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姑蘇城
半部江南詩
今年12月1日,《大運河(蘇州段)保護司法協作協議》籤約落地。司法守護古城之韻,迎來高光時刻。在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牽頭協調下,京杭大運河(蘇州段)流經及沿線的蘇州市姑蘇區法院、吳江區法院、吳中區法院、虎丘區法院、相城區法院、工業園區法院等6家蘇州基層法院共建審執協作機制,共築大運河保護司法屏障。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近年來,我市兩級法院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凝聚合力,為保護蘇州歷史文化遺產貢獻司法力量。
延續歷史文脈
韓氏祠墓行政公益訴訟案落槌
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與蘇州淵源頗深。韓世忠及其4位夫人的合葬墓,就在蘇州市西南郊靈巖山西麓。該墓的神道碑有「天下第一碑」之譽。神道碑、合葬墓冢,以及韓蘄王祠並稱「韓氏祠墓三景」。
韓氏祠墓這處歷史文化遺址,本應得到妥善保護,然而近年來卻殘敗、落寞,且被私人盆景園佔地使用十餘年。去年年底,檢察機關向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墓區主要由墓冢、神道碑、韓蘄王祠三部分組成。早在1956年10月,韓世忠墓、神道碑就被確定為江蘇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於1995年被確定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長周宏介紹,2004到2005年間,當時的木瀆鎮文化站把韓蘄王祠後院空地,出租給朱某經營盆景園。隨後,朱某對土地進行了平整,且未經批准,對部分地面進行了固化,建設了道路,挖掘了水井,還搭建了簡易辦公用房和鴿子房。2009年,韓世忠墓、神道碑由吳中區文物局接管。朱某自此未再交納租金,但也沒有搬離。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吳中法院審理後認為,韓蘄王祠後院,被違法行為人長期佔用並違法進行工程建設和挖掘,既破壞了文物的原有風貌,也妨礙了韓世忠墓、神道碑的整體修繕工程,導致韓世忠墓、神道碑長期無法對社會大眾開放,失去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應有作用。被告行政部門未依法履行查處職責,導致違法行為狀態延續至今,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法院依法判決,責令被告行政部門切實履行文物保護監管職責。
判決生效後,被告行政部門啟動對韓蘄王祠後院違建調查處置工作,通過拆除違建等措施,恢復了韓蘄王祠的整體原貌。目前,該墓園修復整治工作程序已啟動,修複方案也在積極敲定過程中,修繕工程有望明年3月開工,位於靈巖山麓的韓氏祠墓恢復可期。
近年來,針對涉蘇州歷史文化遺產類糾紛案件,蘇州兩級法院進一步推動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和實質性化解爭議機制,形成社會合力,實現調解、裁決、複議、訴訟等有機銜接和相互協調,主動依靠黨委和有關部門,儘量實質性化解糾紛。
針對檢察機關提起的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全市法院依法從快審理,同時加強與檢察院、被訴行政機關溝通協調和聯動,督促行政機關積極糾正違法行為或履行法定職責,從而使被損害的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儘快得到修復。
擦亮古城名片
延伸司法職能護佑名街名園
作為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法院所在的姑蘇古城,傳承著2500多年歷史,轄區內有8處園林和5處大運河核心點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還有106項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更是不勝枚舉。為此,姑蘇法院成立古城保護司法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專業審判團隊審理涉及古城資源及生態環境的刑事、民事、行政一審案件。特別是針對涉及園林、工藝美術、建築、桑蠶絲綢、大運河等十一大系列歷史文化保護類案件,專門開闢快立、快審、快執綠色通道。
「古街水巷巡迴庭」 架起與群眾的「連心橋」
作為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隨著遊客量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商家入駐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出現個別承租人業態與整個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格格不入的問題,街區管理方多次通過訴訟形式要求承租人搬離。針對上述案件,姑蘇法院根據利益衡平原則提供最優方案,目前已快速審執結11起涉平江路非法轉租及擅自改變經營業態引發的房屋租賃糾紛案件,確保歷史街區風貌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恢復。
執行現場
發放法治宣傳單
司法保護唐寅園
2018年至今,姑蘇法院共新收涉古城保護案件60件,審結52件。案件類型涵蓋刑事、民商、行政和執行等各個審判執行領域,包括涉平江路、山塘街、盤門等名街、名園的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涉加盟連鎖老字號糾紛的民商案件,涉景區內文保建築的執行案件、歷史街區房屋拆遷的行政非訴執行案件等。法院依法快審快結,確保歷史文化遺產、景點及關聯產品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維護。同時,法院密切關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質升級中租賃糾紛增多的新情況,以利益衡平為原則制定案件審結的最優方案,靈活運用勸導、調解、教育、曝光、查封、凍結、拘留等審執措施,妥善化解糾紛。此外,法院與古城保護相關的市級行政機關,就涉古城保護的行政執法與行政審判開展業務研討和送法進機關活動,進一步形成保護合力。
提升非遺活力
知產保護助推蘇繡產業升級
「如果我用的底稿是徐悲鴻的《八駿圖》,算不算侵權?」「畫家的畫作,到底要過多久,我們才可以免費使用?」「人家臨摹我的獲獎刺繡作品,算不算侵權?」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仍能看到「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的畫面,但由於歷史原因及創作局限,很多繡娘的作品底稿並非原創,智慧財產權糾紛嚴重影響了當地刺繡行業的發展。
對此,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以案件審理為契機,一面向被告繡娘傳播著作權利保護觀念,一面爭取原告同意將其作品有償授權給繡娘作為底稿使用,從而使大量此類案件通過調解方式得到妥善解決。自2018年以來,虎丘法院共審理涉蘇繡的智慧財產權案件8件,涉蘇繡的追索勞動報酬、買賣合同案件26件,並執結涉繡娘的追索勞動報酬執行案件35件。
為繡娘現場發放執行款
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看來,刺繡行業要發展,首先要解決好兩個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如何避免自己的刺繡作品侵犯別人畫作的智慧財產權;另一個是自己的刺繡作品,如何防止被別人侵權。「這兩個問題解決不了,刺繡從業人員就無法放開手去做。」
赴蘇繡小鎮開展「四訪四促」團青系列活動
為此,虎丘法院建立起智慧財產權聯席會議制度,與區工商局、區知識產權局、行業協會等部門單位實現信息共享;法官定期來到鎮湖繡品街、東渚百匠街宣傳典型案例;在審理案件時邀請專家教授、審判專家共同把脈蘇繡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版權問題;協助鎮湖刺繡協會成功申請鎮湖刺繡集體商標與地理標誌,並申報外觀專利近百項,有效提高傳統優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傳統工藝健康發展撐起「司法保護傘」。通過司法助力,鎮湖繡娘實現了從智慧財產權侵權者,向智慧財產權擁有者的華麗轉身。
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蘇州智慧財產權法庭庭長王燕倉說,千年的歷史沉澱讓蘇州獨具深厚韻味。在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進程中,司法將在歷史文化保護、城市品質提升、民生福祉增進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形成「蘇州法院經驗」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不斷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和法治意識,凝聚保護生態、人文之美的社會共識,使蘇州煥發出新的古城風韻和時代風貌。
媒體報導
刊登於2020年12月23日《蘇州日報》頭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來源:蘇州中級法院
原標題:《蘇州法院司法守護「天堂」之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