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普通人,想變得優秀,我勸你一定不要跳出舒適圈

2021-01-09 鑰柔

看過不少勵志的書籍,很多作者每日恪守著自己的學習計劃,比如張萌大冬天的六點起床,冒著呼呼的寒風,去教室學習。

但說實話,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性情懶散,比較貪玩,根本做不到人家,那麼自律。

也許吧,為了變得優秀,我們會經常給自己制定一些計劃。

剛實施時,大家熱血沸騰來著,很認真地執行。但是過了三天,一星期,就洩氣了。有的人,甚至過一天,就堅持不下去了。

其實,你知道嗎?你犯了一個大錯。不是你不夠自律,而是你不明白,你自身沒有某方面努力的能力。

我舉個例子。

你平時都不喜歡看書。小時候班級考試,你都是倒數第一第二。這樣的你,長大以後,不甘心自己在學校做個學渣,走進社會,還做一個工渣。

所以你奮發圖強,逼迫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從此刻起,堅持每天學習,在五年以內成為一個知識分子,用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結果很令人沮喪,你買了一堆書籍,一開始,迫不及待,想把它們啃完。結果一打開書本,頭殼子都疼。

看到張愛玲三個字,以前聽都沒聽過,《傾城之戀》不就是個愛情故事嗎?我看電影不就得了。還有這個《百年孤獨》,不就是孤獨麼?作者又是寫的什麼玩意,文人就喜歡裝腔作勢的。

因此,你看看吧,首先一個以前,從來沒有好好閱讀過幾本書的人,如果文化程度還低,最基本的小說,也是看不進去的。也就是,在閱讀這方面,沒有努力的能力。因為已經完全超出了,自身舒適圈的範圍。

我明確告訴各位,不要盲目輕信跳出舒適圈的勵志話語。真的想變優秀,待在舒適圈才是最適合普通人的。但這個待在舒適圈,不是說讓各位不思進取,任性懶惰。而是學會擴展自己的舒適圈。

拿我自己來說,我在知乎回答過些問題,不少網友覺得,我的閱讀量很廣。但說實話,我的文化底子不好。

20歲前,我幾乎從來沒有碰過幾本課外的文學書。只是大學時,我看了不少名著,像《飄》、《大衛·科波菲爾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戰爭與和平》等等。

其實,除了小說,我也想讀一些學術性、科學嚴謹的論著,比如《物種起源》、《第二性》、《社會契約論》、《君主論》等等。

但作為一個踏進書籍海洋,才剛剛不久的人來說,這些著作,不在我能讀的範圍之內。有時候,我想讀,也不太有興趣,很難啃下去。

就這樣,我先把這些書,拋在一邊。兩年後的我,才有了一定的名著閱讀基礎。

看過這樣一句話,有的人涉獵百家,終成一大儒。有的人專讀自己喜歡的書,終成一大家,比如張愛玲。

其實我個人,更想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而不是專讀自己愛的書。然而學術類的書,我就是讀不進,換言之,吸收不進那些知識,我就很難在學習上取得一個突破性的進展,變得優秀怎麼辦?

但奇怪的是,我原來以為很難讀的書,在我積累了一定的名著閱讀量後,竟然讀起來也不很費勁。買了兩年,一直擱置著的《社會契約論》,終被我讀完了。

我不是個適合長時間閱讀的人。因此,我讀著作,一般安排在早上,而一次也就是幾十幾十頁。有時我偷懶了,就讀幾頁。

我覺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做一件事,有時數量不是很重要,先養成一種好習慣。我們普通人不像出身書香世家的孩子,從小就有閱讀習慣,但我們可以後天培養自己,這種習慣。

等有了好習慣,可以再提升閱讀的數量,這樣也不為難自己,更能長久堅持下去。總之,這個想法,對我幫助很大。至少幫我養成了每日閱讀的好習慣。

有一段時間,我是瘋狂閱讀。買了張愛玲的四本小說,其實我以前也基本都看過。但就是想幾天以內看完,結果一天一本的目標定得太高了。最後,總是拖拖拖,反而完不成目標。

我知道,有時自己太急功近利了。變優秀和讀書,這件事,都要慢慢來。一口吃不成胖子,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跳出逆反自身天性的舒適圈,反而會讓自己洩氣。

倒不如,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想做的事,養成一種習慣。不要只看數量,質量也很重要。

舒適圈也不靠跳出,而是你通過自身不斷調整,真正提升自己,慢慢把不舒適的圈子,變成舒適圈的。不然,你怎麼可能做到高度自律,比別人更優秀呢?

相關焦點

  • 跳出舒適圈前,你一定要搞懂這4點
    作者:國館,來源:國館文化(ID:guoguanwenhua),經授權發布這幾年有一個詞非常流行,叫「跳出舒適圈」。很多人認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人會變得頹廢,不知上進,最終被社會和時代所拋棄。
  • 睡前思考:跳出舒適圈真的好嗎?
    當你享受安穩的時候,總有人會對你說跳出「舒適圈」,就好像跳出「舒適圈」就是我優秀、我獨立、我成長、我高貴、我氣質、我個性.......的標籤。當你反駁的時候,總有人列舉不少名人的案例來告訴你,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才能變得更加優秀。於是乎,馬雲辭去老師,走上漫漫創業路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最終才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偉業;王健林放棄公務員工作,下海經商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才最終成就了地產巨頭「萬達集團」;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跳出學校裡的「舒適圈」,才創造出了改變世界的蘋果公司。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  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跳出這個舒適圈你才能學到更多東西!」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最近我被一個詞弄蒙了,就是舒適圈。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交流,他勸我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生活做出一點改變,就用到了「舒適圈」這個詞。 有部很火的綜藝節目,叫《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就是幾個功成名就的演員同臺PK,相當於演員版的《歌手》。
  • 「跳出舒適圈後,我失業了」
    前段時間,在銀行工作了五年的師姐宣布,她準備跳出舒適圈。師姐覺得圈裡的生活正在讓她越來越頹廢,失去了以往的上進心。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師姐離開銀行,加入了一家初創企業。「我想要變得和××一樣優秀,我是不是該跳出我的舒適圈?」他們的問題聽起來都對,我們確實該努力一些,嘗試些新鮮事物,才能成為更好的人。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那些勸你走出舒適圈的人,在用友善的謊言,欺騙著無知的你
    甚至有很多身邊的人也在勸你離開,去尋找新的生活。那麼問題來了,舒適圈是否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樣糟?舒適圈是否意味著不上進,不努力?也有一群人,他們天天看微博,刷抖音,逛商場,追綜藝,我勸他們努力,得到的答案卻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何必去「荒廢」自己的大好時光?於是,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人會變得頹廢,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 乘風破浪的姐姐:跳出舒適圈,你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大家好,我是情感秀才張張。這期,張張想跟大家聊聊「舒適圈」的話題,這個話題在張張以前的文章《想要畫好人生「自畫像」?你需要做好這四步》中提到過,但沒有細說,這期專門來聊一聊!最近,哪個綜藝節目最火?但她們卻來這個唱跳的舞臺進行比賽,無疑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讓觀眾看到了她們的另一面,就目前網友的討論熱度來看,她們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和喜歡!明星在節目中是這樣,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你才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 應不應該跳出舒適圈?你會跳嗎?為什麼
    關於該不該跳出去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有很多的不同的意見。那麼你覺得人到底應不應該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要不要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有些人說,其實不應該跳出,因為在你舒適圈裡面,你會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會覺得非常的得心應手,然後也很從容,這個時候你其實是挺厲害的一個人。
  • 跳出舒適圈,主宰自己的生活!
    打破原有的,跳出固有的圈圈,重新建立新的東西,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你偷過的懶,總會有需要還回去的時候。敢於跳出舒適圈,做不同的努力,不同的改變,人生才會變得更精彩!在工作中她看到自己的短板,也不甘心只做點小買賣,所以她決心要作出改變,那就必須跳出原有的舒適圈,不斷學習,追求進步。要想做出改變,意味著要放棄原有的,開啟人生的新一頁,這個放棄也意味著原來穩定的收入也會一併失去,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必須從低學起,生活的保障也會一下子失去平衡。
  • 楊冪靈魂性拷問:「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別鬧,舒適圈挺好的
    我不知道每天做兩件不喜歡的事靈魂會不會寧靜,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每天都要做不喜歡的事情,我會吃不好,睡不著,甚至會內分泌失調。就像一個不會唱歌的人,突然被宣布代表團隊參加今年的年終晚會。從被宣布的那一刻你的心跳和呼吸就已經在加速,更別提你會有一個安靜的靈魂。你能睡一個好覺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
  • 「喪王」李誕:與其跳出舒適圈,不如擴大舒適圈
    所以,人們推崇跳出舒適圈,尋找更高的自我。當然,我也不例外。直到最近看《做家務的男人2》時,李誕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不是跳出舒適圈,是擴大舒適圈。簡單一點,不為衣食住行發愁,想吃什麼吃什麼,想買什麼買什麼。複雜一點,交友、工作方面沒有矛盾,三兩個知己,符合自身能力又滿足內心薪資需求的工作。歸根結底,不過是舒適二字。沒有人想過苦巴巴的生活,如果有的選擇,誰會放棄好日子呢?
  • 面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我有困惑
    你還提到,希望跳出舒適圈、希望能夠不平庸地生活,常常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又不知道如何改變。面對現在社會上鋪天蓋地的「跳出舒適圈」的倡導,我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社會上的各種話語都要鼓勵大家「跳出」舒適圈呢?每個人感到「舒適」的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難道不是應該鼓勵人們「跳入」舒適圈嗎?
  • 朱雨瑩:跳出舒適圈
    對於這個結果,其實我並不意外。 女兒今年初一,在此之前的很長時間裡,她的成績就像一個嚴重失衡的蹺蹺板。文科那半邊高高揚起,穩居年級前列;理科那一片,尤其是數學,成績慘不忍睹。作為母親,我知道女兒確實有一些文字天賦。這讓她在學習語文、政治、歷史之類的學科時如魚得水。同學和老師的誇獎構建了一個學習的舒適圈,女兒待在裡面,不願意跳出來。
  • 跳出舒適圈的五個理由
    開放性高就意味著你願意嘗試新的機會,體驗新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跳出固有習慣的舒適圈。而大腦灰質是與創造力相關的認知功能相關的,這就意味著更願意去嘗試新的刺激,就能夠增強我們的認知能力,提高創造力。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自己最近因為工作的調動,需要調到一個專業度非常高的校區,突然間感覺焦慮與不安,起初自己剛從事這個職業的感覺再一次降臨到我的身上。已經在本職崗位上差不多快兩年的時間了,接觸過數以千計的家長,按理說就算是專業度再高的校區也不至於會讓我的情緒發生這樣的變化。舒適區,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跳了出來。
  • 大學迷惘期:跳出舒適圈的那一刻,你才能改寫你的人生
    原創聲明:歡迎來到百家號(夜雨),今天我們講述:大學迷惘期:跳出舒適圈的那一刻,你才能改寫你的人生。無論是從主觀還是客觀角度來看大學時期都是每個人人生階段最美好的時期吧。當然來得及,解決辦法也非常地簡單明了,就是最近網絡流行的那就話:跳出你的舒適圈,你的人生就改寫了。可怕的不是你處於迷惘期,也不是你長期處於舒適圈,而是你處於舒適圈卻不自知或是你樂於待在被美好假象遮蓋著的舒適圈。當你明白自己迷惘是一位舒適圈讓你軟化了進取的鋒刃,你也下定決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了,那麼一切都為時未晚。這時也許你會疑惑了,舒適圈又該怎樣跳出來呢?
  • 人要跳出自我的舒適圈
    這些現象的產生,正是因為在自我的舒適圈。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對未來的規劃,沒有了對生活奮鬥的動力。人最可怕的就是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圈,不願意跳出,不願意改變與嘗試,只願在自己的舒適圈安逸自由舒適。身邊也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朋友,總會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 從今天開始,跳出舒適圈,讓我們離成功近一點,再近一點
    於是,小青蛙呱呱地呼喚自己的夥伴:「你們快過來吧,這邊簡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說:「我在這裡已經習慣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懶得動了。」不久,水溝裡的水幹了,小青蛙的同伴活活餓死了。細心的小夥伴發現了,這個故事和溫水煮青蛙異曲同工。曾經有網友這樣調侃:「小孩子才想打破舒適圈,成年人只想在舒適圈裡躺到天荒地老。」那麼,什麼是舒適圈?
  • 是時候跳出「舒適圈」了?「姿勢」不對一樣不成功
    現在,網傳大量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言論,孤立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以便能夠更行更好的突破與發展。仿佛「跳出舒適圈」是一劑萬能藥,只要選擇了,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前不久,有朋友就抱怨:「都說跳出舒適圈,我跳出來了,但是各種不適應,接著換了兩份工作,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