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的心情其實不是特別好,原因在於一頓飯局,感覺自己在飯局上沒什麼存在感,而這種感覺是我特別想改變的,我也想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也想變得開朗一點,但是我又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不擅長言辭,沒有安全感,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更不知道聊什麼的人,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跟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不是一路人。正因為這2種心理上的衝突,才讓我糾結和難過,不管是成為哪個樣子,心裡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要的?其實這個問題究其根本,在於:我是應該在自己的舒適圈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還是應該走出舒適圈,去嘗試更多可能性,去突破自己。
其實我特別不認同「人要走出舒適圈」的這個說法,因為所有的舒適圈都是自己日積月累,靠著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來的,舒適圈裡所具備的技能都是自己擅長的,既然這樣,我為什麼要拋棄優勢,從零開始嘗試建立一個新的舒適圈呢?在我眼裡,這句就是赤裸裸的」毒雞湯「!後來慢慢的,我覺得大家,包括我,對這句話理解的都太片面了,我們只看到了兩個選項:走出去還是不走出去,卻忘記了選項背後是否應該視情況而定。如果當下的現狀或選擇後所帶來的結果,並不盡人意,嚴重阻礙了自己的人生發展,那就要慎重選擇是走出去還是呆在原地。當然,不管如何選擇都有風險,走出與否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更多的是自己能否欣然接受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不為其苦惱。當然,走出舒適圈也不一定意味著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也許是利用自己先前的優勢,去探索自己的邊界,嘗試新鮮的東西,發現更多可能。反之,呆在舒適圈裡也不代表著自己不上進,沒追求,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發揮到極致,做到專家甚至更高,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所以理性看待這句雞湯,視自己的處境分析是否做出改變,是最合適的一種手段。那我覺得有3種情況是必須要走出舒適圈的:
第一種:井底之蛙
有一段時間,工作得心應手,沒有絲毫的成就感,不能說做到了極致,但自認為做到了90分的水平。每天過的非常充實,有很多事情要做,被一種虛假的忙碌所蒙蔽,看似沒有虛度光陰,但其實只是在原地跑步,那種感覺就像一塊海綿,覺得自己是在吸收水分,但其實是處於被擠掉水分的狀態。所以需要警惕的是,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沒有新的想法和突破的時候,不代表做到了最好,也許這種所謂的擅長,是用時間堆砌起來的,不具備任何硬技能。這個時候,需要你暫時的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外面吸收新的養分,學習新的技能,然後再回到之前的舒適圈,優化和升級,以此往復,可以不斷的提升自己在某個領域的邊界,做到極致。
第二種:探索邊界
不同於第一種走「專、精「路線的人,還有一種是走」面「的人,這種人往往有一個自己特別擅長的領域,同時對於其他的領域也都略懂一二。他們不會糾結要不要走出舒適圈這種問題,因為他們隨時做好了冒險的準備。當然,對於那些猶豫、不敢邁出那一步的人,也不必過分的擔憂風險問題,在我看來,每一個舒適圈裡都具備了一些軟技能,這些技能是個人特質以及沒有領域限制的通用技能,意味著它可以復用到任何適用它的地方,所以我們首先要清楚自己具備哪些軟技能,以及哪些事情是可以發揮其優勢的,再結合自己想突破的方向,找到二者相結合的點,揚長避短,不斷滾雪球式的把自己擅長的領域邊界擴大。
第三種:阻礙成長
在前文已經提到,如果你所在的舒適圈已經阻礙了你的成長,讓你不得不去改變的時候,你就需要逼著自己走出舒適圈,去外面撲騰。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瓶頸,當然,有些人對於這種瓶頸可以處之泰然,也是可以的,如果想突破自己,那就需要去改變,比如我剛開頭舉到的自己的例子:在職場上,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人記住我們,甚至是得到老闆的關注,外向和善言辭會讓自己更出挑一些,更易成功,那麼我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這樣才可能讓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層樓。這就像打遊戲一樣,每一關都有一個大BOSS,是讓自己終結在這關,還是不斷嘗試突破,找到適合的裝備,持續通關,是需要選擇的。
上面3種情況,是我認為急需要走出舒適圈的,當然,現實生活中還會有各種更複雜的情況需要我們去面對和選擇,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是精還是廣,都需要不斷的歷練自己,希望我以及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不做一窪平淡無奇的水,要做一片不斷嘗試邊界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