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會禧年反思(九)——團體生活:愛之海,苦之洋

2021-02-22 Henry Newman

Fr. Giovanni Cipriani,C.P.我很高興能夠與我的弟兄們分享我在苦難會55年生活的一些反思。首先就是成為苦難會會士的喜悅,這個充滿神恩的大家庭與我的原生家庭同樣重要。在與他人的聚會和慶祝活動時,我經常表達這樣的觀點——「苦難會」是世界上最美的大家庭,這是一個奇妙的大家庭!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我的大家庭。如果沒有這種經驗,也就失去了生活在團體中的理由,同樣也就無法保持熱情。也許是由於我的年齡或培育,如今我生活在聖詠的經驗中:「看,兄弟們同居共處,多麼快樂,多麼幸福!像珍貴的油流在亞郎頭上,流在他鬍鬚上,又由他鬍鬚上,流在他衣領上。又像赫爾孟的甘露,時常降落在熙雍山;因上主在那裡賜福,又賜生命直到永遠。」(詠:133)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但是每天我都問自己——「今天我能做些什麼讓我的弟兄們開心呢?」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弟兄感到悲傷,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我今天做錯了什麼?」

第二點:團體生活是天主的偉大恩賜,只有從信仰的角度才能理解。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有助於我們理解團體內的人際關係,但「在團體中生活」的美確實來自信仰和經驗。根據多瑪斯主義的觀點「行動在存在之後」我們必須承認,任何錯誤的基礎上都有一個錯誤的思想。這意味著我在團體的生活方式取決於我對團體的概念。在我看來,今天我們已經用社會學意義取代了「團體」的神學意義。這就是問題的開始,因為聖神的「規則」不同於社會學的「規則」。


「團體」是一個神學概念

教宗方濟各在2014年與總會長會面時表示:「教會與奉獻生活的核心是共融。」看看最近的教會文獻,我們意識到這是多麼的真實。今天,我們強烈地感到有必要對自己的團體生活提出質疑。當我準備培育課程時,90%的長上要求我談論「團體生活」。在與團體的對話中,很明顯我們已經失去了團體的神學概念。我們的團體生活有一個神學基礎,而不是社會基礎。我們對團體生活的「認同」不是來自社會學和心理學,而是出於我們的洗禮。除了這一神學現實,修會團體中創造「團體生活」是很複雜的。

「團體」在洗禮中有其起源和原則。「共融的生命」就是我們在洗禮中所領受的「新生命」;它是一份領受的禮物,而不是掙來的。藉著洗禮,我們進入了與至聖聖三愛的共融之中。我們已經成為「關係性的存在」。這就是新的!

洗禮中的三個詞——聖父、聖子和聖神——並不是一個公式;祂們創造了一個「本體」——我們被置於至聖聖三的共融中,而成為「共融者」。除了洗禮的層面,基於規範和法律,使得團體生活變得無法忍受。在過去,團體生活被「鐘聲」打斷。今天,「鍾」不再起作用了。我們有必要從由洗禮中所接受的聖三生活開始,將團體「神化」。當團體反映出三位一體的共融之美時,它將多麼美好。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點,一切都會變得更容易、更美好。

 

個人主義的悲哀

個人主義就是把一個人「非人化」,並把我們在洗禮中所領受的共融生活禁錮起來。關係和共融的生命在於我們人性和神性的存在。共融與關係寫在我們的精神和身體的DNA中;生活在一個團體中不應該是一種努力而是我們天性的一部分,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因為我們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創1:27)被造的,天主是三位一體的,是共融的(communion)。其次,因為我們的生命源於父母二人的愛的結合。第三,我們「生物性的起源」始於兩個細胞的「交融」(communion)——卵子和精子。我們身上的一切都在談論交融(communion)。因此,生活在個人主義的環境中比生活在團體環境中存在更大的問題。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除了罪(罪=「分離」),還有其他因素助長了個人主義:


與個人經歷有關的創傷,特別是與情感和自尊有關的創傷。弗洛伊德指出的「自我」(I)的文化,相反教宗方濟各倡導的「我們」(We)的文化。消費主義越來越推動一種與自我聯繫的「快樂」(Happiness)文化,損害了與「我們」和關係相聯繫的「喜樂」(Joy)文化。一個人可獨自快樂。但是喜樂是關係性的、公共的。對我們苦難會會士來說,團體生活是「會憲的義務」;它是修會的基礎——「聖十字保祿聚集同伴一同生活」(會憲1)。輕視苦難會生活的這一維度,就會失去我們的身份。然而,我們不能否認,團體生活有時是一種「極大的痛苦」(great penance,拉丁語maximapoenitentia)。這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弱點包含了誤解、猜忌、嫉妒、好勝。我們是「傷害的肇事者」(心理上的、道德上的等等)。當傷害沒有被治癒,我們與自己或他人的關係就會變得不平和,每一段關係都可能成為痛苦的來源。一個人受了傷害,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傷或拒絕接受傷害,才是真正受傷的人。「受傷的記憶」(即一個人經歷中消極的、被記憶的一部分)會對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帶著「受傷的記憶」,人們很難去愛自己和團體。它需要被治癒。愛可以治癒「受傷的記憶」。「耶穌的苦難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治癒受傷的記憶(轉述聖十字保祿)。事實上,只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所彰顯的聖父的愛,才能醫治創傷,並把它們變成「榮耀的創傷」,就像基督復活後的創傷一樣。我們苦難會會士,在「極大的痛苦」(great penance,拉丁語maximapoenitentia)中活出了團體生活真正的苦難意義。愛總是有犧牲的一面,也有慶祝和榮耀的一面。這些在聖若望所記載的耶穌受難始末中都已展現,就是在我們修會發願慶典中所宣讀的福音(或曾經宣讀的)。犧牲一面——為我們「犧牲自己」的「聖子」——「我舍掉我的性命」(若10:17),以及慶祝和榮耀的一面——「為此,天主極其舉揚他」(斐2:9)。正是耶穌所賜給我們的「護慰者——聖神」,使犧牲的愛成為一場盛筵和喜樂的慶典團體中的愛體現在這兩個方面:犧牲(=服務)和喜樂。不創造喜樂的愛的服務不是真正的愛(這可能是一種病態)。「派對式」(Party)的愛不是真正的愛,或者至少不是「苦難意義上的愛」。愛要求犧牲——自私和個人主義的「犧牲」。正是這種犧牲讓我成為一個有感情的、平和的、喜樂的人。試想在晚上,當孩子看到父親下班回家,又累又髒,而且滿身是汗,但他在朋友面前並不以父親為恥,而是跑過去迎接他,擁抱他。孩子在父親身上看到了愛的兩個方面——一天辛勤工作的犧牲和維持家庭生計的喜悅。哪裡有犧牲,哪裡就有歡樂;哪裡有愛,哪裡就有痛苦。這是我們會祖苦難之愛的兩個層面——「耶穌的苦難是愛之海、苦之洋」。這兩個層面在團體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服務和喜樂的團體是 「吸引人的、充滿聖召的團體」,因為「秘訣不是追逐蝴蝶;秘訣是建造一個花園,這樣蝴蝶就會飛來了。」(馬裡奧·金塔納)

我對團體的理解是什麼?

 

我們還需要「聖召挖掘者」嗎?


END

苦難會總會長聖誕節信件

苦難會2021年專用日曆(瞻禮單)

帕羅林樞機開啟苦難會禧年聖門

苦難會禧年反思(一)——聖十字保祿內的天主之夢

苦難會禧年反思(二)——我們修會的支柱

苦難會禧年反思(三)——羅馬的卡斯特拉佐,阿真塔裡奧,維特拉

苦難會禧年反思(四)——聖十字保祿的靈修見證

苦難會禧年反思(五)——十字保祿·達內在卡斯特拉佐避靜期間的靈修體驗

苦難會禧年反思(六)——十字聖保祿和苦難會士的神恩:"永存於心"

苦難會禧年反思(七)——靈修與苦難會生活

苦難會禧年反思(八)——獨特以及鼓舞人心的特殊誓願

本期英語原文


耶穌基督苦難會禧年祈禱文

上主,求禰恩賜我們,

在修會慶祝禧年之際,

使苦難會大家庭能夠致力於

更新自身的使命。

並通過痛苦聖母及

聖十字保祿的轉禱,

願我們能夠跟隨以下的腳步:

從十字聖架下,

到與慈悲的天主合作;

從對過去感恩的記憶,

到耶穌為修會的愛的苦難;

從在十字架上默觀基督,

到在十字架上看到基督;

從渴望喜樂,

到信賴與我們立約的天主。

求禰以聖愛垂視我們,

憐憫我們。

阿門

Congregation of 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

耶穌的苦難是天主聖愛最驚人的工程

 The Passion of Jesus 

is the most overwhelmingwork of God’s love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學佛不難,難在發出離苦海之心,難在發擺脫煩惱心,難在發菩提心
    學佛不難,難在發出離苦海之心,難在發擺脫煩惱之心,難在發菩提心學習佛法,重在發心,難在發心。發什麼心呢?發出離苦海之心,發擺脫煩惱之心,發菩提心,發覺悟之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苦苦之事,如病苦、愛別離之苦,此時,有些人會想起要逃離這些苦海之心。
  • 得到之苦更甚於求不得
    如果一開始就「無所求」,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精神匱乏導致的萎靡不振,對凡事都沒興趣、無精打採;一種是誤解佛法導致的畏手畏腳,壓制欲望壓制真情,其結果是聖果未成,自身先病。佛陀說這個世界是「苦」的。在真正、全面體悟這一點之前,誰都不可能做到義無反顧走向解脫道,即使走,也是一步三回,道心難堅。世間之苦體現在「追求」上有兩種。
  • 冉阿讓,人生實苦,你卻一次次使我們堅信:苦難中也會開花
    ▲苦役犯冉阿讓苦役犯的苦,冉阿讓早已嘗過。任何人經歷了苦役犯的生活,絕不會選擇再次經歷。冉阿讓在苦役與救人的兩難選擇中,選擇了救人。捨己為人的冉阿讓用自己的善良贏得了市民的愛戴,固然,他可能無法從重壓的車子下脫身,可能無法繼續做他的市長,但他心底的善良之花戰勝了一切。苦難可以摧殘歲月,但永遠不會使善良之花枯萎。「你們追捕的人不是他,而是我」如果被追捕的人原本是你,而你卻恰恰得知追捕者誤捕了他人。
  • 抱怨,是苦難的開始
    也許心中憤懣之餘,你會怨命運不濟,老天不公;會怨人心叵測,自己太傻.到頭來才發現,所有的怨懟,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加深苦難。抱怨是一種毒藥,它會摧毀你的意志,削減你的熱情,幹擾你的生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與其抱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與其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
  • 經典反思:面對強者,弱者的生存之道
    等到讀過了《道德經》,覺悟的人會明白弱不可憐強不可怕。柔弱勝剛強。水雖柔,刀劍不能傷害它;水雖弱,匯聚成海捲起滔天巨浪擊沉龐大的輪船。人生,認清弱者與強者,看看《周易》中的《履》卦,明白遠行中與強者的相處之道。
  • 電影《歲月神偷》:即使生活充滿苦難,也要樂觀地相信明天會更好
    不同於以往港產電影中的警匪火拼、黑幫盛行、一派繁榮、燈紅酒綠……《歲月神偷》是一部平民題材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香港深水埗一個普通四口之家樂觀面對苦難生活的故事。
  • 洋裡苦橘坐在家裡等送貨
    N海都網記者 陳旭雯 海都網訊 進入12月中旬,閩侯洋裡鄉「三苦」之一的苦橘終於上市了。苦橘果實金黃鮮豔,清甜多汁,略帶苦味,有清涼解毒、利尿平肝、瀉降心火、消除緊張疲勞、促進睡眠等保健功效,在閩侯縣洋裡鄉的種植歷史悠久。《本草綱目》描述其為「利腸胃清熱毒、解丹古毒、止暴渴」。清朝《甌乘補》曾載:「人之珍甌柑者,以其能闢煤,京竹御歲除,登薦及成年例。
  • 活著:所有的苦難給福貴,所有的愛也給福貴
    福貴受的苦,是時代變遷與外人冷眼的苦,餘華的溫柔在於他把家人的情意留給了福貴,不論是福貴的父母、妻子家珍、兒女鳳霞和有慶,還是後來的女婿、外孫,這些人之於福貴都是太充滿善意的,真實生活裡一個人從所有家人身上收穫這樣不摻假的感情的機率太小。這一點是餘華的虛構,是他的仁慈。
  • 日本的傳統節日——海之日
    日本是被大海環繞的國家,生活各個方變和大海緊緊相連,日本人民對大海有著獨特的感情。今天天善國際小編帶您了解一下這個為大海而定的日本法定假日。 海之日是日本的法定節假日之一。日本四面環海,為了感謝得自海洋的恩典,並祈禱能成為國運昌隆的海洋國家而制定了海之日。
  • 聖嚴法師說人生八苦,從苦難中成長,才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怨憎會苦:和冤家、仇人無法避開,每次見面都會心生厭惡或者苦惱。愛別離苦:與至親至愛之人分離而產生的苦。求不得苦:用盡各種方法仍不能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理想而產生的苦。五蘊盛苦:對個人身心過於執著而產生的苦。自古以來,人生八苦中「死」是最讓人懼怕的,所以秦始皇會派徐福出海尋藥,一代梟雄曹操會慨嘆「人生幾何」。
  • 王爾德《自深深處》:愛是讓自己快樂幸福的源泉,苦難自有其意義
    《自深深處》(又譯《深淵書簡》)是王爾德服刑於雷丁監獄時所寫,記錄了王爾德的情殤之路,真實的記錄了一代才子在面對自己命運中的苦難時的心路起伏。讀完《自深深處》,深深地折服於王爾德人性的光輝。唯美主義、浪漫主義,一個文壇天才,如他,應該怎麼也不曾想到自己會在眾人的頂禮膜拜中陡然跌下神壇,鋃鐺入獄,而後破產。
  • 生命的吶喊——學會面對生活的苦難
    生命的吶喊有誰會想到一位女作家的一生會經歷那麼多的坎坷: 生活在一片荒蠻之地,有著一處不能稱之為棲息地的小屋。從小便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她縱是在山裡也硬是要翻過這山嶺去上學,為的只是不想成為睜眼瞎的強烈願望,自己獨自一人去求學的路上。
  • 浪漫之愛已被同化在反思時代的意識中成了被嘲弄和諷刺的對象
    因此,在最近的一部戲劇裡一個明白事理的年輕女裁縫也對那些優雅紳士們的愛情做出了精明的評論:他們愛我們,卻不與我們結婚;他們不愛那些優雅的女士,但會與她們結婚。既然現在我們看出,浪漫之愛的弱點在於它不是反思性的,因而看起來合適的做法在於,使真正的婚姻之愛從一種懷疑開始。因為我們是從反思的世界到達了這一點,這一做法看來就更加有必要了。
  • 從剛果開出的薩普之花,對抗殖民者的優越感,以華服笑對苦生活難
    提到非洲,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饑荒、戰亂以及落後的生活環境,然而剛果卻有一群身穿西裝華服的秀異分子,以「薩普」之名展現堪比西方時尚的次文化。薩伊迪指出,「薩普協會」不僅是華服的代名詞,更是剛果反抗殖民的精神象徵,藉以忘卻生活中的苦難。 泥濘中盛開的花朵
  • 生活之中苦與難的不同含義
    素質大致限定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限度,在此限度內,苦難的錘鍊或許可以助人成才,超出此限度則會把人擊垮。這個限度對幸運同樣適用。素質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難,也能承受大幸運,素質差的人則可能兼毀於兩者。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 十鼠九苦,哪個月份最苦,遭遇各種飛來橫禍
    想看更多星座運勢點「關注」帶你去看小星星 「十鼠九苦」是什麼意思?在玄學當中,哪些月份出生的屬鼠人是最命苦的呢?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十鼠九苦」的意思是什麼?
  • 一杯苦咖啡,道盡人間苦難,嘗盡人生百態
    叫做《苦咖啡》,唱出了成年的人辛酸,那句「愛你就像大風往北吹,吹落我對你的相思淚,離開你的那天大雪滿天飛,可惜我連頭也沒敢回」,成年人的崩潰,都說往往在一瞬間,這話是真的。每天看同事們一杯一杯的喝著咖啡,心裏面難過得無法形容,是提升還是在喝那份孤獨和寂寞呢?我不喜歡喝咖啡,那是因為我覺得生活太苦了,如果在繼續喝咖啡,那是不是更苦了呢?
  • 生活有苦有累,不如微笑面對!
    把生活裡的各種苦難概括起來,以下這「三苦」是我們必將經歷的: 第一苦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當決定出發的那一刻,苦難和孤獨就註定與你日日夜夜糾纏不清,它會讓你在深夜中輾轉反側,也會讓你在角落裡無助彷徨。
  • 洋甘菊太美好了,堪稱「苦難中的力量」,日子再苦也要養!
    洋甘菊是菊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株型不高,花朵小而密集,每到洋甘菊開花的季節,遠遠地都能聞到它那濃鬱清幽的花香,給人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在新疆,伊犁地區是洋甘菊的主要產區,羅馬洋甘菊和德國洋甘菊都有大面積種植。
  • 1CM領譽電影私鑑會|李佳洋解讀《海街日記》的四姐妹生活
    各色美景、美食和美人,更令觀眾從電影細節中窺見了光影之美。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李佳洋解讀《海街日記》李佳洋解讀《海街日記》海街日記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指導的日本文藝劇情電影他獨自照料著生病的父親,直至去世,強忍著母親的不聞不問所帶來的心理創傷,從不流露出內心的煩惱,而實際上,可以在球場上飛奔的女孩內心一直有一個心結,他認為自己的母親是做了不好的事情才導致了父親的離世,而在融入到姐姐們的生活之後,他逐漸學會了與自己和解,已變得開朗起來,4個姐妹相互扶持的生活著,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也撐起了一部溫暖的電影電影中大海般乾淨純粹的家庭故事,讓海街日記這部電影充滿了治癒心靈的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