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堯是陶唐氏,名叫放勳,最初封於陶,後來遷徙到唐,所以稱之為唐堯。堯仁德浩大,智慧神妙,富而不驕縱,貴而不怠慢;行事順應上天,敦親睦鄰,讓親族之間都能和諧,最終團結天下,讓天下能夠安定,這就是他充滿德澤教化的政治表現。行政上他任用百官,訂定曆法,精算出春耕秋收的時間,從此農業、畜牧等各方面都欣欣向榮,使百姓生活富足。
傳賢不傳子:堯年紀大的時候,要周邊的臣子推薦繼任人選。放齊推薦堯的兒子丹朱,堯說丹朱奸詐又好爭訟而不用。堯在位七十年的時候,要求四方諸侯首領繼位,而他們都怕德性不足,玷辱帝位。於是四人推薦舜,因為舜二十歲時就有孝的名聲,堯也聽說過,就試用他擔任公職。舜做事井井有條,諸侯群臣一片和睦,遠方各國的賓客對舜肅然起敬。有一次堯讓舜進入山川林澤辦事,在暴風雨中舜能分辨方向而不迷路,堯認為是上天相助,舜有天命,就要舜繼承帝位。舜自覺德性不足,心很不安。
正月初一,舜代行天子職務,以觀天意,而堯則歸家養老。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不賢能,需要另外選擇賢能的人,而後就把天下傳給了舜。堯說:「把天下傳給舜,天下人都可以得到好處,只有丹朱難過;天下若傳給丹朱,天下百姓都痛苦,只有丹朱受益。」由此可知堯完全是以天下百姓來考量,天下不是一人所有,天下是屬於百姓的,這就是公天下的概念。堯為百姓選賢與能,而且他謹慎的先試用,既考察此人的德性能力,還需要百姓樂意接受,更重要是得到天意的驗證,絕非輕率的以個人好惡或私心傳位,這就是禪讓。堯過世的時候,百姓傷痛得如失去父母一般,天下各地三年不奏樂,以示哀悼。堯的三年之喪過後,舜覺得自己不很好,不敢擔當,就把帝位還給丹朱,自己非常謙讓的避居到南邊去了。無奈各部落首領朝見天子時,都不見丹朱而去見舜;百姓爭訟也去找舜解決,不找丹朱。舜於是說:「這是天意吧!」就從南邊回來,登上天子之位。
虞舜:舜名叫重華,是顓頊帝的後代,姬姓,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的祖先六代以來皆是平民,並沒有做官。舜的母親死後,父親瞽叟續娶,且十分偏愛續娶的妻子及兒子象,竟多次設計害舜,舜卻非常孝順父親、繼母,友愛弟弟。象因為受到寵愛而驕縱懶惰,舜從小勤奮工作,孝心感動天。傳說舜長大後在歷山耕種,大象為他耕田,小鳥為他啄草。而且,舜在歷山以身作則,禮讓土地,感化歷山百姓不再侵佔別人的田界。舜到雷澤捕魚,常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給別人,因此人們也會讓出漁場,不再爭奪。舜經過黃河之濱時,教人製造陶器,從此當地製作的陶器沒有粗製濫造的。舜慈愛百姓,百姓衷心順服,都願跟隨他,是故一年時間,他居住的地方就成為村落,兩年就成為城市,三年就成為大都會。
堯讓舜代理天子職務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歷史考證對此事存疑,但堯對舜確實賞賜葛衣、琴、糧倉、牛羊等。瞽叟有一天叫舜去修糧倉上的縫隙,瞽叟在糧倉下面點火,舜看到火起,就藉助兩個鬥笠,護住自己的身體,跳下來逃生了。還有一次瞽叟要舜去鑿井,舜為防萬一,在井壁鑿了一個小孔道。瞽叟與象從上面填土,希望把舜埋在井底,舜就趕緊從通道逃走。象以為舜必定是死了,就住到舜的屋子,想霸佔舜的妻子,糧倉、牛羊則送給父母。舜回來以後,象既驚訝又不高興,說:「我在這裡好想念你啊!」舜就說:「你能夠這樣就很好。」此後,舜善待弟弟,孝順父母,更加細心。堯對於舜的德行與能力,都非常的滿意。
舜治理時先觀天象,日月星辰運行若都在軌跡中,就能風調雨順,表示治理得很好;如果有天災人禍,就表示自己為政不當。他祭祀的原因,是告訴上天以及「神祇」,他是盡心盡力來治理天下,安定百姓,祝禱天與神的幫助。舜會見諸侯,廣聽四方的聲音,充分理解關心各地的狀況,同時送還諸侯所送的玉器珍品。並統一音律、度量衡,制訂禮儀,承襲黃帝以來的四方巡視。
更重要的是,舜設立十二州,劃分行政區域,同時打通十二州之間的河道,讓各州之間彼此互利,使產業有更好的收成。舜制訂刑罰,不是要用刑罰約束天下,而是要對善良者褒揚,教育並警戒有罪的人,寬恕無心犯錯者,對於萬惡不赦的人,再用法治處理。在他任內,任用「八愷」與「八元」。八愷是顓頊帝非常賢能的八個兒子,八元是帝嚳八個很好的兒子,舜就任用這十六個家族的後代,主持地政,弘揚五倫。對於邪惡的人,舜一定秉公處理,而且自己遠離邪佞,不受其影響。於是放逐四大惡人,使天下百姓心悅誠服。
舜接近賢能的人,委以重任,適材適所。對於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三次考核後有升遷或降等的裁示,因此他諸多作為連蠻夷之人都服從他。這也就是所謂的政通人和。舜到南方巡守,死於蒼梧之野,葬於九疑山,就是零陵。黃帝建國,有創立制度與教化天下的功績。堯、舜承襲黃帝功績,更有發揚光大並創新的績業;如此乃有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王所制訂的典章制度,教化德澤,形成中國最佳的政治制度與規範。
周公制禮作樂,集制度之大成;聖人孔子整理六經,建立中華道統,顯揚於外的是典章制度與學術文化,含藏於內的是聖賢最高的智慧義理,後人稱之為「道」。這樣一個政治規範,文化顯揚,教化的內涵,就是中華文化的內蘊與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