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體用全書》說:「捋者,連著彼之肘與腕,不抗不採,因彼伸臂襲我,我順其勢而取之,是收回意,謂之『捋』。」
又說:「其方式,即捋法轉腰加上一手連著彼之肘節間。」這裡指四正推手而說的。文中所說的「捋法」,與走架中攬雀尾的捋式是一致的。
而「一手連著彼之肘節間」一語,結合推手圖像和拳架及其「動作說明」,實指「將我右肘、腕間,側貼彼肘市卜;側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卜,向左外側……此時敵如進攻,我即內向胸前左側捋來。則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隨之傾斜矣」。
由於走架只有向左捋式,故解說以此為準,而推手是可左可右的。以上兩段文字對照之下,說明前文「一手」實是指「一臂」,也即以我右前臂的肘、腕之間的尺骨近腕部位粘貼在對方左肘關節的上臂一側。至於我近身的左手,則側仰左腕,稍捲曲手指,輕靈地用腕背粘住對方的左腕關節。練習四正推手時,原則上不用明顯採執的手法,採僅用於四隅推手或散手。
用捋法既不可向外撥去,也不可直向胸前引進。外撥易犯頂抗的毛病,直向胸前引進則勢必被對方侵入內門。
所以,必須隨轉腰之勢,「內向胸前一側捋來」;並在一轉腰之際,使對方進攻的手臂在我胸前平行而過,使之落空,這就叫「引進落空」。此時便可乘對方身軀傾斜之際,繼之以擠、按等手法,合而發放。
從勁別的橫、直來分析,捋勁也屬橫勁,而不是用直勁,僅僅與掤法的方向相反而已。捋法不僅適用於破按,也常用於破掤、擠等法。當對方捋我時,我也可掉手反捋,即「以招還招」。從防守角度看,用捋很重要的一點足,近身一手「肘不貼脅」「腕不貼胸」「掤勁不丟」。
「捋在尺中」
拳訣有「捋在掌中」與「捋在尺中」兩種說法,前者泛指手掌中的觸覺要靈敏,始能隨捋進著;後者是指傳統太極拳的以尺骨捋人。用尺骨捋人有什麼好處呢?凡能用尺骨捋人,則隨功夫加深,其前臂部位的觸覺靈敏度就能相對地提高,在推手、散手時,既有利於近身用招,又能騰出手部備用。同時,在由捋化擠發勁時,也特別沉著有勁;若要轉換為其他手法,如由捋變閃、變肘(沉肘、撅肘、頂肘等)、變採、變按等等,可變的路數很多。反之,如用手心粘住對方肘節,移位時易被對方察覺。但初學推手的人,如不是從一開始就用尺骨捋人,那麼用手掌捋人的習慣形成以後,再改進就非常困難,這也屬於拳諺所說的「學拳容易改拳難」了。
「捋要柔順」
捋法是用摩擦力把對方來勁引向我身軀外側使之落空。捋勁借力得手時,可使對方向前傾側,甚至跌僕。在四正法中,掤、擠、按發勁時,一般都使人向後傾跌,唯有捋勁能引人前僕,而且也最難以掌握。應州捋勁猶如用尺數紙,全憑適度的摩擦力。捋得太重,被對方很快察覺而變化走脫;捋得太輕,不起作用,且易被對方侵襲內門。用尺數紙也與此近似,太重了把紙劃破;太輕了粘不起、數不清。但總的來說,捋勁是引化勁的一種形式,須「順其勢而取之」,自以柔順為宜。只要「掤勁不丟」,勿使己臂貼身,隨腰腿圓轉而捋,自能在熟練後得心應手,從容地隨感隨化,隨化隨發。相反地如不求柔順,逆勁用捋,一味頂抗硬撥,那就沒有捋勁可說了。
「捋抱順且韌」
捋法的外形像抱,「抱虎歸山」的「抱」寧,便是與此相合的。順,即柔順,順勢借力。韌,即韌性,說明內含堅剛,做到「掤勁不丟」。在太極拳推手中,任何手法都是式式貫串、相連不斷的。即使發放後使雙方一時脫離接觸,也要做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捋法自然也不例外。
使用捋法時應注意
拳法應用,在外形上不外乎一開一合,一往一來。而開合往來是必須以腰為軸,以腿腳為根的,即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同時,往復是循環不已的。所以,《十三總勢說略》說:「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或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這句話是說:我們要向外、向上拋擲一件東西,若先使之向裡、向下,然後再向外、向上拋出,這樣一挫一掀,其所發揮的作用力就遠比只向外、向上拋擲要大得多了。這一基本原理具體應用到捋法上,若捋前先用外掤誘出對方的力,然後向內、向一側捋去,就易於得力。而當我使用捋法時,即已捋來,便須揮之使去。因為「引進落空」,也未必一定能使對方跌僕。
藝術中國
但經引到身前,我勁已經蓄足,就可趁勢用擠、按等法向外發放。倘能如此連續往復,那就無往不利r。這一點是符合事物運動對立面相互轉化規律的,拳法應用不可能是只向卜、不向下,或只向裡、不向外的。一往一復、一上一下,若能順應其勢,刻刻在意,意在著先,那就能逐步掌握其運動規律,而不至於被動地、孤立地看一著棋走一著棋。就以上基本原理來說,是普遍適用於各種拳法的,並不限於捋法,也不只限於太極拳。再者,用捋法足必須坐腰落胯,側身閃展柔化。其身法要和順,步法要穩固。其巾順式捋較拗式捋更能得勢得力,因為拗式捋法限於擰腰的身法,其轉腰幅度受到限制而小於順式。所以,如是練習,則應順、拗式都練;若逢比手,則以多取順式捋為好,尤其是撤步順式捋,那是十分得力的招式。
至於捋法的轉腰幅度,須隨來勁的具體情況而定,務須轉到恰如其分,既不可手動腰不動,也不是轉腰的幅度越大越好。但在初學練習時,是應該「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
擠靠破捋
《太極拳體用全書》說:「被捋者須本捨己從人,辦須知有舍人從己之處。被捋覺其手加重,便可乘之以靠;或覺其捋勁忽有斷續,則急舍其一邊,而襲以擠可也。」這就叫「擠靠破捋」,是破捋的常用方法。
捋擠相通
凡用捋法不能得手,遇對方在中途向後抽身,或對方順我捋勢用擠、靠向我襲來時,我都可乘其進退之勢,化開後使兩手相合,補以擠手,或「以擠還擠」,或「以擠破靠」。由於這種方法比較得力順手,所以說「捋擠相通」。
但對方攻我時,我不可逆勁反攻,只須與來勁略成直角錯開,即獲順勁。此外,還有「提擠相通」等許多相類的說法,其原理與方法大同小異,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擠要橫排
擠,含有排擠的意思。即用後手的掌根,合在前手的脈門上,向前用合力擠發。擠時兩臂要略呈橫形,但動作仍應中正圓滿,沉肩垂肘,肘部略低於腕部.而不町因此聳肩抬肘。排,足指兩前臂一前一後像排隊一樣排在一起的意思。橫排的氣勢和勁力雄渾,而且藉助肘勁,容易得勢得力。反之,如兩手太出,呈銳角形的向前擠去,由於可著力的作用面較小,既容易被對方化解,也容易被對方乘機引跌。所以說「擠要橫排」。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購買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