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實體書店涼涼?這些有意思的新店表示不服!

2021-03-03 贏商網

來源 | 贏商網(ID:winshang)

圖片來源 | 品牌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贏商網

最近,實體書店頻頻傳出大動作,後天,深圳誠品生活正式落幕。

而另一家書店巨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蔦屋書店在內地連開兩家,而且都異常爆火。

2020年,經歷了起起落落的實體書店,一邊面對著被線上書店蠶食的困境,一邊又因疫情影響以及消費者變化,而陷入關店潮。雖然今年以來,許多我們熟悉的書店悄然消失,但與此同時,實體書店們仍在努力創新,新店也在走出「野路子」!

開業時間:2020.12.25

門店面積:1400㎡

門店地址:上海長樂路398號

最近,朵雲書院又帶來一家顏值爆表的主題書店,佔地1400㎡的4層空間裡,集合了閱讀、文創、藝術沙龍、餐飲等多元化功能。

把整棟書店做成「戲劇舞臺」:書店裡設計了豐富的戲劇式場景,如旋轉樓梯、煙囪、火車造型書架、舞檯燈光等。讓消費者沉浸在戲劇般的空間裡。還設置了整整一層的戲劇主題書籍展陳。

首設動漫專區,還能抽盲盒:滿滿一牆漫畫,整整一牆扭蛋機喚起了童年回憶,除了漫畫、繪本佳作,二樓還有各類動漫手辦。此外,書店也首次引進盲盒。

還有個寶藏「深夜食堂」:不止好看,朵雲書院·戲劇店還在負一層打造了日料餐廳朵雲小食堂,2層還設有咖啡廳,在看書之餘,也能品嘗美食。

經過了6年的漫長鋪墊,1200bookshop開出了一家全新的24小時書店形態——1200book&bed,書店坐落在充滿市井氣息的荔灣湖公園裡,採用書店+青旅住宿的模式,三座兩層的建築空間裡,囊括了萬冊書、百張床位以及酒吧。

老西關風情的書店,雜著年輕潮流:1200book&bed荔灣湖公園旗艦店藏在一棟復古的西關風情建築裡,特色的青磚石牆、滿洲窗、雕刻木門等,讓消費者享受古色古香的讀書空間。

讓消費者可以「住」在書堆裡:進入2樓,一面「書牆」十分震撼,書籍陳列、石膏雕像,有趣的標語等,都延續著1200bookshop的鮮明風格。店內提供的房間也很多,如膠囊房、雙人間、loft等,都打造了時髦又充滿特色的住宿空間,讓消費者沉浸在書的世界裡。

活用空間,打造特別的文化社交場所:在公共活動區,門店提供餐桌、熱水、飲用水、微波爐等,還有小米電視、棋牌遊戲等娛樂設施,以及一家【凱魯亞克雞尾酒吧】。

而1200book&bed也會提供場地租賃,可以在這裡做讀書會、公司年會、宣講會、產品發布會、小型音樂會、展覽……

今年最轟動的書店莫過於首次進中國大陸市場的蔦屋書店,在杭州開出大陸首店後,緊接著又在上海開了第二家店,首次開業均預約爆滿。

 杭州店

開業時間:2020.10.18

門店面積:2000㎡

門店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398號天目裡2-4號樓

保留蔦屋書店的特色元素:在裝修上,延續了蔦屋書店的原木風,還有特色的躍層書牆,給消費者一種視覺上的震撼感。

用豐富的業態及獨有商品來吸粉:1層主打美術、時尚、攝影、餐飲美食;而B1層則匯聚了建築裝飾、設計、工作人生、旅遊、人文、文學。豐富的業態容納著多元的消費人群。此外,蔦屋書店還複合經營BOOK&CAFE、文具、自有品牌等商品。

 上海店

老建築與現代美感的碰撞:上海的蔦屋書店在上生·新所內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現在變身書店,將老建築獨特的外在與內在相結合,碰撞出別樣的美感。

別處買不到的限定商品:選品獨到的工藝品區,發揚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手工茶筒老店、日本傳統和服等傳統工藝價值,匯集了只有在「蔦屋書店」才能買到的各系列限定商品。

開業時間:2020.12.26

門店面積:681㎡

門店地址:上海徐匯區安福路300號

作為國內知名的二手書買賣平臺,多抓魚在線下的門店也頗有趣。而在北京火爆的它,最近也來到上海開了一家3層的書店+服飾綜合門店。雖然是售賣二手商品,但多抓魚用裝飾精美的店鋪去陳列商品,做出精品店的感覺。
有故事、有情懷的書店:從進門的長廊開始,就感受到它清新文藝的氣息,多抓魚貓咪的品牌形象隨處可見,還有一些充滿情懷的角落:


賣書賣服裝兩不誤:既有書,又有服裝,未來還會覆蓋更多的耐用消費品。書店區涵蓋了藝術、文學、旅行等13000多冊書籍,分別按照類別擺放在書框中,方便更快地找到。而服飾區有1500件的二手衣服售賣,經過精心的搭配擺設。

開業時間:2020.12.12

門店面積:600㎡

門店地址:上海奉賢區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

九棵樹藝術書店是在奉賢區委、區政府的推動下,由上海知名本土書店品牌大隱書局和上海奉賢新城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打造。

用獨有的藝術體驗聚客:九棵樹藝術書店以藝術為主題,在圖書選品上更著重藝術類書籍。打造了主題鮮明的書牆和有高辨識度的閱讀長廊,營造出層次豐富的藝術氛圍。不時地會舉辦各類藝術文化主題活動。

圖片來源:上海奉賢

此外,這裡有唱片機、尤克裡裡、黑膠音樂、山葉鋼琴,和與音樂相關的周邊產品,讓消費者沉浸在優雅的音樂當中。

將全球博物館帶進書店:書店匯集了來自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V&A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等眾多全球知名博物館文創產品。

還提供咖啡和簡餐:引進了知名品牌costa,提供餐飲服務,豐富了書店的業態。

圖片來源:上海奉賢

可以看到,如今的實體書店正集體向複合型的門店轉變。


贏商網原創稿件,版權歸贏商網所有

轉載、投稿、爆料、洽談合作

請戳閱讀原文,查看我們的精選閱讀

相關焦點

  • 誰說實體書店涼涼?這些有意思的新店表示不服
    而另一家書店巨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蔦屋書店在內地連開兩家,而且都異常爆火。2020年,經歷了起起落落的實體書店,一邊面對著被線上書店蠶食的困境,一邊又因疫情影響以及消費者變化,而陷入關店潮。雖然今年以來,許多我們熟悉的書店悄然消失,但與此同時,實體書店們仍在努力創新,新店也在走出「野路子」!
  • 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 誰更會「賣書」
    有更多的書店的燈光,一座城市就有更多的陽光。保護、溫暖、滋養它們,就是保護、溫暖、滋養我們自己。」2月14日,當許多人在關注情人節的時候,一條微博在網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上海書城淮海店因經營連年虧損、網絡書店衝擊等原因而停業,引發了人們的深思:究竟誰更會「賣書」,網絡書店還是實體書店?
  • 深圳實體書店迎開業潮:西西弗、誠品書店等即將亮相
    除了已成購物中心「標配」的連鎖書店,庫布裡克、槑林書店、飛地書局、我們書房等個性書店也不斷湧現,深圳人所擁有的「實體書店指數」正在不斷上升。   這一輪開業熱潮,來得既有些突然,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座閱讀之城,這些年來,深圳的文化氣息日益濃厚,除了圖書館,讓深圳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遍布全市各處的「大書城+小書店」了。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凌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凌說。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
  • 深圳實體書店迎開業潮 誠品書店9月亮相萬象天地
    除了已成購物中心「標配」的連鎖書店,庫布裡克、槑林書店、飛地書局、我們書房等個性書店也不斷湧現,深圳人所擁有的「實體書店指數」正在不斷上升。 這一輪開業熱潮,來得既有些突然,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座閱讀之城,這些年來,深圳的文化氣息日益濃厚,除了圖書館,讓深圳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遍布全市各處的「大書城+小書店」了。
  • 實體書店都在死 為什麼西西弗們能活?
    不過有意思的在於,線下實體書店銷售額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實體書店的數量則出現逆市上升的趨勢。   浪潮之下,誰在存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在這一波書店倒閉潮後,線下實體書店生存狀況又是如何呢?贏商網特選取武漢作為標本進行觀察。
  • 「咖啡+書店」經營模式或是實體書店突破口
    近兩年實體書店慘澹經營的消息不斷傳來,光合作用、季風書園、萬象書店、第三極書局……在全國各地,曾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逐漸失去了城市中的位置。然而,一家名為「字裡行間」的連鎖書店,卻悄然開辦了第6家新店。  「字裡行間」為何能夠逆「市」而上?怎樣的經營方式才能讓實體書店重回城市中心?復興書店業又意味著什麼?
  • 覔書店深圳連開新店
    繼下半年初連開3店後,覔書店近日在深圳龍崗南灣又添一店。近期,除了深圳,國內其他城市也有多家實體書店陸續開業,成為社會關注點之一。友誼書城總經理龔縣流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採訪時說,之所以在疫情期間「逆勢而上」,主要是對深圳的文化環境持有信心,雖然當下有點辛苦。作為自2014年成長起來的深圳知名書店品牌,覔書店今年6月至7月連開龍華紅山店、福永益田假日店、觀瀾香格裡店3家新店,自然引起極大關注。
  • 2019年全國書店淨增約3500家,實體書店為何「彎彎扁擔不斷」
    更多的實體書店,則依靠打折賣卡、福利盲袋、線上讀書會等活動,加上直播、外賣等新的銷售方式,以期度過寒冬,努力存活下去。相比之下,這些進駐大型商場和熱門商圈的實體書店,即使在疫情期間,仍有新店擴張,且佔地面積大、室內裝潢美、時尚到炫目,迅速躥升為「網紅」打卡之地。這種反差,不免令人困惑。
  • 上海再掀實體書店開業潮,超越「顏值」傳遞「文化體驗」
    歲末年初時節,上海再掀實體書店開業潮。包括以「環保」為理念的「多抓魚」在內,來自日本的蔦屋書店和上海本土美學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大隱書局豫園店等接連開張。上海這座城市中幾乎每天都有個性十足的閱讀新空間「誕生」。  業內人士指出,這些逆勢新開的滬上實體書店正跳出「顏值第一」的陷阱,走向特色化、專業化、細分化,定位愈發精準,對公眾的服務也越來越完善。
  • 逛書店的人不買書,實體書店怎麼辦?
    你去書店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關係到實體書店的未來。近日有報告指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在遍地新開書店的場景下,「書店+」也早已不是一個新詞——咖啡、文創、讀書沙龍、展覽、小劇場,甚至超市、酒店、加油站。思路無外乎兩種:一是售賣加號之後的商品,為書店帶來書以外的收益;二是以加號之後的內容吸引人流,間接提升圖書銷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然而,實體書店的這兩種思路依然會觸碰發展的天花板。論賣書,相比電商始終存在價格劣勢;論賣別的,又似乎離書有些遠。
  • 後疫情時代 實體書店的執著守望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31年的誠品書店關門,而蔦屋書店卻將在杭州開新店
    5月31號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宣布關門,這是一家被時代雜誌都稱為「亞洲最佳的書店」。具有31年的經營歷史,關門那天不少臺灣明星和民眾都紛紛前去送別,並表示非常惋惜。而同樣開書店的日本蔦屋書店,1985年增田宗昭創立了文化便利俱樂部,簡稱ccc株式會社,計劃在杭州開辦第一家中國的蔦屋書店。一個關門,一個開新店,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麼蔦屋書店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高速的發展?
  • 實體書店「網紅化」:翻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
    更多的實體書店,則依靠打折賣卡、福利盲袋、線上讀書會等活動,加上直播、外賣等新的銷售方式,以期度過寒冬,努力存活下去。相比之下,這些進駐大型商場和熱門商圈的實體書店,即使在疫情期間,仍有新店擴張,且佔地面積大、室內裝潢美、時尚到炫目,迅速躥升為「網紅」打卡之地。這種反差,不免令人困惑。公開數據則顯示,書店的日子似乎沒有那麼「糟糕」。
  • 只知道蔦屋書店?東京這9家不務正業的書店表示不服!
    要論實體書店在售書之外的可能性,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其中的制霸:蔦屋書店!但在東京,即使是被豐富的文化要素衝刷成了新型書店王牌的蔦屋也永遠不愁沒對手。「健康部」以女性客戶為主;「秘密結社實驗室」的成員則主要為男性;「攝影部」的成員都是攝影愛好者,店裡將這些客人集合在一起,定期還會找來專門的攝影師為大家講解攝影技巧。
  • 咖啡機、學習場與大數據:未來實體書店如何活下去?
    三聯韜奮海澱分店因經營狀況不好,房租到期後確認閉店;三裡屯著名的外資書店老書蟲宣布休業;北師大東門有著20年歷史的知名學術書店——盛世情書店因租約糾紛撤店;全球首家24小時書店——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宣布開啟「熄燈倒數」,將最後營業日確定在2020年5月31日……2019年這些書店的告別,再次喚起了不少讀者對實體書店的憂心:經歷了電子書和網絡平臺的多年衝擊,在房租和人力成本日益抬高的今天
  • 臺北書店街實體書店凋零發省思
    像他自己經營的天龍書局,每個月房租要50萬元新臺幣(下同),他只好空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支撐書店繼續經營。另一老字號三民書局的陳店長表示,網絡的挑戰是實體書店必須面對的潮流,近幾年書店街確實出現經營問題。不過,三民書局店面是自有房舍,狀況還可以。近年來強調「客制化」,從消費者角度思考,提供其它書店沒有的服務和瀏覽體驗,也耕耘出一塊自有市場,未來也會持續專心做好出版圖書本業。
  • 書店之都「上新」!疫情後國內最大實體書店成都開業
    3層近萬平方米麵積,30萬冊的圖書,25個文創及關聯業態,5月30日,「書店之都」成都再上新。文軒BOOKS品牌的第二家店——招商店正式開門迎客,該店不僅是成都城東最大的書店,更是新冠疫情發生後開業的全國最大實體書店。
  • 當實體書店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一位實體書店經營者表示,由於保證了合理利潤空間,所以歐美書店雖面臨困難,仍能正常運轉,是閱讀文化的主要推廣者。相比之下,國內圖書零售利潤空間小,實體書店無力去培育紙質書閱讀氛圍。    在原有市場發展不充分前提下,新技術往往帶來消費習慣的改變,而非市場升級。
  • 疫情發生後開業的全國最大實體書店落戶成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實體經濟遭到很大影響,原本就生存不易的實體書店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疫情對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產生了極大影響,2月份全國實體書店全部停業,到3月才逐步復工復產。如今,在迎來4.0時代的時刻,又遇上了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未來該如何發展?帶著這些疑問,封面新聞記者走進位於招商花園城內的文軒BOOKS第二家店,一探究竟,並專訪到新華文軒董事長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