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淋巴結檢查
(一)全身淺表淋巴結檢查的順序
取坐位或仰臥位,由淺部逐漸觸摸。順序為耳前、耳後、乳突區、枕骨下去、頜下、頦下、頸後三角、頸前三角、鎖骨上窩、腋窩、滑車上、腹股溝、膕窩。
觸及淋巴結腫大時應描述部位、大小、質地、數量、活動度、有無粘連、壓痛、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瘢痕、瘻管等。
(二)淺表淋巴結
1.頸部淋巴結檢查
檢查時,囑被檢查者頭稍低,偏向檢查側,放鬆肌肉,有利觸診。醫師手指緊貼檢查部位,由淺及深進行滑動觸診。
2.右側腋窩淋巴結檢查
檢查者右手握被檢查者右手,向上屈肘外展抬高約45°,左手併攏,掌面貼近胸壁向上逐漸達腋窩頂部滑動觸診,然後依次觸診腋窩後壁、外側壁、前壁。觸診腋窩後壁時應在腋窩後壁肌群仔細觸診,觸診腋窩外側壁時應將患者上臂下垂,檢查腋窩前壁時應在胸大肌深面仔細觸診。同樣方法檢查左側腋窩淋巴結。
3.鎖骨上淋巴結檢查
被檢查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頭部稍向前屈,檢查者用左手觸病人右側,右手觸病人左側,由淺部逐漸觸摸至鎖骨後深部。
4.腹股溝淋巴結檢查
被檢者平臥,檢查者站在被檢者右側,右手四指併攏,以指腹觸及腹股溝,由淺及深滑動觸診。
5.右側滑車上淋巴結檢查
檢查者以右手握被檢查者右手腕,以右(左)手在其肱骨上髁上兩橫指許,在肱二頭肌內側滑動觸診。
6.左頜下淋巴結檢查
檢查左頜下淋巴結時,將左手置於被檢查者頭頂,使頭微向左前傾斜,右手四指併攏,屈曲掌指及指間關節,沿下頜骨內緣向上滑動觸摸。檢查右側時,兩手換位,讓被檢查者向右前傾斜。
(三)淺表淋巴結腫大的臨床意義
1.局限性淋巴結腫大
①非特異性淋巴結炎
一般炎症所致的淋巴結腫大多有觸痛,表面光滑,無粘連,質不硬。
②淋巴結結核
常發生在頸部血管周圍,呈多發性,質地較硬,可互相粘連或與鄰近組織、皮膚粘連,移動性稍差。若發生乾酪性壞死,可觸到波動感。晚期破潰後形成瘻管,癒合後可形成瘢痕。
③轉移性淋巴結腫大
惡性腫瘤轉移所致,質硬或有橡皮樣感,一般無壓痛,表面光滑或有突起,與周圍組織粘連而不易推動。左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多為腹腔臟器癌腫轉移;右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多為胸腔臟器癌腫轉移;頸部淋巴結腫大,多為鼻咽癌轉移;乳腺癌常引起腋下淋巴結腫大。
2.全身淋巴結腫大
常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
胸廓、胸壁與乳房檢查
(一)胸廓檢查
1.成年人胸廓前後徑:左右徑≈1:1.5
2.異常胸廓
(1)桶狀胸
胸廓呈圓桶狀,前後徑與橫徑幾乎相等。肋間隙增寬,鎖骨上、下窩展平或突出。常見於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及支氣管哮喘發作時,亦見於部分老年人。
(2)扁平胸
胸廓扁平,前後徑常不到左右徑的一半。外觀頸部細長,鎖骨突出,鎖骨上、下窩凹陷,腹上角呈銳角。見於瘦長體型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3)佝僂病胸(雞胸)
外觀胸骨特別是胸骨下部顯著前凸,兩側肋骨凹陷,形似雞胸。嚴重時可見胸骨下端劍突處內陷,有時連同依附的肋軟骨一起內陷而形似漏鬥,稱為漏鬥胸。
(4)胸廓一側或局限性變形
一側膨隆:見於大量胸腔積液、氣胸等;
一側下陷:見於肺不張、肺纖維化、廣泛胸膜肥厚粘連等。
胸廓局部隆起:見於心臟明顯增大、大量心包積液、肋軟骨炎和肋骨骨折等。
(5)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變
見於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側彎、胸椎疾患等。
(二)胸壁檢查
1.胸壁靜脈檢查
正常胸壁無明顯靜脈可見。上腔靜脈受阻時,胸壁靜脈的血流方向自上向下;下腔靜脈受阻時,胸壁靜脈的血流方向自下向上。
2.胸骨檢查
用手指輕壓或輕叩胸壁,正常人無疼痛感覺。胸壁炎症、腫瘤浸潤、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肋骨骨折等,可有局部壓痛。
骨髓異常增生時,常有胸骨壓痛或叩擊痛。見於白血病患者。
(三)乳房檢查
1.視診
注意兩側乳房的大小、對稱性、外表、乳頭狀態及有無溢液等。
(1)乳房外表發紅、腫脹並伴疼痛、發熱者,見於急性乳腺炎。
(2)乳房皮膚表皮水腫隆起,毛囊及毛囊孔明顯下陷,皮膚呈「橫皮樣」,多為淺表淋巴管被乳癌細胞堵塞後局部皮膚出現淋巴性水腫所致。
(3)乳房潰瘍和瘻管見於乳腺炎、結核或膿腫。
(4)單側乳房表淺靜脈擴張常是晚期乳痛或肉瘤的徵象。妊娠、哺乳也可引起,但常是雙側的。
(5)乳頭內陷若自幼發生,為發育異常。
(6)近期發生的乳頭內陷或位置偏移,可能為癌變。
(7)乳頭有血性分泌物見於乳管內乳頭狀瘤、乳癌。
2.觸診
被檢查者取坐位,先兩臂下垂,然後雙臂高舉超過頭部或雙手叉腰再進行檢查。檢查時,先檢查健側乳房,再檢查患側。檢查者以併攏的手指掌面略施壓力,以旋轉或來回滑動的方式進行觸診,切忌用手指將乳房提起來觸摸。檢查按外上、外下、內下、內上、中央(乳頭、乳暈)的順序進行,然後檢查腋窩及鎖骨上、下窩等處淋巴結。
乳房變為較堅實而無彈性,提示皮下組織受腫瘤或炎症浸潤。乳房壓痛多由炎症所致。觸及乳房包塊時,應注意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壓痛和活動度。
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哦
編輯:劉玄
19中醫執醫實踐技能課陪讀班
19中西醫執醫實踐技能課陪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