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感恩,孝老愛親」主題活動
活動目標:
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作為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質的重要載體,從引導青少年樹立孝親敬長的基本道德入手,著力培養青少年對自然、對他人、對社會、對祖國的感恩之心。把孝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長輩、體諒父母、關心他人。
活動過程:
1、向同學們介紹嵩縣庫區鄉的首屆孝老節的情形:
27日,嵩縣庫區鄉萬安村文化廣場上,一曲《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拉開了該村「崇德向善,幸福萬安」首屆孝老節的帷幕。
當日,參加活動的140個家庭歡聚一堂,老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百名婦女忙著調餡、包餃子,為65歲以上老人做幸福大餐;孩子們忙著給爺爺奶奶洗腳……此外,現場的戲曲表演、歌舞及小學生情景劇異彩紛呈,為老人們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
「有個好兒子,不如有個好兒媳,她待我比親閨女還親。」對兒媳董曉利,婆婆溫花香不吝誇讚,眼裡噙著淚花,「老伴住院時,她一直在身邊照顧,同屋的病人都羨慕老伴兒。」
「這次活動,不僅教育了大人,也教育了孩子,讓老人們頤養天年,是我們的本分。」萬安村村支書董文學說,如今,孝老愛親在全村已蔚然成風,文明戶、好媳婦、誠信模範成了群眾眼中的明星,今後每年都要舉辦孝老節。
給同學講關於孝敬老人的故事:
一隻木碗
從前有個老人,跟他的兒子、兒媳和孫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連路都走不動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雙手還經常不停地發抖。老人無法照料自己,每當他坐在餐桌前吃飯的時候,湯匙也握不穩,常常會把菜湯灑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
有一回,老人吃飯時,又把湯灑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婦大為生氣,指著老人的鼻子大聲嚷道:「你怎麼吃的飯!天天把湯和別的東西撒一地,還把碗都給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嗎,想把我累死呀!」於是,他們不許老人上桌吃飯了。吃飯時,他們把他趕到灶後的角落裡,給他一隻瓦盆,瓦盆裡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得經常挨罵。老人傷心極了,常常一個人在灶後的角落偷偷眼淚。
有一天,老人的手顫抖得連那隻瓦盆都端不穩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兒媳婦沒完沒了地訓斥他,老人一聲不吭,只是不住地嘆氣。夫妻倆商量:咱這爹,什麼都能被他摔碎,長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錢給他買碗買盆呀,得想個辦法,什麼東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對了,用木頭給他做個碗。於是,兒子找來了一塊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這是幹什麼?要這些沒用的碎木片做什麼用?」老人的兒子問。「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隻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聽到這話,兒子和媳婦相互對視了一會兒,先是一臉苦笑,最後哭了起來。他們似乎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
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裡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麼,他們也不再說什麼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
3、開展感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通過「主題團日活動」、「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感恩家書」徵文等活動載體,舉辦感謝祖國培養之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教誨之恩、感謝他人幫助之恩、感謝社會溫暖之恩系列主題實踐活動。
4、開展「幫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服務活動。
5、開展「鄰裡守望」志願服務活動。
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殘疾人為重點服務對象,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組織學生志願者採取結對幫扶等方式,積極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殘疾人提供生活幫扶、清潔衛生、採辦年貨等服務,到敬老院、福利院開展慰問、拜年等活動;組織學生志願者為留守兒童提供生活照料、親情陪護、學業輔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