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CLE》雜誌衍生出的生活方式:咖啡館、雜貨店

2021-01-07 贏商網

  《MONOCLE》,作為一本超高知名度的全球性生活方式雜誌,如今,Monocle從傳統紙媒逐步衍生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媒體品牌,旗下有精品店The Monocle shop、咖啡店The Monocle Cafe &Kioskafe以及24小時網絡電臺、同名品牌商品、網上商店、電影等,想要改變人們消費媒體的方式。

   

  MONOCLE目前在在倫敦、紐約、東京、洛杉磯、多倫多、蘇黎世、新加坡、香港、北京、臺北等地都有開店。每個城市每家店都有不一樣的裝修設計風格和特色,但都會以黑白色為主調,整體走簡約風格。

  打造Monocle式的生活  

  《Monocle》雜誌的創辦者Tyler Brûlé之前是《Wallpaper》的主編,2007年發行了第一期《Monocle》,作為一本主攻世界時事與生活方式的獨立雜誌,短短三年就得到業界認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之後,Monocle團隊開始出版《Travel Guide Series》和《The Escapist》兩本新的時尚旅行雜誌,以及年度刊物《The Forecast》。

   

  《The Escapist》目前只出版了2本,一年一本的節奏,教你如何優質旅行,帶你踏走向精緻生活。你可以在方所買得到。

  《Travel Guide Series》城市旅行指南已出版了倫敦、紐約、香港、東京、曼谷、新加坡、雪梨等14個城市,介紹的地方並不是走大眾化的路線,而是推薦了小眾的旅行方式,成為了人們旅行生活不可或缺的隨行讀物。

  《The Forecast》內容上主要圍繞上一年所發生的重要時事,長篇文學作品和對下一年的預測等。

  除了雜誌與之外,Monocle早已將發展的藍圖擴張至文化創意行業的各個領域。零售店內販賣的周邊產品包括創意零售商品、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服裝、家居、文具等一切靈感設計作品都體現了Monocle的價值,對雜誌粉絲來說猶如沙漠中的綠洲般的存在,有一種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因素。

  一本雜誌可以衍生出多少不同的生意領域,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媒體品牌還是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的。

   

  一本雜誌衍生出的生活領域

  The Monocle Shop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全球第一家in倫敦

  第一家店 Monocle shop開在倫敦Marylebone,只有9平方米,卻集齊了包包、最新以及過往的Monocle舊刊、舒適的針織衫到CD、文具等精心挑選的商品,都是不花俏的好設計,也是遊客挑選禮物和放鬆自我的理想場所。

 

  中國第一家in 香港

  全球第四家Monocle Shop選在了香港,星街小區是一個北歐品牌買手店和設計潮流聚集地,零售區包括流行時裝、海報、CD、雜誌、Porter、Comme des Garcons等設計師合作款等。另一個區域是編輯工作室,負責Monocle中國和亞太區的採編工作。比起商場的一站式購物方式,街鋪有時也是特立獨行的購物體驗。

  The Monocle Cafe 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

  全球第一家 in 東京

   

  對於一直都很注重喝咖啡的日本人,Monocle團隊在設計細節和美食之間找到平衡。2011年,Monocle Café在東京hankyu Men商場內開業,日本現代裝修風格跟其他的Monocle門店有所不同。

  木質家具和暖黃的燈,店裡還會播放Monocle 24電臺的音樂。 咖啡的價格性價比很高,一般拿鐵6美元,濃縮咖啡4美元。當然還有日式抹茶蛋糕,異域風情的沙拉,日式抹茶等飲品糕點。

  Monocle Cafe in 倫敦

  繼東京店之後,倫敦又開了一家Monocle Cafe ,位於Chiltern街18號的獨立咖啡館。白色乾淨的門面給人清新的感覺。 店內的所有物品都是精心挑選,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品牌。

   

  來自La Marzocco的咖啡機正好與Monocle Cafe的美學標準;每日烘培的咖啡豆,由位於東倫敦Redchurch街的Allpress Espresso直達供應;糕點均來自日本的Lanka蛋糕店,為Monocle Café提供馬卡龍、草莓蛋糕和抹茶卷等;就連喝咖啡的陶瓷杯是來自大名鼎鼎的Hasami品牌,在Monocle Shop可以買得到。

   

  店裡時髦的黑色吊燈是來自德國的小眾品牌Bolichwerke;吧檯的高凳則是來自澳洲設計師品牌ONE/THIRD;餐椅則是來自英國的經典品牌Ercol chairs的椅子。這家店最特別的是有一間沙發資訊區,可以看電視,好好的在沙發上休息一番,而沙發是來自大阪品牌Truck。

  不僅可以在這裡開早晨咖啡會議,也可以享受一個悠閒的早午餐,或是下班後來一杯啤酒。 

   

  Kioskafe :最新版Monocle Cafe

  與以往的Monocle Cafede 的定位不同,這家最新也是唯一一家Kioskafé位於倫敦Paddington車站,是報刊亭和咖啡酒吧的完美結合。處在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為忙碌的旅行者、記者編輯,雜誌粉絲和咖啡愛好者提供一種新的零售模式,想要改變人們消費媒體的方式。

   

  簡約溫馨的店面,店內的黑色書架上除了又自家雜誌,還嚴選了300多種獨立雜誌期刊,除了VOGUE、NEON、New Yorke等大牌雜誌,還有日本獨立刊物。同時精選了一系列旅行用品:牙膏、內衣、古龍水、雨傘和髮蠟等等。店鋪logo和VI設計延續Monocle一貫的風格,猶如一家紙媒氣息的買手雜貨店。

   

  在運行咖啡館上,創始人Tyler Brûlé也是遵循《Monocle》雜誌的嚴格細節要求,La Marzocco咖啡機、Allpress咖啡、從果汁到酒精類飲品,包括義大利啤酒 Peroni 和一些瑞士酒等等。

   

  Monocle的主編希望這家Kioskafé 能夠讓大家重新對印刷品產生興趣,給有新聞價值的書刊一個空間,也給記者編輯們一個喝咖啡看全球最棒雜誌的休息地以及買手信的好去處,也成為 Marylybone 最受人喜愛的咖啡館。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如何開一間長得像Monocle Café的咖啡館?(開店必讀本)
    (圖片較多,建議在Wi-Fi環境閱讀)咖啡,雜誌的伴侶。或者反過來說,雜誌,咖啡的伴侶。寫這個,是因為突然想起,《Monocle》那間位於倫敦Chiltern街18號的獨立咖啡館開業已一年了。***要說Monocle Café,還是得說《Monocle》這本雜誌,而說《Monocle》,就得說我的偶像泰勒·布魯爾(Tyler Brulé)。
  • 請看Monocle.開咖啡館不賺錢?請看Monocle.
    圖文並茂400頁,結合了知識性與娛樂性,從家、城市、健康、風格、幸福等多角度,給出改善生活的諸多提案。都在說紙媒已死,為什麼《Monocle》不僅堅持出雜誌,還又出了報紙?在推出《Monocle》之初 Tyler就說過不會做電子版雜誌。
  • 為什麼要去咖啡館?
    老瓦身邊有很多朋友,他們懂得生活,衣著得體,舉止優雅,品位不俗。
  • 《Monocle》雜誌亞洲區主編:成都的生活方式已成標杆
    這是Monocle首次在亞洲城市舉辦品質生活系列會議,來自全球的150餘名嘉賓共話時尚趨勢、縱論生活方式變革。  「在我看來,成都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當我去天府新區那邊的時候,看到整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完善,而且綠蔭環繞,景色迷人。很多市民都喜歡在這樣的環境中散步、騎行,非常享受生活。」《Monocle》雜誌亞洲區主編James Chambers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MONOCLE雜誌的精彩之處
    About MONOCLE你能想像,在這個紙媒末日論橫行的時代,因為沒能登上某雜誌的你能想像,在這個平媒追逐網際網路風向的時代,一本雜誌輕輕扇動紙頁,也會引起跨越重洋、席捲全球的話題風暴嗎?你能想像,一本2007年2月才創刊、風格乍看起來就像時尚雜誌《名利場》(Vanity Fair)翻版的期刊,會接到巴西國家領導人主動提出的專訪要求、會出現在日本外務省會客廳的書報架上嗎?
  • Monocle雜誌為什麼這樣紅
    創刊至今的六七年中,這本涵蓋時事、財經、文化與時尚的跨界精英雜誌特意迴避了紙媒同行們所走過的道路,不花錢開發移動應用,放棄社交媒體市場和網絡戰略,反而對大眾眼中早已過時的「模擬輸出」雙倍下注,專注於雜誌本身,並堅持以傳統的報攤和訂閱方式發行。
  • 入駐上海的日本人氣品牌LoFt,到底是一家怎樣的生活方式雜貨店?
    記者 | 底伊樂、實習記者 | 袁天雲7月24日,上海大都會美羅城外擠滿了人,大家排起長隊來看一家雜貨店的開業。這家雜貨店就是日本人氣生活雜貨店LoFt。這個在日本擁有近33年歷史的生活方式集合品店,正式走出日本進入中國,開出了第一家海外直營店。
  • 倫敦獨立咖啡館散步手貼
    這不僅僅是一家咖啡館,還提供了交流藝術的空間。店外的名字只寫著門牌號:No.26, No.193,No.114都是它們的分店。一輛單車是唯一的裝飾。同樣,這家在倫敦也有好幾家,大家可以選擇就近的去,給出的地址都是圖片裡的這家。
  • 這些超酷雜貨店治癒你的節後焦慮
    它們販售著各式各樣令人心動的小物,從裝潢到陳列都營造出一種舒適的氛圍令人放鬆。今天,就整理出一些輕鬆的雜貨店,治癒你長假後的焦躁。 說起日式「雜貨店」,光知道Muji可不行。不對,也不能單純說是雜貨店,而是一種生活方式雜貨店。niko and…,便是你現在不得不知道的名號。
  • 只存在16天的「假」雜貨店,賣著300元一瓶的假可樂卻生意火爆!
    其實,這並不是Lucy Sparrow的第一間「雜貨店」——2014年,她的首家「假雜貨店」作品開在英國的一間「The Cornershop」(街角小鋪):從報紙雜誌,到蔬菜水果,堆滿了3994而現在,她用自己特有的、有些誇張古怪的方式,把這些舊時光「縫」起來,用一份鏡子般的「毛氈標本」,來探討我們的消費、我們的現代生活,甚至一些更深刻的話題……2015年的時候,Lucy Sparrow在倫敦Soho
  • Monocle 不是榜樣
    2007 年 2 月,加拿大人泰勒·布魯爾(Tyler Brule)手握 1000 萬歐元在倫敦創辦 Monocle 雜誌,然後以每年出版的 10 期雜誌為基礎,延伸出一系列相關業務——電臺、零售店、報紙、圖書、服飾及周邊產品、咖啡館、城市峰會……並在東京、紐約、香港、蘇黎世、多倫多、新加坡設有辦事處,而且通訊員和撰稿人遍布全球。
  • 雜貨店+咖啡店=?
    在進賢路211號,有一幢位於弄堂口的寶藏咖啡店——DEARYOU日式咖啡館。店主將雜貨店和咖啡店融為一體,落地式玻璃窗與原木色的日式裝修,顯得安靜而特別。戶外有製作咖啡的窗口與吧檯,白色躺椅顯得格外甜美溫馨,在這個冬日下午帶給顧客絲絲溫暖。店內一層主要售賣一些日式創意家居生活用品。
  • 《解憂雜貨店》煩惱與生活
    直到有一次逛亞馬遜,發現他出了新書,也沒在意介紹,抱著懸疑小說的誤解就買了。讀了才發現,有意思!因為是大二讀的,現在已沒有很深的印象,只記得是在很久以前,一個僻靜街道旁,有一個雜貨店,店主是個很聰明的老爺爺,經常有人來找他解決生活中的煩惱,後來漸漸有了這麼一個規矩——有煩惱的人把自己的煩惱寫成信,投進店裡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後的牛奶箱裡得到回答。
  • 《解憂雜貨店》:每人都需要一個給出答案的雜貨店
    便諮詢起雜貨店,希望能夠幫助自己解開答案。一次次的回信,雜貨店裡的三個解答者都勸他繼承父業。第三封信的投遞後,克朗在雜貨店邊吹起了自己創作的那首《重生》,雜貨店裡的他們知道這是一首成名曲。便轉而希望克朗能夠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方面父親病重後和他來了個約定,最後一次奮力拼搏。另一方面雜貨店預言:有人將會因音樂得到救贖,而他克朗需要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 文青朝聖聖地:Monocle Cafe
    這家咖啡館的名字叫 Monocle Cafe。有些愛看生活品質類雜誌的朋友或許已然意識到它與一本雜誌的名字重疊。那不妨從《Monocle》雜誌開始聊起。《Monocle》雜誌的創始人 Tyler Brûlé 之前是一位加拿大記者,他也是《Wallpaper》雜誌的創始人。1997年,這本雜誌被 Time Inc 收購。自此後,Tyler 又成立了創意媒體公司 Winkreatives,並收穫了許多大客戶比如美國運通公司、英國航空、黑莓手機等。
  • 家居生活「雜貨店」受年輕人青睞!
    不同年代的人都喜歡小小的雜貨店,只需花幾十元甚至十幾元,就能帶回一件日常家居小單品,讓生活增添一份小小的儀式感,自然也成為年輕人喜歡的「解憂雜貨店」。到過日本旅行的消費者都有如此感受,零售業非常發達,除了遍布大街小巷的24小時便利店,更有商品琳琅滿目的藥妝店、家居生活店以及雜貨店等。
  • 如果厭倦了品牌間的「印花聯名」,不妨看看這些雜誌別注聯名
    即便如此,品牌與雜誌的別注聯名依舊催生出了不少有誠意的單品,同時也能讓你的品牌知識庫更加豐盈一些。▲ "誠意滿滿"的 21 方聯名(image:supreme007.com)我們熟知的日系雜誌就出了不少熱衷於別注聯名的「老行家」,像是生活與戶外兼備的《Begin》、創立十餘年如一日專注於戶外的《GO OUT》
  • 生活 小區門口有個解憂雜貨店
    然後,我就會直奔我家小區門口那個雜貨店。雜貨店的門口有三級臺階,從低到高,擺放的商品由輕至重。第一級往往是那種路過時不經意就會買的小東西,比如襪子、手套、口罩什麼的。第三級之上,則是幾大摞陶瓷花盆、幾個醃鹹菜的大缸,大缸裡還插著一捆木把的拖布。除了寒冷的冬天,雜貨店的門都是敞開的。
  • 如果真的有解憂雜貨店,那就是這裡啦!—東京雜貨咖啡店7選
    日版的解憂雜貨店,大家都看了沒有,
  • 一個旅日寫作者的東京咖啡館清單
    6年前到日本,我從一個原本不怎么喝飲料的人,到一個咖啡愛好者,是在日本的生活,教會了我喝咖啡這件事兒,並逐漸地愛上了這種褐色的帶酸苦味的液體。日本人與咖啡結緣很早,據說在明治21年(1888年)東京就出現了第一家咖啡館「可否茶館」,喝咖啡的傳統延續了百餘年。進入了20世紀上半葉,泡咖啡館更成為一種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