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不少勵志的書籍,很多作者每日恪守著自己的學習計劃,比如張萌大冬天的六點起床,冒著呼呼的寒風,去教室學習。
但說實話,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性情懶散,比較貪玩,根本做不到人家,那麼自律。
也許吧,為了變得優秀,我們會經常給自己制定一些計劃。
剛實施時,大家熱血沸騰來著,很認真地執行。但是過了三天,一星期,就洩氣了。有的人,甚至過一天,就堅持不下去了。
其實,你知道嗎?你犯了一個大錯。不是你不夠自律,而是你不明白,你自身沒有某方面努力的能力。
我舉個例子。
你平時都不喜歡看書。小時候班級考試,你都是倒數第一第二。這樣的你,長大以後,不甘心自己在學校做個學渣,走進社會,還做一個工渣。
所以你奮發圖強,逼迫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從此刻起,堅持每天學習,在五年以內成為一個知識分子,用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結果很令人沮喪,你買了一堆書籍,一開始,迫不及待,想把它們啃完。結果一打開書本,頭殼子都疼。
看到張愛玲三個字,以前聽都沒聽過,《傾城之戀》不就是個愛情故事嗎?我看電影不就得了。還有這個《百年孤獨》,不就是孤獨麼?作者又是寫的什麼玩意,文人就喜歡裝腔作勢的。
因此,你看看吧,首先一個以前,從來沒有好好閱讀過幾本書的人,如果文化程度還低,最基本的小說,也是看不進去的。也就是,在閱讀這方面,沒有努力的能力。因為已經完全超出了,自身舒適圈的範圍。
我明確告訴各位,不要盲目輕信跳出舒適圈的勵志話語。真的想變優秀,待在舒適圈才是最適合普通人的。但這個待在舒適圈,不是說讓各位不思進取,任性懶惰。而是學會擴展自己的舒適圈。
拿我自己來說,我在知乎回答過些問題,不少網友覺得,我的閱讀量很廣。但說實話,我的文化底子不好。
20歲前,我幾乎從來沒有碰過幾本課外的文學書。只是大學時,我看了不少名著,像《飄》、《大衛·科波菲爾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戰爭與和平》等等。
其實,除了小說,我也想讀一些學術性、科學嚴謹的論著,比如《物種起源》、《第二性》、《社會契約論》、《君主論》等等。
但作為一個踏進書籍海洋,才剛剛不久的人來說,這些著作,不在我能讀的範圍之內。有時候,我想讀,也不太有興趣,很難啃下去。
就這樣,我先把這些書,拋在一邊。兩年後的我,才有了一定的名著閱讀基礎。
看過這樣一句話,有的人涉獵百家,終成一大儒。有的人專讀自己喜歡的書,終成一大家,比如張愛玲。
其實我個人,更想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而不是專讀自己愛的書。然而學術類的書,我就是讀不進,換言之,吸收不進那些知識,我就很難在學習上取得一個突破性的進展,變得優秀怎麼辦?
但奇怪的是,我原來以為很難讀的書,在我積累了一定的名著閱讀量後,竟然讀起來也不很費勁。買了兩年,一直擱置著的《社會契約論》,終被我讀完了。
我不是個適合長時間閱讀的人。因此,我讀著作,一般安排在早上,而一次也就是幾十幾十頁。有時我偷懶了,就讀幾頁。
我覺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做一件事,有時數量不是很重要,先養成一種好習慣。我們普通人不像出身書香世家的孩子,從小就有閱讀習慣,但我們可以後天培養自己,這種習慣。
等有了好習慣,可以再提升閱讀的數量,這樣也不為難自己,更能長久堅持下去。總之,這個想法,對我幫助很大。至少幫我養成了每日閱讀的好習慣。
有一段時間,我是瘋狂閱讀。買了張愛玲的四本小說,其實我以前也基本都看過。但就是想幾天以內看完,結果一天一本的目標定得太高了。最後,總是拖拖拖,反而完不成目標。
我知道,有時自己太急功近利了。變優秀和讀書,這件事,都要慢慢來。一口吃不成胖子,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跳出逆反自身天性的舒適圈,反而會讓自己洩氣。
倒不如,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想做的事,養成一種習慣。不要只看數量,質量也很重要。
舒適圈也不靠跳出,而是你通過自身不斷調整,真正提升自己,慢慢把不舒適的圈子,變成舒適圈的。不然,你怎麼可能做到高度自律,比別人更優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