    《自然-通訊》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Lunar impact crater identification and age estimation with Chang』E data by deep and transfer learning在月球表面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9萬個撞擊坑
  • 毀滅生命的天文事件-小行星撞擊
    650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當時,地球陸地上的恐龍、哺乳動物、飛龍目動物、鳥類、蜥蜴類、昆蟲類和大量的植物從地球上消失,海洋中的海洋蜥蜴、蛇頸龍類和許多浮遊生物也遭滅頂之災,此次滅絕的生物約佔當時生物總數的75%,甚至更多。
  • 2029年,毀神星阿波菲斯可能撞擊地球!人類能夠避免災難發生嗎
    那麼阿波菲斯真的會撞擊我們的地球家園嗎?一旦確認撞擊真的會發生,我們人類有能力採取相對應的應對方案嗎?阿波菲斯首次被發現是在2004年,來自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團隊率先發現了它的存在。一但稍微出現一點偏差,阿波菲斯就會被地球的引力所捕獲,從而一頭撞向地球。不僅如此,由於觀測技術的限制,科學家們對於小型天體的軌跡預測是極其困難的,很多不確定因素根本沒法考慮,所以科學家們還在不斷修正阿波菲斯在2029年撞擊地球的概率。根據最新的數據計算,阿波菲斯的撞擊概率大約為0.005%,這個概率看上去非常低,但是這代表著它依舊有可能會撞擊我們的地球。
  • 地球生命的起源,似乎與太陽系曾被「轟炸」有關
    隨後的研究表明,爆炸事件並不是孤立發生的,它在太陽系內乃至地球上均很普遍。但是,這項研究可能會將晚期重型轟炸時間提前到大約41.5億至44億年前。研究地球隕石的研究人員發現,維斯塔(Vesta)在41.5億至44億年前受到多個天體的撞擊,這表明後期的大規模轟炸發生的時間比預期的要早,強度不及預期,但持續時間更長。
  • 如果沒有木星的阻擋,1994年那顆彗星會撞擊到地球嗎?
    當觀測到這顆彗星之後,隨著彗星距離太陽系內的木星越來越近,在木星強大的引力作用下,該彗星發生了分解,形成了21個小碎塊,根據相關模型計算,這些碎塊將會在1994年的7月份撞擊木星,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的天文學界引起了轟動,畢竟在當時太空觀測技術正處於蓬勃發展的起步和飛躍期,在太陽系內出現的這種天體撞擊事件,之前還沒有正式觀測到過,此次捕捉到的畫面將是歷史上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