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門勁法之捋法在太極拳中妙處,「捋在尺中」

2021-03-04 太極養生堂

《太極拳體用全書》說:「捋者,連著彼之肘與腕,不抗不採,因彼伸臂襲我,我順其勢而取之,是收回意,謂之『捋』。」

又說:「其方式,即捋法轉腰加上一手連著彼之肘節間。」這裡指四正推手而說的。文中所說的「捋法」,與走架中攬雀尾的捋式是一致的。

而「一手連著彼之肘節間」一語,結合推手圖像和拳架及其「動作說明」,實指「將我右肘、腕間,側貼彼肘市卜;側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卜,向左外側……此時敵如進攻,我即內向胸前左側捋來。則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隨之傾斜矣」。

由於走架只有向左捋式,故解說以此為準,而推手是可左可右的。以上兩段文字對照之下,說明前文「一手」實是指「一臂」,也即以我右前臂的肘、腕之間的尺骨近腕部位粘貼在對方左肘關節的上臂一側。至於我近身的左手,則側仰左腕,稍捲曲手指,輕靈地用腕背粘住對方的左腕關節。練習四正推手時,原則上不用明顯採執的手法,採僅用於四隅推手或散手。

用捋法既不可向外撥去,也不可直向胸前引進。外撥易犯頂抗的毛病,直向胸前引進則勢必被對方侵入內門。

所以,必須隨轉腰之勢,「內向胸前一側捋來」;並在一轉腰之際,使對方進攻的手臂在我胸前平行而過,使之落空,這就叫「引進落空」。此時便可乘對方身軀傾斜之際,繼之以擠、按等手法,合而發放。

從勁別的橫、直來分析,捋勁也屬橫勁,而不是用直勁,僅僅與掤法的方向相反而已。捋法不僅適用於破按,也常用於破掤、擠等法。當對方捋我時,我也可掉手反捋,即「以招還招」。從防守角度看,用捋很重要的一點足,近身一手「肘不貼脅」「腕不貼胸」「掤勁不丟」。

「捋在尺中」

拳訣有「捋在掌中」與「捋在尺中」兩種說法,前者泛指手掌中的觸覺要靈敏,始能隨捋進著;後者是指傳統太極拳的以尺骨捋人。用尺骨捋人有什麼好處呢?凡能用尺骨捋人,則隨功夫加深,其前臂部位的觸覺靈敏度就能相對地提高,在推手、散手時,既有利於近身用招,又能騰出手部備用。同時,在由捋化擠發勁時,也特別沉著有勁;若要轉換為其他手法,如由捋變閃、變肘(沉肘、撅肘、頂肘等)、變採、變按等等,可變的路數很多。反之,如用手心粘住對方肘節,移位時易被對方察覺。但初學推手的人,如不是從一開始就用尺骨捋人,那麼用手掌捋人的習慣形成以後,再改進就非常困難,這也屬於拳諺所說的「學拳容易改拳難」了。

「捋要柔順」

捋法是用摩擦力把對方來勁引向我身軀外側使之落空。捋勁借力得手時,可使對方向前傾側,甚至跌僕。在四正法中,掤、擠、按發勁時,一般都使人向後傾跌,唯有捋勁能引人前僕,而且也最難以掌握。應州捋勁猶如用尺數紙,全憑適度的摩擦力。捋得太重,被對方很快察覺而變化走脫;捋得太輕,不起作用,且易被對方侵襲內門。用尺數紙也與此近似,太重了把紙劃破;太輕了粘不起、數不清。但總的來說,捋勁是引化勁的一種形式,須「順其勢而取之」,自以柔順為宜。只要「掤勁不丟」,勿使己臂貼身,隨腰腿圓轉而捋,自能在熟練後得心應手,從容地隨感隨化,隨化隨發。相反地如不求柔順,逆勁用捋,一味頂抗硬撥,那就沒有捋勁可說了。

「捋抱順且韌」

捋法的外形像抱,「抱虎歸山」的「抱」寧,便是與此相合的。順,即柔順,順勢借力。韌,即韌性,說明內含堅剛,做到「掤勁不丟」。在太極拳推手中,任何手法都是式式貫串、相連不斷的。即使發放後使雙方一時脫離接觸,也要做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捋法自然也不例外。

使用捋法時應注意

拳法應用,在外形上不外乎一開一合,一往一來。而開合往來是必須以腰為軸,以腿腳為根的,即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同時,往復是循環不已的。所以,《十三總勢說略》說:「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或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這句話是說:我們要向外、向上拋擲一件東西,若先使之向裡、向下,然後再向外、向上拋出,這樣一挫一掀,其所發揮的作用力就遠比只向外、向上拋擲要大得多了。這一基本原理具體應用到捋法上,若捋前先用外掤誘出對方的力,然後向內、向一側捋去,就易於得力。而當我使用捋法時,即已捋來,便須揮之使去。因為「引進落空」,也未必一定能使對方跌僕。

藝術中國

但經引到身前,我勁已經蓄足,就可趁勢用擠、按等法向外發放。倘能如此連續往復,那就無往不利r。這一點是符合事物運動對立面相互轉化規律的,拳法應用不可能是只向卜、不向下,或只向裡、不向外的。一往一復、一上一下,若能順應其勢,刻刻在意,意在著先,那就能逐步掌握其運動規律,而不至於被動地、孤立地看一著棋走一著棋。就以上基本原理來說,是普遍適用於各種拳法的,並不限於捋法,也不只限於太極拳。再者,用捋法足必須坐腰落胯,側身閃展柔化。其身法要和順,步法要穩固。其巾順式捋較拗式捋更能得勢得力,因為拗式捋法限於擰腰的身法,其轉腰幅度受到限制而小於順式。所以,如是練習,則應順、拗式都練;若逢比手,則以多取順式捋為好,尤其是撤步順式捋,那是十分得力的招式。

至於捋法的轉腰幅度,須隨來勁的具體情況而定,務須轉到恰如其分,既不可手動腰不動,也不是轉腰的幅度越大越好。但在初學練習時,是應該「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

擠靠破捋

《太極拳體用全書》說:「被捋者須本捨己從人,辦須知有舍人從己之處。被捋覺其手加重,便可乘之以靠;或覺其捋勁忽有斷續,則急舍其一邊,而襲以擠可也。」這就叫「擠靠破捋」,是破捋的常用方法。

捋擠相通

凡用捋法不能得手,遇對方在中途向後抽身,或對方順我捋勢用擠、靠向我襲來時,我都可乘其進退之勢,化開後使兩手相合,補以擠手,或「以擠還擠」,或「以擠破靠」。由於這種方法比較得力順手,所以說「捋擠相通」。

但對方攻我時,我不可逆勁反攻,只須與來勁略成直角錯開,即獲順勁。此外,還有「提擠相通」等許多相類的說法,其原理與方法大同小異,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擠要橫排

擠,含有排擠的意思。即用後手的掌根,合在前手的脈門上,向前用合力擠發。擠時兩臂要略呈橫形,但動作仍應中正圓滿,沉肩垂肘,肘部略低於腕部.而不町因此聳肩抬肘。排,足指兩前臂一前一後像排隊一樣排在一起的意思。橫排的氣勢和勁力雄渾,而且藉助肘勁,容易得勢得力。反之,如兩手太出,呈銳角形的向前擠去,由於可著力的作用面較小,既容易被對方化解,也容易被對方乘機引跌。所以說「擠要橫排」。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購買圖書!

相關焦點

  • 太極拳運動中「腰」的四大作用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習練太極拳要學會放鬆,特別是松腰。那麼,腰在太極拳中的四大作用指的是什麼呢?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便可找到松腰方法!腰在太極拳中的四大作用  腰在人體中起著支撐作用,而在太極拳運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腰部鍛鍊,提高太極拳境界。
  • 太極拳抎手是應理解為雙手畫圓還是雙手轉球
    '在楊式太極拳的諸多套路中,無論是楊露禪留下的傳統套路,還是楊澄浦整理定架後的套路,也無論大中小架和簡化了的各種套路,都少不了抎手這個勢子,抎手一勢歷來被許多宗師所推崇,認為抎手一勢變化萬端,是各勢之毌勢,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八勁的歸臧勢,是蘊涵四正四隅攻防變化的綜合勢子,那麼雙手在做抎手的動作時是應理解為雙手畫圓還是雙手轉球呢
  • 太極拳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
    那在我們太極拳之中也同樣有著五行屬性,歷來太極拳前輩們都把太極拳稱為十三勢,即八門,五步,八門,即四正,四隅,四正乃掤捋擠按,四隅乃採挒肘靠,方位八門,乃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始,隨其所形,以身分步,則有五行,以支撐八面,五行者,進為火,退為水,左顧為木,右盼為金,中定為土。而以中定為其樞紐,此乃十三勢之原理。
  • 淺說太極拳推手懂勁
    太極拳的勁法並不神秘,一方面是隨對方往復用力順勢而為,俗稱「借力打力」,另一方面是使對方施於我身的力量落空,俗稱「引進落空」。其用勁方法有聽勁、化勁,拿勁、發勁等等。那麼如何掌握這些勁法呢?拳論拳經說的明白「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 太極拳中的整勁是如何練出來的?
    太極拳以鬆柔為主要練法特點,在松的同時又有沉勁,而在柔的同時又含有剛勁,其勁法特點為剛柔相濟,內外兼修,行拳中動靜相間,快慢相合,以內催外,以身帶手,上下協調,如行雲流水。以鬆柔為主的太極拳何以能夠獨步武林四百餘年,並且其推廣也在隨時間的推移而在擴大呢?
  • 八法五步 盡在套路
    【簡介】世界冠軍、太極拳王、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本科生梁壁熒教您練習太極拳,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太極,鍛鍊身體。八法五步是「太極十三勢」的組成部分,有十三種方法,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棚、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種手法,後五字是五種步法,俗稱八門五步、八卦五行和太極十三勢。動作名稱如下:1.
  • 女神捋了一下頭髮,那「捋頭髮」用英語怎麼說?用run就能搞定!
    咔咔覺得一個美女或者一個帥哥在我面前捋頭髮是非常有魅力的一個事情。那女神在我面前捋了一下頭髮,這個「捋了一下頭髮」英語怎麼說呢?別看這句話貌似很複雜,但是在英語中,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單詞就能搞定——就是run。具體怎麼表達呢?
  • 太極拳十三種內勁如何練習?方法都告訴你!
    提時樁步須穩,丹田氣松,虛領頂勁,斂氣凝神,用腰腿勁向上沾提,方向、距離、身法、步法,處處與對方湊合,方能奏效。六、掤勁:掤勁在推手中甚為重要,運用時前臂與胸部須保持一定距離,功夫越深,距離越小。無論左旋右轉,前進後退,此勁均不可丟。運用腰腿勁,配合引勁、化勁,前臂旋轉滾動,使敵力轉向斜方而不能攻入。
  • 太極拳口訣,有本事你就全部拿走!
    今天小編整理了多個太極拳口訣。覺得這些口訣中卻有諸多益處。故,發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高太極拳水平。墜身退走扳挽勁,斜飛著法用不空。海底針要躬身就,扇通臂上託架功。撇身錘打閃化式,橫身前進著法成。腕中反有閉拿法,雲手三進臂上攻。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轉身蹬腳腹上佔,進步栽錘迎面衝。反身白蛇吐信變,採住敵手取雙瞳。右蹬腳上軟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 敲胃經、捋脖子,幾天改善臉色蠟黃髮暗讓面色紅潤!
    所以我們還要再捋捋脖子。不過別敲脖子,一敲脖子就想咳嗽,不舒服,捋一捋才舒服。(脖子兩側是頸動脈,不適合拍打、敲打,可以適當用了多捋捋,還可以起到淋巴排毒功效。想偷懶的可以直接拍打面部,捋脖子即可)(捋脖子示意圖,還可以參考揉臍法,捋那個動作)      有的人腦供血不足,其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給頭部供血的頸部出現了問題。
  • 玉氏太極拳養生中級班:功用簡介
    激發命門之火心法(核心):六內心法詳解玉氏太極內功→太極渾元樁功用:在太極渾元樁功中體會全身「整勁」的內涵,並將從樁功修煉中得到身知的「整勁」感融入太極拳的修煉,從而真正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太極拳中的「整勁」。
  • 「腰功」在太極拳習練中的重要性
    但足以告誡學者「腰功」在太極拳裡它的重要性,也就將其上升為理論探討這個問題,在套路中,或推手散打、搏擊,或實戰對敵時,勢勢招招盡貫穿著腰勁,可以掂量「練習太極拳如練不到腰上,就等於不知太極拳勁理」這句話的分量,大有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著,比比既是,不知怎樣練,也就不會練,往往耗費幾多時間也是練不出腰勁來,就而導致數年功夫要功虧一簣,這樣些人雖也說得上很勤奮,練得很久卻沒有幾多長進,只得一個花架子而亦。
  • 女子捋個頭髮揉下眼睛 結果發生慘烈車禍……
    近日,鳩江區沈巷鎮天和苑小區附近,一名司機開車中因為一個小舉動竟將一名行人撞飛。寬闊的馬路,車子為何會撞向路邊的行人?據了解,當日清晨5時50分左右,家住沈巷鎮某小區的黎女士駕駛車輛出門辦事。當車行至天和苑小區附近路段時,黎女士嫌被風吹亂的頭髮有點遮住視線,黎女士用手把頭髮捋開,捋的過程中,頭髮又扎到了眼睛,她又用手去揉眼睛。這時車輛跑偏,將在道路右側步行的沈女士撞飛。
  • 太極拳功夫在腰
    太極拳特別注重腰部運動,有關著作中講的很多,如「腰為主宰」、「腰為驅使」、「源動腰脊轉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間」等,都是說腰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性。但有些練拳者,特別是初學者對腰部運動的認識還不夠明確。如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轉腰,動作顯得彆扭、僵硬。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所謂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陳鑫《陳式太極圖說》中云:「渾身俱是纏勁,大約裡纏外纏,皆是隨動而發……,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 太極拳要懂得動胯
    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胯的重要性體現在王宗嶽《十三勢行功歌》中。它的頭一句「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中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
  • 「樂活學堂」太極拳八法五步(第四講)
    ●課程介紹 ●本節課主要講解右勢動作中的採、挒、肘、靠四種手法。1、採勁採制對方的勁力,是形容手法如採摘果實或花朵,不要太輕,也不能太重,其技法又如採茶、捉蟬似的以巧為尚。若問理何在,槓桿之作用。 在應用採勁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一般使用此法時先捋後採,諺稱捋採勁。捋要輕,採要實。故一般捋引時捋到對方將出重心時再順勢採發。 (2)採在十指,勁點在手指上。
  • 敲胃經、捋脖子——不花錢養生法,還美膚哦!
    所以我們還要再捋捋脖子。不過別敲脖子,一敲脖子就想咳嗽,不舒服,捋一捋才舒服。       有的人腦供血不足,其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給頭部供血的頸部出現了問題。因此多捋頸部就可以改善腦供血不足,而且頸部在這時是有阻塞的,當您稍微使勁一捋,對著鏡子一看,發現都出痧了,這就證明有淤血堵在這裡了。
  • 太極拳這八個拳式,學習簡單,健身效果好!
    (8)空,就是與人推手時用引勁落空之法,使敵落空,乘虛而擊,這也是拳內的變化。 (9)掤,就是運動時,四面八方皆有掤勁,為什麼踏到球上人就要跌倒?就是球沒有平面,所以球把人滾倒。練拳用勁也是渾然一圓,沒有平面而使落空的意思。 (10)擠,就是有靠之法,分左胸靠,右胸靠,迎門靠,十字靠,背折靠,都是用肩打人的方法。 (11)按,就是雙手推人,如雙推手,抱頭推山等式。
  • 開合三對陰陽圈,太極拳修練精要
    四肢如輪腰為軸,輕重虛實起與休,手撫魚尾至魚頭,太極圖中品春。  凡動腰為先,欲正稍先反,左右各一半,九十分界線,腰近臨線位,手腳到落點。  走勢為合定為開,開合之間氣勢來,行雲流水拳無滯,頂懸氣沉拌合開。  吸納稍疾吐宜緩,縮如嬰兒放似山,開合二字探究竟,太極無勢難成拳。  虛實剛柔,快慢先後。上下內外,前後左右,對稱守中,陰陽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