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以艱深的用詞、複雜難懂的句法和難解的意義吸引了眾多眼球。此文受到了閱卷組專家稱讚,然而大部分人都說看不懂,那麼這篇滿分作文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我們來看看吧!
這篇文章真要認真讀,也不難讀懂。文章沒太多實質性內涵,車軲轆話來回說,不過是用晦澀的概念講了一些人人都懂的問題。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對於傳統,我們要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有自己堅持的原則」。
我們逐段解釋一下這文章說了什麼吧:
原文第一段: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說人話的翻譯:現代社會改變了傳統社會的期望,人們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卻不想過早選擇,我想先學習「樹上的男爵」的生活方式,堅守某種原則。
原文第二段: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說人話的翻譯:現代化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現代性給予了人們批判傳統的工具,人們因此不假思索地批判過去的觀念,這使得現代社會難以建立共識,現代人也難以有明確的行為處事準則。
原文第三段: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說人話的翻譯:人無法脫離於社會而存在。但我們卻把社會和家庭看做是與我無關的客體,把「社會」和「家庭」把握成淺薄的符號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這其實也是一種傲慢的表現。
原文第四段: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祓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說人話的翻譯:我們的「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我們在實踐中塑造了「自我」,我們在家庭和社會的互動中,被定義了「自我」。假如我們不斷批判傳統家庭和社會觀念,又沒有足夠好的參照物來定義自我,那麼,在不斷為自己「賦魅」的過程中,我們未嘗不是丟失了自我。
原文第五段: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採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說人話的翻譯:毫無疑問,從家庭和社會角度來定義一個人有些狹隘。但我們應該做的是批判它的狹隘,而不是對此完全否定。
原文第六段:
藍圖上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場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既不可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又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與風帆,並效維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說人話的翻譯: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
原文第七段: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度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說人話的翻譯:我們應該批判性地繼承傳統觀念,用超越的目光繼續前進。
拆解完全文,我們發現,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話簡單概括:
在傳統社會中,家庭與社會的期望塑造並定義了每個個體。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假思索地批判過去的觀念,解構家庭和社會的期望,人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現代人也難以有明確的行為處事準則。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辦?我們應該批判性地繼承傳統觀念,用超越的目光繼續前進。文筆好的一個最基礎的標準是「準確性」。
準確性指的是你的文字能更好地表達你的想法。你的文字能被別人更準確理解。別人看懂了你想說的。這是最初級的準確性。別人感受到了你想傳遞的情緒、體驗。這是更高級的準確性。這篇作文毫無準確性。
評閱老師說這篇作文「層層遞進」「邏輯嚴謹」,還不算錯。但「毫無多餘的廢話」,就完全不是了。甚至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全是廢話」。它既沒有充分地去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也沒有讓文字被別人更準確理解。
晦澀的概念、看起來豐富的論據,只能掩飾思想的貧瘠。
文章引用了這麼多哲學家,用了這麼多厚重的概念,表達的卻是一些特別淺顯的內容。
這些名詞、這些概念、這些觀點是在數十數百次論戰或文章著作中被確立起來的,學者們塑造專有名詞是為了讓表達變得更加清晰、更加準確,而不是讓表達變得更加複雜。
作為一個高三學生,其實能夠有這樣的思考,我覺得非常厲害。我不認為這位學生是淺薄的,但他在文字表達上,確實是走了歪路。而且高考閱卷組也在贊同這種歪路。
比如第一段中,你需要先了解「樹上的男爵」這本書,你才能理解作者想說的是「我不想過早的選擇,我想先確立自己的原則」。作者在這裡其實人為抬高了理解門檻,他篩選掉了大部分沒有讀過這本書的讀者。
這樣人為抬高門檻的案例在這篇作文裡還有很多,意味著高考閱卷組贊同這種人為「抬高理解門檻」的做法。
若高考閱卷組要把這種喪失準確性和清晰性的文字評判為「滿分範文」,那可是歪上加歪,錯上加錯。這樹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之後所有的考生都會按照這樣的套路來寫文章。
這對能夠清晰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其實也是一種不公平。而我們社會,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好好說話的文字工作者。把文字搞得複雜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事情,唐宋為什麼有古文運動?因為駢文把文字變成了一種高門檻的遊戲。民國為什麼有白話文運動?因為文言文門檻過高,無法負擔起傳播信息的需求。
誠然,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規則,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時內展現思想,展現閱讀面,展現文筆。所以晦澀的概念,生僻的動名詞,罕見的思考角度都能夠為考生增加權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筆,炫耀思想,炫耀閱讀面,但這絕不意味著這篇《生活在樹上》是一個好的範本。
高考作文可謂是帶著枷鎖跳舞,但不是帶著枷鎖裝瘋賣傻啊……
總結:
有部分朋友認為,這篇文章為了增加文學性,才引用了這麼多的名人名言和概念,自然會導致削弱準確概念的表述而使得語意模糊化。
我認為不是的。增加文學性色彩並不等同於增加閱讀難度。文學理論中有兩個詞彙,一個叫做「陌生化」,一個叫做「含混」。「陌生化」本質上是通過把熟悉的事物/思想變得陌生,從而讓讀者在這種陌生的視角中找到美感。這種文學修辭方法沒有喪失語言的準確性,也沒有增加閱讀的難度。而「含混」則是通過降低文字表達的準確性,使文本有多種理解角度,從而增加文字的美感。
「含混」和「陌生化」都會提高文字的美感,但不會提高文字的閱讀難度。
但這篇文章相反,不僅沒有美感,還增加了閱讀難度。
最後說一句,我不知道這文章究竟是寫給誰看的。
沒思想的人吧?看不懂。有思想的人吧?太膚淺。給閱卷老師吧?Bingo!可以預見的是,多少莘莘學子,在閱卷組的誤導下,刻意模仿這種風格,以謀取高分。倘若他們多年後能領悟到這是一件很羞恥的事到還好,如若不行,那我們以後的孩子就真的要在這些玩意的包圍中長大?
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別忘了關注、收藏、轉發哦,您的鼓勵是我做下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