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筆者最近在關注《超級網紅節》這個節目,其中一期是討論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新媒體必將是時代的趨勢,文字類的傳統媒體生存面臨著很大危機,甚至做了半輩子的傳統媒體人,開始接觸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新媒體,這樣來自時代的壓力,是不是告訴我們只有不停地走,才能不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
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跳出這個舒適圈你才能學到更多東西!」這可謂見仁見智。
古人云,三十而立,年輕的時候就是需要我們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人生這短短幾十年,應該逼著自己走出小圈子,去看看真正優秀的世界到底是怎樣運行的。很多時候,人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在碰壁之後,總是會不自覺地退縮到自己的舒適區域。現實不像童話,結局總是難盡如人意,無論哪個獲得成功的人,都會經歷過那麼一段難熬的時間。網易創始人丁磊拋棄安穩的工作去創業,馬雲放棄教師職業去創業,曾一度養不起員工。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在該奮鬥的年紀不要停滯不前,舒適圈其實是一個危險的環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禁錮你的籠子,所以趁年輕主動跳出舒適圈,增強一些適應力,多學點東西總沒有錯。
但是當一些人度過了而立的年齡,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齡,如果你還在對他們說,請踏出舒適圈,也許你的初衷是好的,但也許這些都會成為他們的負擔。畢竟,努力奮鬥了那麼久,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這個舒適的環境,在某一行業終於有所成就,現在跳出去面對一個新領域從頭開始,這樣的意義在哪?奮鬥多年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能讓自己過得舒服嗎?就像比爾蓋茨從不善於交際,只是自己悶聲搞計算機,結果影響了世界,如果你現在突然告訴他,你需要重新接觸陌生的領域,踏出舒適圈,那我覺得大可不必,儘管現在一輩子只幹一份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盲目地去轉行,跳出舒適圈就會真的變成跳坑 。
走出舒適圈,本質是面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這客觀上來說是好的,但濫用這個就沒有道理了。濫用的舒適圈,對於一些人是激勵,但對一些人卻是毒雞湯。因此,要不要走出舒適圈,不光是一個有沒有勇氣挑戰自我的問題,而是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認真權衡之後才能做出選擇,而這種選擇正確與否,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驗證。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文/崔杏華(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