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飢辟穀備荒諸方

2021-02-12 世紀風雲潮

讓更多的人關注未來,大家應當學會做點事情!宣傳有益的信息。

關注這裡,你會發現世界正在悄然走來的未來,在人類登頂的希望中,世界正在迎來一個由人類設計的陷阱,直到人類落入自身的圈套中;或許我們都沉浸在美好的夢想中,只是驚雷會將人類敲醒,這就是天災人禍必定會頻繁起來。預言與現實正在漸漸對應起來,也許應該醒醒了,至少要有點危機意識,然後才會深刻起來。

掃一下,就多一個人明白當來危機!


救飢辟穀備荒諸方

救飢辟穀備荒諸方

——以饑荒為鑑所收集的救飢方法

救飢方,前人之遺寶也。宜未雨綢繆,勿渴而掘井。所謂救飢方者,值兇年無糧,以此濟命也,須當先備,過時則悔之晚矣。愚雖未得親驗諸方,然思及古人仁心利世,又不乏才高識妙、頗多奇遇者,故信之。諸方多收錄於各處醫籍中,查詢或有所不便,故擇簡易之方以成此集。歉歲之情景,良可哀乎,引《資治通鑑》言,時江南連年旱蝗,江、揚尤甚,百姓流亡,相與入山谷、江湖,採草根、木葉、菱芡而食之,所在皆盡,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衣羅綺,懷珠玉,俯伏床帷,待命聽終。千裡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觀乎彼荒年之時,衣著榮華,金玉藏室,亦不可得粒米充飢,一息殘存,垂垂無依,束手待斃,豈不悲哉?於是時,可深體諸方之可貴。固有備荒之法可防饑饉,餘災何以消弭?愚聞人若行善,上天降之以福;人若作惡,上天責之以禍。是故,非修德無以禳災,非行善無以保命。反省改過,克己修身,一心為善,自然逢兇化吉,遇難呈祥。盼諸位仁人君子、賢媛淑女,勿輕諸方,留存以資後用,廣布流傳諸方,誠可喜也!若更能勸人行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忠孝節義以之為根本,則陰德可大矣。行乎善,又何憂上天不佑?又聞,天地之大徳曰生,故而人當濟生保生,以順生生之徳,一己之力雖微弱,亦該為之。愚時感慚愧,愆過累累,德行淺薄,靈光低暗,以至於今日之狀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共勉之。陋識愚人謹按。

 

前   記

《驗方新編》所載,幾遇兇年施粥,饑民急於得食,若過於沸熱,必傷腸胃,往往食後百步間即僕倒而死,宜於夜間煮粥,盛大甕中,次早以木棍攪勻與食最妙。

又,餓極之人不可食乾飯、乾物,宜以極清稀粥,少少與食,一日食數十次,總不宜多。或以稀粥潑桌上,令其漸漸吮食,食至數日後,方可稍食乾飯,亦不宜多。緣飢久腸細,飽食往往脹死。乾隆戊戌年間,湖南省歲歉施粥,饑民貪食死者甚多,後用此法活人無算。

《周氏集驗方》所載,久餓後大忌驟飽,緣飢則食腸細薄,驟飽則傷及圍腸矣。宜先少食稀粥,並忌過熱之物,漸漸由稀加稠,細心調理。

救飢方貴乎簡易,若不如此,或反致成弊,故擇簡易之方十數首,分列三章。第一章所列之方較為穩妥,製作方便,大多為平時常見之物;第二章所列三方,若果如方中所言,則效用巨大,但有所禁忌,故列於第二章。三方皆言不得食一切物,故服藥後須禁食。《儒門事親》之方言其藥大忌欲事,其餘二方原文中未提及,但觀此三方又頗為相似,故而,依愚之見,生命為貴,穩妥行事,凡用此三方,皆應避忌欲事(男女情慾之事,房事),用者詳之、慎之;第三章所列服氣方,以備不可得糧之用。三章層層遞進,隨其時而用,於救飢但盡人事也。此外,於後記中列出大部分藥物藥性與使用禁忌、所據書目,請通篇細讀,深入了解,再行使用,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在下才識淺陋,若有疏漏之處,還請見諒。

 

第  一  章

一、《驗方新編》所載之方:

紅薯洗淨,蒸熟,候半乾搗爛,加糯米粥和如泥糊竹籬上,愈久愈堅,不蛀不壞。如遇荒年,取手大一塊,煮清粥一大鍋,食之能耐飢。或做土塊樣,砌成牆壁留下更妙。

 

二、《潛齋醫話》所載之方:

守山糧,有心有力者宜預為製造,以備荒歉。用堅實萊菔(不拘紅白),洗淨蒸熟,俟半乾搗爛,再以糯米舂臼浸透,蒸飯搗如糊,二物等分合杵勻,泥竹壁上待其自幹,愈久愈堅,不蛀不爛。如遇荒年,鑿下掌大一塊,可煮成稀粥一大鍋,食之耐飢。或做成土坯式砌牆亦可。

(註:萊菔即蘿蔔)

 

三、《普濟方》所載的防飢備急固胃神方:

此方出《衛生家寶方》,得之於圓通石壁間。

炒黑豆三十粒,嚼至半爛,繼以青松毛一把,咀嚼,自然物類相感,津潤無滓。人久食稀膳,初服似乎不喜,五七頓後,氣味甘香。平定軍在大行山中,心苦遺火,饑饉相仍,又失耕種,死者十七八。王屋隱者,教山中人此法,全活甚眾。有病腰腳者,服之即愈。久餌氣健不衰,有益無損。如要飲食,不妨,若無食服,服並無悔。又如渴,飲少冷水,熱湯易飢。此方乃真人秘法,愍念群生,遭饑饉厄運,故傳世間。此方至簡至易,二藥在處皆有,兇年荒歲,可廣其傳。

(註:所謂青松毛就是松樹的葉子——松針,在沒有落葉之前叫青松毛。)

 

四、《潛齋醫話》所載之方:

馬料豆淘蒸極透曬乾,如是三次,九次更妙,為粉。柿餅煮爛去蒂核,與豆等分,搗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不用湯水,細嚼以津液咽下,既能耐飢,且又滋補脾腎,更可任吃粥飯,遠行攜帶,亦可代糧。

(註:《本草匯言》記載,零烏豆又名馬料豆。陳氏日:零烏豆,即黑豆之形扁者,非黑大豆之黑而粗,又非櫓豆之黑而細也。)

 

五、《文堂集驗方》所載的許真君救飢方:

黃豆七鬥,芝麻三鬥。水淘淨,即蒸,不可浸多時,恐去元氣。蒸過即曬,曬乾去殼,再蒸再曬,共三次。搗極熟,丸如核桃大。每服一丸,可耐三日飢。

此方所費不多,一料可濟萬人。夫仁人君子,義田儲粟,利及後世,此仁德之大者。其或兇年荒歲,隨力施賑。貴買賤賣,以救一方。能救千人者,名登仙錄。仁人力行利濟,天之報施,未有不富貴倍之者。

    (註:料,古代計量單位。)

 

六、《惠直堂經驗方》所載的行路不餓方:

芝麻(一斤,炒)紅棗(一斤,蒸)糯米(一升,炒)

共為末,蜜丸,彈子大。每吃一丸,水下,一日不飢。

(註:《文堂集驗方》亦有此方記載,芝麻三升,糯米三升(俱水淘晾乾),悠火炒,先將糯米磨成粉,和入芝麻,再磨一遍。另用紅棗三斤(煮爛只留汁一碗,去皮核)同粉,石臼內搗熟,丸如彈子大。)

七、

1.《福壽丹書》

防儉餅

慄子 紅棗 胡桃柿餅

將以上四果去核皮,於碓內一處搗爛。揉勻捻作厚餅。曬乾收之,以防荒儉之用。

餘(此處指《福壽丹書》的作者)見一僧化緣,但有所得,即置此四果搗爛,印於磚瑰紙包,曬乾收疊櫃內,一兩月曬一次,積久至多,砌作一牆,人莫能知。後遇饑荒,人皆逃竄,而僧獨留於寺中食此。予嘗勸一富翁制此成牆,以防饑饉,行以販濟飢人,此莫大之陰功也。

2.《惠直堂經驗方》

防飢救生四果丹

慄子(去殼) 紅棗(去皮核) 胡桃(去殼皮)柿餅(去蒂)

各等分,入甑蒸二時取出,石臼中杵搗,不辨形色,捻為厚餅,曬乾收貯。冬月吉日,焚香修合。凡飢者與食一餅,茶湯任嚼服,腹中氣足自飽。一餅可耐五日,再服不限日數。此藥補腎水,健脾土,潤肺金,清肝木,面心火自平也。

   (註:①甑,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②胡桃:即核桃。)

八、

1.《潛齋醫話》所載之方:

糯米一鬥淘淨,百蒸百曬為末。每食以開水調之。服至一月,可以一年不飢。

2.《四科簡效方》所載之方:

飯幹曬透,永遠不壞,飢者嚼一撮,得米氣便可不死,真至寶也。每年各家留飯一鬥,曬透入甕,存放乾燥處,並不費事,若得家家如此,勝積穀備荒多矣。或取糯米一鬥,淘淨,百蒸百曬,搗細入甕,存乾燥處,日服三勺,渴則飲之,鬥米可度一月,家有老人,不能嚼乾飯者,宜儲之。

 

九、《家用良方》所載的辟穀方:

粳米一升,紹酒三升。漬之,曝幹,又漬酒浸透,取出。稍食之,可闢三十日,足一鬥三升,辟穀一年。

(註:紹酒為黃酒的一種,乃酒中上品。)

 

十、《聖濟總錄》所載之方:

辟穀五穀方

粳米  黍米  小麥  麻子(熬)大豆黃(各五合)

上五味搗末,以白蜜一斤,煎一沸去沫,和拌為丸,如李子大,每服一丸,冷水下,即不飢矣。

(註:①合,古時容量單位。②此處麻子當為火麻子,引《隨息居飲食譜》所言,古人救飢用火麻。③下文中提到的大麻子為火麻子,麻仁為火麻子仁。)

 

第  二  章

下面三方皆言不得食一切物,故服藥後須禁食。《儒門事親》言其方大忌欲事,其餘二方原文中未提及,但觀此三方又頗為相似,故而,依愚之見,生命為貴,穩妥行事,凡用三方之中任一方,皆應避忌欲事(男女情慾之事,房事),用者詳之、慎之。

 

《壽世編》卷下·救急門

辟穀丹

大黑豆(五鬥,水淘淨,蒸兩遍去皮)   火麻子(三鬥,水浸一宿,蒸三遍令開口,取仁)

各搗為末,後合搗成團如拳大,大甑蒸。戌時蒸至子時止,寅時出甑,午時曬乾,為末幹服,以飽為度。不許食一切他物。

第一頓七日不飢,第二頓四十九日不飢,第三頓三百日不飢,第四頓二千四百日不飢,如再服永遠不飢。從此身體強健,面貌紅潤。如遇口渴,煎麻子仁飲。若欲如舊飲食,用冬葵子仁三合,研末煎湯冷服,解下前物如金色,再用飲食,並無所損。

(註:①戌時19:00-21:00,子時23:00-01:00,寅時03:00-05:00。②《李氏家藏奇秘驗方》、《行軍方便便方》、《醫方小品》、《仙拈集》均有記載。)

 

《遵生八箋》·辟穀避荒方

永寧二年二月十七日,黃門侍郎劉景先表言:「臣遇太白山隱士得此方,臣聞京師米糧大貴,宜以此濟之。令人不飢,耳目聰明,顏色光澤。如有誑妄,臣一家甘受刑戮。

四季用黑豆五升,淨洗後,蒸三遍,曬乾去皮。又用大火麻子三升,湯浸一宿,漉出曬乾,膠水拌曬,去皮,淘淨,蒸三遍,碓搗。次下黃豆,共為細末,用糯米粥合成圓,如拳大,入甑蒸。從夜至子住火,至寅取出,於磁器內盛,蓋不令風乾。每服三塊,但飽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頓,七日不飢;第二頓,七七日不飢;第三頓,三百日不飢,容顏佳勝,更不憔悴。渴即研火麻子漿飲,更滋潤臟腑。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杵碎,煎湯飲,開導胃脘,以待衝和,無損。」此方勒石漢陽軍大別山太平興國寺。

   (註:①磁器,本謂磁州窯所產的瓷製品,後泛指瓷製器具。②《壽世保元》、《厚生訓纂》、《惠直堂經驗方》均有記載。③文中言「次下黃豆」當為下黑豆,有黃芯黑豆,其他書中為下黑豆。④冬葵子,又名葵子、葵菜子,為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葵的成熟種子。)

 

《儒門事親》卷十五·辟穀絕食第十八

辟穀方

大豆(五升,洗淨,蒸三遍,去皮為細末) 大麻子(五升,湯浸一宿,漉出,蒸三遍,令口開,去皮為細末用)糯米(五升,淘淨,同白茯苓一處蒸熟用之) 白茯苓(五兩,去皮)

同上將麻仁末一處搗爛如泥,漸入豆黃末,同和勻,便團如拳大,再入甑蒸,從初更著火至半後夜住火,至寅時出甑,午時曝幹,搗為末。服之,以飽為度。不得吃一切物,用麻子汁下。第一頓,一月不飢;第二頓,四十日不飢;第三頓,一千日不飢;第四頓,永不飢。顏色日增,氣力加倍。如渴,飲麻仁汁,轉更不渴,滋潤五臟,若待吃食時分,用葵菜子三合為末,煎湯放冷服之。取其藥如後,初間吃三、五日,白米稀粥湯,少少吃之,三日後,諸般食飲無避忌。此藥大忌欲事。

(註:①《證類本草》中記載,雷公雲∶凡採得後,去皮心神了,搗令細,於水盆中攪令濁,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童子並黑晴點小,兼盲目,甚記之。故而,服茯苓當去其筋。②欲事者,男女情慾之事也,服藥當大忌之。③《福壽丹書》、《重刻萬氏家傳濟世良方》、《養生類要》、《衛生易簡方》均有記載。④初更:晚七時至九時。)

 

第  三  章

四科簡效方

救飢

凡固窮糧絕,或奔走失道,及墮墜溪谷空井深塚之中,四顧迥絕,無可藉口者,宜閉口以舌攪上下齒,取津液而咽之,一日得三百六十咽便佳,漸習乃可至千,自然不飢。三五日小疲極,過此便漸輕強。廉夫介士,不可不知此法也。

 

神仙食炁金匱妙錄

食炁辟穀法

法曰:先合口引之,納炁咽之,滿三百六十以上,不得減此。咽之欲多多益善,能日咽至千,益明。咽而食日減一餐,十日後能不食也。後炁常入不出,意炁常飽,不食三日,腹中悁悁若飢,或小便赤黃,取好棗九枚,若好脯如棗者九枚,念食啖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晝夜,無過此九棗。意中不念食者,不須啖也。常含棗核受炁,令口中行津夜,嘉。

 

真人食黃炁法

食黃之法,常念脾飽,胃黃炁潤澤,神人長三寸,著黃衣,如立像,兩手中各一人,亦著黃衣。如見,即竊呼之:黃常子,黃常子,黃庭真人在吾已生為吾耳。醴淵酒脯,神丹芝草,諸可飲食,今並立來至,咽之,常以雞鳴時,晝若飢者,向日如上法為之,飢取飽止。(註:炁,音同「氣」,是中國哲學、道教和中醫學中常見的概念,不同於氣。「炁」乃先天之炁,「氣」乃後天之氣。)

 

 

後  記

    《隨息居飲食譜》行文簡潔,通俗易懂,論述清晰,重點突出,故藥性多採於《隨息居飲食譜》,以《本草綱目》作為補充,二書相互參合。按藥材出現順序依次列出,於最後列出所據書目。此外,家中可備《救荒本草》一書。

 

甘薯

一名番薯,一名地瓜,亦名山薯。

甘溫。煎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種類不一,以皮赤、無筋、味純甘者良。亦可生啖。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磽瘠之地,種亦蕃滋,不勞培埴,大可救飢。切而蒸曬,久藏不壞。切碎同米煮粥食,味美益人。惟性大補,凡時疫、瘧、痢、腫脹、便秘等證,皆忌之。《隨息居飲食譜》   (註:一名紅薯。)

 

糯米

一名元米,亦名佔米。

甘溫。補肺氣,充胃津,助痘漿,暖水髒。釀酒熬餳,造作餅餌。若煮粥飯,不可頻餐,以性太黏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

 

蘆菔

俗名蘿蔔

生者辛甘涼有去皮即不辛者,有皮味亦不辛,生啖勝於梨者特少耳。潤肺化痰,祛風滌熱。治肺痿吐衄、咳嗽失音,塗打撲、湯火傷,救煙燻欲死、噤口毒痢、二便不通、痰中類風、咽喉諸病。解酒毒、煤毒並搗汁飲。面毒、一名來服,言來麰之所服也,俗名萊菔。茄子毒。消豆腐積,殺魚腥氣。熟者甘溫,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寒,肥健人,已帶濁,澤胎養血,百病皆宜。四季有之,可充糧食。故膳夫經云:貧窶之家,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不僅為蔬中聖品也。種類甚多,以堅實無筋,皮光肉肥者勝。葷餚素饌,無不宜之。亦可醃曬作脯。《隨息居飲食譜》

思邈曰∶平。不可與地黃同食,令人發白,為其澀營衛也。時珍曰∶多食萊菔動氣,惟生薑能制其毒。又伏砂。《本草綱目》

 

鮮柿甘寒。養肺胃之陰,宜於火燥津枯之體。以大而無核,熟透不澀者良。或採青柿,以石灰水浸過,則澀味盡去,削皮啖之,甘脆如梨,名曰綠柿。凡中氣虛寒,痰溼內盛,外感風寒,胸腹痞悶,產後,病後,瀉痢,瘧,疝,痧、痘後皆忌之。不可與蟹同食。

幹柿甘平。健脾補胃,潤肺澀腸,止血,充飢,殺疳,療痔,治反胃,已腸風。老稚鹹宜,果中聖品。以北產無核者勝。惟太柔腴,不堪藏久。柿餅、柿花功用相似,體堅耐久,並可充糧。《隨息居飲食譜》

 

黑大豆

甘平。補脾胃,行水,調營,祛風邪,善解諸毒。性滯壅氣,小兒不宜多食。服厚樸者忌之,服蓖麻子者,犯之必死。小者名櫓豆,品較下,僅堪餵馬,故名馬料豆。俗謂功勝黑大豆,殊失考也。《隨息居飲食譜》

久服,令人身重。詵曰∶大豆黃屑忌豬肉。小兒以炒豆、豬肉同食,必壅氣致死,十有八、九。十歲已上不畏也。《本草綱目》

(註:黑大豆、櫓豆、馬料豆三豆的區別,《隨息居飲食譜》與《本草匯言》有所出入,可參合兩書進行區別。)

 

松葉

[別名]松毛。[氣味]苦,溫,無毒。《本草綱目》

 

黃大豆

甘平。補中解毒,宜煮食,炒食則壅氣。浸罨發芽,摘根為蔬,味最鮮美。肺癰痧氣,生嚼不腥,疑似之間,試之甚驗。痘後癰毒,嚼生黃豆塗之,即潰。浸胖,搗塗諸癰瘡亦妙。《隨息居飲食譜》

時珍曰∶生溫,炒熱微毒。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麵黃瘡疥。《本草綱目》

 

胡麻

一名脂麻,俗名油麻。

甘平。補五內,填髓腦,長肌肉,充胃津,明目,息風,催生,化毒。大便滑瀉者勿食。有黑、白二種,白者多脂。相傳謂漢時自大宛來,故名胡麻。生熟皆可食,為餚為餌,榨油並良,而不堪作飯。《本草》列為八谷之麻,誤矣。古人救飢用火麻,即《本經》之大麻,殆即八谷之麻也。《隨息居飲食譜》       (註:胡麻,即芝麻。)

 

鮮者甘涼。利腸胃,助溼熱,多食患脹瀉、熱渴,最不益人,小兒尤忌。

幹者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安神。食之耐飢,亦可浸酒。取瓤作餡,葷素皆宜。殺烏頭、附子、天雄、川椒毒。臥時口含一枚,可解悶香。

以北產大而堅實肉厚者,補力最勝,名膠棗,亦曰黑大棗。色赤者名紅棗,氣香味較清醇,開胃養心,醒脾補血,亦以大而堅實者勝。可取瓤和粉,作糕餌。焚之闢邪穢。歉歲均可充糧。義烏所產南棗,功力遠遜,僅供食品。徽人所制蜜棗,尤為膩滯。

多食皆能生蟲、助熱、損齒、生痰。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溼諸病前後、黃疸、腫脹、疳積、痰滯,並忌之。《隨息居飲食譜》

大明曰∶有齒病、疳病、蟲人不宜啖棗,小兒尤不宜食。又忌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令人腰腹痛。《本草綱目》

 

甘平。補腎,益氣,厚腸,止瀉,耐飢,最利腰腳,解羊肉毒。辟穀濟荒,生熟皆佳,點餚並用。嫩時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風乾,則甜而嫩。同橄欖食,風味尤美。以錢塘產者良。凡食均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壅氣傷脾。其外感未去、痞滿、疳積、瘧、痢、瘰癧、產後、小兒、病人、不飢、便秘者,並忌之。以生極難化,熟最滯氣也。《隨息居飲食譜》

 

胡桃

一名核桃

甘溫。潤肺,益腎,利腸,化虛痰,止虛痛,健腰腳,散風寒,助痘漿,已勞喘,通血脈,補產虛,澤肌膚,暖水髒,制銅毒,療諸癰,殺羊羶,解齒齼。以殼薄、肉厚、味甜者良。宜餡宜餚,果中能品。惟助火生痰,非虛寒者,勿多食也。《隨息居飲食譜》

 

粳米

甘、苦,平,無毒。詵曰∶常食幹粳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同馬肉食,發痼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本草綱目》

 

黍米

此人呼為黃米,以其色黃也,然亦有赤者。

功與秈似,厥性較溫。南方所無也。附:秈米甘平。宜煮飯食。補中,養氣,益血,生津,填髓,充飢,生人至寶。量腹節受,過飽傷人。凡患病不飢,婦人初產,感證新愈,並勿食之。磨粉蒸糕,松而不韌,病人弱體,可作點心。飯露生津,補虛療膈。《隨息居飲食譜》

 

小麥麵

甘溫。補虛乏,實皮膚,厚腸胃,強筋力。北產重羅者良。造為掛麵,可以致遠,病人食之甚宜。南方地卑,麥性黏滯,能助溼熱。時感及瘧、痢、疳、疸、腫脹、腳氣、痞滿、痧脹、肝胃痛諸病,並忌之。新麥尤甚。惟單酵水造為蒸餅,較不助病,且可化藥。《隨息居飲食譜》

 

麻仁

[修治]宗曰∶麻仁極難去殼。取帛包置沸湯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曝幹,就新瓦上去殼,簸揚取仁,粒粒皆完。張仲景麻仁丸,即此大麻子中仁也。[氣味]甘,平,無毒。詵曰∶微寒。普曰∶先藏地中者,食之殺人。士良曰∶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即髮帶疾。畏牡蠣、白薇,惡茯苓。《本草綱目》

 

蜜者,密也。味甘質潤,而性主固密,護內,故能補中益氣,養液,安神,潤肺,和營,殺蟲解毒。生者涼,熟者平。以色白起沙,而作梨花香者為勝。煉法以器盛置重湯中煮一日,候滴水不散為熟蜜。或以蜜一斤,入水四兩,放沙石器內,桑柴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亦可。但經火煉,其性溫也。若果餌餚饌,漬製得宜,味皆甘美,洵神品哉!忌同蔥食;痰溼內盛、脹滿嘔吐者亦忌。以之丸藥,須察其宜,顢頇濫用,焉能濟事哉?湯火、熱油傷,蜜塗。產後口渴,煉蜜調白湯服。《隨息居飲食譜》 (註:顢頇:糊塗,不明事理。)

思邈曰∶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亂。青赤酸者,食之心煩。不可與生蔥、萵苣同食。《本草綱目》

 

冬葵子

[氣味]甘,寒,滑,無毒。[發明]時珍曰:葵氣味俱薄,淡滑為陽,故能利竅通乳,消腫滑胎也。《本草綱目》

 

茯苓

[氣味]甘,平,無毒。元素曰∶性溫,味甘而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之才曰∶馬間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本草綱目》

 

所據書目

《資治通鑑》                 《驗方新編》              《周氏集驗方》

《潛齋醫話》                 《本草匯言》              《普濟方》                       

《文堂集驗方》               《惠直堂經驗方》          《福壽丹書》

《四科簡效方》               《家用良方》              《聖濟總錄》

《隨息居飲食譜》             《遵生八箋》              《壽世保元》

《厚生訓纂》                 《儒門事親》              《證類本草》

《本草綱目》                 《養生類要》              《衛生易簡方》

《壽世編》                   《仙拈集》                《行軍方便便方》

《醫方小品》                 《李氏家藏奇秘驗方》      《神仙食炁金匱妙錄》

《重刻萬氏家傳濟世良方》

相關焦點

  • 洗髓功辟穀,道家服氣辟穀!
    服氣辟穀是在不吃的狀態下輔以導引吐納,以增加功效,提高層次。      「服氣辟穀」即以服氣與辟穀相配合,並以服氣為基礎,通過服氣達到辟穀的目的。具體說法不一,有的主張服氣之初,即行辟穀,飢時飲一兩盞胡麻湯或酥湯,或一兩杯酒,渴時唯飲清水。有的主張服氣之初漸減食物,每日減食一口,遞減至十日而全斷。有的主張不強行辟穀,待服氣功深,至三年後,便會自然斷谷。
  • 辟穀是一種養生方法,如何正確辟穀才對身體有益?
    頭重腳輕、渾身酸痛、無力、口苦發澀、大便苦難、小便赤黃等,此為辟穀的第一大關,如何應對空腹感及氣衝病灶的現象?2.心理關辟穀需要有堅定的意念方能成功。辟穀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根據多年開辦辟穀經驗,年紀越大者,反而更容易成功。不在於身體機能更強,而在於他所經歷的困難跟挫折更多,意志更加堅定。
  • 辟穀和辟穀丹那些事
    這正是辟穀之境。「肌膚的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是辟穀者肉體的變化。「不食五穀,吸風飲露」是道家講的「辟穀食氣」;「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是辟穀者的神通,因修煉而能在飛行。「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既是辟穀的方法,又是辟穀的狀態。看來,在先秦以前,古人就將人分為「食谷」之人與「食氣」之人。
  • 辟穀,其實離不開各種替代品
    意思是說,世人吃五穀雜糧,穢濁充塞體內,故智慧但命夭,食氣者卻能神明而長壽;欲得長生不老,就必須「卻穀食氣」,修煉辟穀之術,這樣有朝一日才能達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界。元代王蒙所繪《葛洪移居圖》局部。(資料圖/圖)成仙的願景雖然美好,飢腸轆轆總是讓人難受,辟穀其實離不開各種替代品。
  • 辟穀及復食(轉)
    (2)辟穀期間,可食用適量的乾鮮果品、營養性藥物,常見的諸:紅棗、芝麻、黃精、玉竹、枸杞、黑豆、天門冬、麥門冬、茯苓、白芍、禹餘糧、赤白石脂、白朮等。(3)我個人的經驗。每天的食物配方。每天吃兩個核桃,一個蘋果或者兩根黃瓜,些許花生或者松子;大棗加枸杞泡茶喝,三顆大棗加一勺枸杞,開水泡,當茶喝,然後吃掉大棗。如果有條件,吃一兩顆辟穀丹(就是烏麻丸,後面有詳述)。
  • 辟穀者必讀及歷史文獻中的辟穀
    辟穀,不單是為了治病,人的感、靈力都會增強,通過辟穀,人會感到靈感增強,對人體的奧秘和自然世界會有更深的認識,身體素質會有質的提高,因此要抱著積極心態主動接受信息辟穀。辟穀的最重要特點就是辟穀期間基本上沒有餓感。衡量辟穀與絕食、禁食、挨餓的基本原則就是:是不是人為不進食,是不是強迫自己不吃,是不是不進五穀以後仍然精神好、感覺好,而且還能進行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 第一次辟穀應該怎麼做?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家辟穀,畢竟疫情還未過去,也不方便去外邊參加各種課程。那麼如何在家辟穀?今天就來簡單說一下。雖然傳統辟穀是包含了服氣辟穀和服餌辟穀,但是服氣辟穀的話,新手自己在家並不好操作,所以今天就說說服餌辟穀吧,畢竟道教服食家深信,服食草木類藥物可以輕身益氣、益壽延年,還可以使身體處於「不飢」、「不餓」的狀態。
  • 重磅:正本清源話辟穀(二)
    「此法與諸家咽氣不同。若不收息縮氣取弽咽下,則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脈中。夫喉嚨中咽入之氣,自有三道:一入腸胃中脈,二入五藏中脈,三入食脈。若不依前法縮氣弽腹,但空咽,得其炁只得獨入腸中,不入食脈,即無所成益也。若直下入腹中,入腸胃,緣腹中多阻隔,致令上衝下洩,食退其腸,四肢漸似無力,體內不免虛羸,縱吃湯飲,餌服諸藥,並亦不免口乾舌澀。
  • 辟穀的真相
    另闢谷的過程中要不斷服氣來補充能量,補足身體所需,整個過程中無飢餓感,腸胃很輕鬆,很舒服,口中不停地有清香的津液,神清目明,而不是飢腸轆轆,口乾舌燥,餓得頭暈眼花. 最近很多人問我,絕食會不會很餓,普通人能不能忍受?
  • 了解辟穀: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
    是為史籍所載最早之辟穀實踐者。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穀食氣篇》,則是現存漢前辟穀服氣術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卻)谷者食石韋。首重、足輕、體軫,則昫(呴)炊(吹)之,視利止。"意謂初行辟穀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
  • 辟穀和節食的區別有哪些
    核心提示:辟穀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飲食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減肥者會通常這種飲食還達到減肥的目的,而且也有一部分人以為辟穀和節食是相同的,其實並非如此,辟穀不是辟穀和節食,那麼,辟穀和節食的區別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 辟穀減肥期間餓了怎麼辦?
    現在在辟穀減肥中,很多朋友都遇到過,其實身體不怎麼餓,但是就是想吃火鍋、烤串、麻辣燙、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很多人辟穀減肥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饞了,敗給了美食。
  • 在家辟穀每天做什麼?
    夏日炎炎,疫情也還沒有完全過去,很多人想通過辟穀減肥來瘦身,卻又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單純的斷食麼?一點傳統辟穀的感覺都沒有?是不是?如果真實單純的斷食,那還用學麼?直接不吃就好了,那些辟穀班哪裡還有存在的價值?
  • 辟穀是人類的覺醒,,辟穀理論解析
    o 辟穀令你停止做食物的奴隸,以後讓內心引領肉體o 辟穀令你不再用筷子刀叉為自己掘墳墓o 辟穀是不開刀的手術o 辟穀是身心靈徹底大掃除,破舊迎新o 辟穀是你跟上帝 onlineo 辟穀是大自然的鎮靜劑o 辟穀是靈性提升的召喚o 辟穀是讓身體充份發揮自我療愈、
  • 辟穀減肥的正確方法看過來
    這3天能夠排出體內的毒素而且還可以防止暴飲暴食。建議從經期結束後第二或第三天開始實行第一階段,每天早上喝一杯500ml的溫度大約在25度左右的淡鹽水(加鹽量不要超過2g),小口小口喝下,就像是吃早餐一樣,一是為了補充水份,二是為了促進腸胃蠕動,進一步排毒。
  • 辟穀是人類的覺醒,,最全的辟穀理論
    辟穀有什麼奇蹟?o 辟穀令你停止做食物的奴隸,以後讓內心引領肉體o 辟穀令你不再用筷子刀叉為自己掘墳墓o 辟穀是不開刀的手術o 辟穀是身心靈徹底大掃除,破舊迎新o 辟穀是你跟上帝 onlineo 辟穀是大自然的鎮靜劑o 辟穀是靈性提升的召喚o 辟穀是讓身體充份發揮自我療愈、自我修復、返老還童等本能獨一無二的方法o 辟穀令此後飲食更有真味
  • 辟穀,真的有那麼多好處嗎?!(推薦收藏)
    但是,辟穀又確有許多的好處,但辟穀不當卻有害處,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我不會只是告訴你辟穀有哪些好處,而是更要告訴你,如果辟穀不當會有什麼壞處,因為我要對看這篇文章的你的生命負責。關於辟穀的好處,現在網絡上的那些辟穀營銷號文章裡已經羅列得太多了,你在網絡上只要輸入「辟穀的好處」一搜就是一大堆,差不多把辟穀說成是能夠包治百病、無所不能的靈丹仙法了。當然了,如果你搜一下「辟穀的壞處」或「辟穀的危害」,也有不少,但其中所稱的「辟穀」,無一例外的,說的是「闢(bì,避)谷(穀)」,而非我所說的真正的辟穀。
  • 斷食與辟穀
    長期自身中毒,令人神經顫抖, 精神疲乏,且易並發頭痛、背痛、疲倦、 失眠及過敏等症狀。川上教授實驗,發現 右腸閉塞,招致右腦出血。左腸閉塞,招 致左腦溢血。而橫行結腸閉塞,則會使聯 絡左右大腦的胼胝體血管膨脹,遂形成精 神異常。3. 辟穀是瘦身的法寶 辟穀,對減肥確有神效。正常人體內儲 存豐富的脂肪,辟穀後,脂肪可轉化成能 量。
  • 辟穀是人類的覺醒
    o 辟穀令你停止做食物的奴隸,以後讓內心引領肉體o 辟穀令你不再用筷子刀叉為自己掘墳墓o 辟穀是不開刀的手術o 辟穀是身心靈徹底大掃除,破舊迎新o 辟穀是你跟上帝 onlineo 辟穀是大自然的鎮靜劑o 辟穀是靈性提升的召喚o 辟穀是讓身體充份發揮自我療愈、自我修復、返老還童等本能獨一無二的方法
  • 辟穀到底是玄學還是科學?
    現代人對辟穀的認識多數認為就是斷食,通過斷食真的就能「不死而神」嗎?辟穀養生法到底是玄學還是科學,讓我們來一起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最早見於《莊子·逍遙遊》「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