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不應該跳出舒適圈?你會跳嗎?為什麼

2020-12-17 安心心說事

可能很多人都有想過一個問題——自己好像不知不覺中已經在某個圈子裡面,太過習慣、太過安逸,然後就錯過了很多豐富、精彩的生活,也希望可以改變一下自己,跳出自己比較舒服的圈子,去冒險,去嘗試更多新鮮的東西,也收穫更多。每個人應該都有想過這一點,但是真的勇於去跳出自己裙子的人並不是很多。關於該不該跳出去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有很多的不同的意見。那麼你覺得人到底應不應該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要不要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

有些人說,其實不應該跳出,因為在你舒適圈裡面,你會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會覺得非常的得心應手,然後也很從容,這個時候你其實是挺厲害的一個人。但是如果你跳出這個圈子以後,你就會發現外面的世界狂風亂作,有很多你不熟悉的東西,你在外面完全是一個菜鳥。在很多地方都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所以說,最好不要出去,因為沒有必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讓自己跳出目前的狀態,去一個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區域。這個說法其實是有一點道理的,因為其實人本性肯定是追逐舒服、追逐安逸的,但是有的時候如果讓你跳出自己當前的一個生活的圈子,然後讓你去陌生的環境裡面,那你肯定會覺得很不舒服。所以出於這一點原因,其實很多人都非常反對跳出圈子。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一種選擇,也無關對錯,只不過是某些人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的選擇吧。

還有一些人覺得不應該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有的時候,你盲目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其實是一種自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建立一個好的朋友圈、好的工作圈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你自己在這個圈子裡面打下了很多的基礎,有很多的經驗和人脈。這是你之前很多年付出自己的努力,收穫的一切。那麼你在這裡享受著你應該享受的那份舒適。如果你跳出了這個子,那你之前所有的付出很可能都會付諸東流。這個時候你要重新去打拼你的世界,要重新去學習很多。雖然說你肯定也會收穫,但是事實上,這就是一種自虐。因為明明已經好不容易的在自己的領域裡面小有成績,各方面都還過得不錯,為什麼還要重新的去奮鬥?還要重新去開始?

那種感覺並不是很好,因為打拼過的人都知道,從零到一從無到有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可能你在你現在的圈子裡面已經經歷過了這些困難,已經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所以才走到今天這個境地,但是如果你現在選擇放棄,去重新開始,其實是非常幼稚的、不成熟的決定。這個說法其實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他們覺得自己可能已經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打拼出來現在的這片小天地。如果真的要跳出舒適群,自己將無所適從。首先可能沒了經濟來源,然後生活水平會比現在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新的圈子自己也可能並不是很適合。所以從多方面的角度考慮,自己不應該跳出當下的圈子。

還有人說,其實人是應該跳出舒適圈的,因為每個人都是需要成長的,而成長的動力來自你自己對更好的追求。如果你有這種追求,你就要跳出現在的樣子,然後去追尋一個更好的樣子,雖然說肯定是會辛苦一點,但是至少在這跳出的過程當中,你收穫了很多的勇氣,你也會得到很多新的技能。甚至你會發現,自己會有很多小的成就,以後說不定還有更大的成就,這種感覺其實還是很好的,好像是你的人生一直在奔跑,一直在努力著,在不斷的開拓你的世界。那種感覺其實是非常好的一種感覺,所以說人是要跳出舒適圈的,只有你跳出去了,你才能看到你之前沒有看到的那些世界。

其是年輕人,在自己比較年輕的時候,不要輕易的把自己固定在某一個圈子裡面,你應該去追求更多。你現在覺得舒服的圈子,可能天花板也就到那裡了,你想要走出更遠,你必須要跳出去,只有這樣子,你才可以到達更高的天花板,才可以去往更廣闊的世界。這個說法其實也是很有道理的,其實是在對年輕人做一種簡易,就是:年輕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很安逸。因為你現在其實是一個奮鬥的非常好的年齡,如果你現在安逸的話,你會喪失很多東西,在你最輕鬆的時候,你沒有去抓住一些機會和通往成功的階梯,等你老了你更不可能抓住那些機會,所以說在年輕的時候一定不要限於你的舒適圈,一定要走出去,這個說法其實也是挺有生活經驗的,因為大部分年輕人肯定比較迷茫,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現在過得還不錯,就這樣吧,就不會再去努力了,其實這樣是非常不對的。一定要努力,不管什麼時候一定要努力,尤其是青春正好的時候,千萬不要放浪費你的時間。

還有人說,其實關於這個東西要因人而定,有些人的狀態和生活就他自己最清楚,別人不能替他下判斷。如果你現在在一個領域裡面已經過得很不錯的話,你可以稍微的調整自己的舒適圈,去學習更多的技能。在有一定基礎的情況下,給自己多加一些壓力和學習的動力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現在好不容易打拼出來一個小天地,如果現在突然跳出去,你已經得到的一些物質上的一些保障,可能就沒有了。另外,你也要考慮好自己的家庭環境,考慮好自己應該做的一些事情。不要輕易地跳,也不要盲目地跳,要適時跳,才是最明智的跳。

總之,其實要不要跳出去,也不過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你最好在自己當下的環境裡面,做一個更加明智的判斷,不要輕易的相信別人的建議,也不要輕易的去改變自己,最好是自己思考清楚再做判斷

聲明:本文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榆」樂fan秀》:人應不應該跳出舒適圈?
    《「榆」樂fan秀》:人應不應該跳出舒適圈? 可能有很多人都有想過一個問題——自己好像不知不覺中已經在某個圈子裡面,太過習慣、太過安逸,然後就錯過了很多豐富、精彩的生活,也希望可以改變一下自己,跳出自己比較舒服的圈子,去冒險
  • 楊冪靈魂性拷問:「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別鬧,舒適圈挺好的
    從被宣布的那一刻你的心跳和呼吸就已經在加速,更別提你會有一個安靜的靈魂。你能睡一個好覺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所以圈外的世界,是一個可以讓你心驚膽戰的地方,而圈內的世界是哪個可以安靜的地方。綜藝節目《密室大逃脫》第一期中楊冪在面對是否關閉母親模擬系統的時候,楊冪問道:「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為什麼不要這個泡沫?」
  •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通俗地說,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你給自己劃定的圈子,把一切你駕輕就熟的、能夠輕鬆搞定的、沒有挑戰的東西劃歸在內。舒適區意味著安全舒適,能起到避風港的作用。但待在舒適區裡,也代表停頓止步,會導致我們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那麼,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呢?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  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跳出這個舒適圈你才能學到更多東西!」
  • 大學生該不該跳出舒適圈?
    其實每個男生的心裡應該都有一個英雄夢,每個女生心裡也應該裝著一個公主夢。我們為什麼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呢?如父母生病,看不起病,朋友伴侶需要你的時候,完全幫不上忙等。這裡所指的舒適圈是現在安逸的生活,如果我們不跳出去看一看,永遠不知道井外的天空有多麼浩瀚。其實從小到大我們每一次對於我們自己的挑戰都是在跳出安逸圈,比如說很小的時候,本來我們每天坐著就很舒服了,去哪都有父母可以抱我們、可以背我們。想像一下一個人雙腿健全身體健康,但是就是不去學會走路。
  • 都說要跳出舒適圈,跳出來為什麼更迷茫!想好這三個問題在跳!
    這是個很尷尬的問題,聽別人說,人不能一直活在舒適圈,自己就巴不得的跳出來,想證明自己離開舒適圈也可以活的挺好,結果,出來之後,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但沒證明自己,還陷入了迷茫的境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思考幾個問題;什麼是舒適圈?
  • 乘風破浪的姐姐:跳出舒適圈,你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但她們卻來這個唱跳的舞臺進行比賽,無疑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讓觀眾看到了她們的另一面,就目前網友的討論熱度來看,她們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和喜歡!明星在節目中是這樣,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你才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跳出舒適圈後,我失業了」
    可為什麼如此努力之後,得到的一切卻不能讓自己快樂?如果當初選擇自己舒適圈裡喜歡的專業,生活會不會有些不一樣?不斷跳出舒適圈的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跳出舒適圈後,不舒適的除了你,還有你的工作有人說不舒適的只是自己,可就像佟大為的表演讓觀眾不舒適一樣,跳出舒適圈的職場人,也會讓他們的工作不舒適。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又是舒適圈。 現在有種很奇妙的現象,就是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似乎是一種政治正確的事,誰要是一臉坦然地趴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度日,會被冠以不思進取的標籤。 自帶生長屬性的舒適圈 我曾經看過一個深度分析蘋果發展歷史的課程。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已經在本職崗位上差不多快兩年的時間了,接觸過數以千計的家長,按理說就算是專業度再高的校區也不至於會讓我的情緒發生這樣的變化。舒適區,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跳了出來。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 睡前思考:跳出舒適圈真的好嗎?
    當你享受安穩的時候,總有人會對你說跳出「舒適圈」,就好像跳出「舒適圈」就是我優秀、我獨立、我成長、我高貴、我氣質、我個性.......的標籤。當你反駁的時候,總有人列舉不少名人的案例來告訴你,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才能變得更加優秀。於是乎,馬雲辭去老師,走上漫漫創業路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最終才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偉業;王健林放棄公務員工作,下海經商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才最終成就了地產巨頭「萬達集團」;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跳出學校裡的「舒適圈」,才創造出了改變世界的蘋果公司。
  • 是時候跳出「舒適圈」了?「姿勢」不對一樣不成功
    現在,網傳大量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言論,孤立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以便能夠更行更好的突破與發展。仿佛「跳出舒適圈」是一劑萬能藥,只要選擇了,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前不久,有朋友就抱怨:「都說跳出舒適圈,我跳出來了,但是各種不適應,接著換了兩份工作,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 朱雨瑩:跳出舒適圈
    同學和老師的誇獎構建了一個學習的舒適圈,女兒待在裡面,不願意跳出來。 前陣子趕上疫情放假,我和孩子她爸輪番上陣,給女兒的數學進行了系統的補缺補差。過程是壓抑的,女兒的思維是典型的文科感性思維,對於理性判斷和數字分析總是頗為吃力,有一段時間,女兒有些厭學。但好在,在我的鼓勵下,女兒跳出了舒適圈,在這片陌生的深水區咬牙堅持下來了。 這次的月考結果,是對女兒努力的最好嘉獎。
  • 跳出舒適圈前,你一定要搞懂這4點
    你可能並不知道如今,「跳出舒適圈」似乎成了大眾趨之若鶩的成功學。家裡人罵她是閒出病來,她自己也十分後悔,但她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努力跳出舒適圈,不但一無所獲,反而讓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其實,這些人之所以受挫,是因為陷入了「舒適圈」誤區。所謂舒適圈,指的是「在某個區域內,一個人表現出舒服、放鬆、穩定、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能夠用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去處理各種情況。」很多人還未到達「舒適」狀態,卻誤以為自己身在舒適圈,慌慌張張地跳出去。
  • 大學迷惘期:跳出舒適圈的那一刻,你才能改寫你的人生
    原創聲明:歡迎來到百家號(夜雨),今天我們講述:大學迷惘期:跳出舒適圈的那一刻,你才能改寫你的人生。無論是從主觀還是客觀角度來看大學時期都是每個人人生階段最美好的時期吧。而且說實話也確實在那一個時間段,有許多同學是享受著自己安逸的舒適圈的。可是與此同時那群迷惘的同學反而會因為這樣一個看似一切稱心如意的舒適圈而痛苦不堪。沒錯他們可以一如既往地舒適下去,可是在那一個過程裡內心會越來越感覺到空虛:沒有學習壓力了,回頭一看自己好像也沒有學到什麼實際性的知識;結交了許許多多所謂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生活是默契極了,志向呢,好像都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地拋諸腦後了。
  • 「喪王」李誕:與其跳出舒適圈,不如擴大舒適圈
    這種做法的理由也很好理解,當一件工具長久不被使用的時候,會生鏽,會漸漸被遺忘,以前應有的功能也逐漸消失。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同樣如此。所以,人們推崇跳出舒適圈,尋找更高的自我。當然,我也不例外。直到最近看《做家務的男人2》時,李誕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不是跳出舒適圈,是擴大舒適圈。對此,深以為然。
  • 是否應該跳出「舒適圈」?
    正因為這2種心理上的衝突,才讓我糾結和難過,不管是成為哪個樣子,心裡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要的?其實這個問題究其根本,在於:我是應該在自己的舒適圈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還是應該走出舒適圈,去嘗試更多可能性,去突破自己。
  • 面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我有困惑
    我深知很大的原因是過了兩年大學的安逸生活,想要跳脫這個舒適圈很難,但跳出來又不知該往何處去,找個目標很難。我不願平平庸庸的度過大學生活,想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想嘗試一下新事物,考慮著考慮著就放下了,覺得也沒那麼重要,於是每次都在思索中放棄了。我想知道怎樣不糊塗的度過大學生活,怎樣才能不浪費這隻有一次的青春。
  • 跳出舒適圈?先進得去再說吧
    他懷疑,為什麼要慫恿那些一路奮鬥、吃盡辛苦,再加上一些運氣才好不容易舒適一些的成年人,跳出這些舒適呢?那些甘願跳出舒適圈的人,難道不是已經不舒適了嗎?我很同意這個看法,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想從某個圈裡跳出來,應該是已經不想再在那裡待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