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Louis Vuitton重金從加拿大Lucara Diamond Corp手中購買了一顆重549克拉名為「Sethunya」的鑽石原石,它是今年2月在波札那礦區被開採發現,LV這一大手筆引發了行業熱議。
其實,這已經不是LV今年購買的第一顆鑽石原石了,早在今年的一月,他們就將重達1758克拉的世界第二大鑽石收入囊中,這顆深色的鑽石和人的手掌幾乎一樣大。Lucara Diamond Corp將其命名為「Sewelô」,在茨瓦納語中意為"稀有"。
奇怪的是,奢侈品牌們在不斷購入天然鑽石的同時,鑽石巨頭企業De Beers今年5月宣布正式成立人造鑽石品牌「LightBox」,1克拉只賣800美元,基本上是重量同等級天然鑽石售價的1/8。
數十年間,原本只應用於工業領域的人造鑽石經過不斷的研發,已經可以達到成為珠寶的級別。在許多人看來,鑽石象徵著忠貞不渝的愛情,但高昂的價格總是讓人望而卻步,現在有了價格相對親民的鑽石,頭上卻頂著「人造」二字,這又是否違背了真愛的定義,再加上關於可持續浪潮的湧動,天然鑽石的地位也開始動搖,關於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的「愛恨情仇」就此拉開了帷幕……
我們都知道,鑽石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它稀有。但網上曾經流傳過這麼一個謠言:其實地球上鑽石的儲量非常大,大到如果把地球上已知的鑽石礦都挖出來,足夠60多億人,每人分到20克拉。
鑽石最早發現於17世紀,當時只能在印度、巴西少數地方找到,由於開採技術有限,那個時候只能手工採集,基本每年鑽石的產量只有20斤左右。然而就在1870年,南非礦工意外發現了一個大鑽石礦,以當時的開採能力,每年可挖出數噸的鑽石。鑽石產量的高低除了影響其價值,還有就是鑽石商們的利益,為了維持高價,鑽石商們就嚴格控制鑽石的流通。
以上的這些話只能說是半真半假,1888年,De Beers公司成立後就快速佔領了世界上唯有的幾個鑽石礦,至今仍然控制著世界上40%左右的鑽石,成為鑽石產業的龍頭老大,而其餘的鑽石也同樣被幾家大公司壟斷式佔有。
鑽石礦是有,但其中能成為珠寶級別的卻是少之又少,鑽石的主體是這個地球上最多的碳元素,在地底經過無氧、高溫、高壓的幾億年「磨鍊」,才能從烏黑的炭塊變成透明的鑽石晶體,它們的顏色、淨度和大小都參差不一,珠寶級別的鑽石要求極高,因此它們中的大部分只能用於工業生產。綜合來說,如果是指我們日常看到的鑽石產量,那還是非常稀有的。
很多人在說到鑽石的時候,腦海裡除了那耀眼奪目的光芒,就是那句最經典的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A diamond is forever)。短短的一句話,字裡行間都凸顯了鑽石的珍貴价值,殊不知,這卻是最偉大的跨世紀營銷騙局。
De Beers為了增加鑽石的銷量和話題度,花費了巨額的廣告費,不僅請明星代言,還把「用鑽石求婚」的情節安插進電影裡,成功將鑽石包裝成愛情的象徵,多年來讓無數人為鑽石的光彩迷醉。
產量的稀少加上一系列的宣傳營銷,成功讓鑽石成為無數女人心目中完美的愛情信物,但在許多資本家和軍閥的眼中,鑽石也成為了可以流通的硬性貨幣。
除了幾大鑽石企業收購的鑽石礦,還有些零星的鑽石礦成為了戰爭的資金來源,非洲一直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屠殺、戰爭、死亡、難民等問題時刻籠罩著,鑽石礦的發現也無疑要再為這片大地添上血腥的一筆。
2008年上映的電影《血鑽》就是講述了非洲鑽石產業背後的黑暗,展現了非洲土地最真實殘酷的面貌。以1999年的非洲獅子山內戰為背景,所有的事件都圍繞著一顆罕見的粉鑽,走私販丹尼·阿徹爾、女記者麥迪·鮑文以及非洲漁夫所羅門三人的命運開始相互聯繫與交織。
主人公所羅門只是一個普通的漁民,一家人安靜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卻因為鑽石,從此分崩離析。所有人爭奪的焦點就是那顆粉色原鑽,它是非洲血染的土地所滋養出來的,鑽石的純淨恆久,成為對戰爭下種種惡行的反諷,成為欲望的象徵,但同時它也被賦予「淨化」的使命,成為人性最後的溫存。
電影中反映的都是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戰爭國家出產的每顆鑽石都沾上了非洲採礦工人、戰爭犧牲者的鮮血,因此這些鑽石也被稱為「血鑽」。《血鑽》 用現實主義的筆調揭露了非洲種族衝突、屠殺、戰亂、娃娃兵、壟斷以及走私等種種現實。它的格局,從個人擴展到軍隊、政府、國家,描繪了一整片染血的非洲土地,如史詩般壯闊。
鑽石雖然璀璨、清透,但「血鑽」卻成為了這一美麗事物永遠揮不去的陰霾。
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資源的奪取總是伴隨著環境的破壞,為了開採礦石而移除的石頭和泥土,都需要大量的水,勢必也會增加碳排放量。
近些年,隨著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為了開採天然鑽石而造成的環境汙染成為了焦點,再加上非洲「血鑽」事件,讓人們對天然鑽石的興趣沒以前那麼大了。相反,誕生於實驗室的人造鑽石則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青睞,社交媒體上對於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有相同質量的話題宣揚,以及對性價比、可持續等關注度的提升,加速了人造鑽石應用於珠寶行業的研發。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全球鑽石行業巨頭De Beers壟斷了全球四成的鑽石開採和貿易,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鑽石公司。但隨著人造鑽石所帶來的的巨大吸引力,他們打造了「LightBox」——一個專做人造鑽石的珠寶品牌。
LightBox網站首頁上對他們的鑽石是這麼解釋的:實驗室種植的鑽石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培育誕生的。它們與天然鑽石具有相同的化學組成,並且在光學上相同。天然鑽石和實驗室製作的鑽石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鑽石的製作方式和稀有程度。
通過高溫高壓模擬天然鑽石的形成環境,只需要短短的一周,晶瑩剔透的鑽石就誕生了。從最早的工業用金剛石到現在珠寶人造鑽石,人們對培育鑽石的興趣在未來幾年只會有增無減,這是科技力量的推動,也是整個社會經濟化的推動。
雖然De Beers已經做出改變,但像Tiffany這樣頑固的天然鑽石傳統主義者仍然在繼續抵抗人造鑽石。關於鑽石的故事還有太多太多,它們原來只是大自然的產物,因為美麗的外表被人為的賦予了價值,成為愛情和財力的象徵。
人造鑽石和天然鑽石的本質是相同的,但天然鑽石更多了一份歲月的沉澱,經過了幾億年的蛻變,人們將它變為珠寶,在中世紀被歐洲皇室收藏,王國的變遷,戰火的洗禮,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這些都是人造鑽石所沒有的。
但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造鑽石是否會因為它自身的優勢逐步取代天然鑽石在珠寶行業的地位,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人造鑽石的消費會不斷增長,但天然鑽石珠寶市場也不會徹底消失,甚至價格也會越來越高。
那麼,作為消費者的你,是否會為人造鑽石買單呢?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