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該跳出「舒適圈」?

2020-12-18 啞巴有話說

落筆的心情其實不是特別好,原因在於一頓飯局,感覺自己在飯局上沒什麼存在感,而這種感覺是我特別想改變的,我也想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也想變得開朗一點,但是我又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不擅長言辭,沒有安全感,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更不知道聊什麼的人,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跟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不是一路人。正因為這2種心理上的衝突,才讓我糾結和難過,不管是成為哪個樣子,心裡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要的?其實這個問題究其根本,在於:我是應該在自己的舒適圈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還是應該走出舒適圈,去嘗試更多可能性,去突破自己。

其實我特別不認同「人要走出舒適圈」的這個說法,因為所有的舒適圈都是自己日積月累,靠著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來的,舒適圈裡所具備的技能都是自己擅長的,既然這樣,我為什麼要拋棄優勢,從零開始嘗試建立一個新的舒適圈呢?在我眼裡,這句就是赤裸裸的」毒雞湯「!後來慢慢的,我覺得大家,包括我,對這句話理解的都太片面了,我們只看到了兩個選項:走出去還是不走出去,卻忘記了選項背後是否應該視情況而定。如果當下的現狀或選擇後所帶來的結果,並不盡人意,嚴重阻礙了自己的人生發展,那就要慎重選擇是走出去還是呆在原地。當然,不管如何選擇都有風險,走出與否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更多的是自己能否欣然接受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不為其苦惱。當然,走出舒適圈也不一定意味著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也許是利用自己先前的優勢,去探索自己的邊界,嘗試新鮮的東西,發現更多可能。反之,呆在舒適圈裡也不代表著自己不上進,沒追求,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發揮到極致,做到專家甚至更高,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所以理性看待這句雞湯,視自己的處境分析是否做出改變,是最合適的一種手段。那我覺得有3種情況是必須要走出舒適圈的:

第一種:井底之蛙

有一段時間,工作得心應手,沒有絲毫的成就感,不能說做到了極致,但自認為做到了90分的水平。每天過的非常充實,有很多事情要做,被一種虛假的忙碌所蒙蔽,看似沒有虛度光陰,但其實只是在原地跑步,那種感覺就像一塊海綿,覺得自己是在吸收水分,但其實是處於被擠掉水分的狀態。所以需要警惕的是,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沒有新的想法和突破的時候,不代表做到了最好,也許這種所謂的擅長,是用時間堆砌起來的,不具備任何硬技能。這個時候,需要你暫時的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外面吸收新的養分,學習新的技能,然後再回到之前的舒適圈,優化和升級,以此往復,可以不斷的提升自己在某個領域的邊界,做到極致。

第二種:探索邊界

不同於第一種走「專、精「路線的人,還有一種是走」面「的人,這種人往往有一個自己特別擅長的領域,同時對於其他的領域也都略懂一二。他們不會糾結要不要走出舒適圈這種問題,因為他們隨時做好了冒險的準備。當然,對於那些猶豫、不敢邁出那一步的人,也不必過分的擔憂風險問題,在我看來,每一個舒適圈裡都具備了一些軟技能,這些技能是個人特質以及沒有領域限制的通用技能,意味著它可以復用到任何適用它的地方,所以我們首先要清楚自己具備哪些軟技能,以及哪些事情是可以發揮其優勢的,再結合自己想突破的方向,找到二者相結合的點,揚長避短,不斷滾雪球式的把自己擅長的領域邊界擴大。

第三種:阻礙成長

在前文已經提到,如果你所在的舒適圈已經阻礙了你的成長,讓你不得不去改變的時候,你就需要逼著自己走出舒適圈,去外面撲騰。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瓶頸,當然,有些人對於這種瓶頸可以處之泰然,也是可以的,如果想突破自己,那就需要去改變,比如我剛開頭舉到的自己的例子:在職場上,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人記住我們,甚至是得到老闆的關注,外向和善言辭會讓自己更出挑一些,更易成功,那麼我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這樣才可能讓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層樓。這就像打遊戲一樣,每一關都有一個大BOSS,是讓自己終結在這關,還是不斷嘗試突破,找到適合的裝備,持續通關,是需要選擇的。

上面3種情況,是我認為急需要走出舒適圈的,當然,現實生活中還會有各種更複雜的情況需要我們去面對和選擇,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是精還是廣,都需要不斷的歷練自己,希望我以及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不做一窪平淡無奇的水,要做一片不斷嘗試邊界的大海。

相關焦點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  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跳出這個舒適圈你才能學到更多東西!」
  • 睡前思考:跳出舒適圈真的好嗎?
    當你享受安穩的時候,總有人會對你說跳出「舒適圈」,就好像跳出「舒適圈」就是我優秀、我獨立、我成長、我高貴、我氣質、我個性.......的標籤。當你反駁的時候,總有人列舉不少名人的案例來告訴你,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才能變得更加優秀。於是乎,馬雲辭去老師,走上漫漫創業路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最終才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偉業;王健林放棄公務員工作,下海經商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才最終成就了地產巨頭「萬達集團」;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跳出學校裡的「舒適圈」,才創造出了改變世界的蘋果公司。
  • 應不應該跳出舒適圈?你會跳嗎?為什麼
    可能很多人都有想過一個問題——自己好像不知不覺中已經在某個圈子裡面,太過習慣、太過安逸,然後就錯過了很多豐富、精彩的生活,也希望可以改變一下自己,跳出自己比較舒服的圈子,去冒險,去嘗試更多新鮮的東西,也收穫更多。每個人應該都有想過這一點,但是真的勇於去跳出自己裙子的人並不是很多。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最近我被一個詞弄蒙了,就是舒適圈。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交流,他勸我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生活做出一點改變,就用到了「舒適圈」這個詞。 有部很火的綜藝節目,叫《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就是幾個功成名就的演員同臺PK,相當於演員版的《歌手》。
  • 楊冪靈魂性拷問:「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別鬧,舒適圈挺好的
    綜藝節目《密室大逃脫》第一期中楊冪在面對是否關閉母親模擬系統的時候,楊冪問道:「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為什麼不要這個泡沫?」關閉母親模擬系統意味著以後就真的看不到去世的母親了,雖然看到的是虛擬的,但是起碼可以讓孩子的童年是沉浸在一個有母親愛的世界裡,而不是一個要接受母親去世的事實的痛苦裡。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在近日熱播的《幻樂之城》裡,易烊千璽用作品講述了少年打破舒適圈的決心。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跳出舒適圈,最新一期《幻樂之城》裡,觀眾不難發現大張偉強調自己的「綜藝感」,作為導演的伊能靜則強調自己想要的是「電影感」,兩人都想堅持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堅持舒適圈或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的不同選擇。作為年輕人的我們,面對舒適圈應該怎麼辦呢?
  • 跳出舒適圈的五個理由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給自己五個理由,讓我們提高自己對經歷、對嘗試的開放性,跳出這個溫水煮青蛙的舒適圈吧。 但是這個世界不可能總是舒適的、一成不變的,社會的改變不會受到我們自身是否待在舒適圈的影響。但是跳出舒適圈所獲得的能力,能夠讓我們抵禦住這個世界的快速變化。
  • 朱雨瑩:跳出舒適圈
    同學和老師的誇獎構建了一個學習的舒適圈,女兒待在裡面,不願意跳出來。 前陣子趕上疫情放假,我和孩子她爸輪番上陣,給女兒的數學進行了系統的補缺補差。過程是壓抑的,女兒的思維是典型的文科感性思維,對於理性判斷和數字分析總是頗為吃力,有一段時間,女兒有些厭學。但好在,在我的鼓勵下,女兒跳出了舒適圈,在這片陌生的深水區咬牙堅持下來了。 這次的月考結果,是對女兒努力的最好嘉獎。
  • 《「榆」樂fan秀》:人應不應該跳出舒適圈?
    《「榆」樂fan秀》:人應不應該跳出舒適圈? 可能有很多人都有想過一個問題——自己好像不知不覺中已經在某個圈子裡面,太過習慣、太過安逸,然後就錯過了很多豐富、精彩的生活,也希望可以改變一下自己,跳出自己比較舒服的圈子,去冒險
  • 「跳出舒適圈」?有這樣一處「舒適圈」永遠不需要跳!
    朋友,最近你是否經常感到得過且過,不想奮鬥同時每日三省自身: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幹什麼?
  • 跳出舒適圈,是本世紀最大的毒雞湯
    後記:「你這樣不行,你得跳出舒適區!在舒適區呆久了,會毀掉你的!走出舒適區,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人!」「當你感覺安逸順暢的時候,說明你在走下坡路,你要警惕,要儘早跳出舒適區。」最近這十幾年,跳出舒適圈,成了大眾趨之若鶩的成功學理論,是不是個人都在勸你,「你應該跳出舒適圈。」整得我們不跳出舒適圈,好像都對不起自己似的。
  • 「喪王」李誕:與其跳出舒適圈,不如擴大舒適圈
    自從這個詞語出現以來,人們的普遍觀點都是跳出舒適圈。簡而言之,就是人不能活得太鹹魚。要始終保持激情,去尋找生活的挑戰。所以,人們推崇跳出舒適圈,尋找更高的自我。當然,我也不例外。直到最近看《做家務的男人2》時,李誕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不是跳出舒適圈,是擴大舒適圈。
  • 「跳出舒適圈後,我失業了」
    前段時間,在銀行工作了五年的師姐宣布,她準備跳出舒適圈。師姐覺得圈裡的生活正在讓她越來越頹廢,失去了以往的上進心。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師姐離開銀行,加入了一家初創企業。有人說不舒適的只是自己,可就像佟大為的表演讓觀眾不舒適一樣,跳出舒適圈的職場人,也會讓他們的工作不舒適。
  • 大學生該不該跳出舒適圈?
    其實每個男生的心裡應該都有一個英雄夢,每個女生心裡也應該裝著一個公主夢。我們為什麼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呢?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代表著我們要主動出去面對這些挑戰,挑戰我們的大腦、挑戰我們的精神意志,這樣才能讓我們一步步變得強大,因為如果我們自己不去面對它們,總有人會替我們去面對,這個人有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伴侶等等。
  • 跳出舒適圈,主宰自己的生活!
    打破原有的,跳出固有的圈圈,重新建立新的東西,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你偷過的懶,總會有需要還回去的時候。敢於跳出舒適圈,做不同的努力,不同的改變,人生才會變得更精彩!在工作中她看到自己的短板,也不甘心只做點小買賣,所以她決心要作出改變,那就必須跳出原有的舒適圈,不斷學習,追求進步。要想做出改變,意味著要放棄原有的,開啟人生的新一頁,這個放棄也意味著原來穩定的收入也會一併失去,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必須從低學起,生活的保障也會一下子失去平衡。
  • 年入百萬和年入十萬,哪種更願意跳出舒適圈?
    是否有抓住機會的資本,是否有跳出舒適圈的魄力,才是產生差距的根源。 什麼是舒適圈? 在一次同事聚會上,有人問2021年有什麼計劃? 同事A輕描淡寫的說:「能有什麼計劃,繼續工作唄,最好年底再漲漲工資!」
  • 人要跳出自我的舒適圈
    當然,人都會有惰性,有些人會不安於現狀,會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拼搏,不斷的前行;有些人安於現狀,生活在自我的舒適圈選擇了安逸和滿足。其實當一個人在自我的舒適圈生活久了,對於生活的態度和對未來的規劃是麻木的。時間長了,反而會厭倦社會的百態。情緒就受到了幹擾,總會覺得在生活上事事不如意,工作上煩惱不斷。
  • 乘風破浪的姐姐:跳出舒適圈,你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但她們卻來這個唱跳的舞臺進行比賽,無疑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讓觀眾看到了她們的另一面,就目前網友的討論熱度來看,她們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和喜歡!明星在節目中是這樣,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你才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 是時候跳出「舒適圈」了?「姿勢」不對一樣不成功
    現在,網傳大量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言論,孤立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以便能夠更行更好的突破與發展。仿佛「跳出舒適圈」是一劑萬能藥,只要選擇了,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前不久,有朋友就抱怨:「都說跳出舒適圈,我跳出來了,但是各種不適應,接著換了兩份工作,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